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在今天,要有能力,你就得懂得信息的传送和说服的技巧。就算你断了双腿,若你能说服别人,他就能背着你走;就算你一文不名,若你能说服别人,他就能借钱给你……
说服他人的能力是你必须拥有的。如果你在生活中不想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想影响甚至引导你周围的人,希望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资源,那么,你就得学习做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人!如果你在生活中不想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想影响甚至引导你周围的人,希望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资源,那么,你就得学习这本《用舌头代替拳头(无往不利的超级说服术)》,做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人!本书由郝强编著。
具有良好的口才,说服能力强的人,必然是现代社会中的活跃人物。说服别人的口才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能干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门技术,律师要运用这门技术雄辩。政治家要用这门技术阐述自己的政见。教师、推销员、演员……谁都须具备这门技术。
美国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在今天,要有能力,你就得懂得信息的传送和说服的技巧。
人生有两种,一种是像巴甫洛夫的狗,听从外来的信息;另一种是运用自己的脑子,选择能使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好的想法和做法。我们所处的时代几乎是每个月都在变动,如果你有说服能力,便能成为趋势的带动者而不是跟随者,你能掌握住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随波逐流。
如果你在生活中不想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想影响甚至引导你周围的人,希望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资源,那么,你就得学习这本《用舌头代替拳头(无往不利的超级说服术)》,做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人!
《用舌头代替拳头(无往不利的超级说服术)》由郝强编著。
一位著名语言学家说:“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因为三岁的小孩也会说话;最难,因为最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说话是人们日常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常常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三寸之舌”、“巧舌如簧”等等词来形容一个人如何如何能说。那么,是不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就算是有口才呢?
回答是否定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并不是衡量口才的标准。实际上,口才是一种能力。它和我们的写作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一样,都是人的智慧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能说话,并不就等于有口才。口才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标准。
(1)话说得要有内容
这是衡量有没有口才的第一个标准。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来讲话。”反映了人们对“逢会必讲,一讲就长,没完没了,空洞无物”的某些讲话者的厌烦。有人之所以把韩复榘当作没有口才的典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话没有内容。据说在一次演讲中,他一登台,就先问道:“今天是什么天气?”然后又问:“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接着就是一顿假谦虚,而且说得前言不搭后语。空话、套话、废话连篇。这种演讲告诉给人们些什么呢?既没知识,也没有思想,我们听了如坠云雾,不知他到底要讲些什么。这种人怎么能说他有口才呢?所以,在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口才时,一定要先听听他说的话有没有内容。
(2)话说得要有道理
看一个人有没有口才,还要看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有些人说起话来也是一套儿、一套儿的,可是你仔细听听,他们或是信口开河,或是强词夺理,或是胡搅蛮缠,从他们的话中你听不出丝毫的道理。那么这种人也算不得有口才。
(3)话说得要有顺序
我们做许多事情都要讲点顺序。上街乘公共汽车要按先后顺序,我们坐的座位也要按顺序排好,写文章也要有顺序。“顺序”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失去了“顺序”,社会就要大乱,文章也就没了章法。说话,也要讲点顺序。有些人说话不讲顺序,不分先后,一会儿讲天上,一会儿又讲地下,天南海北,忽东忽西,乱七八糟,听者根本就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稀里糊涂,一团乱麻。我们也不能说这种人有口才。
(4)话说得要有文采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缺乏文采的文章,就不可能流行得久远。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文采之于文章,之于说话,就像一套合适的服装和得体的表现一样。一个穿戴整齐、风度翩翩的人,让别人看起来才会感觉舒服,容易亲近。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话,感到说得也有道理,也听得明白,就是听起来没有吸引力,让人没有兴趣听,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话说得没有文采。他的话不生动、不形象、不能吸引人。所以,我们说话除了有内容、有道理、有顺序之外,还要对文字进行必要的润饰、加工,使话生动、活泼,富有艺术魅力。这样的话,别人才会既爱听,又容易接受。
(5)说话要流畅、清晰、准确
常见到一些人很有才华和见解,但一开口却语塞言滞,真是满腹经纶难以说清。说着费劲,听着着急。也有的讲起话来口头禅很多,影响了自己正常的语言表达。有的抑扬不明,顿挫无序。这些,都妨碍了思想的准确表达,使讲话效果大打折扣。
要想纠正语病,提高表达能力,只要下一番工夫,是可以办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以雄辩的口才,劝服美国总统罗斯福提供援助。就是这位伟人,原来讲话时却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他曾因口才不济,每次在下院演讲,只讲了一半就败下阵来。但他毫不气馁,潜心研究讲演诀窍,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总结出演讲“节奏、措辞、比拟和中心”四要素。功夫不负有心人,丘吉尔终于成为“世纪的演说家”和卓越的政治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还特意请来教师,指导自己发声,使讲话更加悦耳,更富有魅力。
(6)说话应注意场合、情境和对象
黑格尔说道:“既然要产生一种活的实践效果,演说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演讲的场合以及听众的理解能力。否则,他的语调就会由于时间、地点和听众都不适合而不能达到所向往的实践效果。”讲话的目的是让人接受,一定要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和别人谈心更要注意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层次、性格及处境,讲究谈话的措辞和方式,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的。P3-5
人与人沟通,很难在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当我们试图说服别人,或对别人有所求的时候,最好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逐渐让对方自愿做出改变。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就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劝阻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
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便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呢?”
侍卫回答:“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这位年轻的侍卫官无疑是聪明的,他知道如果直接劝说吴王,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如果不劝说,灾祸就会降临本国。因此,他首先以自身的行动引起吴王的注意,再借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比喻,让吴王受到启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而采取了正确的行动。
说服他人,使他人相信我们并采取我们所期望的行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无论是交往还是工作;无论是商品推销还是谈判协商,都离不开说服和引导。因此,掌握说服人的语言艺术,也就成为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说服固然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前提,但技巧也是极其重要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有人会想,说服的内容才是了不起的东西,而形式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同样的内容,从技巧不同的人嘴里说出,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在今天,要有能力,你就得懂得信息的传送和说服的技巧。就算你断了双腿,若你能说服别人,他就能背着你走;就算你一文不名,若你能说服别人,他就能借钱给你……说服他人的能力是你必须拥有的。如果你在生活中不想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想影响甚至引导你周围的人,希望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资源,那么,你就得学习做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人!
纷争往往因误会而起,解决之道在于沟通。沟通的方式往往比沟通的内容更为重要。沟通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对方,而在于寻找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法。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任主席狄思
在这充满说服方式的世界里,你可以去说服别人,也可以为人所说服;你可以引导别人,也可以被别人引导。至于你要做哪一种人,就全看你有没有能力。有能力的人,能说动别人跟着自己走,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听命于人。
——安东尼·罗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