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药膳大全集》列出了近百种常见疾病,针对每一种疾病都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并介绍了具有防治功效的药食。书中对每种药食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不但包括历代中医名家总结出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还包括经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的药理作用,使读者看得明白、吃得放心。其后列出的药膳配方都是根据药食的性味、功效等特点配伍而成的,既有千百年来中华医典的精华配方,也有现代专家学者的创新方,它们都能有效地防病化疾。另外,书中还针对多种疾病列出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只有将食疗和生活习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把疾病拒之门外。本书由李巍巍编著。
《对症药膳大全集》在简要分析近百种常见疾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具有防病化疾功能的特效药食,并精选了大量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对症药膳,以方便读者选择使用。
《对症药膳大全集》具有内容全面、信息准确、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等特点。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一定可以成为自己的最佳私人医生,让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在餐桌上也能进行。本书由李巍巍编著。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方面。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另有一类药物,药性为平,是指既不偏于寒凉,也不偏于温热。但是,绝对的“平”并不存在,故仍归于四气范围内。四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反应得出的,与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以阴阳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多属寒凉性质。寒、凉其性相同、程度不等。凉者甚之为寒,寒者渐之为凉。同理,能够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药物多属温热性质,温者渐之,热者甚之。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之功效,而凉性的药物以疏散表邪、平肝、凉肝、安神为主;温热的药物大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补气、行气活血、祛风解表、化湿、开窍等作用。
在《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和《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理论指导下,一般情况为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在临证时首先要根据寒热的程度选择不同药性的药物;若寒热错杂,则当寒热并用;若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仍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药物反佐或兼以治标。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的酸、苦、辛、甘、成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是由味觉器官直接辨别出来的,或是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药物的味和药理作用有近乎规律性的联系,从而加以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而得出的。因此,五味不仅表明药物的实际味道,而且从另一角度表明了药物的性能。五味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如下: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温化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例如麻黄、薄荷等)和行气活血的药物(例如红花、木香等)都有辛味。一些芳香药有时也标上“辛”,即具辛香之气,其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化浊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药味等作用。所以,补虚药(包括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健脾、生津、润燥等)及具有缓急止痛,缓和毒烈药性,并可调和药味的甘草、蜂蜜等药(实际上这些药物也都是补虚之药)都标以甘味。此外,对于消食和中的麦芽、山楂等药,以及缓和肝风内动而筋脉挛急的熄风止痉药,如天麻、钩藤、蝉蜕等,也常标以甘味。
酸(涩):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涩虽不同味,但收敛固涩的功效相同。收敛是指在固护正气时防止津、精、气、血、二便外泄过度,能治疗正气不固、滑脱不禁等多种病症,如酸味的五味子、乌梅等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作用。固涩与收敛相似,如涩味的龙骨、赤石脂具有涩精、涩肠、止带的作用。酸味另有生津、酸甘化阴的作用,用于治疗阴虚津亏病症。
苦:能泄、能燥。泄指下行的趋势,有通泄、清泄、降泄的不同:通泄大肠,能治疗热结便秘,如大黄泻下攻积;清泄火热,能治疗火热炽盛,如栀子清泄三焦;降泄肺气,能治疗咳喘,如杏仁止咳平喘。燥指燥湿,能治疗湿证,有苦温燥寒湿、苦寒燥湿热两种,苦而性温的药物如苍术、厚朴治寒湿证;苦而性寒的药物如黄芩、黄连治湿热证。《内经》另有“苦能坚”的提法,苦能坚阴,当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苦味坚阴实则与其清泄作用直接相关。
咸: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等病症。例如昆布、海藻消散瘰疬,芒硝泻下通便,鳖甲软坚消症等。
另外,还有“淡”味。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例如茯苓、猪苓、通草等。淡一般附于甘,故仍称五味。
中药的气和味,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说明药物性能的。气和味的组合不同,药物的作用就有区别。如厚朴苦温燥湿,乌梅酸温收敛,大枣甘温补脾,这是气同而味不同;又如杏仁苦温降气,黄连苦寒泻火,这是味同而气不同:若一气而兼数味之药,其作用更为广泛,如防风辛甘微温,作用为祛风解表、胜湿解痉等。正是由于药物气和味的复杂性,才反映出药物各自的不同功效。因此,掌握好药物四气五味的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药物,提高疗效。
