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纲要(精装典藏增订本)(精)》(作者雷海宗)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描述了中国历史变迁的主要关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思想等诸多领域。书中作者将中国古代历史分为史前时期、封建时期和专制时期,显示出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独特理解,成一家之言。本书语言精炼,逻辑清晰,内容丰赡,对于初步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是极好的选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史纲要(精装典藏增订本)(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雷海宗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史纲要(精装典藏增订本)(精)》(作者雷海宗)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描述了中国历史变迁的主要关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思想等诸多领域。书中作者将中国古代历史分为史前时期、封建时期和专制时期,显示出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独特理解,成一家之言。本书语言精炼,逻辑清晰,内容丰赡,对于初步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是极好的选择。 内容推荐 雷海宗(1902~1962),历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少有的能同时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学者,一直被学生誉为最会讲故事的教授。 《国史纲要(精装典藏增订本)(精)》原为西南联大的中国通史讲义。《国史纲要(精装典藏增订本)(精)》作者雷海宗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做了深刻透彻的分析,内容广博且不失精细,无疑是一部开风气之先的佳作。 目录 第一章 地理与史前时代001 一 地理002 二 史前时代——石器时代003 三 史前时代——金石并用期004 四 史前时代——宗教004 五 史前时代——文化程度之不齐004 第二章 殷商政治与文化(前1300-前1027)007 一 商代的王权008 二 甲骨文010 第三章 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前1027-前771)011 一 封建政治012 二 贵族生活013 三 封建社会——庶民014 四 封建社会——士族015 第四章 成周封建帝国之极盛(前1027-前771)017 一 营建洛邑,封藩建国018 二 开疆拓土019 第五章 成周宗教021 一 宇宙观与神祇神话022 二 教士023 三 坛庙与祭祀023 四 大武舞024 第六章 封建帝国之崩溃(前900-前771)027 一 西周的衰微028 二 平王东迁029 第七章 春秋列国之形成(前770-前670)031 一 郑之盛强032 二 四强之兴起033 三 社会变化033 第八章 霸政时期(前685-前612)035 一 齐桓公与管仲036 二 宋襄公图霸036 三 晋文襄霸业037 第九章 晋楚争盟(前620-前505)039 一 晋楚消长040 二 向戌弭兵041 三 晋楚并衰与吴之兴起041 第十章 春秋时代思想043 一 官学衰败,私学兴起044 二 周易044 三 孔子与儒家045 第十一章 吴越之争(前505-前473)047 一 吴国称霸048 二 越国后来居上049 第十二章 七雄局面之成立(前473-前362)051 一 三晋田齐052 二 秦楚内乱与复兴053 三 越之乱亡与燕之渐兴054 四 诸小国之渐趋灭亡054 五 周之丧土与分裂055 六 新军器与新战术056 七 魏之图强与失败056 八 列强之拓土057 九 社会革命058 第十三章 合纵与连横(前361-前311)059 一 商鞅变法060 二 变法后之发展060 三 