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方毅,男,1946年生,上海人。无党派人士,美国杜克大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长年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经济研究,并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沈晓昭、韩淑芳主编的《黄方毅/政协委员履职风采》汇总了黄方毅委员就任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建言献策、尽责履职的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方毅/政协委员履职风采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方毅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方毅,男,1946年生,上海人。无党派人士,美国杜克大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长年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经济研究,并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沈晓昭、韩淑芳主编的《黄方毅/政协委员履职风采》汇总了黄方毅委员就任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建言献策、尽责履职的成果。 内容推荐 “政协委员履职风采”丛书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我社重点图书项目,旨在宣传政协委员,并将其宝贵精神财富保存下来,传承下去,集中反映了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建言献策、尽责履职的情况及成果。 沈晓昭、韩淑芳主编的《黄方毅/政协委员履职风采》是该丛书之一种,汇总了黄方毅委员就任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建言献策、尽责履职的成果。内容涵盖了提案、会议发言、调研报告、媒体采访等方面。 目录 自述:往事拾零 一、祖先故事 二、内史第宅 三、未生俱来 四、新中国成立前后 五、从小严教 六、父母让房 七、二小时光 八、三十五中 九、父亲离世 十、下乡上山 十一、发展研究 十二、在美三年 建言献策尽责履职 【提案】 关于民营经济呼唤投资银行提案 关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提案 关于扩大就业面,关键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提案 关于呼吁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减轻 担保机构税收负担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完善融资扶持体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提案 关于强化产业研究,成立汽车产业研究院的建议案 关于提请国务院成立控烟履约领导小组的提案 关于将控烟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提案 关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提案 关于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问题的提案 关于我国养老面临挑战的提案 关于重视知青养老的提案 关于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的提案 关于把保障国民健康列为基本国策的提案 关于交通管理亟待解决的四大难题的提案 关于房屋继承强制公证有悖依宪治国应予纠正的提案 【会议发言】 从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说起 文史资料工作 父亲黄炎培与母亲姚维钧的情书故事 黄炎培的故事 黄炎培与三联《生活周刊》 黄炎培在辛亥革命 教育救国,不做高官 黄炎培与中国共产党 七十年前的宪政努力 初登蜀道 黄炎培百年前赴世博 随感·报道 承袭过去承继未来黄家三代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的诤友黄炎培 黄炎培之子引历史佳话论民主/南若然 直面历史之鉴/王晓雪何凡凯雷 打破社保系统的地区限制/李婷婷 试读章节 一、祖先故事 自从1965年底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父亲遗骨开始至今50余年中,除了居住的家和上班的单位,我去的最多次数的地方居然就是这八宝山。父亲走后,1968年初送别“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受辱而诀别人世的母亲姚维钧。