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根吉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万新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山西省“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吉庄纪事》姊妹篇

“赵树理文学奖”获奖作品《吉庄的三户人家》

五载积累、走访百余人,写就一个村庄的草根传奇

小村庄折射大历史用吉庄的故事触摸中国

郭万新编著的《草根吉庄》是一部记述农民中国的非虚构作品,书中所讲述的吉庄的故事并不独特。在当代的中国乡村,有无数个吉庄和吉庄的故事,有无数所被关闭的吉庄小学,有无数个吉庄村委会,有无数个进城务工的家庭。通过此书,村庄的昔与今、痛与乐、泪与汗,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走进它,感动将慢慢地漫上我们的心灵,引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内容推荐

由郭万新编著的《草根吉庄》是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吉庄三部曲”系列之三,记录了山西省朔州市吉庄村十五户普通人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命运浮沉、生存状况及精神追求,见证了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底层众生面临的冲击与抉择。

村庄,温暖了多少像吉庄人一样的乡村人,给他们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决定他们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吉庄,是吉庄人的,也是我们大家的;是朔州的,也是中国的。吉庄是吉庄人的故乡,也生长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草根吉庄》中的那些草根故事,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村庄的传奇。

目录

序 郭万新成立吉庄人赵瑜

引子

第一章 “小龙女”再嫁

第二章 李清版的“围城”

第三章 最后一套骡车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庙祝

第六章 名门之后

第七章 事筵

第八章 命运

第九章 最后一任校长

第十章 “吉?李”

第十一章 进城,进城,进城……

第十二章 官场

第十三章 林玲的高考

第十四章 烈属

第十五章 父子支书

草根梦想(代后记)

试读章节

那时候在市内买两间带小院的平房,不过七八干元,在吉庄的寻常家庭,敢于一掷万金盖房的,也就只有存如。存如的底气显然来自加工业务的火爆,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把三毛钱当成大钱的少年了。家虽分开,加工厂却不分,父子仍在一起经营。平时两家需要日常花销,可以随时支取,年终进行结算后再分红,类似于股份合作制。他们除了加工小平车,还增加了改装土汽车、制焊四轮车斗和采石场需用的打渣机等业务,有时大同那边还有业务。此外就是修理。每当傍晚干活回来,村民纷纷把车子送来整修,存如父子一般在夜间干活,有时竟要干到凌晨,为的是不误大伙第二天使用。存如的确无愧于吉庄第一焊枪,焊后的车子结实牢固,价格也不高,口碑就非常过硬。当然喝酒也出名,他跟小舅子及其三舅爷三个一顿喝下二斤白酒,不在话下,而且每天都喝,吃饭喝白酒,干活间隙喝啤酒。令人称奇的是,身体居然没受啥影响。

毕竟是负债盖房,薛二白在娘家又是过惯穷日子的,所以初分家时她的手紧,买衣服买吃喝买日常用品等,舍不得花钱。存如还负气一样嗔怨说:“你不花钱,我挣钱干啥?”买回些好吃的即使不给孩子吃也得硬给妻子吃,他对妻子的宠惯可见一斑。薛二白体察出来,存如看似软善,但只要拿定主意,绝不改变。她记得刚结婚时,因为婆婆答应了她一辆自行车没能兑现导致婆媳争端,存如夹在中间不善于开口相劝,事后收到卖掉四轮车斗的三百六十五元交给妻子,说:“这够买两辆自行车。”不能否认,他对薛二白的喜欢,近乎病态,也把夫妻之爱,升到了敬畏的程度,而敬畏可能也是夫妻关系的大敌,起码是隐患。对此,薛二白深有体会。她听别人说:“存如那人好开玩笑,说话挺幽默的。”但存如回到家中,跟妻子总是一本正经,甚至好像有点儿羞羞答答,说话也不多。还有,薛二白性格开朗,周围女友不少,大家一起嘻嘻哈哈,无形中更加重了存如的心病,老担心媳妇飞了似的。媳妇越不打扮,他就越发踏实和开心,但一听说媳妇跟女伴结伙到附近的神头电厂逛逛,他就无比郁闷,因为到电厂要路过司马泊村,而薛二白曾经处过的对象就在那个村里,这让存如莫名地猜忌。当然,存如表达不快的方式,不过是在沉默寡言的基础上越发长久地闷不作声而已。

