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始终关注于精深的论文专著,浅显通俗但又准确生动的入门读物却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类型,但这恰恰才是读者看得最多的书籍。
以受众最大限度的需要为标准,编者参考了众多史料,尽量摒弃了那些陈腐过时的无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时空脉络,挑选出曲折丰富的故事素材,极力为您提供一套历史知识的人门大餐。希望读者在看完这套书后,可以抛开历史“应当如是”的演进偏见,而最终寻找到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链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通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唐码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始终关注于精深的论文专著,浅显通俗但又准确生动的入门读物却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类型,但这恰恰才是读者看得最多的书籍。 以受众最大限度的需要为标准,编者参考了众多史料,尽量摒弃了那些陈腐过时的无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时空脉络,挑选出曲折丰富的故事素材,极力为您提供一套历史知识的人门大餐。希望读者在看完这套书后,可以抛开历史“应当如是”的演进偏见,而最终寻找到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链接! 内容推荐 英国诗人雪莱说的那样:“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它以不同的旋律在人群中重复响起,让聪明人从相似之境中看到智慧,让无能者从相似之境中得到安慰。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能——经世致用。 本书编者参考了众多史料,尽量摒弃了那些陈腐过时的无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时空脉络,挑选出曲折丰富的故事素材,极力为您提供一套历史知识的入门大餐。 目录 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丁村人 许家窑人 天然火的使用 弓箭的出现 ◎母系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 红山文化 人工取火的发明 ◎父系氏族公社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私有制的萌芽 ◎原始社会的经济 原始农业的出现 最早的农作物 最早的农业工具 最早驯养的家畜 ◎原始社会的手工艺 彩陶艺术 美观实用的骨器 精美的玉雕 ◎原始社会的建筑 穴居与巢居 半地穴式建筑 地面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原始社会的宗教 神秘的图腾崇拜 古老的占卜习俗 最早的女神庙 ◎传说中的英雄时代 盘古开天的传说 燧人氏与有巢氏 炎黄传说 尧舜时代 大禹治水 ◎阶级社会的萌芽 贫富的悬殊 部落联盟的出现 最初的城市 夏朝 ◎夏朝的建立和发展 夏启立国 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最早的国家机构 奴隶的劳动 青铜器的出现 夏朝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 夏桀的暴政 鸣条之战 商朝 ◎商朝的建立 商族兴起 成汤建商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商朝的政治制度 奴隶制度的发展 内服与外服 商王的权力 ◎商朝的社会经济 大规模的农业 渔猎活动 商业交换 ◎商朝的工艺与科技 青铜器的飞跃发展 陶器、骨器和玉器 天象和历法 数学和医学 ◎商朝的军事 常备军的发展 “三军”与战法 ◎古老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来历 价值连城的“龙骨” 甲骨文的成就 ◎商朝的宗教与文化 对上帝的崇拜 周祭制与祖先崇拜 ◎商朝的覆灭 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殷墟遗址 西周 ◎西周的建立 周文王的统治 ◎西周政权的巩固 武王建国 周公东征 成康之治 ◎西周中后期的治乱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西周的农牧业 农业的大发展 井田制的确立 发达的畜牧业 ◎西周的工商业 青铜器的黄金时代 纺织业的成熟 原始瓷器的出现 车辆制造业 国家垄断的商业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建立 严格的宗法制 ◎西周的军事和刑罚 军事形势的转化 严厉的刑罚 ◎西周的礼法 周公制礼 宗庙祭祀 服饰中的“礼法” ◎西周的文化科技 金文的完善 文学的新天地 “六艺”教育 《易经》的诞生 壮观的乐舞 ◎西周的衰亡 烽火戏诸侯 西周的灭亡 春秋 ◎王权衰落与齐桓公首霸 王权的衰弱 齐桓公首霸 葵丘之会 ◎大国争霸的时代 楚国的强大 晋文公称霸 楚庄王问鼎中原 秦穆公称霸西戎 