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廖海涛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志庆//朱洪伟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志庆、朱洪伟所著的《廖海涛传》非常翔实地记录了烈士的事迹和奋斗精神,并对烈士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作者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尤其对烈士生平战斗过的地方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其图文资料是十分宝贵的。

内容推荐

刘志庆、朱洪伟所著的《廖海涛传》是一部记录新四军将领、民族英雄廖海涛烈士光辉一生的传记文学作品。

廖海涛是福建上杭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投身革命,曾任代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积极带领群众配合红军包围中央苏区。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他率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取得了大洋坝等战斗的胜利。抗战爆发后,他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政治处主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指挥了赤山、西塔山、高庄等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皖南事变后,他担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政委,率部连克敌人据点,打开茅山抗战的新局面,与罗忠毅共同领导了苏南的抗战大局。1941年11月28日,在塘马战斗中,为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他与罗忠毅率领十六旅数百指战员阻击数千日军,最后壮烈牺牲。

《廖海涛传》叙述了廖海涛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奋斗拼搏的光辉一生,表现了他军政合一,智勇双全的卓越才能,讴歌了他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投身革命

 一、双髻山下的“小先生”

 二、参加共产党

 三、宣传扩红,武装暴动

 四、年轻有为,担当重任

第二章 坚持闽西南游击战争

 五、担任闽西军政委员会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六、“铁石人”

 七、艰苦岁月

 八、火烧大洋坝

 九、杀人昧大捷

第三章 坚持茅山抗日根据地

 十、北上抗日

 十一、东进苏皖,坚守江南

 十二、赤山之战

 十三、西塔山战斗,横山事变

 十四、高庄战斗

 十五、和蔼可亲,严于责已

 十六、巧炸敌军车

第四章 皖南事变前后

 十七、接运皖南部队渡江北上

 十八、转战太涌

 十九、担任第十六旅政委

第五章 转战苏南

 二十、西进茅山,移师塘马

 二十一、打开茅山抗战的新局面

 二十二、中秋节军民联欢

 二十三、巫恒通纪念大会

 二十四、新四军成立四周年纪念大会

 二十五、整训

 二十六、转移

 二十七、罗福佑事件

第六章 血战塘马

 二十八、过于简略不甚明确的情报

 二十九、分析军情,准备战斗

 三 十、阻击敌人,掩护机关人员转移

 三十一、血战王家庄

第七章 缅怀英烈

 三十二、人民的怀念

 三十三、伟大的民族英雄

廖海涛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投身革命

一、双髻山下的“小先生”

在中国有一支重要的民系,叫做客家人。这一民系目前主要散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北、台湾等省。客家人的发源地或祖居地并不在华南,而是在黄河流域。

客家先民由于战乱有过五次迁移,大规模的迁移有三次。第一次在4世纪初西晋之际,第二次在9世纪末的唐朝末年,第三次在13世纪初的南宋末年。客家先民南迁的历程,时断时续。

明时,有一客家的廖姓家族,长者为廖贵六公,举家迁移至上杭溪口双髻山南麓的一个山窝里,并命名其地为大岭下。他们一代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中原文明的火种在这闽西山区渐渐燃起,生息繁衍,代代相传,这大岭下散落居住起许多廖姓子孙来。

廖贵六公第二十六代后裔,有一男子名叫廖绍美,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于清末考取了秀才,这在穷乡僻壤、大山深处的廖姓家族中是件不小的喜事。只是不久后科举考试被废除,他只得在村中教书度日,后来娶妻江细妹,一家人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1909年,江细妹生下第二子。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眉毛浓黑,天庭饱满,机灵无比。廖绍美异常开心,为子取名海涛,乳名河子。所谓海涛,是希望儿子日后能走出山区,像汹涌的大海波涛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廖海涛的家乡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双髻山海拔1443米,是玳瑁山脉的分支,位于上杭、龙岩交界处,是闽西颇负盛名的大山,也是杭川的三大名山之一。它的两座主峰,远看犹如古代妇女的一对发髻,双髻山由此而得名。双髻山除了有两座主峰,还有五个小山头。山,绵延起伏,翠绿一片,主峰气势雄伟,子峰也峥嵘挺拔。树多林密,除松树外,还有许多樟树,最多的还是竹子,竹林似海,漫山遍野,风一吹哗哗作响,铺天盖地,绿的浪,柔的声响,撩拨人的心弦。那山间流淌着的水,清冽甜美,灌溉着山沟的农田庄稼,也哺育着栖息于星星点点的民居中的山民。

