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特别想不要脸地承认,相比前些年稳定的日子,我更喜欢现在的状态太多,自身的能力和能量,也在这两年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我的日子没有被浪费。
环顾四周,如今身边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
传统商业,可以说在“××公司”“×x单位”工作,公司和单位就是我们的职场身份,尤其在公务员系统和事业单位,还有“编制”的概念,所谓铁饭碗,保证不会被辞退,那就更有归属感了,单位就是衣食父母。而如今,公司作为一个人在职场的身份背书,开始变模糊。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可能在做专车;开淘宝店做生意的要先成“网红”;光线传媒的刘同写了鸡汤书,现在居然还拍成电影了;而且有一种副业是人人可做的,比如微商,比如直销,对吧?你肯定懂我的意思,而且微商的商业模式,借着互联网社交的优势,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挺看好。
主业是一个传统身份,而副业的收入却更好。而且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比主业少。
所以网上经常有这样的论断,未来“公司+组织”的传统模式将消失,“平台+个人”的模式将成为主流。
当一切场景、社交、支付都可以互联网化,其实有很多时候,就真没公司什么事了。因为职位的需要,把价值观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人安排在同一个空间,本身多少都是有些违反人性的。现在世界,一台电脑,一部手机,都是你职场的兵器,连接世界,交易买卖,在互联网上跑马圈地,没有空间的限制,更没有时间的约束。
所以未来的公司不是等雇员招进来后进行公司文化培训和灌输,而可能是因为在招进来前,就有共同的文化兴趣价值观,才自发形成了组织,搭建了平台。因为互联网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你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和社群,迅速找到自己的“同类”。
我相信在未来,跳槽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跳槽的风险和成本会越来越低。一是因为基于生存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工作的意义很少是为了解决温饱地活着,更多是为了探索人生价值的意义.尤其对于现在的“90后”,时间已经证明,“90后”不是“脑残”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对于人生,对于职业,有着自己的判断和姿态。如果觉着一份工作没有提升价值,不有趣,不能满足自己的成长和价值观,可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当年的我们太保守,太扭捏,而他们更无所顾虑,更敢想敢做。和他们聊天,总有种过不了多久,我们这些老人家要给他们小后生打工的深深焦虑感一一世界是他们的。
最近开始接触创投圈,接触了很多有想法的“90后”,他们好些都是从投行、咨询、500强、体制内跳出来自己创业,做一番事业的。问原因,有些说是感觉自己原来的岗位太老气了,太无聊了。或者当他们觉得碰到职场晋升的天花板后,并不选择耐心地熬着,而是直接出来。既然不能up,那就主动out呗,大有一种“老子不陪你玩儿”的霸气感。
哪有什么稳定,奢望什么归属,我们都是一座城市里的孤岛,我们是自己的岛主。
“雇员制”会暗淡,“合伙制”会发光。未来招人,除了用薪水外,一定要画一张大饼,构一片蓝图,建一个平台,说只要你有能力,就使劲耍吧。
有人说,公司不可能消失。大家在一起办公,效率更高,沟通更好呀一一额,这也不一定吧。
从沟通的角度,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确实比不上面对面沟通更加直接和有效。但另一方面,说白了,现在大家的时间都被互联网工具碎片化了,也就是所谓的碎片化生存。如今的我们很难找一整块时间,完全不受外界干扰。我自己印象中,能有这种时间的场合一一往往是在飞机上的几小时。所以我虽然经常飞,却并不反感在飞机上的“无聊”时光,反而特别珍惜这段万米高空平流层的与世隔绝。上面没有Wi—Fi,没有信号,没有社交(除非旁边人找你搭讪)。在一整块时间里,你可以安静地码字(我确实好些文章都是在空中码完的),或者心无旁骛地看一部电影,或不被打扰地读一本书。
P4-6
Spenser,曾经的体制内青年教师,经过挣扎、求索和转型,终于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乘风而起,成为一代公众号小网红,这个真实的故事就足以抓人眼球了;而在Spenser的笔下,金钱与梦想,世俗与情怀,阅读百万与非典型路径……这些本来格格不入的词组,却浑然矛盾统一,更是让人读了欲罢不能、直呼酣畅。有意思,有思考,就是值得读的书了吧!
——小赢理财副总经理 Effie
环顾一地鸡毛,Spenser对自己下了狠手,这本书记录了这些狠手,以及狠手后的二次学习和思考,行文流畅接地气,既不鸡汤,也不鸡血,值得路上的我们一读!
——原麦肯锡大中华区招聘主管,现任职于摩根士丹利人力资源部 王湘鄂
作为Linkedln的专栏作者,和时下深谙爆款文章套路的许多写作者相比,Spenser属于有天赋且仍葆真诚的那一类。首次为Linkedln撰写的文章,阅读量一夜20万+。他自称“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文风犀利,不端,不装,看似鸡汤,实则干货,读来酣畅淋漓。
——Linkedln(领英)中国用户市场总监 张源
换一条人生赛道
我想过离开体制后可能发生的改变,但是没有想到,这种改变包括可以出版一本书。
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举办的线下读者交流会上,我都会提到自己人生的两个重大事件。它们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轨迹,将生命线从一条赛道直接换到了另一条,跨度之大,现在回首,都觉得不可思议。
第一件事,就是递了辞职报告,从宁波飞到了香港,开始读研究生。
在宁波的一所重点高中当了四年高中英文老师,带出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后,想象中自己五年甚至十年后的样子、状态和四周的世界,也许用再一个四年也只能换取一片毫无惊喜的平淡。我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未来的样子,教书很好,只是不适合我。内心两只野兽在打架,传统的那只告诉我求稳,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多凶险;但激进的那只一直在顶着胸口问自己——难道你的人生就只有这样了么?
