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过明清数代皇帝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也是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昔日帝王的居所,会使你感觉到浩瀚天地间至高无上的皇权,其威严顿时触入你的灵魂,它的森严,它的豪华,它的高贵,它的精致……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秘闻故宫(故宫的人文历史)/旅游人文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王晓云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居住过明清数代皇帝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也是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昔日帝王的居所,会使你感觉到浩瀚天地间至高无上的皇权,其威严顿时触入你的灵魂,它的森严,它的豪华,它的高贵,它的精致……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内容推荐 居住过明清数代皇帝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也是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是中国封建皇权的文化图腾:身为皇家第一卫士的紫禁城门,至尊、威严,深深打上皇权烙印。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是宫内最令人瞩目的一组建筑,是皇权圣地、政治中心,尤其是太和殿,将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严谨的养心殿,是故宫中轴线以外最受欢迎的宫殿,它门内有门,院内有院,舒适、隐蔽、安全而幽静,方便朝政和寝居。 “前朝后寝”,皇帝的“国”与“家”巧妙地连为一体,望子成龙,经营千秋大业,老皇帝这份为守住江山而兢兢业业的心情,深深地印在文华殿宫区的建筑规划上。这里是龙子皇孙研习修身之所,见证了皇子们的顽皮与成长,承载着培育江山首席接班人的重任。坤宁宫,帝王挥霍奢华的婚姻盛典始于此,闲愁哀怨也终于此,洞房花烛有美梦,但更有难圆之时! 在紫禁城一群群高大、霸气的殿宇之间,有一座别致的、小巧温雅的四方殿宇——交泰殿,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座令人好奇的皇家宅邸。东西六宫12座宫殿,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这里生活居住过无数妃子,但在青史上留下名字的只有慈禧、董鄂妃、珍妃……拥有九龙壁的宁寿宫是皇宫中的又一座皇宫,乾隆两次千叟宴和慈禧耗资近千万两白银的六旬寿诞,均说明它是老皇帝日暮时分的惬意栖居。紫禁城中轴线末端的御花园,是森严宫殿的一抹春天,绿树成阴,移步换景,让人沉醉。 中国人普遍钟爱玉,这是因为玉契合了中国人的本性,温柔、内敛、淡定而不张扬。巧夺天工的宫廷玉器,既是皇家身份和财产的象征,同时也展示了翩翩君子的高雅志趣。故宫文物,一次次流失、聚拢的反复过程告诉人们:文化瑰宝的传承,是民族基因的延续,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目录 序 导读 第一章 文化孕育的龙腾之地 第二章 历尽沧桑的王权圣地 第三章 皇权威严的第一卫士 第四章 大清王朝荣辱兴衰的历史画卷 第五章 龙子皇孙的研习修身之所 第六章 日暮时分的惬意栖居 第七章 深宫别苑里的女人传奇 第八章 洞房花烛美梦难圆 第九章 天地交感·阴阳和合之作 第十章 森严红墙内的一抹春天 第十一章 巧夺天工的宫廷玉器 第十二章 流失在山河破碎间的瑰宝 后记 试读章节 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也未能重建,三大殿台基上一直是焦土一片。 1436年,明英宗朱祈镇即位。朱祈镇十分崇拜其曾祖父朱棣,也十分向往他的业绩,所以,他一即位就马上着手做一件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的事——重建三大殿。正统元年(1436年)三大殿重建工程开工,于正统五年三月竣工,三大殿又重新屹立在三台之上,二十年前的朝贺大典终于在紫禁城恢复了。 然而,好景不长,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距第一次火灾相隔整整136年,雷雨大作,雷击骤起生火,大火从奉天殿延烧及谨身、华盖二殿,以及文楼、武楼、春天门、左顺门、右顺门和午门等,总共有两殿两楼十五门全部毁于大火,损失惨重。 嘉靖帝时代,再次重建奉天等殿以及午门、奉天门。工程动工时,嘉靖帝亲自祭告大高玄殿。