这样独特的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灵的成长,自然迥异于平原、湖泊、大海地域的人们,加之客家人特有的文化情结——质朴无华、务实避虚、返本追源,使得山民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农工,重信义、薄小人,形成智慧、勤劳、坚忍、团结的坚韧性格。

廖海涛在闽西山清水秀、一尘不染的自然环境中,在客家人特有的人文环境中渐渐长大成人。

客家人崇文重教,廖绍美本是个秀才,自然希望儿子读书成才。河子童年时,便让他上了村中的私塾,让其诵读诗书,还练就一手好字。

不幸,河子11岁时,慈父廖绍美病故,家庭经济渐见困难。但他不满足于旧制私塾,要求到新制的小学求学。其母江细妹十分崇尚文教,便节衣缩食,供他到邻乡的白砂去上学。

廖海涛每天带着冷饭团和咸菜干,翻越双髻山中的小路去上学,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刻苦读书,成绩优异。

小学毕业后,其母又供其到县城上中学。后来终因经济无法承受,廖海涛没有毕业便不得不回家种田。

不久,本村的廖兴初先生推荐他到石铭小学任教。因其年轻,个子不高,廖海涛被人称为“小先生”。

二、参加共产党

如果不是当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与变化,也许廖海涛会一直生活在双髻山下,成为一个出色的教书先生。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从中国的通商都市直至穷乡僻壤,造成了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造成了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的商业高利贷阶级,以便利其剥削广大的中国农民和其他人民大众。”上杭也毫不例外地遭受封建地主、帝国主义、官僚、军阀的践踏和掠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势力逐渐把它的触角直接伸至上杭,盖起了天主教堂,办起了美华学校,通过传教、办学校等政策,造就服从他们的知识阶层,愚弄广大的人民。

上杭的地主豪绅阶级与帝国主义的爪牙、闽西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盘踞在长汀、上杭、武平一带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郭风鸣相勾结,加上还有多股土匪,多的有近百人、几十支枪,残酷地镇压人民。

以上杭才溪为例,20世纪20年代初,才溪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山林、耕畜、农具绝大部分为地方豪绅所占有。地主、富农占人口的6%,却占有可耕地总面积的70%;而占总人口94%的贫苦农民,只有30%的土地。仅大地主王六满一户,就占有土地420余亩,而农民平均每户仅有3亩多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被迫租种地主的田地,遭受重租剥削,一般山田要交50%至60%的租谷,肥田租谷高达80%。收租时,如狼似虎的地主狗腿子和差役,横行无忌,可以任意地把农民捆绑起来,关进监牢,甚至活活打死。农民辛勤劳动,好年成一年最多吃3个月的米饭,其余9个月就以杂粮“羊蹄子”、“金狗头”充饥,遇上灾年,收成连交租都不够,他们过的是这样的生活:

作田之人空米房,泥匠师傅住烂房;

做衫工人烂衣裳,木匠师傅篾缚床。

饭都吃不饱的贫苦农民,衣衫褴褛,冬天用稻草御寒。贫农谢桂娣,冬天没寒衣,只好把土纸捆在身上抵御风寒。

衣食无着的农民,为了生活,只得四处告贷。才溪的地主、富农一般都兼营高利贷,利息高得惊人,并且花样很多。主要有月子利(以1个月为期限)、圩子利(五日一圩即以5天为期限),以上两种利息,百分计;还有加半利(即割禾前借谷一石,割了禾需还谷一石五斗)、对加利(即上季借谷一石,下季需还二石)等等。逾期无法偿还者利上加利,利滚利。在这样敲骨吸髓的掠夺下,农民被迫卖尽了仅有的少量的田地、房屋、衣服,甚至妻子和儿女。下才农民王建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向大地主借了八毫钱,不到两年,连本带利,王建行唯一的一间房子被地主霸占去了。农民廖开兰因还不起地主的债,儿子被抓去当长工抵债,自己则被迫逃离家乡。农民林守庆,为偿还债务,只好忍痛把亲骨肉卖掉。

才溪地区比较大的地主还兼营商业,操纵市场价格,同时还采取赊账的办法,按期算利,年终结账。如无力偿付者,则以田地、房屋抵账。地主王双喜在才溪圩场开了一间杂货铺,允许农民赊货,赊价比原货价高20%,并以每月按货价20%计息。贫农谢开霖就因赊了他的货,不到一年,全部家产都被夺走,弄得倾家荡产。

