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原名查良铮,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也是“九叶”派诗人中最为耀眼的一位,他的诗歌和译文影响颇广,他的诗歌受西方现代派诗人影响较深,他是那个时候能和西方现代主义对话的人之一。本书分为诗歌卷和散文卷两个部分,这些作品具时代气息、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从中你可以品到这位文人型大师的绝代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穆旦诗文集(共2册文学类)/中国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穆旦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穆旦,原名查良铮,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也是“九叶”派诗人中最为耀眼的一位,他的诗歌和译文影响颇广,他的诗歌受西方现代派诗人影响较深,他是那个时候能和西方现代主义对话的人之一。本书分为诗歌卷和散文卷两个部分,这些作品具时代气息、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从中你可以品到这位文人型大师的绝代风采。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两卷,第一卷收入1934年至1976年间创作的诗歌166首,其中包括以前未发表过的作品。编排上,凡曾独立结集出版过的,按原集重排;未曾结集出版的诗作,列入“集外诗存”,按写作年代排序。第一卷的卷末,附录“穆旦自选诗集存目”和“穆旦晚期诗作遗目”。 第二卷收入1924年至1963年发表过的各类散文、随笔、评论共16篇;1943年至1977年致亲友书信69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断断续续所写下的日记;本卷内容均为首次结集出版,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方便读者,书后附有《穆旦(查良铮)年谱》。本书版本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目录 永恒的思念(代序) 诗歌 探险队 野兽 我看 园 合唱二章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劝友人 从空虚到充实 童年 祭 蛇的诱惑 玫瑰之歌 在旷野上 不幸的人们 五月 我 还原作用 智慧的来临 潮汐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夜晚的告别 鼠穴 我向自己说 小镇一日 哀悼 穆旦诗集(1939—1945) 摇篮歌 控诉 赞美 黄昏 洗衣妇 报贩 春 诗八首 出发 自然底梦 幻想底乘客 祈神二章 诗 赠别 成熟 寄 活下去 线上 被围者 退伍 春天和蜜蜂 忆 海恋 旗 流吧,长江的水 风沙行 甘地 给战士 野外演习 七七 先导 农民兵 打出去 奉献 反攻基地 通货膨胀 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 森林之魅 神魔之争 旗 良心颂 轰炸东京 苦闷的象征 集外诗存 1934年 流浪人 神秘 两个世界 夏夜 一个老木匠 前夕 冬夜 1935年 哀国难 1936年 更夫 1937年 玫瑰的故事 古墙 1939年 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 1940年 漫漫长夜 悲观论者的画像 窗——寄敌后方某女士 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 1941年 华参先生的疲倦 中国在哪里 1942年 春底降临 伤害 阻滞的路 1945年 云 1947年 时感四首 他们死去了 荒村 三十诞辰有感 饥饿的中国 隐现 我想要走 暴力 胜利 牺牲 手 发现 我歌颂肉体 1948年 甘地之死 世界 城市的舞 诗 诗四首 1951年 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 感恩节——可耻的债 1957年 葬歌 问 我的叔父死了 去学习会 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 “也许”和“一定” 九十九家争鸣记 1975年 