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孤独(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少华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德

这本《小孤独(精)》是林少华的散文作品集。

◎“村上春树式孤独”打动一代年轻人的不羁心灵!

◎首次解读“小孤独”中蕴藏的独特的文学密码!

◎翻译家林少华首次系统阐述文学翻译之道!

◎随书附赠“小孤独”主题书签!

内容推荐

“较之家国情怀的大孤独,小孤独大约是我们的宿命。”林少华先生以村上文学中特有的“小孤独”为切入点,首次条分缕析他的“翻译之道”和“文学之道”。在徐徐展开美丽的文学风景中,《小孤独(精)》直击当下年轻人不羁的自由灵魂——真实面对深植心中的那份“小孤独”——享受孤独并且从中获得力量!诚如村上春树所言:“在这里,孤独不需要慰藉,因为孤独本身即是慰藉。”

目录

Chapter Ⅰ 村上春树与“小孤独”

 01.“小孤独”与“大孤独”

 02.村上春树的局限性

 03.《挪威的森林》:你选谁

 04.第一次见到的村上春树:为了灵魂的自由

 05.第二次见到的村上春树:鲁迅也许最容易理解

 06.村上语言的诗性

 07.村上的柳树和我的柳树

 08.村上的生日和我的生日

 09.迪伦老了,村上老了,我老了

 10.翻译家村上:爱与节奏

 11.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12.之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与村上春树

 13.鲍勃·迪伦和村上——村上为什么没获诺奖

 14.世界上哪儿都不存在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树

 15.莫言与村上:谁更幽默

 16.纯爱与纯爱文学的可能性

Chapter Ⅱ 写作与翻译

 01.志军教我写小说

 02.如果作家搞翻译

 03.文学翻译:草色遥看近却无

 04.文学翻译:百分之百和百分之一

 05.读书与眼神

 06.大学是读书的地方

 07.夏日乡间好读书

 08.读书:让心志脱俗

 09.对于我。那才是语文课

 10.高考:怎样写作文

 11.之于我的书:两本或六十本

 12.宝玉,还是薛蟠:这是个问题

 13.乌镇:木心、茅盾与莫言

 14.木心与日本文艺

 15.木心读罢三不敢

 16.我和《齐鲁晚报》,我和“青未了”

 17.《青岛早报》。我的第一个专栏

Chapter Ⅲ 美,离我们有多远

 01.美,离我们还有多远

 02.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眼中的美和“日本美”

 03.“幽玄”之美与“物哀”之美

 04.“健寂”之美

 05.看看蓝天白云多好

 06.我们的领带哪儿去了?

 07.我遇见的优雅女子

 08.物也有尊严

 09.校庆七十周年和六十五岁

 10.曾昭科:我的曾经的系主任

 11.贵族太少,“农民”太多

 12.我与上海

 13.人生有回程票吗?

 14.老:被超越的,未被超越的

 15.不做家务错在哪里

 16.手机与“奴隶社会”

 17.“电视人”和“手机人”

Chapter Ⅳ 乡愁,诗和远方

 01.乡愁,诗和远方

 02.回到离诗最近的地方

 03.故乡的诗

 04.不辞长做农家人

 05.新北市午后的阳台

 06.很想建一座屋

 07.母亲的煮鸡蛋

 08.二○一七年:挂历哪儿去了

 09.我的叔叔,以及我的“亲戚观”

 10.我和我的弟妹们

 11.羊年与羊圈及村上的。寻羊冒险”

 12.博士同学会和小学同学会

 13.生活可以很简单

 14.被消费的母爱

 15.人啊,能不能慈悲些

 16.羊年不吃羊

试读章节

“小孤独”与“大孤独”

看这标题,任凭谁都要诧异吧?以为我哗众取宠。不然,这的确是我前不久的一次实际经历,一次切身感受。

说起来,我这人有些厚古薄今。较之今人,很多时候,我更愿意把自己心底的敬意留给古人。比如外出讲学,每到一地,但凡可能,我必去当地古贤那里参观学习。成都,杜甫草堂;杭州,岳飞庙;济南,稼轩祠。不过说实话,与其说为了向他们表达敬意,莫如说是为了给自己打气。琐碎的日常生活,平凡的校园晨昏,细腻的日本文学——生息其间,每每觉得自己身上少了男人气,少了英雄气,少了浩然之气,而正在沦为一个蝇营狗苟叽叽歪歪恓恓惶惶的小男人。故而亟须去古贤面前接受熏陶,打打气,提提神,充充电。

