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新旧并存,学人蜂起。这是一个痛苦反思、重新抉择的时代,这是一个激烈论争,更新过渡的时代。如此的文化氛围造就出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思想博大、影响深远的学林巨子。被世人誉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的蔡元培,即其一。
那么,他有着怎样的人生,又如何创立卓著的功业?郑连根所著的《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让我们循着他的生命历程,去探寻他那印在历史上的足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郑连根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新旧并存,学人蜂起。这是一个痛苦反思、重新抉择的时代,这是一个激烈论争,更新过渡的时代。如此的文化氛围造就出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思想博大、影响深远的学林巨子。被世人誉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的蔡元培,即其一。 那么,他有着怎样的人生,又如何创立卓著的功业?郑连根所著的《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让我们循着他的生命历程,去探寻他那印在历史上的足迹—— 内容推荐 《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郑连根所著的《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忠实的记录了蔡元培的人生足迹,让读者能够近距离的倾听他与时代的互动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求学时代/1 第一节 1868年的笔飞弄:故乡与家世/1 第二节 私塾岁月/7 第三节 科举之路/13 第四节 入仕翰林院/21 第二章 革命岁月/27 第一节 绍兴中西学堂:新式教育第一站/27 第二节 南洋公学:新式教育第二站/36 第三节 天时地利人和/42 第四节 《苏报》案前前后后/51 第三章 留德生涯/65 第一节 留德机缘/65 第二节 从柏林到莱比锡/68 第三节 留德期间著述/72 第四节 辛亥惊雷/76 第四章 涉足政坛/84 第一节 创建民国的日子/84 第二节 布局新式教育/94 第三节 在“二次革命”前后/101 第四节 游学法国/105 第五章 改造北大/114 第一节 群贤毕至/114 第二节 教育改革/124 第三节 思想自由新气象/133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140 第五节 在五四运动中/147 第六节 辞职/158 第七节 出国/162 第六章 主持中研院/170 第一节 从参与北伐到主持大学区改革/170 第二节 主持中央研究院/179 第三节 保障民权/184 第四节 晚年岁月/190 后记/200 试读章节 第一节 1868年的笔飞弄:故乡与家世 1868年1月11日深夜,浙江绍兴山阴县城小巷笔飞弄。 一个男婴降生在一幢坐北朝南的民宅里。 这个男婴的父亲叫蔡宝煜,字曜山,又名光普,婴儿的母亲姓周,像那个时代的很多女性一样,后人不知她的确切名字,大家后来尊称她为周太夫人。与之相对的是,这个婴儿日后却大名鼎鼎,他就是蔡元培。 每个人都是沧海中的一粟,每个人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大名鼎鼎的蔡元培亦不例外。因此,在尚未讲述他的人生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大致了解一下他出生的这个时间点——1868年。 在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历史上,1868年相比而言已经是一个比较平静的年份了。鸦片战争早已在28年前发生,《中英南京条约》在1842年签订,距此已有26年;爆发于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于1864年,距此已经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也已经结束8年了;往后,中日甲午海战(1894年)还要26年才发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则要等30年才发生;而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还要等37年才发生,1911年的辛亥革命则更要等43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则要等51年…… 粗粗看去,这些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似乎与一个出生于笔飞弄的男婴没多大关系,但是,蔡元培日后的成长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与这个大时代的坐标紧密相关。 简单地说,蔡元培出生的年代是一个新旧转型的时代。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大清朝虽然迎来了“同治中兴”,但在中国延续了两干多年的帝制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所谓的“中兴”不过是最后的一次回光返照;鸦片战争的失败及随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意昧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已然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西学随之传入。