归经
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能起主要治疗作用。如麻黄发汗平喘,能治咳嗽气喘的肺经病,故归人肺经;芒硝泻下软坚,能治燥结便秘的大肠经病,故归人大肠经;天麻祛风止痉,可治手足抽搐的肝经病,故归人肝经。
由于多数的药物具有多种功效,能治疗几个脏腑经络的病变,因此一种药物可以归数经,说明其治疗范围较大。如杏仁既能止咳平喘,治疗肺经咳嗽气喘;又能润肠通便,治疗大肠经便秘,这样杏仁就归肺与大肠两经。由此可见,归经是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结合起来的一种用药规律。
归经显示了药物的选择性。某些药物的气味虽然相同,其治疗作用也可有其重点。如同为苦寒的龙胆草、黄芩、黄连,泻肝火取龙胆草,泻肺火取黄芩,泻心火取黄连,这都是药物归经不同所决定的。
依据脏腑经络学说,一般把药物分别归人肝、胆、心、脾、胃、肺、小肠、大肠、肾、膀胱、三焦、心包十二经。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作用的趋向,基本可概括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一般的规律是,升浮药的作用趋向为向上、向外,具发表、散寒、升阳、催吐等功效,能治疗病位在表(如外感发热)、在上(如呕吐),病势下陷(如脱肛、内脏下垂)的病症;沉降药的作用趋向为向下、向里,具有潜阳、平逆、收敛、渗利、泻下等功效。能治疗病位在里(如热结便秘)、病势上逆(如肝阳上亢的眩晕)的病症。
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双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有密切关系。大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能升浮,如桂枝、紫苏、黄芪之类;气寒凉、味苦酸咸的药物,大多能沉降,如芒硝、大黄、黄柏等。
此外,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以及炮制、配伍亦有密切关系。凡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能升浮,如辛夷花、桑叶、菊花、升麻等;种子、果实、矿物、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大多能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鳖甲等。亦有少数例外,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等。
炮制和配伍也是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时液体辅料的添加可以影响到药物原有的升降浮沉性质,如酒炒(炙)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配伍用药时,配伍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性属升浮的药物与较多主沉降的药物相配伍时,以用量大、药味多的药性为主,则少数药物的升浮之性可以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与较多主升浮的药物相配伍时,其沉降之性也可被抑制。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掌握相关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为临床选药、炮制和配伍用药提供依据。P12-14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言道:“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即药物和食物是没有绝对的分界线的,许多食物也具有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就收载了许多治病与营养皆宜的食物,如红枣、薏米、芝麻、山药、莲子、核桃、桂圆、百合、蜂蜜等。它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食物,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治病调理功效。例如芝麻可补肝肾、益精血、降血压,蜂蜜可润燥、解毒等。除了这些食物,古人还找到了上千种药材,并对其药效进行了总结。与此同时,古人又将药物与食物结合起来,运用到日常饮食中,如此便有了药膳食疗的开端。至东汉时期,药膳学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当时的名医张仲景首创的“桂枝汤”、“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方剂至今仍被人们沿用。
药膳“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同时,药膳的烹调之法与普通菜肴无异,成菜也具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使人们在疗疾祛病的同时也能品尝美味佳肴,可谓一箭双雕。
正是由于这种种优势,药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求健康、注重养生的现代人的青睐。很多人在遭受疾病困扰时,除了去医院问诊治疗,自然也会想到借助药膳进行饮食调理。而《对症药膳大全集》这本书正是为了满足大家的这一需求而编写的。
本书列出了近百种常见疾病,针对每一种疾病都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并介绍了具有防治功效的药食。书中对每种药食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不但包括历代中医名家总结出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还包括经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的药理作用,使读者看得明白、吃得放心。其后列出的药膳配方都是根据药食的性味、功效等特点配伍而成的,既有千百年来中华医典的精华配方,也有现代专家学者的创新方,它们都能有效地防病化疾。另外,书中还针对多种疾病列出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只有将食疗和生活习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把疾病拒之门外。
总而言之,全书内容全面,信息准确,简单易懂,实用性强。通过阅读本书,您可以成为自己的最佳私人医生,让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在餐桌上也能进行,可谓功效在饱腹之后,收益在愉悦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药膳的确有很好的祛病强身功效,尤其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作用颇佳,但是也并非百病皆治。所以,大家患病后还是应首先去医院诊治,不可延误。同时,因各人体质不同,症状各异,需要辨证施膳,若在进食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由于编写时间紧迫和编者的水平所限,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