吴越争霸 ◎春秋的经济与政治 铁器与牛耕的出现 田税的诞生 手工业的空前繁荣 商业的发展 封建依附关系的萌芽 士阶层的活跃 华夏与夷狄的融合 ◎春秋的文化科技 孔子创立儒学 老子与《道德经》 “春秋笔法” 兵家圣典 木工始祖 天文历法 ◎春秋的结束 “三桓”的统治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战国 ◎各国变法图强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孝公求贤 商鞅变法 其他各国的改革 ◎战国七雄 魏霸中原 齐魏交锋 徐州相王 秦齐对峙 合纵与连横 楚国的削弱 乐毅破齐 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的社会经济 铁器时代 农业技术的提高 伟大的水利工程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的兴盛 铸币的流通 城市的勃兴 ◎战国的军事 武器的革新 骑兵的推广 虎符的使用 修筑长城 ◎战国文学与史学 屈原与楚辞 《春秋左氏传》 《战国策》 ◎百家争鸣 庄子与道家 孟子与儒家 苟子的性恶论 墨子与墨家 惠子与名家 邹衍与阴阳家 孙膑与兵家 纵横家 韩非与法家 兼收并蓄的杂家 ◎战国的艺术 青铜雕刻 最早的帛画 音乐的大发展 ◎战国的科技 指南针的雏形 传统医药的成熟 星经与历法 地理学名著 ◎战国的结束 “远交近攻” 合纵之梦的破灭 秦灭六国 秦朝 ◎秦朝的建立与大一统 “皇帝”的称号 三公九卿制 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修建驰道 五次东巡 ◎开疆拓土 南戍五岭 北拒匈奴 开发河套 ◎秦朝的酷政 残酷的剥削 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残暴的秦二世 赵高专权 ◎秦朝的建筑与雕塑 万里长城 阿房宫 秦始皇陵 兵马俑 ◎秦末农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 项梁、项羽起义 刘邦起义 彭城之约 巨鹿之战 秦朝的灭亡 西汉 ◎楚汉争霸 鸿门宴 西楚霸王 暗度陈仓 彭城之战 鸿沟和约 垓下之战 ◎汉朝的建立 刘邦称帝 汉初的经济困境 “与民休息”政策 汉初的兵役制度 ◎汉初的政治斗争 剪除异姓王 白马之盟 吕氏的兴衰 ◎文景之治 贵粟政策 轻徭薄赋 惠商政策 废除肉刑 ◎七王之乱 七国起兵 周亚夫平叛 ◎和亲匈奴与安抚南越 白登之围 汉匈和亲 安抚南越 ◎西汉盛世的到来 “内朝”和“外朝” 颁行推恩令 收归铸币权 盐铁官营 ◎匈奴交兵与融合 汉匈开战 霍去病西征 浑邪王降汉 漠北之役 汉匈民族的融合 ◎盛极而衰 流民起义 巫蛊之祸 轮台悔过 ◎西汉中后期的治乱 昭宣中兴 末世乱政 铁官徒起义 ◎王莽新政 王莽篡位 王莽改制 ◎西汉的农业与水利 代田法与铁农具的推广 治水患修水利 ◎西汉的工商业 冶铁业和铜器业的发展 发达的丝织业 漆器制造 手工艺品 著名的都市 ◎西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西域三十六国 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立 西南夷的归附 汉越融合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 ◎西汉的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 史家绝唱 汉赋的流行 乐府诗的兴起 ◎西汉的艺术 绘画的大发展 古朴的雕刻 丰富多彩的乐舞 壮观的百戏 ◎西汉的科技 第一部算学著作 天文历法 中医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 ◎农民起义与西汉灭亡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新朝的覆灭 东汉 ◎光武帝刘秀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光武中兴 ◎豪强势力的扩张 “度田事件” “部曲”的出现 世家大族的兴起 ◎“党锢之祸” 外戚干政 宦官弄权 清议与党锢 ◎东汉的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的繁荣 ◎东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东汉与匈奴的和战 班超经营西域 与日本、朝鲜的关系 开发越南 与中亚、欧洲的交往 ◎东汉的文学与艺术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张衡与《二京赋》 壁画的杰作 马踏飞燕铜雕 击鼓说唱俑 ◎东汉的学术思想 谶纬之学 今古文经学 许慎与《说文解字》 佛教传人中国 王充著《论衡》 班固著《汉书》 ◎东汉的科技 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两大医圣 “蔡侯纸” ◎黄巾大起义 桓帝、灵帝的乱政 黄巾大起义 ◎东汉的分裂 董卓之乱 军阀割据的形成 三国 ◎三国鼎力的形成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刘称帝 彝陵之战 孙权称帝 ◎曹魏的统治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中原经济的恢复 九品中正制 ◎蜀汉的统治 汉昭烈帝刘备 诸葛亮治蜀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扶不起的阿斗 ◎孙吴的统治 孙氏父子 招抚山越 江南大族的兴起 孙吴的经济 海上交通 孙吴末年的危机 ◎三国文化 不朽的“三曹” 建安七子 玄学的兴起 竹林七贤 大书法家钟繇 西行求法第一僧 ◎三国时代的结束 魏灭蜀 司马氏代魏 西晋灭吴 两晋与十六国 ◎西晋的短暂统一 太康之治 八王之乱 李特反晋 永嘉之乱 ◎十六国纷立 刘汉的统治 前、后赵的更迭 前燕的统治 前秦的兴亡 后秦与夏国 北魏的崛起 ◎东晋的兴衰 偏安东南 东晋北伐 淝水之战 江南经济的繁荣 门阀制度的鼎盛 ◎两晋的文化艺术 陈寿与《三国志》 法显取经鸠摩罗什译经 “二王”的书法 田园诗人陶渊明 画圣顾恺之 “道医”葛洪 ◎东晋的灭亡 孙恩、卢循起义 刘裕代晋 北魏统一北方 南北朝 ◎南朝政权的更迭 刘宋的统治 萧道成建齐 萧衍建梁 陈霸先建陈 ◎北魏的统治 雄才大略的太武帝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 统治集团的腐化 六镇起事 ◎北朝政权的更迭 “河阴之变” 北魏分裂 政权的轮换 周武帝统一北方 ◎南北朝科技 祖冲之与圆周率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注《水经》 陶弘景的医学成就 ◎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佛、道二教的传播 范哗著《后汉书》 韵味悠长的民歌 绘画与雕刻 石窟艺术 ◎南北朝的结束 杨坚代周 渡江灭陈 隋朝 ◎隋文帝维新朝政 改革吏制 改革府兵制 完善户籍制度 施行《开皇律》 重颁均田令轻徭薄赋 ◎隋初的全面繁荣 粮仓的丰盈 手工业的兴盛 造船业的高度发展 商业贸易的繁荣 营建东都洛阳 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的暴政 杨广夺位 残酷的剥削 长白山首义 杨玄感起义 ◎隋朝的科技文化 天文历法 医学的进步 裴矩著《西域图记》 闻名天下的赵州桥 山水画的始祖 宫廷里的“胡声” ◎隋朝的灭亡 隋末农民大起义 江都兵变 李渊建唐 唐朝 ◎唐朝初建与贞观之治 起兵夺权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武周革命 “天子门生” 任用酷吏 五王政变 ◎玄宗改革与开元盛世 李隆基即位 励精图治 繁荣的经济 文化昌盛 玄宗后期的弊政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 长安失陷 马嵬驿之变 安禄山之死 史思明再叛 ◎唐朝的衰败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牛李党争 甘露之变 ◎唐朝的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 商业的兴旺 城市的繁荣 便利的交通网 ◎唐朝的经济制度 唐初的均田制 唐初的租庸调制 唐中期的两税法 ◎唐朝的官制与法律 新的三省六部制 地方行政机构 唐律的制定 ◎唐朝的科举与教育 科举制的完善 “六学”教育 韩愈的教育思想 ◎唐朝的军事 唐初的府兵制 募兵制的确立 轻骑兵的兴起 ◎唐朝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灭东、西突厥 统一西域 册封南诏 “海东盛国” 文成公主人藏 “回鹘衣装回鹘马” 与吐谷浑的交往 ◎唐朝的对外关系 发达的对外交通 对外贸易的高潮 日本遣唐使来华 与新罗交好 与大食的交往 与波斯、东罗马的交往 ◎唐朝的宗教 佛教的兴盛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会昌废佛 道教的鼎盛 景教 ◎唐朝的建筑 宏伟的长安城 木构建筑的遗存 唐朝佛塔 ◎唐朝的科技 数学的成就 大科学家僧一行 药王与药典 雕版印刷术 ◎唐朝的文学和史学 诗歌的黄金时代 诗仙与诗圣 新乐府运动 古文运动 最早的史学理论专著 历史地理专著的出现 ◎唐朝的艺术 书法艺术的巅峰 绘画的发展 雕塑艺术 唐三彩 音乐和舞蹈 ◎唐朝的结束 黄巢大起义 藩镇之争 唐朝的灭亡 五代十国 ◎五代更迭 朱温建立后梁 后唐的兴亡 割地图存的后晋 短命的后汉 后周政权的兴起 ◎十国纷立 吴与南唐的更替 吴越建国 前蜀与后蜀 楚据守湖南 闽据守福建 南平的小国外交 南汉的暴虐统治 北汉的苛政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中原农业 南方的圩田 发达的手工业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 词的诞生 乱世修史 绘画艺术 ◎五代十国的结束 周世宗的统一战争 陈桥兵变 北宋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北宋建国 巩固政权 北宋的统一 ◎北宋与辽的和战 高梁河战役 杨业抗辽 君子馆之战 澶州之盟 宋金海上之盟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三川口之战 定川砦之战 庆历和议 永乐城之战 兰州之战 ◎北宋中期的治乱 统治危机的出现 庆历新政 ◎北宋的官制与法律 削弱相权 削减地方权力 科举与恩荫 ◎北宋的经济政策 “制其钱谷” “不抑兼并” “计相”掌管财政 ◎北宋的军事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兵无常将将无常师” ◎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推行 元祜更化 ◎北宋的党争 守旧派的内争 “哲宗绍述”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 