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编年文体撰写了我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华罗庚先生的传记。该书语言简明清晰而朴实,具有可读性。这种形式,使读到这部传记的人能更好地了解华罗庚先生生活在屈辱与荣光、痛苦与幸运共生的年代里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脉络,并从中得到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年华罗庚(1910-1985)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汤钟音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编年文体撰写了我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华罗庚先生的传记。该书语言简明清晰而朴实,具有可读性。这种形式,使读到这部传记的人能更好地了解华罗庚先生生活在屈辱与荣光、痛苦与幸运共生的年代里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脉络,并从中得到启迪。 内容推荐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多角度地征引和采录华老及其“周围”的人与事,记述他一生中的忧乐、成败和荣辱,展示他的个性、品格和业绩;不讳言,不溢美,力求切近本真,让读者将自己的思考建立于史实之上,探索华老生活在屈辱与荣光、痛苦与幸运共生的年代里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脉络。人们即使方位不同视角相异,也都能真切地了解华罗庚,认识华罗庚,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和精神力量。 目录 感受与愿望——写在《百年华罗庚》付梓出版之际(代序) 一 1910—1930 1910年(清宣统二年)·华罗庚诞生(3) 华祥发40岁得子,取名华罗庚 1911—1915年(清宣统三年一民国四年)·1—5岁(5) 幼稚的“罗罗”受宠有加,还有点霸气 1916—1921年(民国五年一民国十年)·6一11岁(6) 好奇贪玩,读书不认真,对感兴趣的事爱问个究竟 1922年(民国十一年)·12岁(7) 进入金坛初中就读,数学不及格,校长韩大受耐心教诲 1923年(民国十二年)·13岁(8) 爱读国文,思路独出心裁 1924年(民国十三年)·14岁(9) 王维克发现他学有天分,给予鼓励和指导 1925年(民国十四年)·15岁(11) 初中毕业后,考进了上海中华工商职业会计补习学校 1926年(民国十五年)·16岁(12) 为家庭经济所迫,从上海辍学回乡 1927年(民国十六年)·17岁(13) 帮助父亲经营杂货店,开始用心自学数学 1928年(民国十七年)·18岁(15) 学有心得,跃跃欲试向杂志投稿 1929年(民国十八年)·19岁(16) 《科学》杂志登载第一篇文章;罹患伤寒,遭遇平生第一次大劫难 1930年(民国十九年)·20岁(18) 卧床半年,左腿病残;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 之理由》在《科学》发表 二 1931—1937 1931年(民国二十年)·21岁(23) 受到“伯乐”熊庆来赏识,进入清华学府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2岁(26) 在清华园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的学识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3岁(27) 开创清华用人“纪录”,破格提拔为助教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24岁(28) 被委以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乙种研究员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5岁 (29) 又破清华用人“纪录”,提升为教员;发表论文7篇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26岁(30) 由清华大学推荐,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27岁 (35) 在剑桥两年至少发表15篇论文,作出了世界第一流的工作,成为成熟的 数学家 三 1938—1949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8岁(41) 从英国回到抗战大后方昆明,三破清华用人“纪录”,任西南联大教授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29岁(42) 国难当头,生活动荡不安,坚持教学和研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30岁 (44) 在异常艰难的环境里完成了经典著作《堆垒素数论》 1941年(民国三十年)·31岁(45) 华、闻两家“隔帘而居”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2岁(47) 