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是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狄更斯十四部长篇小说中最短的一部,也是情节最为惊险曲折、最惊心动魄的一部。该书笔墨精雅、寓意深刻,结构匀称、手法高超。情节推进过程中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处处峰回路转,时时柳暗花明。然而,紧张激烈的冲突之中亦不乏轻松幽默之处,因此该书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双城记(少年版)》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保留了主要情节和人物,将其中深奥的哲理性语言用生动活泼的话语进行表述,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更能帮助广大小读者亲近名著,感受大师,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情感,提高对作品的欣赏水平。
狄更斯著的《双城记(少年版)》讲述的是马内特医生深陷巴士底狱十八年,北塔楼105号暗藏玄机;卡顿和达奈面貌酷似,且都深爱医生之女露西;艾弗勒蒙德侯爵兄弟播下仇恨之种;官逼民反,阴森的牢里一纸手稿重见天日,无辜的达奈即将命丧断头台;爱恨交织,儿女情长,为了心上人的幸福,最后一刻卡顿偷梁换柱将达奈救出,代替情敌从容赴死……历史风云翻卷激荡,革命场景惨烈惊悚,血海深仇之中不乏缱绻柔情。
《双城记(少年版)》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更能帮助广大小读者亲近名著。
第一章神秘口信
公元1775年11月下旬,一个星期五的夜晚。在通往英国海滨小镇多佛的山路上,一辆邮车吃力地在烂泥中爬行,三位乘客在邮车旁走着。你可别以为此刻他们真的想散步,因为上山的路泥泞,邮车沉重,天色又暗,那几匹可怜的马累得直想罢工造反。没办法,乘客只好下车为它们减负了。
山谷的洼地中弥漫着雾气,冰凉湿重,像是要把什么都层层包裹起来似的。其实,这三位乘客本身就已经裹得够严实啦!他们只露出眼睛和耳朵,戒心很重,唯恐身边的人都是强盗似的。也难怪,那年头路上的人谁都有可能是强盗,更何况是在这漆黑的荒郊野外呢?
邮车慢吞吞地挪动着。车夫急了,甩开鞭子猛抽,嘴里还不住地骂骂咧咧。马儿被激怒了,一鼓劲儿将车子拉到山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警卫将制动器卡住车轮,准备下坡。乘客们也都坐上了车。忽然,车夫警觉地叫起来:
“嗨!乔,你听,什么声音?”
所有人的神经立即绷起来,他们都屏住呼吸,支起了耳朵。
“好像有一匹马追上来了!”
警卫乔“哗啦”一声扣上扳机,摆好射击的架势。乘客的心儿怦怦直跳,马喘气引起车身微微晃动,邮车仿佛也吓得瑟瑟发抖。
“喂!站住!”警卫吼道,“否则,我就开枪啦!”
马蹄声随即放慢了,接着有喊声穿过浓雾传来:
“是多佛的邮车么?”
“要你管,真多事!”警卫不耐烦地说,“是又怎样?”
“如果是,我想找一位乘客。贾维斯·洛里先生在吗?”
“什么事?”一位乘客稍稍探出头,用有些发颤的声音问,“谁找我?是杰里吗?”
“是的,洛里先生,特尔森银行有个急件给你。”
洛里先生长吁了一口气,从车上下来跟警卫说:“我认识这个信差。警卫,没什么问题。”
“希望没问题,”警卫口气生硬,半信半疑,“那位叫杰里的,过来让我瞧瞧你。你小心撞着我这杆枪,它可是很爱犯错误呐!”
随着马蹄膛泥水的吧嗒声,一个骑在马上的人影渐渐清晰了。他跳下马,走上前来,交给那位乘客一张折叠的小纸条。后者接过纸条,跟警卫说:
“别担心,我在特尔森银行工作一一你一定知道特尔森银行吧?喏,这是一克朗酒钱。我可以看看这封信吗?”
“要是这样,就快看吧!”
他凑近车灯打开纸条,低声念着:“在多佛等候小姐。”看完,他沉吟片刻,转过头向杰里道:“杰里,你就说我的答复是‘起死回生’。”
杰里愣了一下:“是,先生。不过一一‘起死回生’,这回答也太奇怪了!”然后,他就向乘客辞行,掉转马头消失在茫茫大雾之中。
插曲已过,邮车重新上路。雾气越来越浓,警卫和车夫心头的疑云也越积越重。
“汤姆?”从车顶上传来轻轻的声音,“你听见那口信了吗?”