宋江起义 ◎北宋的农业 耕种技术的进步 水利工程的兴修 作物的推广与种植 ◎北宋的手工业 兴盛的纺织业 精美的宋瓷 印刷和造纸 矿冶业规模扩大 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北宋的商业贸易 城市经济的繁荣 纸币的出现 商税和专卖 对外贸易的开展 最早的海关机构 ◎北宋的科举与教育 科举制的完善 太学的兴起 宋初四大书院 北术的比旗炎系 ◎北宋的民族关系 依智高反宋 大理入贡 与吐蕃的关系 ◎北宋的哲学与宗教 理学的产生 佛教的兴盛 道教的发展 ◎北宋的文学 北宋的古文运动 宋诗的成就 宋词的兴起 ◎北宋的艺术 画坛的繁荣 书法“宋四家” 晋祠圣母殿 开封铁塔 戏剧的雏形 ◎北宋的科技 中医药学的发展 沈括与《梦溪笔谈》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的应用 ◎北宋的史学及其他 新旧五代史 《新唐书》的编撰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金石学的诞生 四大类书 《太平广记》 ◎北宋的灭亡 宋徽宗内禅 东京保卫战 靖康之变 南宋 ◎宋廷南迁 南宋偏安 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 宗泽抗金 高宗渡海南逃 ◎岳飞等人的抗金斗争 黄天荡大捷 建康之战 顺昌大捷 郾城大捷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绍兴和议 ◎南宋中期与金的和战 采石之战 孝宗中兴 张浚北伐 “隆兴和议” 开禧北伐 嘉定和议 ◎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 南宋联蒙灭金 江陵之战 钓鱼城之战 贾似道与“鄂州大捷” 襄樊陷落 ◎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的大发展 瓷窑的发展 精美的纺织品 发达的造纸业 印刷业的兴盛 ◎南宋的城市、商业与贸易 城市、墟市和榷场 临安的繁华 行会组织的发展 南宋的海外贸易 南重北轻局面的形成 ◎南宋理学和宗教 大儒朱熹 书院的复兴 陆九渊的心学 反理学思想 ◎南宋的文学和史学 爱国诗人陆游 南宋女词人 辛弃疾的豪放词 “词中之圣”姜夔 文天祥的《正气歌》 郑樵与《通志》 ◎南宋的艺术 南宋四大家 佛教建筑的成熟 宝顶山造像完成 南戏的流行 ◎南宋的科技 杨辉的数学成就 宋慈与《洗冤集录》 地图学家黄裳 高超的造船技术 造桥技术的新高度 ◎南宋的灭亡 临安失陷 南宋的灭亡 文天祥就义 辽朝 ◎契丹的崛起 古八部契丹 阿保机建国 契丹吞并渤海 ◎辽朝走向鼎盛 横渡之约 耶律察割政变 穆宗、景宗的统治 圣宗朝的兴盛 ◎辽朝的对外征战 契丹灭后晋 辽周之战 辽与北宋对峙 辽征西夏 ◎辽朝的衰政 钦哀后专权 穷兵黩武的兴宗 重元之乱 耶律乙辛专权 ◎辽朝政治与经济 胡汉分治 汉人、契丹异法 辽朝的兵制 辽朝的畜牧业 辽朝的农业 辽朝的手工业 辽朝的商业 ◎辽朝文化 契丹文字 雕印《契丹藏》 刊刻石经 “辽实录”的编修 辽朝文学 辽朝绘画 蓟县独乐寺 华严寺 ◎辽朝的结束 高永昌反辽 辽朝的灭亡 耶律大石建西辽 西夏 西夏的崛起 党项族的发展 李氏政权的巩固 元昊称帝 ◎西夏与宋辽金的对峙 西夏附辽 西夏附金 宋夏的和战 ◎西夏的各项制度 元吴改制 西夏的官制 西夏的兵制 西夏的法律 ◎西夏的经济 西夏的农牧业 西夏的手工业 西夏的商业贸易 ◎西夏的灭亡 夏金交恶 西夏附蒙攻金 蒙古灭夏 金朝 ◎金朝的建立与扩张 女真族的兴起 涞流河誓师反辽 阿骨打建金 金灭辽之战 金灭北宋 金与南宋对峙 ◎金朝的盛衰 天眷新制 海陵王政变 海陵王迁都 “小尧舜”金世宗 金章宗的文治 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 ◎金朝的各项制度 女真文字 金朝的官制 金朝的兵制 金朝的法律 ◎金朝的经济与文化 金朝的农业 金朝的手工业 金朝的商业 金朝的文化 ◎金朝的灭亡 大昌原之战 三峰山之战 蒙古灭金 元朝 ◎蒙古西征与统一中国 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汗国的建立 成吉思汗西征 拔都西征 旭烈兀西征 统一中国 ◎忽必烈建元 元世祖忽必烈 平定诸王叛乱 效行汉法 ◎元朝中后期的治乱 英宗新政 南坡之变 伯颜乱政 至正新政 ◎元末农民大起义 红巾军起义 方国珍、张士诚起义 ◎元朝的各项制度 中央机构 行省制的确立 军屯与军户 民族压迫政策 元朝的兵制 奴隶制的残余 ◎元朝的农业与手工业 官田与私田 农业的发展 黄道婆革新纺棉技术 精美的丝织品 瓷器业 ◎元朝的商业与交通 驿站和急递铺 河运的发展 海运航线的开辟 海外贸易的兴盛 繁荣的城市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外交 西藏地区的经营 云南、台湾的建制 回族的形成 畏兀体蒙古文 元朝的外交 《马可·波罗游记》 ◎元朝建筑与科技 元大都的修筑 元代名观永乐宫 王祯与《农书》 郭守敬与《授时历》 数学的成就 医药学的发展 ◎元朝的宗教 藏传佛教的兴起 道教的大发展 其他宗教的传播 ◎元朝的戏剧 元曲的兴起 元曲四大家 元曲 ◎元朝的文化艺术 元代官修史籍 朱思本与《舆地图》 蒙、藏的史诗 邓牧的理想国 绘画的新境界 风格多样的音乐 壁画与雕塑 崇尚复古的书法 ◎元朝的灭亡 朱元璋崛起 徐达北伐灭元 北元建立 明朝 ◎明太祖的统治 明初的释奴令 整顿吏治 空印案 郭桓案 颁布《铁榜文》 胡惟庸案 蓝玉案 大兴文字狱 ◎洪武建制 废除丞相制度 监察与特务机关 颁示《大诰》 ◎靖难之役 