秦霸天下061 第十四章 秦之独强(前310-前272)063 一 东帝与西帝064 二 齐之一败涂地064 三 楚之削弱065 第十五章 战国诸子067 一 治国平天下之道068 二 激烈的争鸣069 第十六章 秦并六国(前271-前211)071 一 大败三晋072 二 秦灭周073 三 燕与三晋073 四 末次合纵与最后努力074 五 六国之单独困斗与继灭074 第十七章 专制一统之初试及其失败(前221-前202)077 一 秦始皇之一统政策与旧势力之反动078 二 秦亡079 三 楚汉之争080 第十八章 汉代政治(前202-88)083 一 官制084 二 兵制085 三 汉初所谓“封建”问题与外戚之患086 第十九章 汉代社会与经济(前202-88)089 一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氏与姓之混淆090 二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迁徙赐姓与变姓090 三 新阶级制度——大地主与农民奴婢091 四 新阶级制度——商贾092 五 新阶级制度——贵贱贫富与社会改革092 六 新阶级制度——四民之并为臣妾093 第二十章 汉代武功(前202-88)095 一 武功伟人096 二 匈奴097 三 西域098 四 朝鲜百粤与西南夷099 五 文化势力之播及日本100 第二十一章 汉代内政(前202-88)103 一 帝制名实与皇帝崇拜104 二 皇权与宦官幸臣105 三 皇权与外戚106 四 皇权与地方官107 五 中兴之治109 六 听天由命之消极人民110 第二十二章 秦汉宗教111 一 神仙家与黄老学112 二 儒教之成立——素王113 三 儒教之成立——经典113 四 阴阳谶纬学116 五 儒道阴阳糅合之国教117 第二十三章 秦汉思想119 一 思想之学术化120 二 儒道思想之结束120 三 古代思想之总结束——王充121 四 古代文化之总清算122 第二十四章 大汉帝国之末运(89-316)123 一 政治制度之破裂——外戚与宦官124 二 政治制度之破裂——国军消灭与地方割据126 三 政治制度之破裂——财政与一般政治之紊乱127 四 天灾人祸与人口之减少128 五 乱亡经过——羌乱129 六 乱亡经过——党锢黄巾与十常侍129 七 乱亡经过——董卓与李郭之乱132 八 乱亡经过——曹操与三国133 九 乱亡经过——西晋与中原之沦丧134 第二十五章 末世之宗教与人生观137 一 儒教之凝结与衰颓138 二 清谈与隐逸139 三 道教141 四 佛教之输入141 第二十六章 五胡乱华(317-383)143 一 背景144 二 中原沦丧146 三 汉族南迁147 四 南北分局148 第二十七章 南北朝(383-589)151 一 南北互诋152 二 南朝152 三 北朝154 四 门阀155 五 南北消长与混一155 第二十八章 新宗教之酝酿与成熟157 一 新宗教之酝酿158 二 辩教159 三 佛教之成熟160 第二十九章 隋唐政治与社会(589-755)161 一 官制162 二 兵制163 三 均田与赋役164 四 学校与选举165 第三十章 大唐二元帝国(618-755)167 一 疆土168 二 外蕃之威抚与恩抚169 三 内政170 第三十一章 隋唐宗教171 一 教会172 二 宗教173 三 佛学176 四 唐诗中之哲学176 第三十二章 二元帝国之灭亡(756-960)179 一 外患频仍180 二 藩镇181 三 宦官与禁军181 四 财政紊乱、起义军兴起与唐之灭亡182 五 五代十国183 第三十三章 新借学与复古运动185 一 背景186 二 武宗废浮屠与韩愈辟佛老187 三 李翱188 第三十四章 来之积弱与变法失败(960-1085)189 一 兵制190 二 财政与民生191 三 科举192 四 缠足193 五 国防生命线之始终缺乏193 六 王安石194 七 王安石变法194 八 变法失败196 第三十五章 宋亡(1086-1279)197 一 北宋灭亡198 二 南宋199 三 金200 第三十六章 宋代理学203 一 朱陆204 二 书院205 第三十七章 亡国政治-玩(1279-1368)207 一 非中国重心之欧亚大帝国208 二 种族与阶级209 三 兵制与驻军210 四 财政与纸币210 五 喇嘛教2ll 六元亡212 第三十八章 明之复国与政治文化之停顿(1368-|528)215 一 科举与八股216 二 政治设施——专制之深刻化217 三 政治设施——宦官之始终当权218 四 兵制与军事219 五 海外扩张与汉族闽粤系之兴起220 第三十九章 元明理学221 一 陈献章 222 二 