薛二白并非挑起家庭事端的媳妇,她从来不去过问加工厂的经营什么的,也不知道存如一年究竟具体收入多少。自从还完盖房的借款后,她感觉手头顿时宽裕起来,反正不算拮据吧,加上丈夫无条件满足她、纵惯她,渐渐地,她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不再那么缩手缩脚。况且新房需要布置,有钱了就多数用于添置家具和村里人鲜见的家用电器,比如冰箱、录音机之类,布置得很齐全,显得在村里多有面子。她还难免周济一下娘家,这样就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村里有人传言说:薛二白不好好过光景,奢侈浪费等。不管怎么说,那几年薛二白和存如的日子过得顺风顺水,特别是1988年他们的男孩出生,给家里带来说不尽的欢乐,没有远虑也没有近忧,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以后能心想事成。

但是,天总不能随人愿。薛二白家的转折苗头从进入1990年就开始了。

时过境迁,万元户终究不足挂齿了。李文富的加工厂业务开始出现了颓势:一来竞争对手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乡村式的垄断,也挤轧着本已不大的利润空间;二来大件的加工会带来数额不小的赊欠,存如爷俩的弱项恰是讨债无方,拉不下面孔。以上种种,也就导致加工厂生意的萧条。连薛二白都看得明白:如果继续坚守,顶多是维持生计,小打小闹,但绝对挣不到大钱了。一句话,“钱不值钱了,钱也难赚了”。看看村里,由于距公路铁路近的地利之故,加之周边几家煤站运煤紧张,于是蜂涌而起的运输专业户成为崛起的新生经济代表,时髦话说“马达一响,黄金万两”,什么十万八万甚至几十万元户已经崭露头角,YF·始各领风骚。20世纪90年代初,最多时候吉庄共有一百三十多辆汽车在跑运输。

看着村里一家一家的光景后来居上,存如坐不住了,他执意丢掉焊把,脱离了父亲的小摊子。1990年,他出资购买了一辆二手的“依发”牌卡车。那种卡车还是东德进口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数量很多,存如购买的那辆已经很旧。

P10-P11

序言

作家郭万新,接连几部作品,根子都扎在一个叫吉庄的村落。他向读者报告了一大筐几近沉寂的乡村故事,讲述了一大群生动鲜活的新旧人物,也给自己多年来的创作锻造了一次升华。

这个吉庄在哪里呢?

太原以北,雁门关外,过去直称雁北,而今叫作朔州。吉庄,正是朔州古城东面的一座老村。古时候,曾有敕勒部落尽情游牧繁衍,渐渐与农耕文化融为一体。有学者认为,古远的《敕勒歌》即诞生于此,好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景象;后来,丁玲所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桑干河的源头,就在吉庄侧畔原野上,或日:吉庄农人护卫着桑干河之源。老泉头水旺时,一如水缸般粗壮,平地涌起三尺雪涛,老远便能看到。

有水草,有牛羊,有土地,便有牧人农夫,进而派生出悠悠历史乃至悲喜生活。这一切,对于作家则构成了盈实宝库,凝铸了文学意象,催萌了创作激情。只可惜,晚近几十年,一部分作家对于乡土史话淡泊了兴致,两脚再也迈不进村舍泥泞路,屁股坐不热农家炕头,手中一支笔,时常在豪华红木大班台上献技,心灵不知被绑架到哪里去也。老问题依然尖锐存在:作家逃离了土地,魂魄飘散于雾霾,即使置身于丰厚藏宝之地,也会失之交臂。

郭万新却是一个貌似愚钝实则聪慧的掘宝人。2010年,他推出一部《吉庄纪事》,我携山西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同仁,前往朔州研讨此著,得知他一头扎在吉庄老村,采访劳作,万事挂心,竟已两载光阴。万新家在朔州城,相距吉庄四十里地,吉庄倒成了他的后院儿,成了他打捞神奇往事的菜园子,收获不可谓不丰。万新埋头苦干,鱼水农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尊重。到了2012年,他又拿出一部《吉庄的三户人家》,次年即获赵树理文学奖。评委们在作品评语中说:“郭万新的《吉庄的三户人家》,讲述了朔州市吉庄村颇具代表性的三户人家的生存状况、命运沉浮及精神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的变迁,表现了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底层民众所面临的冲击和抉择;同时,又对农村未来发展的走向作了展望。”菜花再度盛开,果实愈显丰硕。今年,万新最终完成了他的《吉庄三部曲》之三《草根吉庄》并在京出版。屈指算来,他践行田野调查五度春秋,作品从历史到现实,从全村到农户,从宏观到人情,一步比一步深入。桑干河源头的活水,滋润了作家的笔墨砚台,也滋润了万新的心田。

