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直有它自己的市场。它不会像某些小说突然之间畅销起来,也绝不是曲高和寡的冷门读物。散文吸纳了社会生活最新的信息,最真实的信息,甚至是最内在和最隐秘的信息,所以是平易的、亲近的。
本书从数十位作家学者的洋洋大作中遴选近五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新作,这些新作都不同程度地饱含着对社会、历史、个人经历的深刻体会和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散文悦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王蒙//铁凝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一直有它自己的市场。它不会像某些小说突然之间畅销起来,也绝不是曲高和寡的冷门读物。散文吸纳了社会生活最新的信息,最真实的信息,甚至是最内在和最隐秘的信息,所以是平易的、亲近的。 本书从数十位作家学者的洋洋大作中遴选近五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新作,这些新作都不同程度地饱含着对社会、历史、个人经历的深刻体会和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将众多名家的四十五篇近期佳作集结成册,从中能够倾听到历史的声音(《山川与岁月的惊叹》《历史的邂逅》《唐长安——读史小札》),追忆亲友的音容笑貌(《凝视:母亲用过的……》《祖父的遗言》《经典人生》)。领略山水的风情(《三星堆》《涵江的魅力》《品味千灯》)……于不经意之间与美文的相遇,让人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目录 关于李十三 游牧文化与中华文明——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稿 张爱玲读《金瓶梅》 唐长安——读史小札 耗子玩猫 猜想井上靖的笔记本 “性博士”张竞生 利簋:文明战胜暴虐的见证 山川与岁月的惊叹 女人与政治 历史的邂逅——纪念西南联大七十周年 文人四题 经典人生 凝视:母亲用过的 念育之 祖父的遗言 父母老去 不要抛却在遗忘的风中——蔡立坚十年祭 母亲已乘黄鹤去 杀羊的女人 躲在季节里的村庄 六棵树 天上的扎尕那 我的茶生活 写作与越界 三星堆 品味千灯 寻找女人与狗 穿越祁连山 涵江的魅力 七月竹林的秩序 在我的书房怀想上海 暗影 马克思先生在垂钓 荒原 美女如云 天使落在人间的营盘 秋天的莫扎特 穿越麦地 情爱缝隙里的深长喟叹 八个女兵和一座冰山——共和国的记忆 大爱无边 寒山僧踪 故乡难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李十三 约略记得是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周六从学校回家去背下一周的干粮,路上的男男女女老人小孩纷纷涌动,有的手里提着一只小木凳,有的用手帕包着馒头,说是要到马家村去看电影。这部电影是把秦腔第一次搬上银幕的《火焰驹》,十村八寨都兴奋起来。太阳尚未落山,临近村庄的人已按捺不住,挎着凳子提着干粮去抢占前排位置了。我回到家匆匆吃了饭,便和同村伙伴结伙赶去看电影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火焰驹固然神奇,而那个不嫌贫爱富,因而也不背信弃义,更死心不改与落难公子婚约的黄桂英,记忆深处至今还留着舞台上那副顾盼动人的模样。这个黄桂英不单给乡村那些穷娃昼思夜梦的美好期盼,城市里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同一心理向往。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弄清楚,《火焰驹》的原始作者名叫李十三。 李十三,本名李芳桂,渭南县蔺店乡人。他出生的那个村子叫李十三村。据说唐代把渭北地区凡李姓氏族聚居的村子,以数字编序排列命名,类似北京的xx八条、XX十条或XX十二条。李芳桂念书苦读一门心思为着科举高中,一路苦苦赶考直到五十二岁,才弄到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候补”空额,突然于失望之后反倒灵醒了,便不想再跑那条路了。这当儿皮影戏在渭北兴起正演得红火,却苦于找不到好戏本,皮影班社的头儿便把眼睛瞅住这个文墨深不知底的人。架不住几个皮影班头的怂恿哄抬,李十三答应“试火一下”,即文人们常说的试笔。这样,李十三的第一部戏剧处女作《春秋配》就“试火”出来了。且不说这本戏当年如何以皮影演出走红渭北,近二百年来已被改编为秦腔、京剧、川剧、豫剧、晋剧、汉剧、湘剧、滇剧和河北梆子等。这一笔“试火”得真是了得!大约自此时起,李十三这个他出生并生活的村子名称成了他的名字。李芳桂的名字以往只出现或者只应用在各级科举的考卷和公布榜上,民间却以李十三取而代之。