明初分封诸王 靖难之役 残酷的株连制度 ◎永乐盛世 强化专制皇权 成沮削藩 迁都北京 北征蒙古 郑和下西洋 ◎明朝由盛转衰 仁宣之治 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 “南宫复辟” 弘治中兴 武宗乱政 宸濠叛乱 ◎明中叶的宦官之祸 王振擅权 曹吉祥擅权 汪直擅权 刘瑾擅权 ◎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荆襄流民起义 刘六、杨虎起义 ◎嘉靖的统治 大礼议之争 嘉靖修道 严嵩擅权 ◎明朝的抗倭斗争 倭寇的兴起 嘉靖朝的倭患 戚继光平倭 ◎张居正改革 万历朝的危机 张居正执政 实施“考成法” 整饬边防 整顿赋役 颁行一条鞭法 改革前功尽弃 ◎万历以后的政局 东林党的崛起 明末三大案 东林狱案 魏忠贤擅权 清洗阉党 末帝崇祯 ◎明与后金的战争 女真三部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后金的建立 萨尔浒之战 辽沈之战 广宁之战 宁远之战 ◎西方势力的渗入 葡萄牙侵入澳门 荷兰侵入台湾 西方传教士来华 ◎明末的苛政 疯狂的土地兼并 “三饷加派” 流民的泛滥 矿监税使的恶行 ◎明末农民大起义 澄县首义 攻取风阳 起义转入低潮 两大主力的形成 大西政权的建立 李白成占据河南 大顺政权的建立 ◎明朝的各项制度 内阁制 地方行政制度 颁行《大明律》 明朝司法制度 卫所的建立 完备的长城防御 ◎明朝的边疆治理 奴儿干都司 俺答汗受封 明与畏兀族的关系 对西藏的管理 改土归流 ◎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产作物的传人 经济作物的种植 “匠班银”的出现 纺织业的发展 冶铁业的新趋势 精美的瓷器 高超的造船术 ◎明朝的商品经济 城市经济的繁荣 商业资本的活跃 白银的广泛使用 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的 文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三言”、“二拍” ◎明朝的文化教育 《永乐大典》的编纂 王守仁的“心学” 李贽的进步思想 史学成就 学校制度 八股取士 ◎明朝的科技 历法的完善 “东方医学巨典”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明朝的灭亡 李白成进京 吴三桂降清 山海关之战 清朝 ◎清朝的建立 皇太极建清 入口之战 松锦之战 ◎清朝入主中原 顺治帝入京 清初的安民措施 民族压迫政策 颁布垦田令 剖腹消势力 ◎围剿反清势力 大顺、大西之败 南明政权覆灭 郑成功抗清 ◎康熙帝统一全国 毅然撤藩 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 ◎康熙帝经营边疆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噶尔丹叛变 征噶尔丹 西藏统治的建立 ◎康熙帝的经济政策 停止圈地、奖励垦荒 “更名田” 治理水患 废除匠籍 ◎雍正帝的改革 加强皇权的举措 废除人头税 大规模改土归流 ◎乾隆帝的统治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统一新疆 土尔扈特部回归 击退廓尔喀入侵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乾隆时期的疆域 ◎康乾盛世 农业的大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商品经济的繁荣 ◎乾隆朝的闭关政策 清初的海禁 闭关政策的颁行 闭关的严重后果 ◎乾隆后期的衰败 土地高度集中 大贪官和珅 奢侈腐化之风 ◎乾、嘉时期的人民起义 苗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起义 ◎清朝中前期的政治制度 内阁地位的变化 中枢机构的大变革 理藩院的创设 地方行政制度 颁行《大清律》 ◎清朝中前期的兵制 八旗制度的建立 八旗军的发展 绿营兵的设立 ◎清朝中前期的史学 官修史书 《四库全书》 ◎清朝中前期的思想艺术 黄宗羲的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 王夫之的思想 考据学兴起 清朝文字狱 ◎清朝中前期的文学艺术 曹雪芹与《红楼梦》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清代戏剧的成熟 清代的绘画 ◎鸦片战争 禁烟运动的背景 虎门销烟 虎门之战 三元里大捷 中英《南京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西征 天京事变 三河大捷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英法联军侵华 亚罗号事件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圆明园的劫难 ◎中法、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 洋务运动的失败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变法的开始 百日维新的内容 变法的失败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 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廊坊大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清朝的灭亡 试读章节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最著名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他们生活的漫长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原始群时代。