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著,王剑冰主编的《白云一片动乡心/乡愁文丛》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和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本书作者的故园坐落在医巫闾山脚下的大草原边上。离乡日久,思之益深。尽管离开已经几十年了,但童年时故园的天光云影,至今还经常闯入梦中。阅读本书,可以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走进东北,走进辽宁,走进浓浓的乡愁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云一片动乡心/乡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充闾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充闾著,王剑冰主编的《白云一片动乡心/乡愁文丛》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和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本书作者的故园坐落在医巫闾山脚下的大草原边上。离乡日久,思之益深。尽管离开已经几十年了,但童年时故园的天光云影,至今还经常闯入梦中。阅读本书,可以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走进东北,走进辽宁,走进浓浓的乡愁之中。 内容推荐 作者王充闾是与余秋雨、梁衡等大家齐名的当代著名散文家,其作品被海内外各界大众读者所欢迎,素有“南余(秋雨)北王(充闾)”之称。王充闾著,王剑冰主编的《白云一片动乡心/乡愁文丛》为作者深情回忆家乡事、家乡人的散文结集,情感深挚,文笔朴实,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故乡情结,引领读者走向人与亲情、人与乡情、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审美境地。 目录 碗花糕 绿窗人去远 望 “子弟书”下酒 我的第一个老师 营川双璧 薏苡的悲喜剧 西厢里的房客 乡音 吊客 夜话 寻觅 童年的风景 村居酒趣 知心,人在天涯 回头几度风花 家山 神圣的泥土 细雨梦回 沙山趣话 大荒风色 岁短心长 故园心眼 捕蟹者说 昙花,昙花 节假光阴诗卷里 我的四代书橱 买豆腐 还乡 收拾雄心归淡泊 天凉好个秋 后记 试读章节 乡音 乡音,是人人都有的,而且,它很难改变。不管人生的旅途怎么走,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也任凭你漂流到异域他乡什么地方,纵然昔日的惨绿少年变成了白头翁媪,可总有一样东西依然不改,那就是由声调、方言、语词习惯等成分构成的乡音。离散多年的儿时旧侣偶然遇合,一口独具地方特色的乡音,会在顷刻间打开你的记忆之门,引领你到灵魂的根部,返回早经飞逝的岁月。即使彼此并不相识,只要一缕浓重的乡音飘过耳际,也会迅速拉近心灵的距离,带来一阵惊喜,一种温馨,一丝感动。不是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吗? 可是,从前对此我却未尝留心。离别家乡之后,南北东西,五方杂处,自己的乡音究竟有什么特色,似乎完全忽略了。忽然有一次,它突兀地显现出来,竟然使我惊异莫名。那是1993年4月,在沈阳参加东北大学恢复校名的纪念活动,见到了当年东大的代校长、现已定居美国加州的宁恩承老先生。接谈数语,他就已辨知我的故乡所在。他说:“听口音,你和少帅是同乡。”我说,我们是同乡,张将军的出生地,离我家不过十几公里,有一年桑林子乡办秧歌会,我还到那里去转过。宁老听了很动情,不禁感慨丛生,随口吟出两句诗来:“河原大野高歌调,自别乡关久不闻。”“高歌调”指的是家乡那种调门高爽的“地秧歌”曲调。原来,老人著籍辽中,离盘锦很近,所以也属同乡。他与少帅同庚,少帅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时,他被委任为秘书长,彼此交谊甚深,汉公到美国后更是常相过从。 老人当时很兴奋,讲了许多有关少帅办学的往事。除了为东北大学捐款二百万元,以重金从全国十几个省延聘来章士钊、梁漱溟、刘仙洲、梁思成、黄侃等著名专家、学者外,汉公主政东北期间,还以私资创办了同泽中学、同泽女中、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三十六所新民小学。东北教育一时称盛,仅辽宁就有各级各类公私学校一万零四百多所。 