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医是怎样用药的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王明辉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草药常识的快速简明读本,家庭使用中草药的小型百科全书,家庭养生与健康的入门读物。

明末清初著名医者喻嘉言在《寓意草》一书中说:“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这句话是说医生临证必先识病,但不是说对用药就无需下功夫了。临床诊治,疗效不佳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医者不识药。故“后议药”并不是不议药。相反,中药文化,底蕴丰富,需要我们认真继承,使之发扬光大。

本书是中草药知识的普及读本。书中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常见的中草药。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草药知识的普及读本。书中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常见的中草药,告诉大家如何识药用药:并介绍了具体的诊治方法和方药,告诉读者如何正确使用民间常用的饮食疗法,使读者易于理解和学以致用。

本书既可以使不懂医的读者看完后理解中国医学的科学性,增加有关中医药的知识,又可使从事医药工作的专业人员,读完后有某些助益和收获。

目录

第一章 中药知识介绍 

 一、中药是怎样命名的

 二、怎样采集和保存中药

 三、怎样掌握中药的性能的特点

 四、如何根据四气五味运用中药

 五、中药的升降浮沉有何作用

 六、中药“归经”理论的意义

 七、中医的方剂是怎样组成的

 八、中药有哪些煎服法

第二章 民间常用饮食疗法 

 一、饮食疗法注意事项

 二、具有治疗作用的常用食品

第三章 中医的几种简易疗法 

 一、按摩疗法

 二、捏脊疗法

 三、刮寥

 四、火罐疗法

 五、灸法

 六、灯火灸

 七、三棱针(放血)疗法

 八、梅花针疗法

 九、耳针疗法

 十、挑治疗法

第四章 常见病证的防治

 一、发热

 二、头昏眼花

 三、头痛

 四、水肿

 五、哮喘

 六、便秘

 七、呕吐

 八、胃痛

 九、中暑

 十、痉(抽筋)

 十一、癫痫

 十二、中风

 十三、呕血

 十四、咯血

 十五.衄血

 十六、便血

 十七、尿血

 十八、血崩

 十九、小儿消化不良

 二十、肠痈

第五章各类常用中草药

 一、解表药

 二、清热药

 三、祛风药

 四、祛寒药

 五、祛湿药

 六、泻下药

 七、消导药

 八、除痰药

 九、理气药

 十、理血药

 十一、镆潜安神药

 十二、补盎药

 十三、收涩药

 十四、驱虫杀虫药

 十五、治疮疡、肿瘤药

 十六、外治药

 十七、常用草药

试读章节

温度是煎药时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药时一般以小火(文火)所产生的温度为宜。因为,如果一开始就用大火(武火)加热煎熬,常会使很多植物性中药所含的蛋白质很快凝固而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故最好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所需的中药料浸泡15分钟,这样做可使植物性中药的细胞扩大,蛋白质成分随之溶解出来,有效成分的煎出就可通行无阻。用小火煎药的好处,就在于可使蛋白质慢慢析出,不破坏药性,并且水分也不会很快被煎干。但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

煎药时间可因药性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煎药的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但发汗药、挥发性药多只要20分钟(大约在水煎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就够了;对强壮补益药则煎的时间需要长些。熬药时间的长短不能以颜色的深浅来决定,如有些中药的颜色越煎越深,但实际上药的有效成分早已煎出来了。有的药煎得时间太长也不好,否则会使某些药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或使药性破坏;再者,煎药时间过长,还会使药液饮服的味道变差。

中药汤剂,每剂每天一般需煎两次(第一次的药液为头汁,第二次为二汁)。头汁的加水量以盖过中药面为宜,大约为药料体积的2~3倍;二汁的水量可适当减少一些,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有些药如矿物类药的石膏、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须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入其他药同煎,有的还须先打碎再入药煎。对另一些药,如发汗药(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茴香等),因含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不宜久煎,故须待其他药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入(后下)同煎。有些贵重药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须磨碎冲服,或如三七、白药等一类的粉散剂也需冲服。因为这类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冲入煎好的药液中饮服,常可发挥更大的效益。有些如旋覆花、车前子、辛夷等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者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有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可单用水或黄油将此类药加热熔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有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半小时后去渣服用,此称泡服。还有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他药,如灶心土、玉米须等。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熔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当然,以上所举的是一般情况下的注意事项,有时还须按照医生的特别嘱咐来煎药,以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

下面再谈谈中药的使用方法,中药一般有内用与外用两种方法。

内用以口服为主,每日服用次数以2~3次为宜。汤剂通常都是趁温热时饮服,这样容易使药液较快地吸收而发生作用;但也有在特殊情况下将药液放冷后再服的。虽然古人对服药的时间作了一些严格的规定,如有的药须在饭前服,有的须在饭后服,有的宜清晨空腹服,有的应夜间饱食后服等,但也不必为其所局限。一般来说,滋补强壮药多在饭前服,泻药和驱虫药宜空腹服,其他药多可在饭后服。

内用法除口服法外,还有吸入给药法和直肠给药法。如有的病人中风、昏迷不能口服药液时,可以汤液熏气,使病人吸入药液的蒸气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的也用药物燃烟,使病人吸入以治咳嗽,这些都属于吸入给药的方法。亦有用药料研成细粉吹鼻取嚏的。另有直肠给药法多用来使大便通畅或诱导病人产生腹泻,这与近代所用的药物灌肠颇相似。

中药除内用法外,局部外用的给药法也不少,如漱口药、吹耳药、点眼药、吹喉药、洗药、坐药和膏药等,都是把药料制成一定的剂型直接敷用于局部病灶以产生疗效的。但也有利用药物的特殊作用,令人体吸收有效成分而达到远期或全身性疗效的。P24-26

序言

近几年来,本人在整理医学资料的基础上,参阅有关书刊文献,撰写了《中医是怎样治病的》与这本《中医是怎样用药的》。其目的是向广大热爱中医药的读者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并使大家对中国医学有较正确的认识。

本书内容是根据“立足普及,着眼提高”的原则加以撰写的,旨在做到“雅俗共赏”:不懂医的读者,阅之能理解中国医学的科学性,增加有关中医药的知识;从事医药工作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人,读之能有某些助益和收获。

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浅出地讲清中医诊治疾病的一些道理,为此,有时须参照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某些理论和实践予以解说,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中国医学的学术精华和特点。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医学中一些主要的理(理论学说)、法(诊治法则)、方(组方治方)、药(识药用药)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较多地介绍了具体的诊治方法和方药,使读者易于领会和学以致用。

书中适当引用了一些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原文并略加解释,有助于读者直接领悟中国医学的有关学术思想。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医学史料,将更能激发我们热爱中国,热爱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之不断提高。本人虽力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表达中国医学中所体现的哲学和医学思想,但因限于水平,难免有错误之处,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有两章的初稿系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金杰辉先生撰写,特此致谢。

王明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23: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