妖女的歌 苍蝇 1976年 智慧之歌 理智和感情 城市的街心 演出 诗 理想 听说我老了 冥想 春 友谊 夏 有别 自己 秋 秋(断章) 沉没 停电之后 好梦 “我”的形成 老年的梦呓 问 爱情 神的变形 退稿信 黑笔杆颂 法律像爱情 冬 附录 穆旦自选诗集存目 穆旦晚期诗作遗目 散文 不是这样的讲 事业与努力 亚洲弱小民族及其独立运动 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 梦 谈“读书” 《他死在第二次》 《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 关于《探险队》的自述 撰稿和报人的良心——为本报一年言论作总答复 不应有的标准 评几本文艺学概论中的文学的分类 普希金的《寄西伯利亚》 漫谈《欧根·奥涅金》 我上了一课 谈译诗问题——并答丁一英先生 书信 致唐振湘一封 致陈蕴珍(萧珊)二封 致巴金二封 致杨苡二封 致杜运燮六封 致江瑞熙四封 致董言声八封 致巫宁坤二封 致郭保卫二十六封 致孙志鸣七封 致徐安泰一封 致白超圣二封 致白兴圣一封 致查良铃三封 致周与良二封 日记 日记手稿(1) 1959年1月1日——1960年3月23日 日记手稿(2) 1968年10月26日——1970年10月17日 日记手稿(3) 1970年10月17日——1972年11月10日 日记手稿(4) 1973年2月16日——1977年2月23日 附录一 穆旦著译的背后 谈穆旦的诗 诗人穆旦的位置 一颗星亮在天边(节选) 附录二 穆旦(查良铮)年谱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事业与努力 事业,这里不是指着什么特别伟大的英雄的,或是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从小处来界说,即使是一个人底小小希望,而他想从这小目的中发展出自己底本能,并能得到成功的结果;这样,我们也未始不可称它做“事业”的。差不多普通一些人都认为一个人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他若不是生就有英雄的天才,是绝不可能的,因此,多数人便都不敢抱负着这种所谓的“妄想”了,这是大错!如果说一个人不想将来做一番事业,那便是说,他承认他自己是个废物。什么叫“事业”?……许多人都没有弄清楚。若真个将这两字看得清清楚楚,恐怕他们就不会觉得它是个高不可攀的圣像了。——往往一个人以为让他去做一番事业,那是空想,以致将他底眼光和希望都缩小了,而没有远大的追求,真是害人不浅!——替社会上谋些小利益,或从事些局部的生产,都是事情,我们须知道,无论是什么伟大的事业,都不过是这类事情的扩充而已。应该是为各人心目中所希望的东西,而是不过因为人人底本能不同,目的不一,因之所贡献的结果也就各异了。 一种事业,不是坐享其成,易如反掌的,因为无论什么事情,一切都有它底因果关系在,绝没有命运推动的理由。我们试思,创制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先生,二十年中都是过着布店学徒,伙友及帐房先生的生活,他若只凭命运而不求科学知识,之后又何能成为中国著名的电气工程师?美国前大总统胡佛即使是依赖他的命运由贫而致富,但他若不刻苦努力,恐怕到现在也还不过是个矿业家,又何能荣任美国的大总统呢?……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总之,命运是没有的,只有我们努力一分,我们底事业便能获得一分! 欧战中法国名将福煦说过:“你先自认要失败,战争便要失败了。”“A battle is Lost,When you admit defeat”这句话成为一时的名言。我们也可将这话变一个意思来说:“想作大事的人,才有机会做大事。”一个人若没有这种念头,便不会有这种准备,一至于托懒怕事,自干退缩,那就糟了。所以由此看来,一个人尽管有“野心”,有“妄想”,因为这表明他愿意将来负一个重大的责任,这样愿望我们愿在每个人底心中生长,发展,使他可以往远大处追求。不过需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如此,才能使人感觉到充实,不空虚,或是说:自信心的坚强的保障。 凡是干一件事业;尤其是做大事的人,便愈得有充分的知识,这是任何人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一个人的知识欲越使它满足,他便越有能力!不过各人求知的机会不等,有者便须受地方的限制,经济的限制,或时间环境等的限制,以致便不能再多得知识了。这样人如今很多。不过试问他们其中一部分的人,是否便真不能求得知识?——这也很难说的,大盖还是自馁的多些,而不是真没有机会。