想为中国科学发展大展宏图,对政府当局怀抱许多期望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33岁(48) 参加“中央训练团”集训,为俞大维破解密电码难题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34岁(49) 受到中共党员和闻一多等人影响,敢于深明大义主持公道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35岁 (53) 呼吁“科学的基础应该建立在民主上”,指责当局处置“一二·一惨葺 “甚为失当”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36岁(54) 访苏三个月,旋即赴美考察,然后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从事讲学和 究工作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7岁 (62) 医治腿疾;拓展在昆明时的研究方向,《堆垒素数论》俄文版出版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8岁 (63) 受聘担任伊利诺大学正教授,夫人携子到关国团聚 1949年·39岁(64) 决心回归新中国,为发展中国数学作贡献 四 1950—1965 1950年·40岁(71) 离开美国抵达北京,重回清华园,担当起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备工作 1951年·41岁(76)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1952年·42岁 (78) 担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1953年·43岁(79) 赴苏考察学习,《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4年·44岁(82) 参加在斯德哥尔摩和东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5年·45岁(84) 出任中科院物理数学化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 1956年·46岁(85) 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12年科学发展规划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 组”组长;《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出版;倡导举办中学 生数学竞赛 1957年·47岁(91) 《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为帮助党 整风提了些意见,在“反右斗争”中遭到错误批判 1958年·48岁(95) 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 1959年·49岁(99) 思考从统筹学和优选学入手作为研究应用数学的起点 1960年·50岁 (100) 《运筹学》发表,数学理论研究用于国民经济生产实践尝试开始 1961年·51岁 (100) 理论研究实际上被迫中断,所长工作难以开展 1962年·52岁(102) 经“所务委员会”同意,对研究所进行整顿 1963年·53岁(104) 在科大主要从事教学和研究,其他事务极少问及;第一次提出了入党 申请 1964年·54岁(109) 申请入党再次受阻;毛泽东的复信使他心中愁绪为之一扫 1965年·55岁(112) 科大成立“统筹法研究室”,毛泽东赞扬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 民服务” 五 1966—1976 1966年·56岁(119) “文化大革命”开始,人挨斗,家被抄,遭遇平生最为严重的大“劫难” 1967年·57岁(121) 虽身处逆境,仍向党组织表示忠心 1968年·58岁 (122) 碍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实施打倒,拉住陈德泉、计雷去搞优选法 1969年·59岁(123) 痛哭恩师熊庆来身亡;向中央要求追查被盗手稿 1970年·60岁(124) 周恩来总理作出批示,保护他试验数学统筹方法 1971年·61岁(127) 为国务院17个部委宣讲“双法”,到广东推广“双法” 1972年·62岁(127) 为陈毅送行;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会见尼克松和关籍华裔科学家代表 团;为推广“双法”,奔走在天津、福建、湖北、辽宁、黑龙江等地 1973年·63岁(131) 随廖承志访问日本;继续到吉林、天津、浙江、河南、湖南、河北等地推广“双 法”,这年他三赴黑龙江,被大庆聘为技术顾问 1974年·64岁(134) 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他不理会江青的软硬两手,继续前往黑龙江大庆 和广西推广“双法” 1975年·65岁(136) 在胡耀邦的关心和支持下,又奔赴广东、山西、陕西和成都、昆明、贵阳、长沙 等地;在哈尔滨累倒住院,在病床上给毛泽东写信汇报自己的工作 