地主豪绅除经济上残酷剥削农民外,还利用“祭祠堂”(宗祠)、打醮(一种迷信活动)、求雨(遭受旱灾向龙王求雨)等名目向农民苛派钱财和粮食。

同时,由于“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给广大人民造成了浩劫,国民党反动政府捐税的苛繁,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才溪人民要交纳治安费、房产税、猪税、牛税、灶头税、人头税等等,农民气愤地骂:“百样都有税,只剩屁无捐”。下才有个叫银坑的村子,曾有许多人往浙江等地做工赚了很多钱,整个村子本来富裕得很,后因抗缴田租赋税,官府传话说要血洗银坑,民众纷纷外逃。人民认为遭此祸,是村运太衰,银坑便从此被人们改称为衰坑。

P3-6

序言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塘马战斗70周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廖海涛传》,作者刘志庆、朱洪伟同志请我写序。提起笔,猛想起距第一次为廖海涛的传记写序,时间已过去10年了。2001年,我曾为一本名为《抗日名将廖海涛》的书写过序言。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但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冲淡我对廖海涛同志的怀念,相反,更加深了我对这位首长兼兄长的怀念之情。多少年来,我在各种场合介绍他在江苏坚持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宣传他崇高的爱国精神,而今值此塘马战斗70周年,亦即英雄牺牲70周年之际,这种宣传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廖海涛同志是福建省上杭县人,在闽西土地革命战争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他带领苏区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为保卫苏区的革命果实,为反“围剿”的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领导杭代地区的游击战争时已表现出了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我在1935年红八团、红九团在月流下洋会合时,便听到过廖海涛的威名,真正相识是在1937年春节,红七支队和红四支队在双髻山大禾坑集结,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那时廖海涛担任红七支队的政委。从相识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他那“铁石人”的坚强性格,“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他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新四军第二支队成立,北上抗日后,我们并肩战斗在一起,他成为我敬爱的首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是军政合一、智勇双全的新四军高级将领。在四团初入江南的一系列战斗中,在重新组建的第二支队时期的赤山、西塔山、高庄等战斗中,以及第十六旅成立后的连克茅山据点、血战塘马战斗中,都体现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

最难忘的还是塘马血战,在弹飞如蝗的危险时刻,他和罗忠毅同志共同留下阻敌。他们直接交代我带领党政军机关人员突围,还亲自交代要注意保护电台和十几担用鲜血换来的钞票。他率队血战,为苏南党政军机关人员转移至长荡湖边,并在戴家桥组织起有效的阻击,坚持到天黑突围赢得了时间。他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值得世人尊敬。

廖海涛和罗忠毅一样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抗战时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们以自己的壮烈殉国,有效地保存了当时苏南地区仅有的极为可贵的抗日力量,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他们是新四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廖海涛传》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翔实地记录了烈士的事迹和奋斗精神,并对烈士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作者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尤其对烈士生平战斗过的地方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其图文资料是十分宝贵的。

此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烈士的事迹与精神,更好地了解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和苏南抗战的历史,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传记作品。

廖海涛烈士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王 直

2011年8月1日

后记

江苏溧阳有座山叫丫髻山,双峰并峙;福建上杭有座山叫双髻山,也是双峰并峙。两座山的山峰十分相似,从地理上讲,两座山并没有什么联系。从文化上讲,两山也没有什么渊源。但在我的心中,两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因为它们和一个抗日英雄相关联,他就是我新四军高级将领、军政双全的民族英雄廖海涛。

廖海涛生于双髻山下,终于丫髻山下。站在塘马水库的大堤上,看着不远处丫髻山的雄姿,英雄光辉战斗的一生便会闪耀在我的眼前。

幼小时,便闻“罗、廖司令”的英名,那是苏南百姓对罗忠毅、廖海涛两位民族英雄的合称,那是英雄的代名词。稍大时,始知“罗、廖司令”为罗忠毅、廖海涛两位新四军高级将领,均牺牲于抗日战场,牺牲于自己脚下的大地上。英雄的故事甚多,英雄的形象早已铭刻于心。廖海涛个子不高。有感染力,果断、坚决、勇敢,但遗憾的是,在很长时间里,官方的报道中从没有看到过英雄的名字。

清明节,每一次都是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去瞻仰烈士陵墓,巨大的水泥坟包、翠绿的树梢、斑驳的竹篱笆围成的陵园围墙、堆满坟包的花圈。应和着一颗颗沉重的心。许许多多的不解始终萦绕于心,塘马战斗的过程、性质,罗、廖在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似乎没有一个明朗的答案,这和眼前的金黄色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是何其的不协调呀。