—年后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六月新建的午门、太和门、东西角门、左右顺门等竣工,嘉靖帝下旨将奉天门更名为大朝门。 为何奉天等殿屡遭火灾?嘉靖和大臣们总结教训时,认为与殿名有关。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按书写规则,“天”字在书写时应单起行,并高出于其他字。但是“奉天殿”三字在宫殿立匾(即牌)上,不可能做这样的处理,只有压在“奉”字之下。这就惹恼了上天,所以,屡降火灾予以惩罚(姜舜源《紫禁城秘闻》,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 也许是想送走雷火瘟神吧,嘉靖下令将奉天殿等殿与门的名字全都改了,奉天殿改为“皇极殿”,华盖殿改为“中极殿”,谨身殿改为“建极殿”。 但是,改名换姓的三大殿仍没有逃过劫数! 四十年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大殿又发生第三次大火灾,火起自归极门,延烧至皇极等殿,还有文格、武成二阁,以及周围廊庑,一时俱为灰烬。 六年后,万历三十一年,由钦天监择定四月十六日动工开始清理三大殿火场地面。又隔七年后,即万历四十三年闰八月三大殿才开始重建。其所以在焚火后的十八年才重建,这恐怕和明末经济拮据、银两紧缺以及砖木不易采办有关。三大殿的修复工程进度极慢,停停、建建,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才又兴工,天启六年九月,皇极殿终于竣工完成,天启皇帝在新殿举行隆重的朝贺大典,接受百官夫贺礼。 然而并未在此享用多久,十七年后明朝被入主中原的满洲统治者替代。当清朝顺治皇帝住进紫禁城时,它已是一座完整的皇宫。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为体现改朝换代后的新气象,顺治帝将紫禁城的宫殿名称一一更改为今天的名字,即皇极殿改为“太和殿”、中极殿改为“中和殿”、建极殿改为“保和殿”。其中“太和”、“保和”出自《易经》“保和大和乃利贞”。古代“大”与“太”通用,“大和”亦即“太和”,是指世界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和谐地运转。“保和”,是指永远保持这种和谐的运转关系。“中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指任何事物都要做得不偏不倚,不过又无不及,恰到好处,方能保持住世界的和谐关系,使之兴旺发达。这三个宫殿名称的选用,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新王朝寄予的良好祝愿。 爱新觉罗家族得到的宫殿虽然完整,但仍需要修缮。康熙即位后,在清除了鳌拜集团后,便开始着手整理皇宫内部事务,三大殿的修缮工程便也被提上日程。康熙十一年(1672年)闰七月,修缮三大殿及其廊庑的工程,包括拆卸屋顶、油漆饰彩画等全部竣工。 但修缮一新的太和殿,仅仅使用了数年。康熙十八年,太和殿再次遭灾倒塌。当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太和殿。直到平定了国内各种割据势力,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康熙三十四年才开始重建太和殿。当时没有太和殿的设计图纸,只有—个木结构模型,于是,工部老匠师梁九主张用木模型放大样的办法,即保持建筑构件间的比例不变,各构件同时放大一定的倍数。在梁九的主持下,太和殿于康熙三十六年七月落成竣工。 此后乾隆年间,三大殿仍有零星火灾,但着火被毁的宫殿很快就修复完好。最后一次火灾发生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夜间,贞度门被烧毁并延烧至太和门及左右庑房。这场火灾离光绪皇帝的大婚仅一个多月,被认为是大不吉祥的征兆。事后证明,这桩婚姻确实是不幸的。 民国时期,三大殿虽然没有发生过火灾,但还是有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李曼《故宫史迹》,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1923年,国会以“恐再现帝制”为理由拟将三大殿拆毁,在其基座上另建一座西式的新议院,并决定如果建筑材料不足,就拆掉乾清官来补充。这一消息被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得知,他立刻通电北京政府,阻止并谴责这一动议。电文见诸报端,揭穿了拆毁三大殿的密谋,各界无不哗然。在民众的一致抗议下,北京当局迫于各界舆论压力和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等因素,最终放弃了拆殿建院的动议,三大殿免遭荼毒。