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杰被称为“在台湾出版散文集最多的大陆作家”。他的另一个头衔是“获得台湾文学奖项最多的大陆作家”
作家冯杰,曾三获“中国时报文学奖”,三获“联合报文学奖”,四获“梁实秋文学奖”,其他所获奖项包括《蓝星》诗刊举办的“屈原诗奖”、“林语堂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等。
文学评论家、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陈芳明这样称道冯杰:“他总是在最寻常处,创造不平凡的灵光。在最庸俗的地方,酿造不可能的贵气。”
《说食画》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却不是纯粹的吃书,更不是实用菜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食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杰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杰被称为“在台湾出版散文集最多的大陆作家”。他的另一个头衔是“获得台湾文学奖项最多的大陆作家” 作家冯杰,曾三获“中国时报文学奖”,三获“联合报文学奖”,四获“梁实秋文学奖”,其他所获奖项包括《蓝星》诗刊举办的“屈原诗奖”、“林语堂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等。 文学评论家、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陈芳明这样称道冯杰:“他总是在最寻常处,创造不平凡的灵光。在最庸俗的地方,酿造不可能的贵气。” 《说食画》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却不是纯粹的吃书,更不是实用菜谱。 内容推荐 《说食画》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却不是纯粹的吃书,更不是实用菜谱。 它是风格独特、结构独到的一册另类散文集,是属于诗人冯杰“一个人的吃”。 里面无国宴豪华大餐,皆民间平常食事。 作者冯杰写的不是食单,是记忆里的亲情,文化残存的余脉。有世相细节,味蕾记忆,有亲情人事,童言妙语。形式上文图并茂,内容上趣味盎然。讲的是日常琐事、俎上文字,又是历史痕迹、晚风残月。字里弥漫文字的味道,穿行着口味,还有心味。 作者笔下“与食俱进”,腕底锦绣文章,琐碎里透出雅致,是一堆言外之意且妙趣横生的“文字的零食儿”。他提供了一种露珠藏海的生活态度和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快感。 读完掩卷,方知还是充满世俗情怀、弥漫人间悲悯的一部“烹饪家书”。 目录 序言〓北中原的圣手书生(孙荪) 天干 甲鹌鹑记 乙白老虎汤 吧嗒杏 扁食 簸箕柳 薄荷语录 丙吃过大盘荆芥 菜蟒 插 馇食 丁瓞 冬瓜房子 打凉粉 地黄记 多余的筷语 多抽出一根筷子 戊翻烧饼 方甘蔗 犯 己耿饼 瓜忌 葛花就是紫藤·豆科 关公脸是什么脸 根的归宿 杠子馍记 庚黄瓜菜都凉了 好面 化学变化一种·变蛋 糊涂 槐花碎 红薯的处理方法 红薯必须晒干 狐狸头瓜的称呼 喝讫 辛荆芥文稿 蕨的避让 韭花散瓣 焦叶不是蕉叶 金针可度 鸡脯食饼 壬苦瓜和尚和苦瓜的脸庞 磕子迷路 款待你以月光 癸老鳖靠河沿 烙饼裹大葱 烙饼志 凉拌柳絮 鲤吃一尺 辣椒是穷人的馋 辣椒面糊 辣之三·度日秘笈 地支 子面托 面灯盏 杧果皮 杧果异事 抿豌豆 木槿的矛盾 