1976年·66岁(146) 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他忧心如焚;“四人帮”覆灭,长达十年的“文 革”终于落幕 六 1977—1985 1977年·67岁(153) 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78年·68岁(156)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数学研究所获得多项奖励 1979年·69岁(162) 加入中国共产党;出访英国、荷兰、法国和联邦德国;荣获法国南锡大学荣誉 理学博士学位 1980年·70岁(169) 率中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 1981年·71岁(178) 访问香港;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成立 1982年·72岁(183) 写信给胡耀邦,拥护“科学家们到新的科技领域去找课题”;当选为美国国家 科学院120年来第一位中国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83年·73岁(193) 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华罗庚论文选集》;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74岁(197) 国内发表胡耀邦1982年写给华罗庚的回信;出席美国科学院举行的新院士 典礼 1985年·75岁(213) 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6月访问日 本,在东京大学讲议厅讲坛前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主要参考文献(223) 附录一 华罗庚主要论著目录(229) 附录二 华罗庚同志生平介绍(232) 后记:我写《百年华罗庚》(237) 试读章节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华罗庚诞生 华祥发40岁得子,取名华罗庚 11月12日(农历辛亥革命前一年的庚戌年十月十一日),华罗庚诞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城。 金坛地处江苏南部,西枕茅山,东近太湖,世有“江东福地”之称。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们辛勤劳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马家浜文化。自隋唐至辛亥革命1300多年间,金坛曾出现228位进士(其中3位状元、1位榜眼、2位探花)。如宋代的汤鹏举、张纲、刘宰,明代的虞谦、史悖,清代的蒋超、于敏中等,他们或以刚正清廉成一代名臣,或以雄才大略辅佐朝政,或以著书建言成就大业;还出现了如诗人储光羲、戴叔伦,神医王肯堂,书法家王澍、蒋衡,朴学宗师段玉裁和江南通儒冯煦等先哲贤士,他们以杰出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创造与发展了金坛的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频遭劫难,外患内乱,百业萧条,民生维艰。金坛社会日渐闭塞,与现代科学相距遥远。 那时的金坛县城四方六城门,南北两水关。一条运漕粮的河道由南穿过金坛城北归长江。城中河上有两座石拱桥,北叫文清桥,南名清河桥(俗称大桥)。清河桥的东堍头,有五家商店一字儿排开:窑货店,水果店,杂货店,米行,还有一家香烟店。华罗庚就诞生在中间这家杂货店里。 杂货店号称“乾生泰”,店主华瑞栋(1871—1937),号华祥发,人们常叫他华老祥。华老祥原籍江苏丹阳访仙桥,幼时随父母迁至金坛定居。他13岁时就开始学徒,学会了精明勤俭做生意。先是自己张罗开了一爿小店,赚得些钱又开了一爿大一点的店,再后来竟又开了一爿大店。然而由于他逐渐迷于玩乐,疏于管理,经营渐不景气。后来又祸从天降遭遇一场大火,家产付之一炬,三爿店只保住了一间经营香烟火柴、纸张蜡烛之类日用品的小杂货店。 家庭遭灾以后,华祥发心灰意懒,经常唉声叹气,沉于迷信宿命。那时封建礼教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依靠儿子养老送终,延续宗族香火,而他成家十多年,仅生一女(叫莲青),总觉得抬不起头来。 菩萨降福,40岁的华祥发喜得一子。怕独生儿子金贵难养,便有心讨个当地民谚“箩筐避邪,同庚百岁”的好兆头,找来个箩筐,罩住刚出生的儿子,给儿子起名为“罗庚”。这个名字虽不高雅,却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家人和街坊邻里都亲昵地叫他儿子“罗罗”。 1980年代初,丹阳县志办公室的同志听说华罗庚出生在访仙桥,而出世时候的房屋如今还在,便于1983年11月10日向华罗庚去信查询。1984年7月17日,华罗庚访美回国不久,给丹阳县志办公室复信说: 我父亲是丹阳访仙桥人,母亲是孟河人,我生在金坛,祠堂在丹徒。有谱可查(如能找到),谱上每把我的名字写为发庚,是修谱先生的“杰作”,因我几个堂兄弟都以“发”字排行。除可能造成混乱外,以“发”排行是无根据的。 1911—1915年(清宣统三年一民国四年)·1—5岁 幼稚的“罗罗”受宠有加,还有点霸气 华罗庚一家四口。