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3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年选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晓虹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晓虹编选的《2013中国散文年选》精选2013年度公开发表的优秀散文结集出版。2013年该选本分为六个板块:“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生命的巡回演出”、“谁能改写历史”、“故乡帖”、“自然与人生”与“被虚拟的行程”收入莫言、冯骥才、韩少功等作者的文章,静心反思当下,追叙私人记忆,追忆与思索中外历史人事,长于睿智的言说,别有一番风味。

内容推荐

《2013中国散文年选》分为六个板块:“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收入莫言等作者的文章,静心反思当下;“生命的巡回演出”收入刘醒龙等作者的文章,多为追叙亲情友情、童年往事,私人记忆也别有一番风味;“谁能改写历史” 收入冯骥才等作者的文章,追忆与思索中外历史人事,;“故乡帖”收入陈应松等作者的文章,浓浓的乡情流淌于字里行间;“自然与人生”与“被虚拟的行程”两辑,收入韩少功等作者的文章,长于睿智的言说。

《2013中国散文年选》由李晓虹编选。

目录

序言

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讲故事的人——在瑞典学院的演讲

天气就是天意——《带灯》后记

那些消失的年轻人

爱套娃一样爱你

文学的祝福性

谈简朴生活

虚无主义站在门槛上

永不落伍的井底之蛙

慢生活

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生命的巡回演出

抱着父亲回故乡

沉重的负债

给母亲以事业心

我们亲族的“罪犯”

生命的两头

烟酒父子

一个乡村医生的祈祷和忏悔

生命的巡回演出

给母亲搬家

我亲爱的文艺老青年

谁能改写历史

苏格兰风景(节选)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苏格拉底被囚处

泰姬陵是一滴眼泪

文章大家毛泽东

谁能改写历史

杜甫和草堂

孔子的最后时刻

把黄庭坚放在了佛经里

日消情长

黄河祭1938

我所认识的汪曾祺

“活字典”刘盼遂教授

人生是一场直觉

故乡帖

村庄是一蓬草

古树深情

江声浩荡

孤独症患者

老无所依(节选)

弯腰的女人

欲说暂住

故乡帖

废墟上的生命

西海固女子

阿佤的文字

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

逃跑的人

搬不动的村庄

自然与人生

随笔三则

漫步风景

从天空到大地

留下一片绿荫

雾霾批判书

满壁爬山虎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阿尔山的花开与爱情

看山禅在心

自然与人生

遇见树

远去的流萤

雾里的人

被虚拟的行程

你可能误解乡愁

飞机、壁橱及衣裳

俏了西安

火炉

北京的爷

被虚拟的行程

永远的窗口

逃离

看苹果的下午

猜测一本书的来历

透明

面容研究

试读章节

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身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地,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200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呜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

P2-3

序言

李晓虹

夏季,在一次散文论坛上,与会者围绕散文“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展开激烈论辩。

有人批评近年来散文边界无限扩大的现象,说散文不是那个什么都能装的筐,应当重举艺术性、审美性的旗帜,清理门户,以扼制现在的乱象丛生。不少人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生活越来越复杂,散文也因为丰富的生活而显现多样化,应当以包容的态度让散文天地更加广阔。

面对散文写作的世俗化、网络化、全民化的状况,意见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人为此欢欣,认为全媒体时代,散文正在从作家文人手中解放出来,成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轻松使用的表达方式。打破门槛,人人都能参与的状态将使散文获得生机。也有人担忧,如此泛滥的写作还能称之为真正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吗?那些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被淹没在一大堆的文字垃圾之中,能够见到天光吗?

