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发表过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出版过诗歌合集《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本书所选散文均系从以上所提的散文集中精选。
本书主要收选何其芳在1949年之前的散文代表作。以《画梦录》为作者第一阶段的代表性散文集,本书选择了该散文集中著名的《黄昏》、《独语》、《梦后》等名篇,以精致妩媚、梦幻一般的诗境,体现出一名孤独者的内心想象,以及被压抑的热情;同时,还从作者的《还乡杂记》中,遴选了代表性的散文《树荫下的默想》、《货郎》等,体现出作者在乡村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中的内心之变。以作者奔赴延安为第二阶段,主要从其《星火集》等散文集中选取了《我歌唱延安》等作品。本书基本体现了何其芳散文至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历程。本书采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炉边夜话
“三个少年出去寻找他们的运气,”长乐老爹这样开始了,象是故事的第一句又象是题目,随即停顿着,用他的眼睛掠过半圈子年轻的脸,在火光中它们微红而结实如树上的果子,露出满意的沉默。
“三个少年出去寻找他们的运气,”声音宏大了些,“你听惯了三兄弟因为争着一个美女子,出去寻找奇异的珍宝来做聘礼,或者三个傻女婿带着多少银子,到他乡的路途上去学智慧,会猜我要说的是那一类的故事。是的。不过他们是出去寻找他们的运气。
“那时候的少年是喜欢冒险的,他们说雀儿的翅膀硬了就离开老窠,人站在生长起来的檐下是羞耻。他们常常偷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让妇女们在家中叹息流泪,但男子们并不担忧,知道他们若是回来了就极依恋极忠实于他们的乡土。现在你们却赶了市集就说辛苦,到了冬天就减少做工的时刻,晚上躺在炉边象猫儿。这炉边是应当让比我更老的人来讲故事,比你们更年轻的孩子们来听的。”微红而结实的脸大半低下去了,沉默着,象在疑惑火光为甚么如此蓬勃又郁结。有一个拾起火钳,重新砌架着烧断了的柴,随即有爆炸声,火苗高高的飞起。没有低下去的脸大概是属于勇敢者的了,他们仍有这山间民族的纯粹的血液流在脉管内,常神往于他们祖先的事迹,此时正注视着长乐老爹脸上的皱纹与发亮的白胡须。
“总之,有一天这三个少年遇在一起了,”长乐老爹重新开始说,“我们不妨想象是在一个树林内,阳光从密叶间漏下,野鸽子低飞着,他们交换了欢迎语就躺在草地上。第一个是高个儿,有深灰色的眼珠,柔和的语声。第二个最强壮,人家怕他象怕小豹子。第三个特性是没有特性,诚实而敏慧,谦逊而自信,如我们这里的普通少年。
“少年们大概最喜欢彼此诉说志愿了,于是我们听见了第一个少年轻轻叹一口气(假若我们是他身旁的树上的叶子),他说:‘我真愿我生在另外一个地方呵。我尊敬这里的一切,但总觉远远处我的乡土在召唤我,我灵魂的乡土。“人”如植物一样,有它适宜的分布的地图,而“生”却如栽种的手一样盲目,于是我们先天的就有地域错误的不幸了。那么你灵魂的乡土是那儿呢,你们会问我。我也常问着自己。假若能回答倒好了,只是“人”并未赋有这种选择的预知,我们以为幸福在东方,向之奔逐,却也许正在西方。然而错误的奔逐也是幸福的,因为有希望伴着它。’
“‘那么你奔逐的方向?’
“‘我想到海上去。青色的海,白色的海,金色的海,我到底知道海是甚么颜色呢,海上的天空又是甚么颜色呢。在那寥阔间也许有长春的岛屿,如蜃气所成的楼阁,其下柔波环绕,古书上所说的弱水三千,或者我应生在那里吧。但这里的人从没有一个见过海的,辽远使我更加渴切了。’
“两个听者都以一刻沉默来表示哀怜,他们竟为这低弱的语声所感动,虽说对于这缥缈的向往论理是应该嘲笑的。最后第二个少年从草地上坐起,责备似的说:‘朋友呵,你应该羞愧你是这山间民族的子孙,日对这些峰岭不能使你强健而沉毅吗?但我却过于暴躁,和平的乡居囚絷着我,我快要鹰隼一样飞肠了。我将作一个武士。我祈祷山之神,赐伟力于双臂,赐坚固的信念于心,我将宣扬这山间民族的美德于外面世界。朋友呵,强于行为的人是弱于语言的,让我引这句古语来替我底嘴舌谢罪。’他底右手拔着身旁的草,又掷向他的脚尖,但草却就近的纷落在他衣上,如是数次,他乃转身向着第三个少年,此时他正在沉思。
“‘你呢?’