此后尤其“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又先后来此数十趟,送别一个个与我有直接间接关系的老人或亲友。每到这苍松翠柏环绕、肃穆静谧之地,哀乐声中,总是一次次地升华着我追寻先人的念想。国人爱国,系于一族。家人爱家,系于一家。我中华民族文字记载之始祖乃为尧、舜、禹,而于我之黄家一一黄炎培家族:始祖是谁?如何发源开基?又如何演变迁移?这些问题经常盘念在心。 1969年11月3日奉中央令,我所在外贸学院(今对外经贸大学)全校迁至河南信阳地区固始县。21世纪初年,我竟发现此处正是黄氏祖先居住之地。 据《史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即帝舜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且“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舜赐姓赢氏。伯益后裔有十支: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兔裘氏、将梁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和黄氏,合称赢姓十四氏。而之中黄氏大约在商末周初的公元前11世纪年代里,在今河南信阳潢川建立了黄国。周朝封其为子爵,故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称霸,而只有黄国和随国不买楚国账与之抗衡。据《春秋》记载,公元前704年诸侯各国应楚子之约会于沈鹿,唯“黄、随不会”。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时代,黄国拒不向楚国贡献,受楚责问不予理睬,同时错误地以为黄国距楚地九百里之遥,没有危险,因而对楚不设防,该年夏天被楚所灭。亡国后黄国子孙即以黄为姓,大部分南逃至今湖北境内。今湖北黄冈、黄安、黄陂、黄梅等地均因黄人居住而得名。 另一说则认为黄氏是陆终后人。据《黄氏大宗谱》记载,陆终之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也称:“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朝郑樵在《通志·氏族略》说:“黄氏,赢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的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陆终乃是何人?据《史记。秦本记》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可见,伯益与陆终均为帝颛顼后代,二人出于同一祖先,因而伯益或陆终之中谁是黄氏始祖则已非重要。关于黄国故城,文物工作者已有明确考证。挖掘出的黄国遗址在今天潢川县西北六公里处的淮河南岸、小黄河西岸。旧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300米,周长约2.8公里,城墙系黄土夯筑而成,高约3至5米,虽经几千年风雨但四面城墙仍在。城西是一群古墓,挖出过许多青铜器。城内遍布春秋文化遗迹,鼎足、鬲足、瓦当、箭头等到处可见。黄国青铜器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群盘、叔单鼎等曾被郭沫若收录于其所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据悉1978年潢川又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的器皿上刻有“黄孙须子白亚臣”,铭文中“黄孙”即黄国公侯,“须子”即须劲子,是伯亚臣的称号。由此证明,古代黄国在今日潢川应确属无疑。 中原大地,烟尘滚滚,金戈铁马,浩浩荡荡。民族之始,家族之先。黄氏家族,源于豫南。寻根故事从这里开始。 黄氏先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 黄歇生于战国晚期,时秦国入侵,目睹山河破碎,他立志复兴家国。少年的他能言善辩,智慧过人,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只身赴秦,上书秦昭王,秦昭王读后深为叹服。一书退秦军的事迹传为美谈,后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楚与秦结盟,派太子熊完赴秦做人质。黄歇此时已任太傅,受命随太子来到秦都咸阳城。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派人赴秦欲召回太子,秦王不允。黄歇此刻清楚,若太子不归而楚王驾崩则楚国必乱。关键之时黄歇设计让太子装扮车夫混过了秦楚交界回到楚国,之后主动求见秦王报告:“太子已归,歇当死,愿赐死。”秦王听后大怒,当堂令黄自尽。但黄歇大义凛然,感动秦国众臣,相国范雎进言:“黄歇身为人臣,出身可以徇其主,太子熊完回楚继位后,必定重用黄歇,不如以无罪放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对楚是友善的。”秦王接受了范的建议,待之以大礼送黄归国。黄歇又一次拯救了楚国。 后太子熊完即位,任命黄歇为令尹即相国,封他为春申君,赐予当初黄国所在地今潢川、固始等为封地。