虽然张之洞提出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很明显,西方和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中国人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已然不可遏制;与此相应,教育上使用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也快走到了尽头,蔡元培赶上了科举制度的尾巴,并取得翰林的头衔,但此后,这位清朝的翰林就会发动新的教育革命,在废除科举之后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新方向。 一次大的社会转型开始了,许多新的问题会摆在国人面前。赶上这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蔡元培与时代发生了强烈的互动,他的生命经历和人生体验也因此异常丰富。他从一个普通男婴成长为一位大教育家,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父辈迥异。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蔡元培的奋斗、成长、困惑、探索乃至辉煌与失落,不仅是他那个时代一份重要的精神样本,而且更是后人久久注目、仰望、思考以及企图超越的一个标杆。 蔡元培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他是幼年丧父的孝子,他是勤奋好学的少年,他是科举路上过关斩将的佼佼者,他是清廷翰林,他是革命党,他是学者,他是教育家,他是最著名的北大校长,他是众多文人心中的忠厚长者…… 在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里,蔡元培以他的汗水和体温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最终,蔡元培从绍兴笔飞弄的老宅走进了中国历史,他超越了个人而成为一尊精神雕塑。 这,是蔡元培的人生答卷,亦是他在历史坐标中的人格造型。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开头的那一行文字:1868年1月11日深夜,浙江绍兴山阴县城小巷笔飞弄。 谈完时间坐标,我们不妨再谈谈地理人文。绍兴,山阴,笔飞弄,蔡家,这些机缘组合在一起,正应了中国人常说的那个成语——“人杰地灵”。 绍兴无疑是风光秀丽之地,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连绵苍茫的会稽山与密布的河网让历代的文人雅士赞叹不已,晋人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描述绍兴自然风光之美,十分恰当。 风光秀美之外,绍兴还是文化繁荣、名人辈出之地。早在大禹治水之时,绍兴的苗山就被称为会稽山。春秋战国时,绍兴是越国的都城。吴越争霸是春秋末期著名的一段故事。在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越王勾践立志复仇,卧薪尝胆,以艰苦的方式磨炼身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终于打败吴国,完成复国大业。到了汉代,著名的隐士严光、思想家王充、孝女曹娥等也都出自绍兴;魏晋时期,绍兴更是成了文人荟萃之地。大书法家王羲之、大文学家谢灵运都曾在绍兴生活。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集序》记述的就是名士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的雅集之会。 更有意思的是,王羲之当年在绍兴的住所离蔡元培降生的宅子仅咫尺之遥。相传,王羲之曾住在绍兴蕺山脚下的戒珠寺,他在那里养鹅写字,写字到尽兴时,笔墨飞舞,毛笔飞到一条巷子里,这条巷子后来就被命名为“笔飞弄”。 P1-3 后记 近几年,人们对民国历史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出版界亦不断推出有关民国的书籍,“民国热”就此形成。“民国热”之形成,原因多多,概括地讲,大概不外乎正反(或日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力。反作用力是,历史教科书上的民国过于简单,甚至有意“屏蔽”了很多东西。如今人们重新审视民国,拓宽阅读范围,想尽可能多地了解那段短暂却复杂的历史风云,实在带有“补课”性质——为的是校正以前对民国的种种错误认知;正作用力是,许多写民国的书,笔下写的是民国历史,可作者目光所聚焦处则是我们不如人意的现实。由此,追述民国便有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功能。民国是乱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可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个乱世里的一些人却活得生龙活虎,极有风骨,他们俯仰一世,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有人将那代人所特有的气质概括为“民国范儿”,而“民国范儿”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乱世并没有妨碍一些人活出真性情,反倒是在所谓的盛世里,一些人常常带着面具生活,不但没“范儿”,而且很假,很俗——这些人自己受苦受累也就罢了,他们还要殃及无辜,连累亲朋,真是罪孽。若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民国前贤立传,为“民国范儿”招魂,实则有为今人进行“精神补钙”之效。 “精神补钙”是必须的。在一个精神信仰荒芜、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如果不经常仰望前贤,不从前贤的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那么,不要说高扬理想风帆了,就是坚守道德底线可能都做不到。 孔子讲“与古维新”,这话很对,越是对古人有“同情之理解”,越是对历史有足够的温情与敬意,我们越是能多一份坚信与坚守。而坚信与坚守就是我们在这个众声喧哗、光怪陆离的世界上不迷失、不堕落的保障。 基于上述理由,我也加入到了“民国热”之中,写了一些有关民国的文章和书籍。或许正因这个机缘,齐鲁书社才找到我,希望我来撰写关于蔡元培先生的这本书。