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大学——姜椿芳谈《中国大百科全书》
近年来,不少人都在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天文学》卷已经出版了,其他学科的情况怎样?究竟要出多少卷?多少年内出完?我们早想去访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姜椿芳同志,他却总是忙得不能抽身。三月二十三日,他又要去上海参加《纺织》卷编委会成立的会议,在他行前,我匆匆访问了他。
当姜椿芳同志了解我的采访意图后,十分高兴地说:“编辑出版大百科全书,在我国是第一次,许多同志还不知道百科全书的作用,欢迎你们多做些宣传。”接着,他给我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两大编辑部,即科学技术编辑部和社会科学编辑部,准备就六十二个学科,出七十卷百科全书。每卷一百到一百五十万字,多的达到一百八十万字,合起来达一亿字左右,计划在十年内,也就是到一九八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时出齐。现在,已有五十个学科在分头进行工作。我国第一版大百科全书按学科分类编辑出版。前年已出了《天文学》一卷,去年计划出版《外国文学》两卷,因故推迟至今年出版。今年将再出《戏曲·曲艺》、《体育》各一卷,发排《法学》一卷。从一九八四年起到一九八八年,五年中将每年出十卷,一九八九年再出八卷,完成全部计划。
“我国第一次搞百科全书,困难一定不少吧?”
“这很自然。”姜椿芳同志回答我说:“有许多资料,要靠编写人员到各地现场收集,困难的确很多。搞了三年,困难越来越多。搞这种综合性、大型的百科全书,我们没有经验,只能摸索着前进。所以,开始的时候,进展比较缓慢。不过,各界对我们都十分支持,有许多老专家学者表示,生前一定要把百科全书编出来,搞好这个文化方面的基础建设,让它为四化服务。目前进行的五十个学科,有一万多人参加了工作。不少专家、教授一边忙于科研和教学,一边积极参加编写大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供给人们查检和阅读的,是借以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因全书体例必须科学而严格,内容必须正确,文字必须通顺,因此工作量很大。”
“据说,国外编百科全书有个倾向,就是越编越少,有的只出二三十卷。”对这个问题,姜椿芳同志作了解释:“有些西方国家,出百科全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他们现在新出的虽然卷数少,但有旧的可查;另外,他们的百科全书主要介绍本国,其次是西方,对亚、非、拉美的介绍,材料相当薄弱;同时也应看到,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复杂和多面化,空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少,使用百科全书也应该简单明了。我们所以要出七十卷,是因为我国是第一次编,包括的材料多些;我国的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化艺术,人民群众有丰富的创造,要编写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我们比较重视对外国、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介绍;从字数上来看,我们倒也并不比国外的多到哪里去,美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各三十卷,译成中文,字数都在八千万左右。”
综合性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有人称它是“没有同墙的大学”。对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需要《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七十岁的姜椿芳同志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将竭尽全力地工作,让更多卷百科全书早日和读者见面!”
