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方文明的光辉(中华农业)/中国历史知识读本
分类
作者 张萌萌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张萌萌编写的《东方文明的光辉(中华农业)》讲述中国人不会忘记的历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学习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铭记中华民族的深刻历史教训,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基础。

内容推荐

张萌萌编写的《东方文明的光辉(中华农业)》内容简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史前历史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漫长的洪荒时代(母系氏族阶段),而从黄帝时代开始,至今最少也有五千年之久了。《东方文明的光辉(中华农业)》从农业史、生产方式和工具、农业制度、水利工程、农业著作方面展现东方文明的光辉。

目录

农业史

文明古国的农业历史源远流长

神农氏的传说

“农师”后稷

典型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的农业文化

马家浜的农业文化

“五谷”文化

“六畜”文明

稻的驯化与栽培

养蚕种桑的历史

麻葛栽培的兴衰

茶的历史渊源

悠久的养鱼史

园艺生产

畜牧业的发展

兽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诗经》时代的农业

春秋战国时的重农思想

甘薯的引进栽培

生产方式和工具

原始的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

中国古老的耕作方法——垄作

耦耕

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代田法

宋元时期的土地利用形式

种类繁多的中国古代“田器”

铁器与牛耕的产生及普及

耒耜,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

现代播种机的始祖——耧车

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曲辕犁

水转筒车

农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耕作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建安时期曹魏的屯田制

均田制的历史变迁

水利工程

形式多样的灌溉水利工程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

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郭守敬修建通京运河

潘季驯的“治黄”工程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系统

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芍陂

沙漠地区特殊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农业著作

传统农学的经典之作《汜胜之书》

《管子》的农业思想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古代农学遗产之宝——王祯《农书》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试读章节

文明古国的农业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证据可以知道,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由此可见,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中国农业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在距今170万一1万年以前,已经有原始人类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大地上了。他们逐步走向文明的殿堂。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农业,原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生活,史称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存在着许多传说,例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采集渔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生存,农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在距今10000—4000年以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先人们开创了农业,这个时期史称新石器时代。从此,人们从采集狩猎走向了种植养殖,一般说来,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的状况。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不断被发掘的农业遗址反映了中国农业历史的悠久与辉煌。

黄河流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农业遗址,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有七八千年之久。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是种植业,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俗称谷子),如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窖藏的粟。当地居民使用的农具也已经有所发展,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巧。除种植业外,另一个较重要的生产部门是采猎业,那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网罟等比较先进的工具了。养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蓄养的动物有猪、狗、鸡等。在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下,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分布在陇东和关中的大地湾文化(或称老官台文化)和分布在陕南汉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等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当,经济面貌相似。上述诸文化被后世人统称为“前仰韶文化”。

继之而来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它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和河北,南达汉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区,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面积达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遗址,标志着仰韶文化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个时候人们主要还是种植粟黍,也种植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还发现了蔬菜种子的遗存。除石斧、石铲、石锄外,木耒和骨铲等农具在这时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石刀、陶刀主要用于收获,杵臼逐渐代替了石磨盘在谷物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养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饲养的动物增加了山羊、绵羊等,还出现了牲畜栏圈和夜宿场。

之后,出现的是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分布在西起陕西,东到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及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虽然龙山文化村落的规模比仰韶文化小,但是农具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半月形石刀、石镰等收获农具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所增多;石铲更为扁薄宽大,趋于规范化了;便于安柄使用的有肩石铲和穿孔石铲普遍出现;双齿木耒被广泛使用。这个时候粟黍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了。

与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相比,稍晚的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它们自成体系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这里的居民们也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种粟,养畜,并从事采猎业。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这里的原始农业发展很迅速,跃居全国首位。农业工具以磨制精致、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鹤嘴锄和骨铲最有特色。家畜除猪、狗、羊、鸡外,还有北方罕见的水牛,普遍用猪头随葬。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比之大汶口文化时期又有所发展,并表现出许多与中原龙山文化的共同性,反映了黄河流域各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融合。

与仰韶文化时间相当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它们是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当时已有颇为发达的稻作农业,例如,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最早和最为丰富。属于该时期的栽培稻遗存已多有发现。这里的稻谷是以粳稻为主的籼粳混合物。构成该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与稻谷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可能是绑上木柄后用于挖沟或翻土的工具)。这一时期,养畜业、渔猎业都很发达,并且人们已经能划船到较远的地方去捕鱼了。采集物中有菱角等水生植物,说明采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前3300-前2200年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原始水田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数量不少的用于水田耕作的石犁铧和用于开沟的斜把破土器。水稻仍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农作物,但作物种类有所增加。家畜仍是猪、狗和水牛,采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随着农牧经济的发展而下降。这个时期新兴了养蚕栽桑的项目。P2-4

序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史前历史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漫长的洪荒时代(母系氏族阶段),而从黄帝时代开始,至今最少也有五千年之久了。

中国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之前,甲骨文的发现可为确证。而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信史记录就一天也没有中断,也为世界各民族所钦羡。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不但是前人留给中华子孙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现在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这56个民族是在中华5000年历史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融合逐步形成的。现在的汉族实际上是由古代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历史上和现存的许多少数民族也都认为华夏族是自己的祖先,如匈奴出于夏、羌出于姜氏、鲜卑出于黄帝、氐出于夏时的有扈氏,这都是史有所据的。

5000年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进步的历史。

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但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在历史上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从近代开始却经历了备受欺凌、丧权辱国的百年之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国人不会忘记历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学习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铭记中华民族的深刻历史教训,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基础。

在此感谢本系列书的主编金强、周卫华、于永玉以及编委陈余齐、高阶顺、高志强、李国芳、魏巍、张少鹏、郭鑫、张萌萌、卢冬林、刘佳、权娜、石欢欢、时利英、曾令、杨春枝等同志对本系列书的编写所作出的贡献。

编者

2012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