王阳明222 第四十章 新势力之兴起与明之乱亡(1528-|644)225 一 蒙古226 二 日本227 三 西洋228 四 满洲229 五 明之乱亡230 第四十一章 清朝盛世(1644-1839)233 一 疆土234 二 对汉族之压迫——剃发234 三 对汉族之压迫——旗地235 四 对汉族之压迫——降臣236 五 对汉族之压迫——文人237 六 刚柔并施238 七 改土归流与西南夷之汉化239 八 衰征与内乱240 第四十二章 明束及清朝之学术思想241 一 乾嘉学派242 二 科学不发展243 第四十三章 传统政治文化之总崩溃(1839-1912)245 一 背景246 二 鸦片战争前后248 三 传教问题与太平天国249 四 甲午戊戌与庚子辛丑251 五 科举废除与帝制推翻252 试读章节 一地理 中国大地上的远古人类,最早出现在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和西南地区。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四境有着天然的地理屏障。西北是高寒的帕米尔高原,西南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北面有广袤无际的沙漠和草原,于是自成完整的地理区域。这种情况使得我们的远古祖先基本上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史前文化。 黄河流域最早得到开发,到了春秋时代,长江流域渐渐同化。珠江流域的中国化已是秦并天下以后的事。《周礼》“夏官司马”一章可代表战国时代对于当时地势的知识,也可代表中国古今的一般知识:就是无论内容如何,形式总是非常齐整的。 《周礼》的成书年代疑为战国,大致和《禹贡》的成书时代差不多,前者被当做夏禹所定,后者被当做周公所制。书中“夏官司马”一章将天下分为九州,名称大致和《禹贡》相同,差别在于《周礼》中有幽、并二州,而《禹贡》有徐、粱二州。体例是分别叙述各州所在;列出本州“镇山”和川泽,又专列出一个“浸”,浸是有灌溉之利的水体。还列出本州特产、重要家畜和农作物。再特别指出本卅1人口中男女人数比例。由于它特别列出有灌溉之利的“浸”,实际反映出当时已知分布于各地区的主要灌溉区。这些灌溉区所在,和其他文献记载以及后世水利发展的情况相符合。这是战国时对已发展的农田水利的简要总结,同时也反映了“大一统”思想在当时已经成形。 二史前时代一石器时代 约两万年前,今日中国的西北与蒙古高原一带正处在旧石器时代,不过那时的中国居民是否为后代华夏民族的祖先,还是疑问。后来渐渐进到新石器时代,今日的河南、山东、陕医、甘肃、辽宁、蒙古各地发现同样的石器遗物——有孔的石斧、石环、石厨刀等。此外又发现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鬲形土器。并且同时发现的人类骨骼与今日华北的人相同。所以新石器时代与后日的中国在血统与文化上大致可说是一体的。 但新石器时代又有自西来的新民族与原始的中国人混合,河南、甘肃、辽宁都发现他们带来的西方式的彩绘土器。这时许多小部落林立,除渔猎外,简单的农业已经开始。 三史前时代——金石并用期 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大概仍在新石器时代。此后渐有铜器,文化进入金石并用的阶段。同时土器与骨器也很普遍。文字与历法大都是此时的产物。农业的地位日渐重要,部落间的战争与兼并也日渐严重。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夏、商两部最强,当初夏尤强。最后商灭夏(约前1600),成汤成为中原多数部落名义上的共主。 四史前时代一宗教 在原始社会,宗教势力甚大。巫祝阶级与统治阶级地位不相上下。同时因农业与民生关系重要,各种洪水或干旱的神话也在民间流行。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大禹治水的传说正是古代先民与洪水斗争的反映。P2-4 书评(媒体评论) 学术贵在通识,贵在自得,治史亦如此。雷海宗先生的这部著作,具有这方面的品格。对这部著作,不论后人如何评价,它是自成一家的。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一本六七十年前的史学著作,今天读来还能引人入胜,可见好的历史著作并不会因时间和政治的原因而从人们眼中消失。雷海宗写得并不很多,但仅这一本著作就让人肃然起敬。 ——谢泳(厦门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