民间对“李芳桂”的废弃,正应合着他人生另一条道路的开始——编戏。 李十三生于1748年,距今260年了。我专意打问了剧作家陈彦,证实李十三确凿是陕西地方戏剧碗碗腔秦腔剧本的第一位剧作家,而且是批量生产。自五十二岁摒弃仕途试笔写戏,到六十二岁被嘉庆爷通缉吓死或气死(民间一说吓死一说气死,还有说气吓致死)的十年间,写出了八部本戏和两部小折子戏,通称十大本:《春秋配》《白玉钿》《火焰驹》《万福莲》《如意簪》《香莲》《紫霞宫》《玉燕钗》《四岔》和《锄谷》是折子戏。这些戏本中的许多剧目,随后几乎被中国各大地方剧种都改编演出过,经近二百年而不衰。我很自然地产生猜想,中国南北各地差异很大的方言,唱着说着这位老陕的剧词会是怎样一番妙趣。不会说普通话更没听过南方各路口音的李十三,如若坐在湘剧、京剧剧场里观赏他的某一本戏的演出,当会增聚起抵御嘉庆爷捉拿的几分胆量和气度吧,起码会对他点灯熬油和推磨之辛劳,添一分欣慰吧! 然而,李十三肯定不会料到,在他被嘉庆爷气吓得磨道喷吐鲜血,直到把血吐尽在渭北高原的黄土路上气绝而亡之后的大约一百五十年,一位秦腔剧作家把他的《万福莲》改编为《女巡按》,大获好评更热演不衰。北京有一位赫赫盛名的剧作家田汉,接着把《女巡按》改编为京剧《谢瑶环》,也引起不小轰动。刚轰动了一下还没轰得太热,《谢瑶环》被批判,批判文章几成铺天盖地之势。看来田汉胆子大点儿气度也宽,没有吐血。 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过去了的事就成历史了。 我从剧作家陈彦的文章中获得李十三推磨这个细节时,竟毛躁得难以成夜眠。在几种思绪里只有一点纯属自我的得意,即我曾经说过写作这活儿,不在乎写作者吃的是馍还是面包,睡的是席梦思还是土炕,屋墙上挂的是字画还是锄头,关键在于那根神经对文字敏感的程度。我从李十三这位乡党在磨道里推磨的细节上又一次获得确信,是那根对文字尤为敏感的神经,驱使着李十三点灯熬油自我陶醉在戏剧创作的无与伦比的巨大快活之中,喝一碗米粥咥一碗黏(干)面或汤面就知足了。即使落魄到为吃一碗面需得启动六十二岁的老胳膊硬腿去推石磨的地步,仍然是得意忘情地陶醉在磨道里,全是那根虽然年事已高依然保持着对文字敏感的神经,闹得他手里那支毛笔无论如何也停歇不下来。磨完麦子撂下推磨的木杠,又钻进那问摆置着一张方桌、一把椅子、一条板凳的屋子,掂起笔杆揭开砚台蘸墨吟诵戏词了……唯一的实惠是田舍娃捐赠的二斗小麦。 同样是这根对文字太过敏感的神经,却招架不住嘉庆爷的黑煞脸,竟然一吓一气就绷断了,那支毛笔才彻底地闲置下来。我就想把他写进我的文字里。P1-3 序言 我社在迎接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出版一本优秀作者的散文集,实有用意。 三十年前,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无疑是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仅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人才支持,而且它还传达了一个信息,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这样的认知,这便是知识和思想是力量的源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异于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它却是朝廷所开辟的优选人才之道。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合大学,也是一次为国家精英和文化在战祸中存续而进行的伟大迁徙。不容置疑,在1977年冬天进入考场的那些学生,以及那个冬天之后的年年岁岁毕业的学生,已经是,而且一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设计者和实践者。 出于这样一种具有纪念意绪的考虑,我们从数十位作家学者的洋洋大作中遴选近五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新作,这些新作都不同程度地饱含着对社会、历史、个人经历的深刻体会和思考。这样的一个集子的面世,对于中国三十年来巨大的发展成就和惊人变化不啻为一次颇具意义的纪念。 从出版的角度说,散文一直有它自己的市场。它不会像某些小说突然之间畅销起来,也绝不是曲高和寡的冷门读物。散文吸纳了社会生活最新的信息,最真实的信息,甚至是最内在和最隐秘的信息,所以是平易的、亲近的。任何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具有标志性质的图书大厦,散文图书的份额都是可观的。阅读散文书籍是为了得到一次平心静气的欢悦,而不是惊心动魄的大喜大悲。鉴于此,本书定名为《中国散文悦读》。 感谢诸名家赐稿、诸读者阅读,并盼给我社继续的支持和关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