这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始于人类社会的产生,终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占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当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渔猎为生。他们还必须结成一定的群体,进行互助和抵御野兽的侵袭。 我国是最早出现原始人类的国家之一。1965年5月,考古人员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古人类的牙齿化石,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经研究,这种原始人生存于距今170万年前,较接近于南方古猿,也与后来的北京猿人有不少相似之处。因其发现于元谋县,所以命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俗称“元谋人”。元谋人具有从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是迄今所知生活在我国境内的最早居民。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8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其化石于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公主岭被发现,为一女性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3颗牙齿。蓝田人使用的石器较粗糙、简单,器型不规整,但石器的使用已有相当程度的分工。由遗址中的炭末可知蓝田人已会用火。同时,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剑齿虎、剑齿象、大角鹿等动物化石。蓝田人生活在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交接地带,以采集食物为主,也从事一定的狩猎活动。 北京人生活于约5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因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而得名。自1927年以来,考古人员在周口店猿人洞多次进行发掘,获得的遗骨分属40多个男女个体。据研究可知,北京人已懂得对不同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其中小尖状器较精致,是世界上其他同时期遗址中所没有的。遗址中有火烧过的石头、兽骨、朴树籽和木炭,说明北京人已会用火及管理火。北京人居住地点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食物来源较为丰富。他们几十人住在一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自发掘以来,在10年间先后出土了5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5个头盖骨均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北京人头盖骨的失踪,如同当年出土时一样,再度震惊了整个世界。 丁村人生活于约10万至6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因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而得名。1954年发现一个十几岁儿童的3颗牙齿,1976年又发现另一儿童的顶骨。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北京人进步。遗址中发现的两千余件石器,普遍粗大厚重,但石器类型已较为明显,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以大i棱尖状器最具特色。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猎工具,三棱尖状器则可能是掘土工具。丁村人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以猎鹿类动物为主,也采集一些厚壳蚌为食。 许家窑人生活于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因1973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而得名。遗址中发现原始人的顶骨、枕骨、上下颌骨、牙齿等各种化石,代表十多个不同的个体。许家窑人的体质近似北京人而较进步,应当是北京人的后裔,属“古人”阶段。遗址内发现14000余件石器,以细小石器居多,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和石球等,此外还有骨角器。