因为我们知道;当今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氏,在幼年受教育只到小学程度,十六岁时做小伙计,然他虽失却学校教育的机会,却于工毕努力读书自修,一方面又人补习学校,于是他底学问便渐渐地渊博起来,不但劳工问题,社会问题,一至于科学哲学问题,他都有深切的研究,所以至今能成为工党首领及英国首相。我们能说他底环境适合或是他有充分时间去读书吗?不过他肯努力,肯利用闲暇或工余的时间去求知罢了。这便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可以使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无论如何困苦,总是可以有求知的机会的。又如法总统杜美厚是一个雕刻学徒,也因着他底嗜好读书结果,而有渊博的学问,于是才能以在政治上活动。孙中山先生尚能于百忙中,抽暇读书,他底读书嗜好可谓很浓,真算少见了。所以他能创立民国,推翻满清,这样伟大的事业,可知并非偶然! 上述是事业与个人的学问的相题并论,当然,据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出丰富的事业来。然而这里还有一个条件是极重要的,而与事业的成败有密切关系的,便是:“经验”!她也可以说是“手腕”;或是“体味人生”的结果。一个人不能只会知道,而能于“知道”之后还会“施行”;这种方法便是经验的指示了。所以一件事业有人能办成功,而有人便会失败,固然也许有别种原因,然而大部则可归根经验的不足。因为一种学理,会有许多种的不同实施方法,便闹得天下“事”广而且多了,于是我们体味它也便极感困难。然而学与识是不可分离的,为什么欧美各国的要人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二三十岁人底学问并不见比老头的便差些,不过他们缺少“经验”或“手腕”罢了。由此看来这种人生底体味是做一件大事业人底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事业的成功是有时间性的,较大的事业便须经过较长的时间,在这时期中进行是极困难的,然而从这样困苦环境中体验出来,那才是极正确的经验!如俄国托洛茨基的革命精神及学理,完全是由困苦的监狱及西比利亚流放生活中体验出来,美文学家路易士辛克莱,乘汽车遍游美国全境,视察各地风俗民情,因而著成他的杰作大街。孙中山先生没有九次的革命失败,那么,那次武昌起义便也绝不能成功;因为有那九次的经验。才会助成这一次事业的成功。所以由此看来,表面的失败并非失败,而是给与你很好的一个经验或教训,以助长你底事业的迈进的。 上述的两个事体,知识和经验,可以说是在我们希望成功某种事业前的两大努力的目标,二中是不可缺一的。我想在现在中国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犹其是青年,我们需要有野心,更需要用我们底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它!在这暴风雨的世界里,我们要各人努力准备自己将来的事业,维持这老大的中国!更需要在这“埋头干”的口号下,振作起来,用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干,干! 至于这最大的努力是如何用法,我且引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一八三七——一九一九)的一段话做为解释,以作本篇的结束。他说: “当初我十二岁的时候,纺织厂雇我为卷线小工,那时候我便决心要成为世界第一名卷线小工,于是拚命的工作。这样工作,为人所赏识,以为这样孩子永使其做卷线小工,未免可惜,因而又雇我为信差了。那时候我也下了决心,想要成为世界第一名信差,于是拚命的记住街道,每院每家和姓名。到最后就是极小的胡同,我不知道的人家一份也没有。也许说这是无用的努力吧,可是又为人所赏识,不久便升为电信技士。此后渐渐的,用同样的做法,终有今日的成功。” 一九三三,三,十一日。P4-7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8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3)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技术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7)汉译学术名著类(著名的外国学术著作汉译本);(8)汉译文学名著类(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计划出版1000种,自2004年起出版,每年出版1至2辑,每辑约100种。