“听见了,乔。”车夫回答。
“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一点不懂。”
“我也一样……真是太奇怪了!”
P1-3
世界名著《双城记》取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它既是历史图景的精彩呈现,又是至爱真情的赞美诗。
马內特医生深陷巴士底狱十八年,北塔楼105号暗藏玄机;卡顿和达奈面貌酷似,且都深爱医生之女露西;艾弗勒蒙德侯爵兄弟播下仇恨之种;官逼民反,阴森的牢里一纸手稿重见天日,无辜的达奈即将命丧断头台;爱恨交织,儿女情长,为了心上人的幸福,最后一刻卡顿偷梁换柱将达奈救出,代替情敌从容赴死……历史风云翻卷激荡,革命场景惨烈惊悚,血海深仇之中不乏缱绻柔情。
《双城记》是英国工9世纪著名作家狄更斯十四部长篇小说中最短的一部,也是情节最为惊险曲折、最惊心动魄的一部。该书笔墨精雅、寓意深刻,结构匀称、手法高超。情节推进过程中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处处峰回路转,时时柳暗花明。然而,紧张激烈的冲突之中亦不乏轻松幽默之处,因此该书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本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保留了主要情节和人物,将其中深奥的哲理性语言用生动活泼的话语进行表述,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更能帮助广大小读者亲近名著,感受大师,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情感,提高对作品的欣赏水平。
《双城记》导读
查尔斯·狄更斯生于19世纪初。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资本家的财富越积越多,广大劳动人民却陷入赤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狄更斯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息,觉得这种情形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非常相似。于是,他在1859年创作了《双城记》,将故事场景安排在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旨在以工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来警醒当时的英国统治者,呼吁其进行社会改良,以免重演流血冲突的历史悲剧。从故事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而就其针对性而言,它借古讽今,以此喻彼,提出的却是现实问题。
《双城记》是狄更斯所有鸿篇巨制中最为精练也是最扣人心弦的小说。其主要情节是马内特医生被秘密监禁于巴士底狱十八年,德法日太太一家的遭遇与仇恨以及艾弗勒蒙德家族的罪恶和家族内部矛盾作为次要情节穿插其中。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先抛出一条单线,主要写马内特小姐和洛里先生到巴黎去接刚出狱的马内特医生。第五章至第二十三章为第二部分,作者撒开了多条线索,布局了开放式结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全部出场,在英国和法国两个舞台轮番上演自己的剧目,包括九死一生的达奈叛国案、盗尸人杰里的奇怪见闻、艾弗勒蒙德家族的罪恶、德法日太太让人心惊肉跳的编织等等。这些情节看似松散,其实皆非闲笔,而是在酝酿冲突,为第三部分做铺垫。最后十章是第三部分,围绕着达奈被捕和营救达奈这一事件,全部线索逐渐收拢。医生的手稿是重大悬念的聚焦点,将故事推向惊心动魄的高潮。最后,卡顿利用掉包计将达奈换出,毅然替他赴死,故事也随之收尾.
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善与恶、爱与恨的对照,表达了他的社会改良思想和人道主义情怀。在狄更斯看来,劳动人民饱受凌辱,其仇恨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发动革命也是有理由的。然而,即使是合乎情理的恨,一旦失去节制也便成了恶。对于过激的行为、过多的流血,狄更斯显然是持谴责态度的,狂热复仇者德法日太太的死正说明了这一点。
狄更斯被后世称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他在《双城记》中也着力彰显了爱与善的力量。比如,洛里先生多次对医生一家无私奉献、慷慨相助;露西对父亲的爱使他重获新生;医生对女儿的爱战胜了对仇敌的恨,促成了一场幸福的婚姻;普罗斯小姐凭着对露西的爱,战胜了被恨扭曲了人性的德法El太太;卡顿为了心爱的人的幸福生活甘愿去死,可以说是本书中爱的最高境界。这些美德善行都说明了爱比恨更有力,爱可以战胜恨,表达了作者提倡宽恕和仁爱的愿望。
除了鲜明的思想倾向,本书在艺术上也极具特色,表现在:结构严谨匀称,构思巧妙;时空跨度大,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横贯两个国家;内容包罗万象,人物众多,场景丰富,却极其精练;设置多处悬念和伏笔,扣人心弦,富有戏剧性;运用了象征手法,比如葡萄酒象征着血,夕阳西下表明侯爵所属的统治阶级也将日薄西山,脚步的回声预示着革命的风暴等。此外,把刽子手说成“剃头匠”、杰里的盗尸说成“钓鱼”等也无不体现了狄更斯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