其中的石球数量很多,可能是在猎获大型野兽时使用的。另外,从遗址中的灰烬、木炭和烧骨来看,可知许家窑人也已经用上了火。 原始先民们最初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不知道用火,甚至对火充满了畏惧。有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火引燃大片森林,动物四散逃命。大火灭后一段时间,幸存下来的先民们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在灰烬中寻找可吃的东西。不久,他们惊喜地发现,被火烧过的动物肉味道鲜美,比以往吃的生肉不知要好多少倍。于是,他们开始留意将火种保存起来。后来又经过长期的实践,先民们发现火不但能烧熟食物,还能照明、驱寒,于是就有意识地采集火种,并开始用火将食物烧熟了再吃。 20世纪60年代前期,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县峙峪发现峙峪人遗址,距今约有2.8万年。该遗址共出土石制品1500余件,其中有一件用薄长石片磨制的燧石箭头,这意味着峙峪人已开始使用弓箭。峙峪弓箭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弓箭是火器发明前人类的重要武器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有了新的飞跃。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特征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辈分根据母系来计算。这时普遍实行族外通婚,就是不许同一氏族内部的男女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才可结为夫妻。后来逐渐发展为对偶婚,即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子女仍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系氏族公社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氏族财产由氏族成员共同拥有。 山顶洞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8万年,因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而得名。出土的化石有头骨3具及下颌骨、脊椎骨、膑骨、肢骨、牙齿等若干,至少代表8个个体。遗址中发现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还发现有用穿孔的兽牙、石珠、小砾石等做的装饰品。骨器中有一长83毫米的骨针,针眼细小,尖端锐利,针身圆滑,表明山顶洞人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遗址中有灰烬遗迹,也发现有埋葬死者并在死者身旁撒赤铁矿粉末的习俗,说明原始的宗教观念已经形成。山顶洞人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繁荣期,距今约6800年。因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则有釜、钵、罐、盆、盘等,均为手制的黑陶。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河姆渡人已大量种植水稻。当时,人们用动物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凿孔穿绳,绑上木柄,用来翻土耕作;收割则使用石刀,舂米使用木杵。在河姆渡人的生活中,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也已经驯养猪、狗、牛等家畜。此外,在该遗址还发现一种类似今天傣家竹楼的干栏式建筑,证明河姆渡人已掌握了较先进的建筑技术。河姆渡文化的发现首次证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存在辉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21年,人们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遗物中最有特点的器物是彩陶器,故又称作“彩陶文化”。在仰韶文化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发现有各种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或与文字有关。常见陶器多为手制,晚期出现个别轮制的,器种有釜、鼎、碗、钵、盆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和骨器为主,常见的有铲、斧、刀、锥、纺轮等。装饰品有骨珠、陶环、石环、兽牙、穿孔蚌片等。仰韶人已过着定居生活。居民以农业为主,畜牧、渔猎和采集为辅。主要农作物是粟,家畜主要有猪和狗。考古研究证实,仰韶文化的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半坡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一个保存较完整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内的房屋有大有小,并且已形成一定的布局。