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著,王剑冰主编的《北国的安逸/乡愁文丛》紧紧围绕“乡愁”,多角度地把作者对胶东地区最诚挚的感情表现出来。从一村、一河、一林、一草写起,用审视性的眼光回顾家园的今昔对比,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带动下,故乡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在快速行进中,往昔小河边抓鱼的情景、放学后在果园摘酸果子的情景、老母亲低弯腰割麦顾不上擦汗的情景,这些都激起了作者心中浓浓的乡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国的安逸/乡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炜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炜著,王剑冰主编的《北国的安逸/乡愁文丛》紧紧围绕“乡愁”,多角度地把作者对胶东地区最诚挚的感情表现出来。从一村、一河、一林、一草写起,用审视性的眼光回顾家园的今昔对比,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带动下,故乡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在快速行进中,往昔小河边抓鱼的情景、放学后在果园摘酸果子的情景、老母亲低弯腰割麦顾不上擦汗的情景,这些都激起了作者心中浓浓的乡愁。 内容推荐 张炜是一位北方人,行文大气,情感充实。因其成熟内敛的性格,行文中没有过多的抒情,简单着墨更让人回味无穷。张炜著,王剑冰主编的《北国的安逸/乡愁文丛》行文上并没有拘泥于简单地写景、单纯地抒发思乡情感。而是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文稿的文学性、思想性较高。 作者通过宏观的视野,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切进行“拾零抓取”,让读者从中看到,这有意无意的“知微见著”的写法,实实在在地连缀起一幅有根基的乡愁的水墨画,把清新的景物拉近到读者身边,或把人性的真善美和盘托出在读者面前。 目录 秋夜四章 那条河 大自然使我们真正地激动 山路 童年三忆 失去的朋友 尊长 绿色遥思 盼雪 人生麦茬地 关于乡土 田野的故事 自画像 回眸 “犄角”,人事与地理 北国的安逸 济南的泉水、钟楼和山 美丽的万松浦书院 穿行于夜色的松林 东部:美城之链 我跋涉的莽野 传统和现代 谈简朴生活 安静的故事 午夜采访 后记 试读章节 大自然使我们真正地激动 有一段时期,我一直以为一位作家的才华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这当然有些可笑。那是我的误解,夹杂了某些偏执。不过,总会有一些更深刻一点的道理与其连接在一起,我说不明白。 比如那些能够准确而细微地描述大自然,特别敏感地领会自然界的暗示和启迪的人,显然是些特殊的生命,是作家队伍中最优秀的一类——往往如此。人与大自然的情感应该是朴素的,天然生发的,没有任何的难为情,没有任何的牵强。但实际恰恰相反。 一方面我们心灵干枯,感觉迟钝,面对活鲜的、生机勃勃的、千姿百态的世界表现得麻木不仁;另一方面我们又往往吐露一些虚伪的、空泛的情感,表现出一种矫情。大自然并没有使我们真正地激动,灵魂也没有战栗。那种做法看上去有点像附庸风雅。 诗人记录和倾诉他心中的一切。他站立在什么土地上、呼吸着什么空气、四周的颜色和气味,这对于他可太重要了。他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血脉相通。他是它们的代言人,是它们的一个器官。通过这个器官,人类将听到很多至关重要的信息,听到一个最古老又最新鲜的话题,听到这个星球上神秘的声音。一个诗人如果不能与那一切相通相连,那么他就是可有可无的。他可以嗅到风、云、河流、树木、太阳等一切的气味,感到它们的脉动。他的喃喃叙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他是一个彻底放松的、四肢伸展的生命。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对那一切感觉迟钝的人,会对人间一切情愫感觉敏锐。他与众不同的,首先当然是极度的敏感性。自然界的一切都能引起他的喜悦或哀伤。这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果。他受到了最有力、最痛苦的磨砺。凭借这些,他获取着常人难以捕捉的东西,并以他自己的方式消化着、传递着。他的歌有着无比的渗透力,往往在人们理性上还来不及排斥的时候,就进入到心灵中去了。 大自然作为世界的主要部分,可以说是独立的、绝对强大的。它当然有自己的秘密。探索它,有时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科学家的缜密思维替代不了诗人的感悟。每个生命都是渺小的,每个生命都会叽叽喳喳议论大自然。你会看到一个诗人的情绪怎样波动,这种波动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联系,以及大自然又怎样熏陶和教诲了诗人。他对自然的理解,不可避免地表达了整个人类思维的一部分。他再独特、再有个性,也是一种人类思维。他的个性,正好表现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价值。没有个性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愈有个性,就愈有整体上的意义。人类的自然观,总是通过个体的人来完成和发展的。 1984年(P8-10)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乡愁这个话题是说不尽的,它需要作家一生的抒写。我还是第一次就这个题目编一部书,在翻阅这些篇目时,往事与故地风情源源不断地涌到眼前。昨天就这样一页页翻过,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流逝。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我们寄希望于这变化,因为我们想让生存的空间变得更好,但我们却又常常生出遗憾:为失去的岁月而慨叹,为消亡的事物唱出挽歌。 人在回望来路的时候,会是比较冷静的,这样的机缘与时刻给他判断和鉴别的智慧。平日里我们通常将大量的时间用来赶路,可以说马不停蹄,行色匆匆。我们为未来而歌唱,为前路而兴奋,为希望而激动,但却忽略了当下与过去。其实许多时候,未来就藏于往昔,当下由昨天延伸而来。 记忆真的是宝藏,它是真理的母体,是创造的源头,是情感的温床,也是力量的活泉。我们有多少东西都贮藏于记忆之中了,因为太多,害怕消失,才要用文字记录下来。西方有一位作家甚至认为:只有记得住的生活才算得上生活。这句话其实是在说:记不住的日子也就等于白过了。 就为了真正地生活着、真实地生活着,我们才需要更多的记忆。 从如上的意义讲,我刚刚编好的这部关于乡愁和往昔的小书,对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们是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因而它们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7年2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