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梅编著的《有月亮的后半夜》是读品悟在文学中成长中国当代教育文学精选之一,《有月亮的后半夜》精选了作者最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随笔作品,《有月亮的后半夜》中这些作品无论是随笔还是散文,或抒写人间大爱,或展现美丽风光,或揭示生活哲理,或写实社会万象,从不同角度给青少年读者以十分有益的启迪。
《有月亮的后半夜》作者笔下的情感、生活、乡音、山水旖旎动人。阅读高长梅编著的《有月亮的后半夜》这些精美的文字,跟随作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游历、赏玩,留下屐痕处处,领略故园风光。看历史的云烟萦绕心头,听心灵的感悟在耳边低语,陶醉在文学的浪漫情怀中。
即使在隆冬,故乡的山山岭岭也不见一朵梅花开,因为这里压根儿就没有梅花树。然而,你若有雅兴去登山,浴着暮霭朝晖,于群峰之巅极目四望,隐约可见那云雾沉浮中的一个个山谷、山坳里长有一株株苍老的枫树、樟树和乌柏树等,树下建有一间间木板房或砖瓦房,宛如零落的梅花,看似纷乱而自有章法。这东一个西一个的小山村,就是山外人常说的梅花村。
梅花村得天独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而宁静。无论哪天晨昏,你站在山巅,望着那一座座山峰于烟光云影里缥缈变幻,山下澄塘如镜,洁溪如练,田园如棋格,一缕缕炊烟从一个个小村里袅袅升起,听着远近飘来的鸡鸣犬畎之声,你都会产生飘然出尘之感。激动之佘,你若再仰天长啸,则空谷齐鸣,四野响应,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成了深山隐士世外高人。
这些村庄大都很小,才百来人,犹如一个大家庭。村前多半有三五棵高大苍老的村关树,诸如樟树、枫树、荷树、松树之类,酷似一个个涉过岁月长河的历史老人,忠实地守望着家园厚土。古树浓荫下,常见一些朴拙的小庙,俗称土地庙,村村皆有。当地村民丢猪失狗,或小孩生病,多在庙前树下烧纸焚香,祈求神明保佑。小村后都有吉木森森的后龙山,那是村子的风水脉气所在,山上树木多年来被禁止砍伐。也许是出于对树木的敬畏和保护,这一带至今仍保留着这种风俗:桃、李、杨梅等果实要在端午节后才能采摘,尤其是未出嫁的女孩,得用长竹竿去敲落果子,据说如果用手摘,来年树上会虫子戍团,很少挂果。
梅花村的村民淳朴厚道,待人友善,热情好客。我的老家就是一个典型的梅花村。村里人不满百,但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二十多年前,我还是村里的野孩子,总记得村里一家来客,就像是全村的客人,各家各户都会前来探望,并凑集鸡蛋、腊肉、成鱼、土酒之类的村民自认为不值钱的物品盛情款待。因此谁家来的客人,往往全村人都认识。更有意思的是,一家娶亲办寿,全村欢喜,无论哪家的长者,都是当然的座上宾,此外,主家还给每户挑面或散喜糖。哪怕是家里杀猪,主家也要挨门逐户送去一两碗猪血。要是哪家烧窑或者盖新房,村里每户都会出一两个劳力义务帮工,不图报酬。 村民一生有两件大事,一是盖新房,二是培养子女读书。要是谁家的子女考上大学,那将是全村的光荣。临行时,主家会打着长长的爆竹,村民也多跟着一直送过村外的土地庙。从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大多不忘本,他们无论地位多高,但只要村里或邻村的乡亲找上门来要求帮卟亡办事,如修路、建桥、办学等,都会尽最大的努力,绝不推诿。
这些近在咫尺的梅花村,鸡犬相闻,田园道路相邻相接,这村打爆竹,往往其他几村都能听到,山民们种地打柴也常能碰见,但彼此交往不多,他们就像同在山中却相顾无言的沉默的树木一样。这些小山村的独立性极强,各成春秋,自成一统。世代伴随这里山民的是漫漫无期的寂寞。
这些梅花村并非现代桃花源。近年来,由于在外地工作,我回家的次数便少了。听说这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山村都成了“空壳村”,村里的房屋远比居民要多,山上的树木也更加葱茏。当然,村民的生活也逐年改善,一些习俗也十肖然变化了。但是相对而言,这些梅花村依旧很封闭,很宁静,仍然保存了不少淳朴的民风,这也是我难以割舍故乡情的重要原因吧。
那年年初,故乡一带的梅花村都无一例外地遭受百年罕遇的冰灾。一个个山头上,断头的树木随处可见,如一支支牙签般兀立着,青青的毛竹也大片倒伏,趴在地上,竹身大都爆裂开来,露出淡白的竹膛,惨不忍睹。更无奈的是,村村都断电了,山民又点起了闲置的煤油灯或蜡烛,像多年前一样度过新年。当我又像少年时一样站在故乡的山岭上,眺望着那山间一个个或远或近的梅花村时,我就像看到一树树孤独的梅花,在空山幽谷中静静地开,悄悄地落,是如此从容而坦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惘怅。扪心自问,我这个有幸从大山里走出来……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