济南的稼轩祠(辛弃疾纪念祠)是前不久去的。第一天晚上在山东大学发表了一场演讲。翌日应《齐鲁晚报》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之邀,预定在品聚书吧讲村上文学,重点讲我参与翻译的村上最新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活动主题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新书分享会”。下午两点活动开始,上午难得地空了出来。机不可失,一大早我就跑去大明湖找稼轩祠。初夏清晨的大明湖到底让人心旷神怡。花红柳绿,云淡风清,湖光潋滟,鸟鸣啁啾。昨天演讲夜归的困倦,连日奔波的疲劳,就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悄悄融入花丛,融入湖中。如此徜徉多时,稼轩祠果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看完实物和图片展览,我静静地站在辛弃疾立身雕像前。一度任我校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的当代画家范曾特别推崇辛弃疾,认为古往今来能与之比列的英雄仅三五个而已。“有苏秦、徐尚之智,有乐毅、齐明之谋,有廉颇、赵奢之威。他身上集中了智略、识见和勇气,凛凛然大丈夫也。”并称稼轩词为“大丈夫之词”。是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何等昂扬激越的大丈夫胸怀!即使孤独,也写得高远恣纵荡气回肠:“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喏,孤独也是大丈夫的孤独,国士的孤独,悲壮的孤独!相比之下,八百五十年后的我们却在辛弃疾的故乡“分享”一个外国作家笔下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而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所处的不是烽火连天山河蒙尘的征战年代,而是轻歌曼舞花好月圆的和平岁月。较之挑灯看剑,较之吴钩看了,我们注定更要看男女之间琐碎的情感涟漪。较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大孤独,更要品尝“失去女人的男人们”的小孤独。一句话,较之辛弃疾,读得更多的是村上春树。幸也罢不幸也罢,反正这大约是我们的宿命,谁都奈何不得,全然奈何不得。  但不管怎样,稼轩祠给了我一个不大不小的心理冲击。这么着,走进品聚书吧的我实在无法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进入男人女人这个预定话题,转而谈起翻译。翻译与男女情事无关。也许果真从辛弃疾身上获得了些许男人气,不觉之间,我竟以前所未有的激昂语气对要我译出百分之百原汁原味村上作品的批评者反唇相讥,大声告诉并不在场的批评者:在译本中追求百分之百原汁原味,不仅客观上不可能,而且主观上或潜意识里还可能有仰视外语文本、视对象语为优势语言的自卑心理甚至“自我殖民”心理。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假如对象语是柬埔寨语老挝语,那么会有几个批评者像对待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文本那样要求译者追求所谓百分之百呢?不仅如此,从学术角度看,如果过于执拗地追求“百分之百”,译文本身的价值就被屏蔽了,翻译家的作用和价值就被抹杀了。听听莫言怎么说的好了:“我不知道英语的福克纳或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我只知道翻译成汉语的福克纳和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受到的其实是翻译家的影响。”梁晓声索性断言:翻译家笔下的翻译文体“乃是一种文学语言的再创造,必自成美学品格”。具体到我这个翻译匠,知名学者、北师大王向远教授早在十五年就果断地给予正面评价:“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如此这般,我这只一向忍气吞声的“弱股”终于“牛”了一回,终于气壮如牛地从“原著”这个紧箍咒中冲杀出来。假如没有事先参观稼轩祠,我肯定不至于如此气壮如牛气冲牛斗。感谢辛弃疾!同时感谢济南那么多热情的读者——即便我如此“牛”,他们也一动不动地听得那么专注,并时而报以自发的掌声。要求签名的队伍甚至排出门外排了很长很长——到底是辛弃疾故乡的读者!会后有人告诉我济南美女真多啊,我这才陡然意识到这次读书会的主题……

P3-6

序言

说一下孤独。大孤独,小孤独,不大不小的孤独。

未必所有人都会感到孤独。但感到孤独的人一定不喜欢孤独。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尝言:“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神灵是否孤独,不是神灵的我们自然无从知晓。而就野兽来说,看电视荧屏上的“动物世界”,老虎的确是孤独的。或独步于荒原,或独啸于林海,或独眠于月下。除了短暂的发情期,连公母都不在一起。但人不是老虎。住则小区,行则组团,吃则餐厅,玩则球场,学则校园。节假日西子湖畔人山人海固然烦人,而若山海之间只剩你一人,你肯定巴不得有人来烦你,哪怕那个人是当年活活撬走你女朋友或给你戴“绿帽子”的坏小子。