眉豆有限的延伸 闷蔓菁 毛蛋里的叫声 丑藕如果没有,那就上莲菜 寅瓢 配方·和尚之意 琵琶怎么能吃呢 爬杈猴 卯茄子的腿 秦椒 辰肉馅包牛 热豆腐 “二十五节气”和苏东坡的咳嗽 巳石榴的骨头 扫帚苗 三尺长 烧鸡架子 柿子的别名就叫涩 蔬菜的脾气 柿子蒂的小细节 食堂菜 沙土炒花生仁儿 午听我姥爷说宋朝的面 土著的鱼们 套肠 剃头逸事 铁器一般·花生饼 未无赖的莲蓬 窝窝 碗要扣起来才对 申西瓜翠衣是什么衣 咸菜谱 小磨油 西红柿捞面和称谓 馅说 虚谷案头的菜蔬 虚的一种·丝瓜瓤 戏台上的北中原佳肴 酉洋柿 芫荽,臭虫的嫌疑 夜食 盐事三帖 由吁到芋 院里飘满海带 忆苦饭 以香计时 戌灶火 脂油 脂油渣 蒸馒头的酵母 中秋节吃啥好 亥必须来凉拌风趣而去风干格调(跋)冯杰 试读章节 北中原不产茶,小时候在村里没有喝过茶。我姥爷注释道:“喝茶破费啊,过去只有滑县道口镇的地主老财家才喝茶。喝喝,倒倒。喝的还没有倒的多。” 又说:“喝贵茶,不如吃扁食划算。” 一村人一年四季都喝凉水,喝白开水。 有一年,父亲从50里外的长垣县骑自行车回来,给我姥姥家买来一只保温瓶,银色瓶胆外面穿着一层竹罩。全家人都宝贝一样使用。村里叫姥娘的多,邻居就有个二姥娘,家里凡有客人,就串门来借。 我姥姥在后面嘱咐着:小心点。 二姥娘就紧紧抱着瓶。 我家来了客人,姥姥冲上一碗红糖,偏要叫黑糖水,色泽浓郁如暗夜,替代茶,算是待客最高礼节。 全村有时喝一种“村茶”,叫簸箕柳。长在河滩,枝条专门用于编农具器物。 簸箕柳,叶子纤长,叶廓上带一丝红边。谷雨前后采摘,晒干备用。麦收时节,家家会烧一大锅簸箕柳茶,用水桶挑到麦地。柳叶在云彩里上下起伏。 我多是抢着烧茶。这里有个秘密:比起在烈日下割麦,烧茶是件偷懒的活。 在灶上用柴烧,簸箕柳茶便带有一种炊烟的味道。柳叶子煮出来的茶汤金黄、透亮,竟有点像童子尿。 2009年我到京城出差,在一家叫“天下盐”的四川餐馆。开店者是一位二流的诗人,却有一流的乡野情趣,他别出心裁,拿出来一种只限于他家的村茶待我。茶叶子模样粗糙,大大咧咧。我尝一口,接近当年簸箕柳叶味。同味相吸。 他说:在京的四人老远打车来,为饮一口这家茶。 回到村里,我问二大爷:还有簸箕柳吗? 二大爷一旺,想想:“哪还有簸箕柳?连河滩上空地都开发完了。再说编笆斗的马+斤不在了,如今大家也不会编簸箕、拧笆斗了。” 看来,这雅念想一下就算是有了。 二大爷开始要领我开胸怀,展眼界,看县里推广的“新农村建设”。 我看到村外几处新区连着,一片叫“欧洲小镇”,一片叫“爱丽香舍”。另一片正在建,十多台吊车腾空,张牙舞爪。一位民工说,建成后要叫“家在巴黎”。 二大爷随口问:“你说,巴黎是一种啥梨?” 二大爷怅然说:“当年这楼下都是一池一池的鱼,一坑一坑的藕。” 二大爷最后说:“这名字真他娘绕口。还不如叫簸箕柳区直截了当。” 2012年4月13日 客郑 薄荷开始是在我家墙角谦卑的样子,根须慢慢传递过来。忽然,有一天就冒出头来了。全株清气通体,风格独异。 我姥姥说过,尤其是在“麦罢”,热锅燎灶时能贴一片薄荷叶最好。常见她做饭时掐两片薄荷贴在额头。 姥姥向我说:你也试试。 我就唾口唾沫,薄荷才上去了,果真是一小片的局部凉。一时清心明目。 薄荷使人自警。如果被四则混合运算缠住时,这时薄荷能出现最好。 薄荷可以拌面蒸吃,在我家多是凉调。蒸吃就失去那种独到味道,不适蒸吃。以凉调居多。一碗捞面条浇上热卤,加入黄瓜丝,这时还不能算最恰当。最恰当是应该有几片薄荷点缀,白上添绿,大有神来之笔。像玉匠大师做工时的借势。 薄荷不可多吃,它会消解味蕾,麻痹口感,让你对其他菜蔬迟钝。 吃薄荷面条,好处是还可治感冒。 除了薄荷,我家还种有藿香。从植物亲系来判断,藿香像是薄荷的表亲。没有望眼欲穿的草木本领,你快速分辨不出来。 薄荷只能那么少地在院子里出现。如果种一千亩薄荷用来抒情,绝对是一件荒诞的大事。P16-18 序言 我喜欢冯杰散文。 