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 后记 在诗人穆旦的亲属、诗人穆旦的南开中学同窗和西南联大校友、仍健在的或已故去的“九叶诗人”以及海内外研究者和各界友人的多年与多方帮助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鼎力相助,《穆旦诗文集》和《穆旦译文集》共十卷终将付梓。从而,也终可告慰过早辞世的诗人穆旦,告慰抱病为穆旦一生作品的整理与出版奔波却未能亲见全集问世的周与良夫人,告慰在病榻上为全集谋划编辑体例、联络各方编委、托付珍藏史料却终怀遗憾而鹤归的老诗人杜运燮,并回馈海内外几代读者对穆旦作品完整再现的期盼——二十世纪中国蔚为壮观的文学经典中,终于补正了这份厚重卓绝、价值弥珍却又迟至的瑰宝。 1996年《穆旦诗全集》曾列入“二十世纪桂冠诗丛”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尽管收入的还仅仅是穆旦的诗作,虽称“全集”而实则不全,文本的校勘与年谱的编订也相当粗疏并存在差错。作为承担此任的编者,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作品及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本以为使命完成,正可舒一口气而抽身淡出,由更多学识渊锐、年富力强的后继者在此基础上将穆旦研究做更广更深的开掘,因为经历使我深知,“完整的穆旦”尚有大量研究需要扎扎实实的推进,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确是力不从心,难能胜任。 然而,如此分量的穆旦诗集与文集的汇集、补佚、编辑的工作,最终又落在我的肩上。是因为2002年5月1日突然传来噩耗,周与良夫人病逝于美国,而她老人家身染绝症奔波于海内外、求助各方整理出版穆旦全集、提议捐赠稿酬和文物来筹建“穆旦研究会”等等,一系列恳切、急切的行动与深怀无助的隐忧、焦虑,令我无法抹去而聚拢成为一种拷问;是因为从杜运燮子女和友人手中接过杜老临终叮嘱“务必直接转给李方”的穆旦遗稿、书信手迹和他几经草拟的穆旦全集编纂纲目,由此我才醒悟,自七十年代末杜老便为穆旦作品的整理出版做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而又浩繁琐碎、默默无闻的工作,他是最了解穆旦、最珍惜穆旦创作价值、最渴望“完整的穆旦”早日展现于中国现代文学长廊的第一人,而翻检转赠的文稿,竟成永别的遗物;是杨苡老人对我讲述穆旦的坎坷一生,知人论世地阐述穆旦的作品,并不断提醒加速编辑以尽快出版;是江瑞熙、唐浞的临终牵念;是郑敏、袁可嘉的殷切关注;是辛笛之女王圣思和巴金之女李小林的挚诚相助……最终是对穆旦之诗之人的景仰与偏爱,和无法割舍的情怀与难以推卸的责任。勉为其难偏又知难而进,别无选择。 本已力不从心,再加诸多纷扰,十卷巨著中的这两部诗文集的编纂着实很是缓慢,很欠专业的细致,很多注释带有“避重就轻”的浮泛。这一切难以令自己、更难以让读者满意。因此,当《穆旦诗文集》出版之际,要面对读者将编撰的思考与实际的结果原原本本作一交代。 关于《诗文集》收录的作品范围 诗,系1934年至1976年42年间诗人穆旦所创作,包括生前与逝世后发表过和未发表而由家属提供手稿的诗作,总计一百六十六首。 文,系1924年至1963年所写并发表过的各类散文、随笔、评论十六篇,和1943年至1977年写给友人和亲属的书信六十九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断断续续写下的四本薄薄的日记,总计长达五十三年间诗人留下的所有文本均为首次结集面世。 穆旦一生翻译出版有世界著名诗人的多部经典诗集,以及多部外国文艺理论译著。为这些译著他撰写了“前言”或“后记”,不仅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还于字里行间传达了自己的美学思想、翻译理念与实践追求。这类不属于创作却又不亚于创作的文字,也是匠心独具,文采卓异。但为欣赏穆旦译作考虑,此类文章均收入《穆旦译文集》附在具体作品前后,以便读者对照阅读。 关于作品版本的勘定与编排 诗歌,凡独立结集出版者,均按历史原貌重排再现。当然,不含与他人合集或后人编纂的选集,如著名的《九叶集》。 同一首诗作在不同的诗集被重复收入者,以最早版本所发表的文本收录,同时在其后出版的诗集目录中加“*”予以标示,以备研考。 凡未结集出版的诗作,则列入“集外诗存”,按写作年代先后顺序编排。