是的,亚里士多德是对的,没有人喜欢孤独。

举个名人为例吧,比如山东高密的莫言。莫言200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讲的题目倒是叫《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似乎喜欢孤独,实则不然。例如他讲自己小学期间就缀学放牛了,在村外几乎只见草不见人的空旷的野地里放牛。“我知道牛的喜怒哀乐,懂得牛的表情,知道它们心里想什么。在那样一片在一个孩子眼里几乎是无边无际的原野里,只有我和几头牛在一起。牛安详地吃草,眼睛蓝得好像大海里的海水。我想跟牛谈谈,但牛只顾吃草,根本不理我。我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缓慢地移动,好像它们是一些懒洋洋的大汉。我想跟白云说话,白云也不理我。天上有许多鸟儿,有云雀,有百灵,还有一些我认识它们但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叫得实在是太动人了。我经常被鸟儿的叫声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与鸟儿们交流,但是它们也很忙,它们也不理睬我。”在学校老师不理,在家里父亲不理,放牛时狗理不理不知道,但牛不理鸟不理白云不理则是事实。够孤独的吧?但莫言到底是莫言:哼,让你们都不理俺,俺拿个诺贝尔文学奖看你们理还是不理!星移斗转,夏去秋来,2012年莫言果然拿了诺奖。那么拿了诺奖之后的莫言是不是大家就都理而不再孤独了呢?那也未必。同年12月7日莫言再不放牛了,忽一下子飞去斯德歌尔摩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喏,你看,无论是小时候光着屁股在荒草甸子放牛的莫言,还是像模像样身穿燕尾服面对瑞典国王时的莫言,照样有人不理他,孤独照样存在。我倒是认为——莫言本人都未必认为——有没有人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孤独的时候是否仍会为什么“感动得热泪盈眶”,亦即是否怀有激情,是否具有感动与被感动的能力。有,孤独便是财富;没有,孤独则可能导致无聊。  捎带着说一下我。事业成就和声望我当然远远比不上莫言。但在孤独经历这点上,和他颇有相似之处——如何孤独绝非诺奖得主的专利——莫言没念完小学,小五都没念完;我没念完初中,只念到初一就因文革而“停课闹革命”。闹了一阵子就回乡干农活了。薅地、锄地、割地,日出日落,风里雨里,累得都不知什么叫累了。说实话,当时我很羡慕放牛的同伴。你想,骑在牛背上吹着柳笛或举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那岂不美上天了?也正因为放牛是这样的轻巧活儿,所以轮不到我。我只能跟几十个大人们一起“修理地球”。而我又与人寡合,上下工基本独来独往。孤独得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孤独了。或者莫如说孤独都已经是一种奢侈。就在那样的环境与心境中,收工回来路上不知有多少次独自爬上路过的小山冈,坐在冈顶上遥望西方天际或气势磅礴或一缕横陈的火烧云。有时豪情满怀,有时黯然神伤。而后扛起锄头,迈动打补钉的裤管沿着下行的山路走向自家那座茅草房。几年后,我放下锄头,迈动没打补钉的裤管奔赴省城一所高等学府。在某种意义上,是孤独中的感动拯救了我。或者说和莫言同样,即使在孤独中也没有失去感动或被感动的能力。也许,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孤独才会成为一种财富。

容我拐大弯说一说古代。古代文人中,最孤独者莫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全国了解自己的人一个也没有,何其孤独!其他可信手拈来的,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杆涕泗流”/“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如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现代文人中,最孤独者莫如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谁都知道,这是鲁迅《秋夜》里的话。表面上描写的固然是后园风景,但我宁愿解读为心境、心中的风景:除了自己,还是自己;除了鲁迅,还是鲁迅。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孤独也格外令人动容:“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

当下的我们当然也孤独。但孤独和孤独不同。我们的孤独大部分已不再是屈原等古人问天问地忧国忧民的孤独,也不同于鲁迅、陈寅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这样的孤独不妨称之为大孤独。甚至不同于莫言那种特殊社会环境或特殊个人语境中的不大不小的孤独。相比之下,我们的孤独、尤其大多数城里人的孤独似可称之为“小孤独”。它或许来自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对个人存在感的稀释,或许来自各种监控摄像镜头对个人主体性的质疑,或许来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诗意栖居的消解,或许来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赖以寄托乡愁的田园风光的颠覆,或许来自西方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的冲击,或许来自碾平崇高的喧哗众声对理想之光的揶揄,甚至来自身边亲人对手机的全神贯注如醉如痴……。这样的孤独,似乎虚无缥缈又总是挥之不去,似乎无关紧要又时而刻骨铭心,似乎不无矫情又那样实实在在。说极端些,这样的小孤独正在钝化以至剥离我们对一声鸟鸣、一缕夕晖的感动,正在扭曲以至拒绝我们拥有感动或被感动的权利和能力。

而我的这本名叫《小孤独》的小书,一个不自量力的主题,就是想协助你、也协助我自己修复这样的感动和感动的能力,用一声鸟鸣、一缕夕晖、一朵牵牛花、一棵狗尾草……

最后我必须坦白交待的是,书中大部分文章近两年来都在报纸上发表过。因此,我要向热情鼓励我写这些小稿的《齐鲁晚报》吉祥君、《新民晚报》殷健灵女士、《渤海早报》纪佳音君致以由衷的谢意。同时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宋迎秋女士,没有她毅然决然不屈不挠的搜寻和催讨,这些篇什不大可能这么快就像模像样集结在“小孤独”麾下。这让我倏然记起村上就《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说过的话:“感谢过往人生中有幸遇上的许多静谧的翠柳、绵软的猫们和美丽的女性。如果没有那种温存那种鼓励,我基本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

林少华

二○一七年三月三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迎春花开红梅正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