黄歇来到昔日黄氏故地,看到土地肥沃、民众安居而百感交集。昔日的黄氏先人曾关起门来自给自足以为天高皇帝远可以闹独立,故拒向楚国上贡而遭灭国之灾,今日我接受了此地会不会也招嫌受忌,也遭先人下场?何况这片肥沃之地收入我黄氏手中,国家不是受损失嘛!黄歇毅然将此封地全部献回楚王。然而民众仍然怀念春申君而把潢川城更名为春申镇,沿用到清代。 黄歇出任相国受封春申君后,以一己之贤明博得天下人心,声望愈隆,各地人才投奔,门下食客三千,与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君子,甚至声势居于其他三位之上。当然,他选人重人品道德,后来做了秦国丞相的李斯曾欲投春申君门下而被拒之门外。黄歇发现学者苟卿即荀子品正才高,果断收其门下,并拜其为兰陵令,成就荀子一番事业。 黄歇所建功业中尤值一提的是开凿春申江即黄浦江。公元前247年,楚王鉴于黄主动献回封地,重新封他长江东部地区吴国故地废都苏州等地。黄歇初到江东,发现这里地处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庄稼,只是受制于水患,正如几千年后马克思所指出的,东方社会治国即治水。聪明的黄歇紧紧抓住治水这一主线,首先率人攀上今浙江湖州安吉县龙王山,开江挖河,引水下山。又对娄江、吴淞江等年久失修河流疏浚。黄歇学习当年大禹治水的精神,以身作则,亲临现场,在江边铺草搭窝,与修河民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奋战。民众深受感染,群情激昂,倾巢而出,自备干粮,携带工具,奋战在浦江大地上。经过多年的整治,终开凿成后来浩浩荡荡之大江。为纪念他,浦江即被称作黄浦江或歇浦江,又名春申江。 作为黄氏后人之我读到家族先人的这段历史,不禁扼腕。两干多年前春申君领人掘江治水成黄浦江,近百年前黄炎培率众修建上海至浦东的上川铁路和上南铁路。祖先开江,后辈建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此祖先,亦造就了父亲忧国忧民的情结。始有其祖,乃有其后。先春申君,后黄炎培。家族民族,代代相传。P3-5 序言 全国政协的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来约我撰写回忆,置于本书首章作为开篇,起初我推却,一而再,再而三,经不住再三请求,诚心相邀,于是允下,拿起笔了。 自传是一生记录,自传是一生叙述,自传是一生回忆,自传是一生总结。 更为难得的自传,应当是一生的反思与批判。 但我此书不是自传,由于健康原因,客观限制,我之此书拟只叙少评,甚至多述不评,在此望见谅。而且我之此书确实算不上自传,它并非我一生全面的记录、叙述、回忆和总结,充其量不过是将一生迄今70年之中,今天仍有记忆而且看来尚有价值也适宜发表的回忆片断,林林总总,或长或短,记录下来。不求其精彩,只求其真实;不求其价值,只求其存在;不求其历史地位,只求于“40后”“50初”同代人之精彩斑澜之时代画卷,抹上自己虽普通却也独到的一笔! 70年前的国家、社会、城市、街头远非今日之景象。儿时尚有城墙,西直门、复兴门、宣武门、广安门;现在只有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儿时街上有牌楼,西单东单,西四东四;现在是立交桥,复兴门桥,建国门桥,西直门桥东直门桥。那时走出家门,多是胡同,没有小区;多为平房,少有楼房;楼只有三五层高,哪会有二三十、五六十层,悬在天上之楼。街上汽车很少,多的是马车、人力车,偶见骆驼,还有开起来叮当响的有轨电车,20世纪“困难时期”,街上一度出现一种装有烧炭锅炉、开起来突突响的车,或背上装有气囊的卡车。今日大城市里几乎家家有轿车,路上车辆排着队,行路之“堵”算得上都市“新常态”之一吧!过去公交车里偶有学生捧着书,边乘车边读书;今日公交车里十有八九都捧着手机,或在微信或在上网。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先人如此,我辈亦同。从这一角度讲,以免断代而将我辈所见所闻、所历所阅,记录下来,也算是对自己、对社会、对同龄、对后人一个交代吧! 与先人与前辈相比,我们“40后”“50初”之人是幸运的,无论如何我辈未曾经历战火,未曾身处真枪真炮的战争。世界进步,从之前几千年追求你生我死,到今天大多只争个你强我弱、你多我少,而非兵刀相见,肉体消灭。我辈预期寿命已在80岁左右,几十年中因病因祸业已结束其一生的,只占同龄人口的10%左右而已。 我父亲进入80岁时开始撰写其人生回忆,由于时代所限,原拟80万巨著的宏大计划后来只成文8万字,取名《八十年来》。我三兄黄万里有他人为其撰写传记《长河孤旅》,四兄黄大能写有其人生回忆《傲尽风霜两鬓丝——我的八十年来》。我的此书当然远非堪与父辈之书相比,但父有父书,儿有儿书,父言儿从,父行儿随。当然与父书有其时代限制,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样,我之此书亦是如此,读者当谅! 父有“八十年来”,儿有“七十年来”,有其父必有其子,有父书当有儿书。 70岁拿起笔,试写“往事拾零”。 这便是撰写此书提笔之初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堪称前言,做个引子! 囿于健康原因,此书不拟写长,也为的是有朝一日,或能有条件,再拿起笔,写此书之续,或写我的“八十年来”,但愿能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