其中,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过的作品,凡能考证者,均以注释的方式加以注明,以便查考;另有许多作品,是在作者辞世多年后由家属、友人所提供,此类背景凡能确定者,也在注释中予以说明。 难以勘正的,是不同版本的诗作出现的文字变化。诗人一生历尽坎坷而笔耕不辍,对作品的修改也始终没有停止。不仅像《普希金抒情诗集》、《唐璜》这样大部头的译作,曾经从头至尾进行过详细的修订,诗人创作的很多诗歌自己也都做过审慎的修改。另外,诗人晚期的创作,受恶劣的环境所限,往往写在小纸片、信笺的空白或日历的边沿处,有些是被弃置,有些又是有意藏匿,文字校勘相当困难。因此,收入诗文集的这类创作,文本尽量以诗人手稿、包括修改稿为依据。至于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只能留待研究者再做后续努力。 值得指出的是,诗文集中诗歌创作一卷的最后,首次收录了由穆旦家属提供的穆旦生前自拟的两份诗歌目录。一份是“诗人自选集编目”,该目录形成于四十年代末,大约是在《新报》被封之后与穆旦赴美留学之前。从选诗、分类、编目到提炼小标题,均为作者自己拟订并抄录,是俯瞰并研究诗人穆旦终其一生所恪守的审美价值与诗艺风格的第一手史料。另一份是“诗人晚期诗作遗目”,所谓“遗目”,是因为目录中的作品均为1975至1976年诗人临终前默默写下的;目录所列五十五首诗歌的题目,由于当时环境所迫,其原作多写在零散纸笺上,或藏匿或弃置,其中有些作品至今难觅。但出于诗人之手的遗稿编目,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可以帮助后人了解穆旦对自己人生最后“搏求”的创作结晶做了怎样的最终梳理,从而把握诗人晚年的诗歌理念、创作题材、艺术构思与风格的整体轮廓。 至于书信与日记,均由诗人的亲属和好友提供。在恍若隔世的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写出的文字,诗人本不愿流传。如晚年致友人的信,末尾往往叮嘱“请勿留”,日记的文字也简约到不能再简。多年来文学研究界感叹:与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和诗歌翻译的丰硕成就相比,穆旦留下的文字史料“绝少”,此一现象在现代文学史上亦属罕见。在诗人辞世近三十年后,终能将其生前留下的绝少文字整理并呈现于世,使后人能够再次直面那“受难的品格”与“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的灵魂,也正是这部诗文集带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价值所在。 关于作者的年谱与照片 鲁迅先生谈及诗文选编时指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章不可的……”收于《诗文集》后面的“穆旦年谱”,是在96年编定的《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的基础上,甄选整合了十年来穆旦史料研究的成果,汲取了穆旦家属亲友的鉴别补正,修订了原编的差错,重新编撰而成。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诗文作品的创作注脚,从而以“知人论世”的眼光,透视诗与人生、与时代、与历史的错综纠葛,在更大背景中解读诗人穆旦。 最为珍贵的是,由穆旦子女提供、考证、精选、编排的诗人穆旦不同时期的照片近百帧,首次收入《诗文集》与《译文集》。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中,诗人走过的足迹、创作的文字与留下的影像交相辉映,为我们展现了立体的、多维度的诗歌、艺术与生命交融的恢弘史卷。 从1996年《穆旦诗全集》编定,到2005年《穆旦诗文集》重编,不觉又近十年过去。其间世纪交替,社会转型,时尚与落伍相反相成,起伏变幻,令人目眩。然而,作为中国现代诗史上堪称奇崛的“穆旦现象”,却始终未如某些聪明的臆测那样“热”起来。显然,编纂这部诗文集并非想要什么“风行”与“火暴”,因为诗意这个终难界定清楚的东西,似乎生就并在更多时候是同沉寂与沉郁相伴。编者希冀的,无非是要告慰前辈诗人,偿还缘于无知与偏执的负债;是要还原真实完整的诗人穆旦,愿这位现代诗的“探险者”、“永远在自我与世界的平衡的寻求与破毁中熬煮”的“搏求者”,复归于宁静和永恒—— “世界正闪烁,急噪,在一个谎上, 而我们忠实沉没,与原始合一。” 2005年元宵节雪霁拟就, 清明节改定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