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国度,以莫斯科为她的心脏,以圣彼得堡为她的灵魂。在这里,曾经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也曾经发生了“陨星撞击地球”般的社会变革。在本书中,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脚步,站在莫斯科红场之上,脚下城市的轮廓如树木的年轮般庄严铺展,捕捉隐然其间的历史神秘线索;泛舟于圣彼得堡涅瓦河,在白夜之下波光之中,静听两岸静穆宫殿中岁月的回响。作者以大量丰富的不为人知的资料,娓娓诉说百年来克里姆林官主人的几度变迁,更以客观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沧桑容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俄罗斯自由行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俄罗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国度,以莫斯科为她的心脏,以圣彼得堡为她的灵魂。在这里,曾经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也曾经发生了“陨星撞击地球”般的社会变革。在本书中,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脚步,站在莫斯科红场之上,脚下城市的轮廓如树木的年轮般庄严铺展,捕捉隐然其间的历史神秘线索;泛舟于圣彼得堡涅瓦河,在白夜之下波光之中,静听两岸静穆宫殿中岁月的回响。作者以大量丰富的不为人知的资料,娓娓诉说百年来克里姆林官主人的几度变迁,更以客观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沧桑容颜…… 内容推荐 本书所记述的是在苏联解体十周年的时候,作者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是中国人民最关注的国家之一。这本书记述了俄罗斯从社会主义制度突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程。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录 开场白 我的俄罗斯情结 俄罗斯剪影 飞往莫斯科 俄罗斯远东一瞥 入境时的奇特遭遇 认识俄罗斯 如同“联合国”的宇宙宾馆 莫斯科素描 降半旗的那天 古色古香阿尔巴特街 请带扇子来莫斯科 俄罗斯不见阳伞 “破车跑得快” 美轮美奂的莫斯科地铁 火车包厢的感受 随手记下俄罗斯物价 异国情趣的饮食文化 油画大国 人见人爱加加林 最高学府的见闻 三色旗下的中国人 在莫斯科郊外 “第二首都”圣彼得堡 冬宫凝固着历史 历史剧变 红场今昔 克里姆林宫主人变迁史 列宁墓风波 神秘的斯大林墓 “黑暗公寓”的悲惨命运 “拜访”长眠的名人 偏居一隅的赫鲁晓夫之墓 中庸保守的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伟大的破坏者”叶利钦 普京肩负重任 俄罗斯学者一席谈 社会透视 城市“改名潮”与塑像“下岗潮” 是是非非克格勃 俄罗斯不相信银行 卢布贬值引出的笑话 抽烟·酗酒·赌博 “光头党” “高福利”埋下的危机 “穷爸爸”和“富爸爸” 在“洋葱头”的背后 尾声 震惊世界的空难 中国了不起 后记 试读章节 随着斯大林的去世,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随着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中苏关系开始破裂了。 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由裂痕到裂纹到分裂到鸿沟。 作为一名中国的普通大学生,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我只是从上级要求“反复学习”“深入领会”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系列重要文章,才隐隐约约明白中苏两党之间的论战。 这些文章包括《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 最初的这些文章,正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于斯大林问题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见。 分歧逐渐加大。到了后来的《列宁主义万岁》,到了后来的“九评”(即九篇评论苏共中央信件的文章),中苏两党的分歧公开化了。从最初点名批判南斯拉夫的铁托、意大利的陶里亚蒂、法国的多列士,到后来直截了当点名批判赫鲁晓夫。 那时候,我还在北京大学学习。“批判现代修正主义”,成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题。 我在北京大学念的是六年制本科。1963年夏,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 1964年10月16日这天是难忘的。我在报上同时读到两条特大新闻: 一条是赫鲁晓夫下台; 一条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言而喻,毛泽东选择了赫鲁晓夫下台之际,为他点燃了送行的“礼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我和当时许多中国人一样,以为赫鲁晓夫下台之后,中苏论战大约因此可画上句号。 不料,“走了一个猴子,来了一个姓孙的”。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而上台的勃列日涅夫,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中苏之间,从两党意识形态上的激烈论战,进而发展到两国之间兵戎相见。 珍宝岛之战,把中苏关系推到了冰点。 在那样的年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苏联从可亲可爱的“老大哥”,变成了可憎可恨的“北极熊”。 勃列日涅夫掌权长达18年之久。 也就在那些日子里,我开始探索中共党史,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 探索中共党史,使我更加进一步了解列宁、斯大林以及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深刻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诞生的。 我写了关于中共一大的纪实长篇《红色的起点》。列宁派出的代表马林来到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并作了讲话。中共一大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就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共产国际则是列宁领导下的世界共产党组织。 我写了关于遵义会议的纪实长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正是共产国际派出的代表李德的瞎指挥,差一点断送了中国工农红军,断送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遵义选择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 我写了纪实长篇《毛泽东与蒋介石》,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战胜蒋介石的艰难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苏联共产党一方面给予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错误的指示,而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了自己的正确的决策。 