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丰富多彩的中华民俗事典/开拓青少年视野的中华百科事典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毕军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过年放鞭炮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正月十五闹元宵始于汉代,春联古时候叫“桃符”,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产生,还有风筝的祖先纸鹞也早在公元前400年就已诞生……这些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历经时间老人的磨蚀,时至今日更加焕发出日久弥香的魅力。

本书共分六章,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我国传统民俗,编者尽量以有限的篇章给想了解我国传统民俗的读者以帮助。

内容推荐

我国的民俗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包罗万象。丰富到不能一一列举,不胜枚举的程度,单就分类而言可见一斑。生活民俗,礼仪文化,节日习俗,民族风情等等很多很多。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民俗不是附着在生活表面上的,而是都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内涵,映射着时空烙印,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支奇葩。

本书共分六章,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我国传统民俗。相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宝库来说,本书无异于以蠡测海,属冰山一角,但我们尽量以有限的篇章给想了解我国传统民俗的读者以帮助。

目录

文化习俗

 生肖传说\\1

 取名字的学问\\6

 谜语藏智慧\\9

 古代的假日制度\\12

 十二生肖配十二时辰\\13

 “万岁”·“万岁爷”\\15

 冠礼、笄礼和结发\\16

 “喜喜”字由来\\17

 满月酒与满月头\\18

 赶集·庙会\\20

 做寿\\23

 从纸鸢到风筝\\25

 龙的象征\\28

 “陆卢遗风”\\30

 中医·悬壶\\31

 干奇百怪的唤头\\32

 独特的印章习俗\\33

 粽子文化\\35

 茶俗文化\\37

 吃火锅的趣闻\\39

 灯谜的故事\\41

 中秋诗话\\42

 奇妙的“一百零八”\\44

 灶王趣话\\45

 龙凤呈祥一中华吉

瑞之兆\\47

 迎春纳“福”\\48

 幌子·招牌\\50

 “梁祝”和双蝶节\\52

 《白蛇传》和端午节\\54

 牛郎织女和乞巧节\\55

 孟姜女和寒衣节\\57

礼仪习俗

 筵席座次的讲究\\59

 拜揖之礼\\61

 奇特的跪拜礼\\62

 酒礼·酒俗\\64

节日习俗

 过大年放鞭炮\\67

 春节拜年习俗\\69

 正月十五闹元宵\\71

 清明祭祖\\75

 中秋·赏月·月饼\\77

 重阳节登高望远\\80

 冬至大如年\\83

 腊八节·腊八粥\\86

 守岁\\89

 立春与春饼、春卷\\90

 正月初五接财神\\93

 秧歌与高跷\\95

 门神和春联\\97

 互赠贺年片\\99

 除夕与春节\\100

 “百花生日”——花朝节\\102

 曲水流觞\\103

 春节张贴吉祥名画\\105

 正月十五的桥梁节\\107

 二月二,龙抬头\\108

 七月三十地藏节\\110

 云南火把节\\112

 一年一度的花儿会\\113

 黎族的爱情节\\114

 泼水节一傣族人民的盛大节日\\115

 壮族的歌圩节\\116

 湘西苗族赶秋节\\117

 采花节\\119

 花山节\\121

 插花节\\123

 依饭节\\124

 打铁节\\126

 花炮节\\127

 大理三月街\\129

 瑶族的达努节\\131

 哈尼族的十月年和六月年\\133

 傈傈族的刀竿节\\134

 水族的端节\\135

 拉祜族的库扎节\\136

 阿昌族的会街\\137

 京族的哈节\\139

 普米族的大年节\\140

婚丧嫁娶

 婚姻大礼\\142

 丧葬礼\\146

 披麻戴孝与丧服\\150

 云南各民族的丧葬形式\\151

 古代的火葬\\152

饮食习俗

 角子·饺子\\154

 喜庆要吃长寿面\\156

 浙江金华的蛋俗\\157

 潮州人的鸡蛋民俗\\158

 东莞的槟榔风俗\\160

 吃清明狗儿\\161

 吃夏野饭\\161

 吃五黄\\162

 吃素馄饨\\163

 吃桂花鲜栗羹\\163

 嘉兴人吃菱的习俗\\164

 绍兴饮酒习俗\\165

 曲阜鸡的习俗\\167

 苏州食花习俗\\169

 太湖之滨的熏豆茶\\170

 苏州的香茶\\171

 闽南的肉骨茶\\172

 湖南的姜盐豆子茶\\172

 成都的盖碗茶\\173

 潮州功夫茶\\174

服饰习俗

 蒙古族服饰\\176

 苗族服饰\\177

 彝族服饰\\177

 布依族服饰\\178

 壮族服饰\\179

 朝鲜族服饰\\180

 满族服饰\\180

 侗族服饰\\181

 瑶族服饰\\182

 白族服饰\\182

 土家族服饰\\183

 纳西族的图腾服饰\\183

 畲族花带\\184

 客家妇女的银簪\\185

 苏州花市花露花饰\\187

其他习俗

 求雨的传统习俗\\190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193

 笑口常开的弥勒佛\\195

 八仙故事\\198

 土地爷与土地庙\\201