终于,传统败给了激进……
所以,每每有人和我说,你现在取得的成绩不错,混得还可以啊,当初怎么这么有勇气踏出这一步呢,啧啧……
那不是勇气,那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对现状的砥砺还击,对未来的没有退路;和未知的未来相比,一眼看得到头的未来,更让我恐惧。
第二件事,就是当时我居然神奇地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
2013年,罗振宇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在优酷上开讲,亦开启了如今自媒体的新时代。他肯定没有想过,三年后,会是这样的规模、流量和影响力。从他第一期节目我就开始关注了,还掏了一千多元钱买了个铁杆会员。一路跟随至今,毫不客气地说,我是看着“罗辑思维”这个号如何一步步长大的。
很多读者或朋友问我,为什么你的公众号名字叫“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其实,这个名字并不是我原创的,而是一个叫Fay的女孩,在哈佛商学院念硕士,她开设了一个叫“Fay的二次学习日记”的个人公众号,写自己在哈佛求学的日子和故事,我一直关注并颇有兴趣。当那个夏天决定去香港念书的时候,我脑子想着为什么不给自己在香港的生活也做个记录和背书呢?
于是就注册了,当时也没想好取什么公众号名字,就先取了这个“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后来才知道,公众号名字是不能修改的……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可惜,Fay的那个公众号后来不知为何停止更新了,最后那次的更新,一直定格在2015年2月24日。
朋友和我说过,他以前一直追和菜头的文章看,后来有一段时间和菜头突然停止更新,他觉得很焦虑,很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无所依靠。 2014年12月,我去了美国波士顿,在哈佛朋友的宿舍住了近一个星期,专门去了哈佛商学院,认识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和他们打听Fay真人是谁。如果见到本人,我会告诉她,她其实影响了我的现在,以及以后更大的未来。
可惜,打听的人都不知情,而我给Fay发的后台留言,也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站在查尔斯河的桥上,看着哈佛的红墙,感慨人生的奇妙,一个不经意出现的人,可能会影响另一个人的整个未来。
我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金融,这个职业离钱近,离欲望近,容易陷入焦虑、浮躁、膨胀,眼睛里带着血。
而每周一更的文字,是在发泄内心肿胀,是在反省平日言行,是在窥探内心魔鬼,也是在细数这一路的岁月脚印。
不管是资源互换,还是商业变现,公众号除了带来这些附加价值,最核心、最重要的,则是它记录了这几年自己的路程,好的坏的情绪,光荣和低谷;浓缩了在香港留学、在香港工作、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所看到的世界和所有的冲击与思考。
之前在网上有个很热的帖子,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当自己是那个看世界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才会以为自己所能看到的范围就是世界的样子。
我开始接触不同的行业、有意思的人,金融圈的,创投圈的,新媒体圈的,了解在北上深这些一线城市中的精彩和不安。
开始明白做投行和咨询的人,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苟且,背后是数不尽的加班、电话会议和出差。
开始明白很多年轻人往往都低估了大城市的残酷性,被太多的感性文字熏染从而过度美化了城市的精彩。
开始明白,认知是最大的障碍,时间是唯一的风险。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几年离开体制后在外面世界的日子,除了“野蛮生长”,我找不到更准确的形容。
职场转型之大、成长速度之快,就像互联网的说法—三个月就是一年。就像完全换了条赛道,还意外地实现了弯道超车。
有时候回头看看过去和现在,怎么自己脚下的路,还冒着热气。
所以把这几年的经历呈现给这个世界,有自己的事故,也有别人的故事。
这本小书,提供了我看世界的一个角度,如果能给你带来一些共鸣和感悟,就已经满足。
面对“稳定”和“折腾”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到底该何去何从?《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作者陈立飞结合自己在内地和香港双重学习、工作、生活的感悟与思考,给在职场上迷茫和心存疑惑的年轻人带来启发。作者了解年轻人心中的情怀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所以45篇感悟和随笔中,没有无聊的励志和温情的鸡汤,有的只是猛药,是对年轻人实实在在的建议和可供他们参考的思路。
《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这本书,缘起很简单。作者陈立飞做了几年重点高中的老师,一朝“想不开”就辞职了(在大家眼里肯定是“想不开”啊,因为老师是事业编制,稳定啊,而且已经有房有车),自己去香港读硕士,卖掉房子,毕业后留港工作,一点一点从基础开始重新打拼,简直是对自己“下狠手”的代表人物。作者从体制内的高中老师到体制外的自媒体人士、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心境的变化和各种感悟,促使他拿起手中的笔开始进行记录,希望自己以一种空杯心态,重新出发,写下对于留学,对于漂泊,对于人生、事业新的感悟和思考。于是便有了本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