宁老虽已九十三岁高龄,思维却依然敏捷。他从名片上看到我的名字里有个“闾”字,便联想到这和我的故乡著名景区医巫闾山有关。我连连点头称是。他说,可惜这次时间太紧了,不然,真应该再游游闾山,重温旧梦,回去也好向汉公作个交代。汉公对医巫闾山有深厚的感情啊!他和于凤至生了三个儿子,都以闾山美玉为名,典故出自《淮南子》。闾山东麓有张氏家庙,他父亲——“大帅”的墓园在闾山南麓。 这一天,我们谈得十分投机,分手时宁老还叮嘱我,日后如果到了旧金山,一定要和他打个招呼,届时可以联床夜话,樽酒论文。事有凑巧,第二年7月我即有访美之行,第一站就是旧金山。电话刚刚过去,宁老就派车来接。记得那天的话题是从“三国”说起的。宁老说,一个朝代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否深刻,未必和这个朝代的历时长短成正比例,往往同当时事件的密集程度、有没有震撼人心的角色有直接关系。比如,三国纷争不过五十几年,可是,人们却觉得无尽无休,热闹非凡,就因为当时斗争激烈,矛盾复杂,英雄、奸雄辈出,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同样,张氏父子的“连台好戏”,从1916年老帅被“袁大头”任命为盛武将军管理奉天事务,到1936年少帅“临潼捉蒋”,也只有二十年,可是,在人们心目中却成了一个说不尽的历史话题。我接上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西安事变”,就足够中华民族说上千年,记怀万代的。(P72-74)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离乡日久,思之益深。这三十多篇文字,便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梦追怀的真实印记。无论是亲情摭忆、师友追思,抑或是故园风物的撷采、乡关文化的剪辑,都可以看作浓得化不开却又难剪难理、无法捕捉的乡情、乡梦、乡愁、乡思的摹形绘影,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余光中语)的意象呈现。我把这些观念上的意蕊情丝集束在一起,以“乡心”二字概之。 乡心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又是具象的,可感可触,有质地,有温度。乡心连接着回忆,承载着时间的聚积,可说是对于昔日芳华的斜阳系缆。乡心更是异乡的产物,梦魂常向故园驰。这种时空距离感所产生的美,总是像磁场一样,强力吸引着人们沉酣地投入。毕竟遥远的童年梦境和篱笆院落里,沉埋了太多的故事,还有无边的畅想与期求。 看到《白云一片动乡心》这个书名,有的文友会问:既然乡心所依凭的是童年与故土,那么,它怎么会不在地上而悬在空中与白云同构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需要从实与虚两个层面上加以阐释。 我的故园坐落在医巫阎山脚下的大草原边上。不是有一首歌曲说“辽阔的大草原是白云的故乡”吗?云朵是随处可见的。我在一篇散文中,就专门写到带有青春的气息和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的青岛上空的彩云,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但是,“白云成阵”,却是我的故乡的独特景观。在这里,不拘什么季节,只要驻足窗外,仰首蓝天,便会见到白云成团结队,缕缕层层,在蓝宝石般的长天大幕上,拉开阵势,摆开阵脚,组成阵列,形成阵容,绵延不绝地伸向视线的尽处,有着说不出的空旷和辽远。它们不停地滚动着、翻腾着,像飞絮,像棉堆,像银涛,像冰雕,像挤挤撞撞的羊群,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尽管离开已经几十年了,但童年时故园的天光云影,至今还经常闯入梦中。 与此恰相映衬的,是几十年间萦心系念的白云诗絮。当我远离乡关、漫步神州甚至出游域外时,常常会不经意间陷入一种莫名的思乡惆怅,于是,“白头为远客,常忆白云间”(贯休),“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崔浞),“安得如乌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杜甫),“家山只在白云中”(李郢),“白云归处寄乡心”(许浑)这些唐人诗句,便会伴随着天际的白云,在脑际粲然浮动,宛如封封家书、声声牧笛,一起过来安抚,使我感受温馨,获得慰藉。 如此说来,把乡心与白云挽在一起,不亦宜乎? 2016年岁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