“第三个少年翻身立起来,来回走数步,然后坐下,‘自然我也羡慕飞鸟,羡慕水族,但我没有忘记感谢这土地。它给予我们的丰富可以用手来量,用言辞来表示吗?我们可以如幻想的婴孩想离开母亲的乳吗?所以我说,有翅的你就往高处飞,有鳞介的你就到大海去,我祝福你们。我却将从山间到更深的山间去。’
“于是这三个少年出去寻找他们的运气。”长乐老爹说到这里就停止了,一双瘦瘠的手掌翻转的烤着火,又按着指骨节作脆响。大家都等待着,不耐烦的拾起火钳在石头上轻敲(因为这个火炉实际是几个石头砌成的圈子),长乐老爹仍不开口。
“老爹,往下讲吧。”
“这个故事吗,已经讲完了。”
“不是刚开始?”
“是的,”长乐老爹微笑着,“书上的故事大概都是从此以后才正有文章呢,然而让我在这里对一切讲故事者嘲笑一下,你们要知道这三个少年出去后的事只有问他们自己了。”
“但故事总有一个结果。”
“是的,凡事都有一个结果。这故事的结果是三个少年都寻找着了他们的运气。因为往海上去的去了就永没有回来,从军的听说建了无数战功而最终死在战地里,到更深的山间去的在那里做了首领,直至老来病危时才把财产散给居民,嘱咐他们送他的棺材回乡土来安葬。若是还要问他的坟在那儿,恕我无从指点给你们看了。”怎么,长乐老爹慢慢的合上眼,把他的头倒在一双瘦瘠的手掌里,而听者也不用笑声来结束这故事。火也低落了。有一个立起来,去抱一些柴来添。有的却注视着长乐老爹头上的白发,记起了老爹自己的许多冒险故事,那获得许多听者的欢迎的,并且想,为甚么他自己回到乡土来了呢,难道是没有寻找着他的运气吗。
十月二十八日
P14-19
何其芳代表了旧社会这样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向往理想的人生,但不明确方向和出路,在经历了长期孤独的苦心思索和寻求之后,于彷徨和苦闷之中,认识共产党,参加革命队伍,才告别了旧世界,开始了有意义的生活。终何其芳一生,率真谦逊,严谨认真,默默地从事自己所爱好和党所分配的工作,并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学遗产,有诗歌、散文、小说、政论、文艺评论等。因时期不同,思想认识和生活内容殊异,成就也有参差。早期以诗歌、散文见长,后来则以文艺评论和文学史研究享有盛誉。现仅将他的散文选编成集,奉献于读者之前。
何其芳,一九一二年二月五日出生于四川省万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他原名何永芳,上中学时,一位赏识他的国文教员给他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在一个聚族而居的大家庭里,何其芳幼年享受着祖母和母亲的钟爱,于优裕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接受美妙的民间传说和优雅的诗歌艺术的薰陶。祖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最初的文艺种子,这对他是多么值得怀恋的金色的岁月。
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接近六岁时,他就被封建主义的教育牢牢地捆绑住,过早地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和欢乐。他开始跌入忧郁、愁苦之中。主宰他命运的就是他的封建家庭和家长。
祖父何铁生,擅长医术,以治眼疾闻名乡里,是颇受入敬重的老人。但他的思想守旧,用封建宗法观念来维护家庭秩序,并以此影响和制约着全家人。
父亲何伯嵇,思想保守而顽固。辛亥革命后,清朝已被推翻,他仍固执地认为没有皇帝的时代终究会过去,科举制度一定要再兴。出于这种浓重的封建观念,他望子成龙,期望儿子日后能考取功名,光祖耀宗,于是整天以读四书五经、学做试帖诗相逼迫。由于何其芳是他六个子女中唯一的儿子,这种逼迫就更加厉害了。再加上何伯嵇性格急躁暴戾,儿子稍不听话,他就用竹板子抽打。他不许儿子玩耍嬉戏,更不许读小说,念诗词。何其芳幼小的心灵开始受到伤害,性格也被压抑成怯弱、孤僻。他终日落落寡欢,生活过得灰暗无光。
到了六岁,何其芳被送进私塾,开始正式念书。除了八岁时,因躲避军阀战乱,随同母亲等人去湖北宜昌住过两年外,他在私塾里一直呆了六个年头,换了三个地方。在那里,他读着经书,听着塾师讲些荒诞的故事,头脑被禁锢得听不进一丝科学的道理。“大地象一个圆球”,——这是他的一个叔父转辗听来才告诉他的。但他因为自己读过的书上没有这样讲过,竟认为这是异端邪说,不可相信。
……
——截选自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