我又探索中国共产党夺得全国政权之后的漫长历程,写了一系列纪实长篇:《反右派始末》,关于“文革”的《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陈伯达传》,还有《陈云传》《胡乔木传》等等。 我采访了当年“反修”重要文章的起草者陈伯达、王力。我开始对中苏两党分歧的由来和发展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直到毛泽东、勃列日涅夫先后离开人世,中苏关系才逐渐回暖。 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打破了中苏关系的坚冰。1989年5月,邓小平握着来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手,说了一句历史性的话:“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从此,中苏之间的恩恩怨怨结束了。 从此,中苏之间又开始了友好往来。 风云突变,就在戈尔巴乔夫从中国回去之后不久,1991年8月19日的政变,使他从苏联总统的宝座上摔了下来。 在“八一九政变”之后,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巨大的冲击波,震撼了中国。 苏联真的“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了! P7-9 序言 在北京新华立品图书公司刘景琳、唐建福先生的策划下,推出了这套总共八本的“叶永烈‘世界观’”丛书,即《美国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中国自由行:东部卷》《中国自由行:中西部卷》以及《中国自由行:台港澳卷》。 我喜欢旅游,同时也喜欢边游边摄影,并把旅途的见闻不断敲进手提电脑。没想到,我的这些“行走文学”作品,竟然会积累这么多。 大约是出于职业习惯,多年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我,在旅行之中特别注意捕捉细节,观察民情,注重文化,关注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的“行走文学”不同于通常的以介绍风景名胜为主的旅游图书。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父亲出差,看着他拎了一只外边套着灰色布套的皮箱去码头,踏上温州到上海的轮船,随着东流而去的瓯江水消失在天际。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真想跟随父亲去看看上海是什么样的。可是,小小年纪的我,哪来“出差”?父亲称我是“小溜溜”——温州话的意思是喜欢到处游荡的孩子。父亲摸着我的脑门说,在这里给你贴上一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你就可以到处旅游了。后来,我长大了,写了一部长篇童话,叫《“小溜溜”溜了》,写的是一个孩子在脑门上贴了一张邮票,游遍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王国。其实,这“小溜溜”就是童年的我。 我第一次出远门,是在高中毕业之后,考上北京大学。17岁的我从温州乘坐长途汽车来到金华,我见到冒着黑烟、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的火车头,连行李都扔在一边,奔过去看这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我途经上海前往北京。记得,父亲曾经笑着叮嘱过我,看上海国际饭店的时候,千万要把帽子戴好,因为仰起头看高高的国际饭店,帽子会掉下来!幸亏我来到国际饭店前没有戴帽子。在温州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楼,尽管现在国际饭店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之中只是个小弟弟而已。 我终于也开始出差。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天南地北地跑,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我几乎跑遍全国。不过,毕竟公务在身,总是来去匆匆,何况那年月把旅游说成是“游山玩水”,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妻则忙于上班和照顾婆婆、孩子,很少有机会旅游。 一直到妻退休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四处云游,从“小溜溜”变成“大溜溜”。如今的我,虽然年已花甲,虽说去过那么多的国家和城市,但是对于没有去过的地方永远充满好奇心。旅游成为我的兴趣和乐趣。有时候,我们也参加旅游团,以为那样更加省心,而且高效率。不过,“赶鸭子”般的旅游使我无法自由采访。更多的时候是我与妻组成“两人团”,自由自在地漫游于异国他乡,细细地访问,细细地品味。尤其是美国,我与妻已经去了七次,很快又要第八次去那里。在美国,我既是旅行者,从最西面的夏威夷到最东面的纽约都留下我们一次次游历的足迹,然而我更是采访者,在美国进行广泛的采访;我又是美国的居民,因为我去那里每一回都住一段时间,可以深入体验星条旗下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摄影记录了旅途的见闻,凝固了难忘的瞬间。每逢外出旅游,我成了“好摄之徒”,随身小包里总是放着相机。一见到值得拍摄的景物,立即掏出相机,咔嚓咔嚓,那“时刻准备着”的架势就像一位很专业的摄影记者。 最初,我用的是胶片照相机。自从用上数码相机,远比前者方便,那些胶片照相机就“退休”了。从此,数码相机成了我的亲密伙伴。我不断改善我的“装备”,买了更新更好的数码相机,还买了数码伴侣,每一次出国都能带回几千张数码照片。 边游边摄,日积月累,我拥有庞大的照片资料库。在闲暇时,我与妻一起在电脑屏幕上欣赏这些风光旖旎的照片,仿佛又回到美好的旅途。没想到,这套丛书出版的时候,配上我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图文相得益彰,成了一套图文并茂的书。 叶永烈 2008年4月1日 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俄罗斯自由行》一书所记述的是在苏联解体十周年的时候,我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是中国人民最关注的国家之一。这本书记述了俄罗斯从社会主义制度突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程。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时,普京在俄罗斯执政不久。诚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当时俄罗斯人就评价说:“叶利钦一辈子干过的唯一好事,就是选择了普京!” 确实,1999年8月9日,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任命47岁的普京为代总理时,俄罗斯人曾经大跌眼镜,因为当时大多数俄罗斯人还不知道普京是谁! 时间证明了叶利钦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在普京的领导下,这几年俄罗斯走出了经济困境,恢复了大国地位,正在走向强国之路。 我曾经两度前往俄罗斯,第一次是在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我所见到的俄罗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第二次前往俄罗斯,就是在苏联解体十周年之际,当时的俄罗斯还处于贫困之中。我期望第三次前往俄罗斯,把俄罗斯的强大和巨变向读者诸君报告。 叶永烈 2008年1月19日于海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