 受人尊敬的“神龟”\\203

 民间尊崇的四大菩萨\\205

 威风八面的四大金刚\\207

 剃匠担上的独杆旗\\209

 “蚕花”风俗\\210

 长白山采参习俗\\212

 海南放风灯奇观\\213

 苏北赛马旧俗\\214

 清秋斗蟋蟀习俗\\215

试读章节

剩下的动物里,大伙儿原来都推举牛当老大。老鼠不甘心,它窜到牛背上,说:“我能驾驭牛,我应该当老大!”猪也在一边跟着起哄,这样大伙儿便糊里糊涂地让老鼠坐了第一把交椅。龙和老虎不服气,被封为海中之王和山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但是这样兔子又不服,提出和龙赛跑,结果兔子赢了,又排到龙的前面。狗一看恼了,一气之下咬了兔子,结果被罚在后面。其他各种动物也都经过了一番较量,一一排定座次,最后形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个顺序。

长期以来,十二生肖被涂上了一层迷信的神秘色彩。过去民间认为生肖、属相与一个人的命运有极大的关系,由此形成许多迷信与禁忌。比如,青年男女都愿意在龙年生儿育女,因为龙年生下的孩子都是“龙子龙孙”。又如,民间认为属龙的和属虎的男女不能婚配,有“龙虎不相容”之说;属羊的与属鼠的也不能婚配,有所谓“羊鼠一旦休”的说法;鸡狗相配则鸡犬不宁,虎羊相配则羊入虎口,蛇马相配是蛇缠马脚等等。这种无稽之谈早在东汉时就受到了批判,这种迷信自相矛盾,毫无道理。

人们对自己所属的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属龙的喜欢夸耀自己是“龙的传人”,属猪的不准别人说猪的坏话。这种感情原来十分正常,但在历史上,在一些有权势的人物那里,也演变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来。

元朝仁宗有一年忽降圣旨,在大都(北京)城内外,禁止倒提鸡,探其究竟,原来鸡是他的属相。明朝时武宗属猪,有一年也下令“严禁畜猪”,违者充军。

北宋时,徽宗属狗,他诏令天下,严禁杀狗。当时狗肉同牛肉、羊肉一样,是民间常用的肉食。太学生们闻讯十分不满,便一起去抗议,他们质问道:“神宗皇帝(即徽宗之父)生于戊子年,肖生为鼠,为何当时不禁养猫?”这质问非常有力,皇帝也无言以对。

可历史上偏偏还有一位不准人家养猫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永某氏之鼠》,说一个人属鼠,就不准家里养猫和狗,更不准僮仆打鼠。于是这家便成了鼠的乐园,家具全被老鼠咬坏,衣服也没一件好的,连平日吃的也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西。尽管如此,此人还是不改初衷,直到后来此人搬了家,别人才大举灭鼠,杀鼠无数。

生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为我国所独有。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生肖文化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法国人按十二个月来计算生肖,生肖物是天上的星座。一月份出生的人属摩羯星座,其余按月依次为水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人马星座。这十二个星座也主要以动物来命名。

缅甸人以一周的日子来计算生肖,星期一出生的人属虎;星期二属狮子;星期三上午出生的属双牙象;下午属无牙象;星期四属老鼠;星期五属天竺鼠;星期六属龙;星期日属妙翅鸟。

越南与柬埔寨的生肖与中国的基本相同,也以年头计算生肖,只是越南用猫代替了中国的兔。

墨西哥的十二生肖与我国相似,称为“十二兽历”,其中虎、兔、龙、猴、狗、猪与我国完全相同,其余六种是当地常见的动物或古代多见的动物。

古代巴比伦与希腊、埃及的十二生肖也与我国大体相似,但是没有猪和鼠。P4-5

序言

我们先了解一下民俗的涵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再来看一看我国的民俗。我国民俗可以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过年放鞭炮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正月十五闹元宵始于汉代,春联古时候叫“桃符”,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产生,还有风筝的祖先纸鹞也早在公元前400年前就已诞生……这些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历经时间老人的磨蚀,时至今日更加焕发出日久弥香的魅力。

我国的民俗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包罗万象。丰富到不能一一列举,不胜枚举的程度,单就分类而言可见一斑。生活民俗,礼仪文化,节日习俗,民族风情等等很多很多。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民俗不是附着在生活表面上的,而是都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内涵,映射着时空烙印,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支奇葩。

中华民俗是华夏儿女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本书共分六章,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我国传统民俗。相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宝库来说,本书无异于以蠡测海,属冰山一角,但我们尽量以有限的篇章给想了解我国传统民俗的读者以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