郭万新的创作,据土深掘,依户探访,使我想起了前辈赵树理先生。当时,中国农村公社化高潮叠浪,赵树理忧心忡忡,在他的计划中,要针对一片乱局,写出一部新长篇,名字就叫《户》。可以说,没有庄户,就没有农村社会的构成,广义上讲,没有千家万户,也就没有了中国。东方庄户人家谋幸福,不一定非要投身共产国际运动不可。而大革命换来的“土地还家”,耕者有其田,正是亿万农民帮助共产党打天下的原初动力。一旦从自家手中交出沃土,交给公社集体,农户便认为,革命只是一场泡沫般的空欢喜。队长喊人去地劳动,农妇马上就说“小腿疼”。很显然,所谓“大公无私”“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舍小家为大家”等口号,对于大多数户主而言,形同梦呓。再看赞扬公社化的歌谣“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也恰恰说反了——小河不淌水,何以成江流?令人沉痛的是,赵树理先生的真知连同他腹中的《户》,都被那个时代的滔天巨浪吞噬掉了。换个角度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作家,心灵只能苦痛着,中国作家和中国农民一样,压根儿看不到艳阳天下那条金光大道……

赵树理先生惨死于暴烈革命,惶惶然将近半个世纪,今日山西作家,又有人投身农户,为庄稼汉挥笔写作,数载长歌不止,我从心底感到欣慰。

现在,我们相随万新走访吉庄,情况变异极大,传统意义上那些庄稼汉的身影隐约远去。而中国村庄的内涵,万变不离其宗,是无法轻易改弃的。

郭万新的《吉庄三部曲》,写得好,意义重,他也因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吉庄人。希望万新继续深挖细掘写下去,在重视文学性的同时,如果能够结合一些社会学方法,引进一些新史学观念,作品将会更佳。

祝贺《吉庄三部曲》问世!

最后我想说,一条条小河,一道道湾渠,终将汇涌而成中国报告文学的激流,奔腾到世界文学的海洋中。

还是那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记

我的老家哎就住在这个屯

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儿

……屯子里面发生过许多许多的事儿

……朋友们若是有兴趣儿呀

我领你认识认识哎哎

认识认识我们屯里的人儿……

当我读完郭万新的新作——长篇纪实文学《草根吉庄》的初稿时,脑海里突然想起了由赵本山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主题曲《咱们屯里的人》。《草根吉庄》所描写的,正是我们村儿里的人,因此感觉格外的亲切,仿佛回村坐在街头跟我的父老乡亲零距离地聊着家常,于是情不自禁想为这本书写点儿东西。

还是在2009年,万新头一次走进我的家乡吉庄村,怀着他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倾情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吉庄纪事》。令我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年初《吉庄纪事》获得了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在可喜可贺。如果说,《吉庄纪事》是从宏观的角度、以编年体的手法书写了吉庄近百年来的风雨沧桑;《草根吉庄》则是从微观的角度、以人物传记的手法记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吉庄十几户普通百姓的传奇经历。如果把《吉庄纪事》比喻成一幅凝缩了厚重历史人文的绘画长卷,那么《草根吉庄》就像一幅幅生动质朴的年画,乡土气息更加浓郁,人物刻画更加传神,一切都是那样熟悉而温馨,令人流连,令人回味,令人不忍释卷。

首先,《草根吉庄》通过小人物的跌宕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大时代的变迁。

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最先享受了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由此开始,包产到户,发家致富,村民自治,城镇化推进等等,社会的转型使吉庄每一位父老乡亲都站在全新的命运转折点上,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比如,在《小龙女再嫁》一章中,当土地承包后每个家庭需要小平车时,勤劳的李文富抓住特定的机遇拿起焊把加工小平车,率先脱贫,成为全村的第一个万元户,在吉庄的历史上写下闪亮的一笔。再如《李清版的围城》一章,再现了2003年村委会主任的普选,反映了村民因人而异的诉求,颇有开启乡村民主政治的里程碑意义。其他如2008年奥运会前的环保风暴,吉庄的所有采石场和白灰窑一夜关停,也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让一个村庄必须接受的洗礼;还有2010年当地整合教育资源,吉庄小学被撤销,那种一刀切的现状,又是那么沉重地带给一个村庄不能承受之痛。所以,不论哪一次大气候的变化,在吉庄都有小气候的响应,我们的乡亲们都要经受一番心灵的震撼,从而留下一个个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个印记便是一个个乡村历史的真实细节。

凤凰卫视首席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先生曾说,每一位外国政要都是一本书。而我认为,每一个平民百姓也是一本书,或者至少也是社会这本大书里的一段细节。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正是由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人”所组成的。一个时代要被未来记存,就需要有真实可感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不论是外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最后流传下来的都是这样的细节和人物。这些人物里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寻常百姓,他们共同构成了历史长卷。而那些小人物,像是朵朵浪花,看似平淡,却能折射出阳光的多彩;看似平凡,却能反映出时空的变化。百川东流,每一朵浪花都不可能停滞不前,朵朵浪花汇成了滔滔大江。