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细。半坡村遗址已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半坡人也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除农业和饲养业外,居民们还从事捕鱼、狩猎、采果子等活动,以补贴生活。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部分彩陶上,刻画着各种符号,可能是中国古文字的萌芽。 红山文化是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000年,主要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平原的过渡地带。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发现,故名红山文化。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红陶和夹沙褐陶,其中红陶多彩绘,器型有钵、碗、小口罐等。石器有打制、磨制、琢制和细石器等类,玉器则有璧、环和各种玉饰等,最具特色的是一种卷曲的玉龙。此外,还发现了墙壁彩绘的建筑遗迹以及泥塑人像和动物像。红山文化的原始农业有一定的发展,畜牧和狩猎占重要地位,这从出土的鹿、猪、羊等骨骼化石中可以得以验证。红山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关系比较密切。 在山顶洞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赤铁矿碎块、灰烬、炭块以及烧黑的兽骨片,证明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人工取火,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改变外部世界的强大力量,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P2-5 序言 历史是什么?是史前时代人类与野兽、饥饿、寒冷、疾病相伴的朝生暮死?或是封建王朝豪门贵族夜夜笙箫的醉生梦死?是一路坍塌埋葬了所有生灵的黑暗隧道?还是人们一直在努力搭建的通往未来之桥?是百姓世世代代流淌着的鲜血和眼泪?抑或是清晨闪耀在庞大无边的宫殿中的一缕微不足道的光线?所有的历史学家部无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像英国诗人雪莱说的那样:“历史,是刻在时问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它以不同的旋律在人群中重复响起,让聪明人从相似之境中看到智慧,让无能者从相似之境中得到安慰。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能——经世致用。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以史为鉴”,英国学者培根夸赞“读史明智”……都是在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可以促使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汲取力量。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其史书系统应该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其历史遗迹几乎是世界上最众多的,其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这个民族历劫不衰的坚实基础。所以对于读者来说,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通史非常容易——书籍和资料数不胜数。但问题正来自于“数不胜数”:中国通史的原始资料无法脱离《二十四史》,以中华书局出版过的标点本为例,这本最醒目易读的正史,不过76000余页。如果我们闲来无事,每天坚持看上两页的话,也许这辈子还能读完。但其中相当多的篇幅是天文地理孝子节妇之类,与今人关联不大。大概很少有人想了解“茴”字有几种写法或者清朝人是如何看待当时之印度的吧?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始终关注于精深的论文专著,教育界拿研究著作去换取名利和职称,资本界把包装一新的学术明星推向镁光灯闪耀的舞台。浅显通俗但又准确生动的入门读物却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类型,但这恰恰才是读者看得最多的书籍。以受众最大限度的需要为标准,编者参考了众多史料,尽量摒弃了那些陈腐过时的无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时空脉络,挑选出曲折丰富的故事素材,极力为您提供一套历史知识的人门大餐。希望读者在看完这套书后,可以抛开历史“应当如是”的演进偏见,而最终寻找到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链接!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