1981年的10月初,村中来了几个干部,老百姓称其为中央干部,来寻访罗、廖司令居住、战斗过的塘马。老百姓不知如何回答,40年来从没有什么人来过塘马,也没有人问过罗、廖的事。老百姓还是怀着极其虔诚的心情追忆罗、廖的英雄业绩。我夹在人群中,看到了那几位干部深沉的神情,后来又随他们来到了村东的小河边的小木桥边,只见他们默默静立,一言不发。后来在当时的溧阳县人民电影院前的画廊的图片介绍中,方知来的同志是钟国楚、欧阳惠林等人(有一位,当时没有记清,好像担任某部队装甲师师长)。

不久,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了钟国楚写的文章《血战塘马,气贯长虹》,从报上看到了罗、廖的照片,看到了塘马战斗的过程的介绍。老百姓纷纷议论,心中的阴影始被驱除,罗、廖司令终于出现在官方的报道中,英雄终于有了肯定的宣传报道。

在那张报纸上,我看到罗、廖的肖像,看到了塘马战斗的大致过程。我拿着报纸坐在水库的斜坡上,深情地渴望能看到更为详细的罗、廖事迹的报道,更为详细的塘马战斗的故事的介绍,甚至滋生出如果有机会,如果我能够,我将……的念头。

20余年过去了,我没有看到更多的关于塘马战斗的报道,也没有看到详尽的罗、廖事迹的报道,因为有限的报道大都出现在党史资料中,大众媒体鲜见有相关的内容。

2006年,我终于迈出了研究塘马战斗、寻访英雄战斗历程的步伐。

通过相关人员,几番周折,我联系上了廖海涛的女儿廖明娥。廖有女儿,我孩提时便有所闻,据闻她曾来过塘马战斗烈士陵园。2006年下半年到常州烈士陵园搜集罗、廖资料时,偶见玻璃橱窗里陈列《抗日名将廖海涛》一书,作者为廖明娥,因无法阅读此书,所以并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后从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中得知廖明娥即为廖海涛的女儿。

恰逢龙岩电视台拍摄《抗日名将廖海涛》一片,笔者有幸在溧阳市市政府见到了英雄的女儿。

廖海涛的女儿搜集了较多的关于廖海涛的资料,但这些资料只是一个轮廓,对于廖在抗战时期的传奇经历尤其是塘马战斗中的一系列事例,这些资料显得过于简略,于是笔者终于迈出了寻访英雄足迹的艰难步伐。

笔者在2006年的秋天前后采访了储孔玉、欧阳惠林、陈辉等同志,又在同年的冬天奔赴北京采访了乐时鸣同志,2007年上半年正式开始撰写关于塘马战斗一书。由于对战争生活不熟悉,写完几万字便无法写下去,笔者便决定入闽采访王直将军和郭冰同志,再去闽西探寻罗、廖的战斗足迹。

从王直、郭冰同志以及闽西各市、县党史办那儿得到了许多资料,研究罗、廖的活动又迈出了一大步。

来到闽西,见到了双髻山,感觉此山和家乡的丫髻山何其相似。来到大岭下,在英雄的故居前,笔者沉默许久。在庐丰、在石铭小学、在大洋坝、在西溪赤寨、在下洋月流,在上、下调吴,作者在印证资料中展示的一切,又不时地和塘马一带的场景切换。

回到苏南后,笔者又入皖南及江、当、芜地区走访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冬日又奔赴赤山、茅山,后又赴宜兴西施塘、闸口,丹阳延陵。金坛西塔山、西旸,丹徒高庄等地进行考察。民族英雄的特色外,还有其特殊的闪光点,那就是其具超凡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即其自行选择死亡,以个人的牺牲换取群体的生命,从而实现了对生命、死亡的超越。这就是传统文化对廖海涛的影响,这也是笔者竭力要表达的,廖海涛留下阻敌是廖一生的最重要的举措,也是其一生最亮的闪光点。廖的精神和人格得到了空前的升华,他无愧于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称号。

作为一本传记,只能粗略的概述其一生的活动,对于其精神世界层面的表述也只是冰山一角,从文化意义上的表述也极其浅显,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这一任务,我也为自已有幸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而感到高兴。

在基本的写作过程,首先感谢廖明娥夫妇,他们提供的资料大大加快了写作的进程,其次是感谢王直、乐时鸣、潘浩、郭冰、王东炎、张燕、刘志华、陈素华和已故的欧阳惠林、陈辉、储孔玉等同志,他们为本传记的创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要感谢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及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别桥镇人民政府、塘马村委对本书创作的大力支持,使我和朱洪伟局长能顺利地完成本书的创作任务。

是为后记。

刘志庆

2011年5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2: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