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古老的岛国。在历史上,日本曾积极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礼仪,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与中国历代王朝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中国的影响下,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曾一度出现过全面繁荣的景象。因此,日本民众也对中国抱有强烈的好感,称中国为“天朝上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民众眼中的“天朝上国”迅速衰落下去。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德川幕府直接领有的土地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余的土地由大名领有,称藩国。各藩国下设家老、年寄等,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力,实际上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王国。
德川幕府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西方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旅居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建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日本人只能同中国、朝鲜(今朝鲜半岛)和荷兰等国通商。可以说,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与清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9世纪50年代以后,“雇佣工人制”在日本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业作坊中已经比较普遍。这种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化的商人们强烈要求进行政治制度改革,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他们迅速与反对幕府统治的基层农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幕府的专制统治。
在日本国内局势日趋紧张的同时,陆续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亚洲市场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将目光锁定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和日本身上。1840年,英国殖民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带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13年后,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闯入江户(今东京),把时任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并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由于美国军舰船身漆黑,日本民众和史学界皆称此次事件为“黑船事件”或“黑船开国”。
软弱无能的德川幕府惧怕美国人的坚船利炮,不但同意向美国开放长崎以外的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还给了美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神奈川条约》的签订引起了连锁反应,英、法、荷等国紧随美利坚之后,强迫日本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激起了日本民众对德川幕府的不满,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这种形势下,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化。西南部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和中下级武士,组成了革新派,以天皇的名义发出号召,要求日本民众“尊王攘夷”。在共同的改革要求下,西南各藩国的商人、农民(日本历史上称其为豪农、豪商,即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农民和商人)迅速与革新派联合起来,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尊王攘夷”运动。
顾名思义,“尊王”就是尊敬和拥护天皇,“攘夷”就是驱逐外国侵略者。这一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对幕府独裁统治与列强人侵的不满。运动的发起者刺杀与西方列强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靠在日本各港口的西方船只。一时间,日本百姓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起来,幕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在日本攫取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但是,由于组织不力,目标不明确(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政治要求),“尊王攘夷”运动很快就在幕府军队和西方各国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运动失败后,高彬晋作等人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1865年春,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准备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了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双方于1866年7月开战。
战事进行了两个月,倒幕派获得了胜利。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