我应承下来之后,就把书写成了这个样子。于我自己,自然是想把书写好的,但真正做到多少,那就期待您的评判了。 一座圣山会引来无数的朝拜者。 蔡元培就是一座圣山。 我是其中的一个朝拜者。 在我之前,已经有人写过蔡元培先生的传记。我看这些传记,受益良多。他们朝山的身影会给我以鼓励;他们朝山的足迹,有时甚至像路标一样指示我前行的方向。 但朝山之举是必须亲自完成的,别人无法替代。因为不同的拜山者在同一座山上看到的风景也是不同的。 蔡元培先生德高望重,历来受人敬仰。他去世之际,国共两党均沉痛哀悼,做出至高评价。此后,即便两党交恶、两岸对历史各有说辞,大家对蔡元培先生也依然深怀敬意。能于乱世之中得到各方的普遍认可,实属不易。 蔡元培先生生于晚清,受过完整的科举教育,27岁就考中了清朝翰林。若他只想着为自己谋富贵,那他凭着翰林的头衔就能混成清廷的高官。但是,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当看到清廷镇压戊戌变法、杀害了“戊戌六君子”之后,他毅然辞掉翰林院编修之职,转身成了革命党。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却偏偏要干这种有“掉脑袋”风险的事,这样的勇气谁能不佩服?民国成立之后,蔡元培是首任教育总长,还一度入唐绍仪内阁。可是,当袁世凯篡权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教育总长的高官。这份决绝,又岂是贪恋权位者所能理解?此后,他出洋留学,回国做北大校长,再出国,再回国,一生奔走,为的都是办好教育,为中国作育人才。他一生身居高位,可直到晚年都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辈子都在当“租客”,这样的清廉自守,怎能不让人感动?很多回忆蔡元培的文字都说他有人格魅力,一个知进知退、清廉自守的人怎么能没有人格魅力?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怎么能没有人格魅力?一个真正践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长者怎么能没有人格魅力? 蔡元培是仁者,“仁者爱人”,他以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德为人处世,“修己以安人”,因此,与他接触的人都能有如沐春风之感。他受过完整的科举教育,但他能睁眼看世界,看到西方和西学的长处;他是新派人物,倡导西学,但他并不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德、修身之道。“君子和而不同”,在文化上,蔡元培能很好地调和中西,不偏不倚,大气从容,这气度,对今人颇具启迪意味。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营养,只要是好的,均可为我所用,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他们喜欢“站队”甚于喜欢包容,他们喜欢谩骂甚于喜欢倾听,他们喜欢攻击甚于喜欢自省,他们喜欢冲突甚于喜欢调和。如此一来,戾气弥漫,君子风度丧失殆尽,正常的讨论氛围尚不可得,遑论其他? 蔡元培是“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当北大校长期间,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写下了北大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他之所以能让别人“思想自由”,端在于他自己无成见,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他之所以能“兼容并包”,端在于他心胸广大,“一面有容,一面率真”(梁漱溟语),对手下的教师和学生都满怀爱心。因为有真爱,所以他执掌的北大才能容得下各色人物;因为肯包容,所以各色人等也都对蔡先生深怀感激与尊敬。这才是真正的“师道”,既要“有爱”,又要“有容”。没有真切的爱,办教育就不会成功,不肯包容,教育就可能变质为戕害。 今日之大学,“师道”衰微,“商道”大盛,大楼越盖越多,大师越来越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我看核心就两条,缺少真切的爱,缺少包容精神——学校对教师没有足够的包容精神,老师对学生不愿付出真切的爱。缺少了这两条,大学就一步步地变成了贩卖知识和文凭的场所。如此情形之下,我们再追忆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怎么能不唏嘘不已? 仁者之心,师者风范,这是蔡元培先生最值得我们怀念之处,亦是今日教育最需要找回的两枚勋章。 最后要说出的是我的感谢。 感谢妻子对我的支持。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有逼我去升官发财,默默地支持我读书,写作。去年,她更是坚定地支持我辞职,以使我专心地读书,写作。没有她的这种支持,这本书的写作任务我敢不敢接下来都很难说。在很多女人都逼着老公去职场玩命打拼的情况下,我老婆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我“退隐”,实属难得。有时想想,觉得用“深明大义”来形容她亦不为过。 感谢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济南市园林局文联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三家单位。我此前一直在媒体里工作,没有当老师的经历。在我写这本书期间,上述三家单位分别请我去做短暂的讲课或讲座,我由此得以体悟到当老师的艰辛与收获,这对我理解蔡元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很有帮助。 感谢绍兴文理学院吴从祥老师,他不辞辛苦,特为本书拍摄了蔡元培故居的照片,丰富了本书的资料性,援手之情令人感动。 感谢齐鲁书社的信任,感谢许允龙先生的信任、鼓励和鞭策。他们既是催生婆又是接生婆,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与读者见面。 郑连根 2013年6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