母亲叫巢性清(1873—1929),江苏省武进孟河人,祖上是著名的孟河杏林世家。巢性清贤惠善良,但身体赢弱有病,常年烧香信佛。独生儿子“罗罗”出世后有了指望,心情好多了,自然把儿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倾注了全部的关怀和宠爱。 有一回,大人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纸牌, “罗罗”在一旁不高兴了,就拉住妈妈的手,不让她出牌,别人阻拦他,他索性爬上桌子撒尿,把纸牌都弄得又湿又脏。他这样胡闹,别人还管不着讲不得,可见华罗庚小时在家不仅受宠,还有点霸气。 华罗庚的语言开窍较迟,话语吐字不清,行动也不利索,街坊邻居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华罗庚3岁那年,有一天妈妈抱着他坐了一部单人手推独轮车去丹阳,途经一座桥时,推车人不小心翻车了,母子俩都跌下了河,幸好湍急的河水把他们冲卷到河边,被路人救了上来,才幸免于难。 华罗庚贪玩好动,腿比脑子更灵活。他常从小店的柜台问跨来跳去、爬上爬下,还把家里一张小木凳的面上用刀抠出个铜钱大小的洞,再系上一条绳套着当马骑,嘴里还“马嘟嘟!马嘟嘟!”地欢叫。这张小木凳现今陈列在金坛华罗庚纪念馆里。 1916~1921年(民国五年—民国十年) ·6—11岁 好奇贪玩,读书不认真。对感兴趣的事爱问个究竟 6岁这年秋天,华罗庚跟随胞姐华莲青到县城小南门的仁劬初级小学读书。 华罗庚好奇贪玩,读书不认真,字也写得不好。金坛城东北有个土丘,叫青龙山。山上有座青龙庙,每年出庙会,一长串牛头马面的“菩萨”骑着高头大马从青龙庙里列队进城周游。一路上,老百姓在路边烧香磕头,有的求神祈福,有的问卜盼子,有的医病镇邪。华罗庚喜欢夹在人群中看热闹,心里盘旋着一个问题:“菩萨是真的吗?”一次,庙会结束了,看热闹的人散了,妈妈却不见华罗庚回家,全家人到处去找。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高兴得连蹦带跳地回家来,嘴上不停地喊着:“菩萨是假的!我看清了!”原来,他跟着“菩萨”们一起去了青龙庙,发现这些“菩萨”原来都是人装扮的,他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了。 几年后,华罗庚转入东门金坛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五年级学习,胞姐华莲青转到城中女子小学学习。 P3-6 序言 感受与愿望——写在《百年华罗庚》付梓出版之际 今年5月,收到汤钟音先生寄来《百年华罗庚》一书的未定稿,读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从中深深体会到他对我父亲的一片热爱之情。当然,我的这种体会并不是仅仅从这部书中得来,我们已相识多年,我了解他对宣传和弘扬我父亲的精神所做出的执著努力与付出,对此我深受感动。电话交谈中他叫我大哥,我深感荣幸。 我父亲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一生尽管充满艰辛和劫难,充满各种坎坷,但更充满了传奇,充满了成功的意趣。他一生不屈不挠,从未放弃对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作的种种努力。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为了自己的祖国,他不为任何利诱所动,坚定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国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现了自己的最大愿望——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父亲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的贫苦家庭,正当青年时代却又因病致终身残疾,但他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不仍然没有气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目标,顽强奋斗,成长为世界顶级的数学家。他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不仅自己在数学的多个学术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顶尖人才,把我国的数学事业推向了世界的高峰。父亲也是一位接触群众最广泛的科学家,从1960年代开始,他为推广统筹方法和优选方法走向基层,足迹遍及全中国。他还是我国青少年数学竞赛的首倡者,为青少年的成长与进步倾注了大量的心力。 《百年华罗庚》以编年文体撰写我父亲的传记,简明清晰而朴实,具有可读性,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使读到这部传记的人能更好地了解我父亲生活在屈辱与荣光、痛苦与幸运共生的年代里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脉络,并从中得到启迪。难得的是作者20多年来做了如此大量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令我钦佩和感动。 仔细读来,我认为书稿中有一些内容还可以写得更准确更详尽些,有些章节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推敲。