原载《北京日报》1982年3月30日
作者:韩天雨
把知识奉献给人民——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姜椿芳
“这次六届人大和六届政协会议肯定会促进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如果说原来有许多困难可能影响它如期出版的话,现在就要刻不容缓地克服这些困难,力争早日把它奉献给我国人民。”姜椿芳指着书房中的高大书架,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书架上,摆放着卷帙浩繁的《四库提要》、《布罗克豪斯百科辞典》和《苏联大百科全书》。书架的一角,还有四卷问世不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与其他相比,它部头虽小却引人注目,因为它向人们显示:一部汇集当代知识精华,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的大百科全书,将要作为一所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我国今后的智力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了。
姜椿芳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地说:“紫阳同志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得太好了。今后应该十分注意智力开发,把以发展教育和科学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太令人高兴了。”
是啊,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呢。
这部正在分卷陆续出版的大百科全书,融会着上万人辛勤劳动的汗水,其中也有姜椿芳从绘制蓝图到全面施工以来洒下的汗水。
从二十世纪初到十年动乱前夕的几十年里,先后有许多人提倡或筹划编写一部我国自己的大百科全书,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国家的科学发展规划,还把编辑出版大百科全书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原因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完成。
姜椿芳是第一个担任这项工程设计并参加施工的人。早在十年浩劫身陷囹圄之时,他就在酝酿这项浩大的工程了。在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许多国家都有了兼收并蓄各种知识的百科全书的今天,难道曾经创造灿烂的东方文明的中国,在这方面要隐遁于世吗?不,不能。出狱的第二天,姜椿芳就积极地奔波起来,他串联热心这项工作的老同志,商讨筹备工作的事宜;他亲自执笔,起草给党中央、国务院的报告…九七八年五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姜椿芳欣喜若狂,在有关方面支持下,调来两个人——一个管干部、一个当会计;借来一副家当——一辆车、几十元经费,出版社就在这一间斗室里开张了。
这是一项多么巨大而浩繁的事业啊,社会各个方面对它给予了热情的关注,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了设计框架、撰写条目的工作。中国的大百科全书,终于从无到有,在坚实的根基上垒上了一层又一层砖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一九七九年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卷——《天文学》卷首先定稿发排,接着,另外十八个学科分卷的组织、编写工作也全面展开。现在除了读者看到的《天文学》、《体育》、《外国文学Ⅰ》、《外国文学Ⅱ》外,今年又将有四至五个分卷同大家见面。从一九八四年开始,预计每年出版十卷左右,到一九八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这部浩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可以完整地摆上全国图书馆、资料室的书架。
原载《羊城晚报》1983年7月8日第4版
作者:卓培荣
P185-188
姜椿芳同志的学术生涯逾半个多世纪。姜老学养丰厚,见识卓越,勤勉求实,德艺双馨,在翻译研究和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尤其是他历尽千辛万苦,汇集各方精英,组织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姜老编辑一套较为完整的文集,全面反映姜老毕其一生追求光明与真理的心路历程,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姜老的学术创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涉及领域广泛,语种丰富,而且散见于各类报刊、图书,从未结集出版,搜集整理实属不易。为此,姜老的几位子女数十年间走遍沈阳、常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图书馆及研究机构,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复制、甄别、编号等,做了大量工作,为文集的编订奠定了基础。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同志高度重视姜老文集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多次作出指示、给予指导。以杨金海秘书长为主编的本书编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工作,保证了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央编译出版社谭洁、韩慧强、岑红、贾宇琰、李小燕、杜永明、战歌等同志参与了全书整理和编辑工作,薛晓源、邢艳琦、尹承东、韩继海、苗永姝等社领导和资深编辑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金常政、程力华等编审参与了文稿的审读工作。中央编译局马列部翟民刚、王丽华译审参与了审校工作,并就版本取舍、用字规范、体例统一等提出重要建议。中央编译局杨威理先生为寻找姜老的原稿给予了热忱的帮助。此外,设在上海的中国出版博物馆(筹)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对文集的出版工作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谨对所有关心、支持文集出版工作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姜椿芳文集》编辑委员会
2012年6月30日
论述
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和补充报告
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
从类书到现代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其出版社在草创阶段的一些情况
为什么要出《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哪些特色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木已成林
百科全书是怎样选条的
百科全书条目释文的撰写
怎样编写百科全书的条目
百科全书与资料工作
百科全书是你的良师益友
文字改革和百科全书
庆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出版
从历史大辞典到百科全书
创新局面传新知识跨新步伐
《辞书研究》的光荣使命
化祝贺为力量
《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卷讲话辑要
我们的编法和客观性问题
百科全书的教育作用
用条目的形式介绍心理学知识
紧迫感和要打破陈规旧律
四点经验
大类分卷的编法与交叉重复
编好《教育》卷
审稿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精确性是百科全书质量的第一标准
中外古今编纂百科全书的特点
《数学》卷的调整和平衡
百科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前言
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A.H.
奥斯特洛夫斯基,A.H.