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作为《中国散文年选》编选者的我:散文的文体边界究竟在哪儿?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值得推荐给读者的?如何能在不计其数的散文之中打捞起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理论的探讨一直在继续,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好的文字是在阅读中存在的。只有那些被读者阅读并且喜爱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作为一个读者,一个编选者,我想,最重要的是阅读的收获。总是那些能够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那些可以引发深长思考进而使人发出叩问的作品,那些书写痛苦和不幸以唤起人们同情心的作品,总之那些来自精神源头,能够走向人心深处的东西才称得上是好作品。以开放的心态将一年的优秀篇目汇集起来,让读者从每一篇作品中获得思想艺术的享受,对于一个编者来说,足矣。

莫言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他缓缓地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他生活着的那个小小的村庄,讲述心中那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正是在这里,文学获得施展的机会,人性发出独有的光亮。最终他将献给母亲的书献给了天下的母亲,实现了“狂妄的野心”,就像他所希望的“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也因此,他站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

贾平凹在《天气就是天意》中将创作形象地比作火山口,“是曾经喷发过熔岩后留下的出口,它平日是静寂的,没有树,没有草,更没有花,飞鸟走兽也不临近,但它只要是活的,内心一直在汹涌,在突奔,随时又会发生新的喷发。”贾平凹的多数灵感来自农村,“吃五谷,喝泉水,吸农村的地气,晒农村的太阳”,他写那个陪她在乡间到处走走看看的女子,“她跑累了,说你坐在这儿看风景吧,我去打个盹,她跑到一草窝里蜷身而卧就睡着了,我远远地看着她,她那衫子上的花的图案里花全活了,从身子上长上来在风中摇曳鲜艳。”因为接着地气,这些并不华丽的文字下面有一种神性在涌动。

《那些消失的年轻人》中的一段话让我感触良多:“人与人的差异在于源头,在于愿望,在于直觉,在于业余精神,在于让生命欲罢不能的那个东西。”让生命欲罢不能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作者认为,那是理想,是信仰。回忆八十年代,“时代的脸上有一股憧憬的表情,每个人都相信未来,每个人都自感和国家前途有关,每个人都站在船头上,每个人都愿把自己交付给某种东西,每个人都正值青春……那些曾经的年轻人,那些清晨里的人,哪儿去了呢?看今日之人,生下即老了,他们被喂了什么样的乳汁?”

历史与现实,构成了散文的风景。“一个地方的精神都是一种历史精神。历史精神是漫长岁月积淀与养育成的,经过世世代代的认同,谁中断它谁就破坏了历史,若要将破坏的历史修复起来仍需历史。”(《苏格兰的风景》)在苏格兰,莎士比亚的老屋、勃朗特三姐妹演绎出世界文学奇迹的小镇、爱丁堡的忠烈犬,作家从每一个走过的地方发掘它的内在精神。

《在苏格拉底被囚处》的作者不仅看到比艺术更有冲击力的古希腊思想者赴死前的囚室,感受他的死是“哲人生命的另一种开始”,更为民众对精英人物的敌视,以致将其逼入死境而扼腕叹息:“这是人性中极其隐秘的一面。真正的思想者有时会搅乱平庸的日常生活,也因此,真正的思想者不仅可能被执掌权力者视作威胁,也可能被怯懦的民众当作破坏其安宁生活的祸首。”

中国历史时时活在中国人心里。追怀过去,总是要表达当代人的一种情愫。在“写什么”、“如何写”中显现了作者极大的自由度和审美取向。孔子、杜甫、黄庭坚、沈复、毛泽东、汪曾祺……这些毫无交集的人物用不同的方式叙述出来,共同呈现出历史文化散文的丰富性。

最应当引起文学关注的还是人生的种种困境。“暂住”、“移民”、“废墟”、“孤独症患者”,许多人沉默着,挣扎着,正是在这里,有作家们温暖的眼神和长久的注目。环境的破坏已经让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天空到大地,我们在追寻那些清亮的星空、远去的流萤以及与之相伴的花开与爱情,也在对雾霾的批判中保持一份清醒。

人生有许多东西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因为一个火炉而期待北京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的温情回忆;“长到一口气也走不完”的美丽窗口;关于树的联想;一本书的来历……只有与嘈杂的世界稍微拉开一点距离,才能体会生活的各种滋味。

总之,将《年选》奉献给读者,期待和生命连接起来的阅读,期待阅读者参与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期待读者与作者、编者一起,在审美活动中打通历史与现实,并且向着未知逐步前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