我把我们兄弟姐妹的意见与建议与汤钟音先生作了沟通,他欣然作了校订和补充。为了尽可能减少差错避免误解,更加真实可信,希望定稿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特别是向那些在我父亲身边工作和学习过的人征求意见,以确认那些我们也还未曾确知的人与事,让读者真正能够“开卷有益”。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人物传记《百年华罗庚》即将付梓出版之际的些许感受与愿望。 2007年7月9日 后记 我写《百年华罗庚》 华罗庚诞生在江苏金坛。他接受启蒙教育后,克服了贫病、战祸和动乱等种种劫难,在不利与艰难的境遇中百折不挠,发愤求进,终于成为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华罗庚的名字已光荣载人了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传奇般的曲折人生,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 1986年,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坛谢世后的第二年,金坛县人民政府决定举办系列纪念活动,本人受命担当筹备工作,有缘走近了华老。纪念活动项目之一,纪念文集《卓越的人民数学家华罗庚》问世,其中有一份约3 500字的《华罗庚年谱(简编)》,就是现在《百年华罗庚》的初始文字。从那时起,我把向世人宣传华老作为自己的责任,时时留心苋集、梳理和考证有关华老的各种资料,即使后来在身缠病榻七八年的日子里也从未懈怠。 为了如实介绍华罗庚,我不取文学手法虚构故事,也不凭个人情感选辑情节,而是走纪实之路,多角度地征引和采录华老及其“周围”的人与事,记述他一生中的忧乐、成败和荣辱,展示他的个性、品格和业绩;不讳言,不溢美,力求切近本真,让读者将自己的思考建立于史实之上,探索华老生活在屈辱与荣光、痛苦与幸运共生的年代里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脉络。人们即使方位不同视角相异,也都能真切地了解华罗庚,认识华罗庚,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和精神力量。 诚然,人物越杰出,其生命历程往往就越繁复,资料的汇集也就越困难。《百年华罗庚》所做到的,只能是初浅记述华罗庚一生中的部分经历。文稿采用年谱文体,按时间顺序有主次详略地进行记述;资料间的不同阐述则择善而从,重要事件均注明资料来源;专业性学术论著择要提及而不展开,至于书信、题词以及一般性讲话之类,绝大部分未曾公诸于世,只能点到为止了。结合文字相应配发一些图照,附录几篇相关资料,以助解读与研究。 这次写作是一个普通老乡对一位卓越邑子的探寻过程,加深了我对华老治学行事、为人处世的理解,感悟到他守持的理念及其精神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自觉收益甚丰。当年征集华老生平资料,华老的夫人吴筱元同我们说了许多贴心话,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儿女亲属们主动介绍情况,帮助征集海内外的有关资料;华老的学生、友人、同事和熟悉华老的记者们,都志愿给予各自可能的协助;民盟中央、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上海市政协、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天津市科协、黑龙江大庆油田、安徽两淮煤矿、上海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都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本书编写得到了中共金坛市委副书记张建华和文化局领导的鼓励与襄助。书稿形成后,华老亲属认真参与了审读,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长子华俊东特地为之撰文作序;年事已高的中科院院士王元大病初愈尚在康复之中,即以“怀念和宣传华老”之心,帮助逐页审勘与考订;师友段锁庆、冯光辉、曹春保、吴昊、吴潜、孙中民和包瑞等在文字图照方面给予了具体帮助;江苏教育出版社总编王瑞书的真诚关注和责任编辑王建军的辛勤运作,使本书得以顺利问世。——对于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我谨致以衷心的谢忱。书中图片大部分是由华老亲属和相关单位提供,其中有些图片的摄制者不详,我在谨表谢忱的同时,希望有关作者能与出版社或本人取得联系。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华罗庚语)虽说从收集资料到稿陈案头,用心20余年,数易其稿而不计屈苦,但自感才智已竭,因为华老在世75年,可写之事太多太多,确非晚辈力所能及。许多素材很精彩,还可以写得生动活泼些。受限于资料,舛误与疏漏在所难免。然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有更多的人携手合作,所以祈请读者谅解并匡谬指正,俟日后有机会再补充修改得差强人意一些。 2007年8月 汤钟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