媒体专访
没有围墙的大学
把知识奉献给人民
愿更多的工人加入读书界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这部书像浓缩的“鱼肝油”
有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几个问题
姜椿芳谈百科全书
“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校长
姜椿芳日志(1978~1987)
译名对照表
编后记
姜椿芳同志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总编辑,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姜椿芳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涉及领域广泛,涉及语种丰富,散见于各类报刊、图书,从未系统整理出版过。今年是姜椿芳诞辰100周年,为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姜椿芳的创作和翻译成就,我们对这些著译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这套《姜椿芳文集》。
《姜椿芳文集》共约480万字。汇辑姜椿芳已发表、出版的著译及部分未刊手稿,按照收录作品的专题和体裁,分为十卷。除第十卷按内容编排外,其他九卷按作品发表时间编排,原来未发表的作品按写作时间编排。第一卷至第六卷为翻译作品部分,主要收录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翻译的诗歌和歌词75篇、戏剧28部、中短篇小说37篇、文艺杂论49篇、政论时评45篇。第七卷至第十卷为著述部分,其中第七卷至第九卷主要收录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创作的政论性杂文121篇,电影和戏剧评论、翻译理论与创作杂谈、书文序言等88篇,怀念、忆旧类随笔79篇;第十卷“百科全书工作”,收录姜椿芳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书的论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辑要、亲笔撰写的百科条目、媒体对他的采访文章以及姜椿芳日志(1978~1987)。我们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照片80幅置于各卷卷首。
在文集整理编辑过程中,大致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所收作品,凡多次印行者皆选用相对出版晚近、内容较为完备的底本,或经过作者修订的新本。作品原属繁体字者,一律改为简体字。
二、所收作品,尽量保持原貌,只对个别异体字及标点进行技术性规范处理,对明显的笔误进行更正,各卷之间也不作硬性统一;保存原印本所附有关资料,举凡“译后记”、“附注”等,概不作删除。
三、对于作者的习惯性用字,我们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但对一些常见词语如“那末”和“那么”、“刺戟”和“刺激”等同义词语,均统一为后者。
四、除《姜椿芳同志生平》、《姜椿芳年表》、《姜椿芳日志》等及正文文章出处外,正文所有数字均统一使用汉字表示。
五、姜椿芳作品跨越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个别外文译名(包括人名、地名、作品名、作品中文学形象名)前后出现变化,或者与通用译名不一致。为保存作品原貌,除包括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契诃夫、果戈理等在内的前后译法不统一的重要译名作了统一处理之外,其他译名均未加改动,在全书书末附录“译名对照表”(包括本文集译名和通用译名),以备读者查阅。
六、原作者和译者所作的批注、译注,整理时全部保留;文中注释,除俄文版原注、作者注、译者注外,凡本书编者所加注释,均标明“编者注”。
七、为方便读者查阅,在每篇文章末尾注明文章原始出处和刊载日期、曾收入作品出处和日期,以及姜椿芳当时所署笔名。
2011年,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的鼎力支持下,这套书稿成功申报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共中央编译局对此项目高度重视,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基础上,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并将这套书纳入“中央编译局文库”出版规划。中央编译出版社为这套书的立项和编辑出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搜集、整理、编辑姜椿芳同志数百万言的著译成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姜椿芳同志的子女苦心孤诣,细心整理,倾力配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术界、出版界的许多同仁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尽管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尽心竭力,但由于编辑时间紧张,编辑学养和经验有限,难免有疏漏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姜椿芳文集》编辑委员会
2012年6月30日
姜椿芳同志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总编辑,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姜椿芳文集》共约480万字。汇辑姜椿芳已发表、出版的著译及部分未刊手稿,按照收录作品的专题和体裁,分为十卷。本书是《姜椿芳文集(第10卷)》,内收论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卷讲话辑要、百科条目、媒体专访和姜椿芳日志。
《姜椿芳文集(第10卷)》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姜椿芳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涉及领域广泛,涉及语种丰富,散见于各类报刊、图书,从未系统整理出版过。今年是姜椿芳诞辰100周年,为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姜椿芳的创作和翻译成就,编者对这些著译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姜椿芳文集》。
《姜椿芳文集(第10卷)》属于著述部分,收录姜椿芳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书的论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辑要、亲笔撰写的百科条目、媒体对他的采访文章以及姜椿芳日志(1978~1987)。本书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照片80幅置于各卷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