吴佩孚虽是个大军阀,却也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三大殿作为前朝建筑的核心,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紫禁城的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老天爷似乎故意与人间的天子作对,偏偏这最重要的三大殿所遭受的灾难最多,而且屡次火灾都是由雷火引起,这对一直自诩为“天子”的君主们来说是—个绝妙的讽刺,更是—个沉重的打击。 其实三大殿之所以屡次发生火灾,并全都是由雷火引起的,主要还是因为三大殿是木结构建筑,古代又缺少避雷的措施。 建国以后,故宫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加施了避雷措施,之后,三大殿和整个紫禁城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 如今,昔日那个威严的王权圣地已不复存在,三大殿也不再是皇权的象征,但它们仍然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依然雄伟壮观,庄严肃穆,让我们肃然起敬!P29-32 序言 编撰《旅游人文》丛书的初衷很明确,就是为中国特色的大众旅游做一件实事。 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于豪富、贵族等少数人出游的大众旅游,始于二次大战之后。所谓大众旅游,是指平民百姓、工薪阶层涌人出游行列,并逐渐成为旅游主体。西方的大众旅游大体上经历过观光游到观光度假游两个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大众旅游是旅游史上一个里程碑。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众旅游出现要晚了约三十多年,也没有经历过豪富、贵族等少数人为旅游主体的历史阶段。中国大众旅游是在文化传统厚重、文化普及缺失的土壤和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大众旅游不能同西方大众旅游同日而语。就客体层面而言,厚重的文化传统如何开挖、提升;主体层面而言,旅游人文缺失如何弥补、加深,都成为中国特色大众旅游所要解决的课题。 中国大众旅游在轰轰烈烈中行进,又是在蹒跚学步中流动。三十多年来,大众旅游的实践,渐渐使旅游大众获得旅游知识。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末叶二十多年的大众旅游,为旅游大众补上了旅游文化的课。在21世纪,中国的旅游大众已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要“下马观花”了: 他们从单一的观光游进入休闲式观光游,用更多时间解读景观文化: 他们不满足景区里的单调指示牌,要求出现景区标识系统,以求得到景观信息; 他们对静态实景已打不起看劲,渴求动态景观与之配合; 他们甚至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景区数字化处理,呈现虚拟场景,进一步提高文化档次。 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旅游景区(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的一种人文企求。基于此,本套丛书作了如下安排: 一是寻觅。即寻觅实体景观中看不见的人和事,对已消失的文化景观,稽古勾沉,虚拟显现。 二是融合。将寻觅到的消失景观与实体景观融为一体,使游人看到古今相通、虚实场景组合的新景观。 三是解读。在新旧景观叙述中,细细道出其中的文化韵味,使游人有所感悟。 本套丛书包括:《足音泰山》、《沧桑长城》、《天下黄河》、《秘闻故宫》、《诗景长江》、《小桥一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各个分册的作者努力实现可读性、学术性统一,图文并茂。丛书编委会做了选题、审读的工作。 丛书作者均是上海市民,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作为广义的志愿者,以此作为献给盛会的一份薄礼。 丁季华写于华东师大丽娃河畔寓所 2009年3月18日 后记 本书大纲拟定王晓云,张卫卫、吴天香、胡明婕、张传丽、骈丽军、陈蕙参与资料收集和初稿写作,全书由王晓云修改定稿。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首先感谢丁季华教授,在于老先生的积极筹划和组织下,使这套丛书能够顺利问世;其次,许多前辈有关故宫的研究和论述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充实资料,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也为此书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囿于学识浅陋,书中必有诸多疏漏和不足之处,有待同仁批评指教。 王晓云 2009年4月1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