九年前曾专题写文章谈冯杰散文,当时说北中国中原乡村,遇到一位“解人”。冯杰散文中的思绪常如他家乡河边飘荡的柳丝,文章结构则似作者家乡挂满枝权的槐花。其中思想像夏日雨后的蘑菇,新鲜点点。这类如书法之散帖式的集束式妙文,把学识和经验,以想象、联想、延伸、引申相连接、相融会、相比拼,古与今、中与外、俗与雅、乡与城、他与我,被组接而成出乎意料的“蒙太奇”,其感悟自由出没于其间,能够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 这次又读《说食画》,原来感觉强化了。在阅读中时有圈点,常有击节,不断会心一笑,颇多感叹。 我追问其原因,是出于偏爱吗?可能有一点,但不是根本。可能就是真好。我有这样两句概括:前一本砖头瓦块都成精灵,这一本白菜萝卜都烹出至味。以朴素的大白话,写成精妙的美文。 从古今散文看,此类文章是繁盛一族。进入门槛不高,怀乡忆旧,叙事状物抒情,连缀成篇,亲切好读,容易得分。冯杰似乎没有蹈袭已有的省简之路,而是有大心思,下大工夫,另辟蹊径。我说三个特点。 一是小,着力点小。很具体,易于玩弄于股掌之上。选材从一小点切入,一小吃小菜,一器一物,一人一小事,一花一叶,一掌故,甚至一字;文童体量很小,几百字,千字文都少;句子也很短,三言五言,甚至两个字、一个字。可称袖珍散文。 二是大,着眼点大。如进“桃花源”,初极狭才通人,进去后则平畴沃野,蔚为大观。河虽小,有浪花飞溅;山不大,却峰起峦伏。没有停止于小。往往是说小联大,讲今挂古,由俗而雅。芥豆之微突然与高端政治相类,与古代典籍牵线,俗到家又雅到顶。着眼点大的背后是作者胸次广、胸襟大,其目标大是在写北中原乡村或日北中原之精气神,自然不一般。 三是一个“上”字,写作心态上的优越感。没有唱颂歌任务,也没有揭露国民性痼疾忧患意识。而是因为水满则溢,几十年生命记忆,心里放下要溢出来;在平淡平庸的乡村生活中发现了无量的丰富和生动,要告诉世人。一切都在心中手边,要写如探囊取物,如老鹰捉小鸡,手到擒来。这种俯瞰乡土,以宏观驾驭微观的状态,驾轻就熟,易于掌握写作对象,轻松自如地陶钧文思,变换文法,遣词造句,使得文童新意满眼,妙语连珠,可见作者处于优越状态下的创造力。 这说明在条件充分具备的情况下,创作是一种快乐、幸福。 2013年3月22目于一心斋 后记 诸位看官,衡量一位乡村厨师水平的秘诀是切土豆丝和炒豆芽,而不是钟鸣鼎食或做满汉全席。后者离皇帝近。离我却远。因此,我该写土豆丝。 话说民国一百年后端午,联合文学出版社印制我繁体版《一个人的私家菜》。 在书里,我道尽经手过的那些旧日食事,勺上风云,灶头烟火,甚至还有筷子头上的阶级斗争。但两岸毕竟隔一条水沟,繁简不同,让人皱眉,且多数人根本没有翻过那本书。今应河南文艺出版社之约,要再上菜,说要上硬菜。上的此本《说食画》是彼本《一个人的私家菜》之小名,是它的一个“互动版”。两书上菜盘子口径不同,口味却大致一样。依然是我多年坚持的家传食味。 散文年代来临。似乎如今全民皆写,人人挥毫舞笔,纸上走龙,最后我看无非多是两种:“口水散文”和“口红散文”。 我嘴刁眼懒,只有来写“口味散文”。靠鼻子。 中国有一个雅厨子袁枚。他在《随园诗话》里引用杨诚斋语录,专是来说如何写诗:“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写诗亦同写食。照这个标准套下去,世上那些烹饪散文根本就不能写成实用菜谱。 必须去说菜叶上的虫子和虫背上的斑点及斑点里面的咳嗽声。 必须味在盘外,在钟鼎之外。悬线号脉。在三尺之外,在四尺之外。 我姥爷还说:卖菜靠新鲜。我姥爷又说:宁吃鲜桃一口。不食烂杏一筐。 这些说的可都是一种吃的态度。也是我的散文立场。以上可作本书之跋。 2012年11月3日 听荷草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