其次,《草根吉庄》传递着中国梦的正能量。

作为中国农民群体的一个单元,吉庄父老同样具备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他们在追求幸福与梦想的过程中,爆发出来的是坚忍不拔的责任意识和生生不息的正能量。这些平凡的品质,在《草根吉庄》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薛二白遭遇家庭变故,老公离奇出走,她能够走出伤痛,艰辛地劳作,只为把孩子们培养成人,从来都不曾抱怨;五日金因为成分不好在“文革”时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但他寄托于孩子们身上的希望始终不渝,终于将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入大学校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两位媳妇——李桂兰和白翠萍,两人因为家庭的原因,义无反顾地走入陌生的城市,全力为儿女们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其曲折的遭遇,说不上感天动地,也足以催人泪下。还有我的堂弟李宝唐,不懈地努力奋斗,不屈不挠远涉重洋,最终成为全球著名的动物营养学家,虽入籍加拿大,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吉庄李姓子孙,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即取名“激励”,谐音“吉·李”,他还一直无私地帮助国内饲料企业实现国际化的目标,其赤子情怀,如同冰心玉壶,可鉴可佩……

《草根吉庄》中除李宝唐之外,其余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物质生活一般,没有太多、太高的欲望和要求,但他们脚踏实地,不浮躁,不郁闷,累并快乐着。小人物,小欲望,小满足,才是大幸福;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构成中国梦。大家一起脚踏实地,幸福的中国梦必然梦想成真。

再次,《草根吉庄》带给人们对当今农村的深刻思索。

许多年来,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农业稳则天下稳,粮食丰则天下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存状况,事关国家的兴衰。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的震撼不亚于当年的包产到户。在《草根吉庄》的(《父子支书》和((官场》两章中,前后两任支书林满和李仁义以及现任支书林建国的经历,清晰地展示出吉庄近五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十余年走过的峥嵘历程。那么,农村怎样发展,农民怎样适应时代的要求,都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这一命题,在《草根吉庄》中没有答案,作者和主人公一样,都在思索和探寻。综观当今吉庄,大部分精英走向城镇,甚而像李宝唐那样走向世界,他们的回归几乎已没有可能;留下来的,不少人顺应潮流尝试经商,却又受到小农经济思维的局限,很少能够真正发展起来;再有类似《最后一套骡车》里的李全营,走的是一条职业农民的路子,却受困于土地集约化的步履维艰,只能小打小闹;村支书林建国更是使尽浑身解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吉庄的面貌,但如何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他依旧面临不少的迷茫和困惑……

从吉庄村小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走近真实的农民、真实的农村,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足迹,可以说,《草根吉庄》将农村的现状客观真实地展示出来,为有识之士剖析、解读、思索“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

总之,真实,正是《草根吉庄》最大的价值所在。现今五十岁以上的农村人,或者从农村走出去的城市人,都可以从(《草根吉庄》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感受。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正如著名词作家阎肃先生为央视纪录频道所做的一句广告:“我喜欢看记录片,因为它真实。它留住了真实,留住了生活,也留住了美。”

就《草根吉庄》即将付梓面世之际,我又想起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有你才幸福》,权且借用片头曲(《小角色》的几句歌词献给我的父老乡亲,也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小角色那又有什么

酸甜苦辣一样都过

小角色那又怎么了

暗淡时刻也是一种结果

小角色没有浓妆淡抹

不怕也是一种衬托

小角色不怕被埋没

旱习惯了一个人自得其乐……

书评(媒体评论)

吉庄很小,它不过是山西朔州的一个村,不过是辽阔的中国版图上的一个点;但吉庄又很大,它是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命运的起承转合,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草根吉庄》为我们描画出了吉庄的小和大,这小和大有机地融为一体。

——白烨

吉庄的农民,用沾满乡间泥土的双手,拿起五彩笔,描画自己的人生,也构画农村的未来。在《草根吉庄》中,这些农民不再只是农民,而是社会变革的载体,但他们同时又是纯粹的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家乡的眷恋是他们主题如一的梦。

——施战军

吉庄虽是晋西北的一个普通村庄,但其发展的轨迹与村民的命运却极具代表性。时代的流转,人生的浮沉,朴素的理想,是传奇篇章的永恒元素。《草根吉庄》在点上的深入观察追逐,在面上的有效扩展,使这些元素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李炳银

屈指算来,郭万新践行田野调查五度春秋,作品从历史到现实,从全村到农户。从宏观到人情,一步比一步深入。桑干河源头的活水,滋润了作家的笔墨砚台,也滋润了他的心田

——赵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