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采荇采芝/名家随笔经典/大家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晓敏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采荇采芝》共七辑:“域外杂想”“异国风情”“走马观花”“曾经相遇”“在蓝色海岸追寻画家足迹”“笔趣闲拾”“管窥文学”。

以双语写作为己任的黄晓敏,没想到中文写作的欲望竟然萌生在寂寞的异国他乡。多年后,汉文字的魅力,在与母语几近隔绝的天涯,重识了故乡的芳草。在海外用中文写作是跟故乡对话,是某种形式的回家。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好像听完音乐后再来享受绘画。本书由阎纯德主编。

内容推荐

以双语写作为己任的《采荇采芝》作者黄晓敏,没想到中文写作的欲望竟然萌生在寂寞的异国他乡。她说“拼音文字要你走进里面去寻找它的节奏,象形文字除了节奏,还有画面和诗意的锦绣:华丽和冷清,理性和调侃,热闹和凄凉,鲜花和芳草扑面而来,多年后,汉文字的魅力,在与母语几近隔绝的天涯,重识了故乡的芳草。在海外用中文写作是跟故乡对话,是某种形式的回家。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好像听完音乐后再来享受绘画。在这远离故乡的天涯,用中文写作就是我的假日”。言为心声,这从灵魂里喷涌出来的语言,令人温暖,令人动情!

《采荇采芝》共分七辑:“域外杂想”“异国风情”“走马观花”“曾经相遇”“在蓝色海岸追寻画家足迹”“笔趣闲拾”“管窥文学”。本书由阎纯德主编。

目录

【总序】

 文学魅力与散文精神——“大家书系”之随想/阎纯德

【自序】

 故乡芳草在天涯

【第一辑 域外随笔】

 采荇采芝

 新春话“酒”

 翻深道情

 柳絮时节的遐想

 酒话重提

 北京拾旧

 家住花园村

 从勤劳说起

 为自己的相貌负责

【第二辑 异国风情】

 橄榄油

 地中海画面

 巴黎的咖啡馆

 卢森堡公园之秋

 怎一个香字了得

 南方的色彩

 法国人家的酒窖

 食不厌精

 快餐与慢餐

 餐外之餐

 三百六十五个太阳

 圣诞印象

【第三辑 走马观花】

 浪漫威尼斯

 夏游波罗的海

 历史的神秘,疯狂的梦想

 也说摩纳哥

 罗彻尔德夫人别墅

 那不勒斯印象

 美国点滴

【第四辑 曾经相遇】

 永远的波莉娜

 康 嫂

 布歇太太

 达尼尔

 大查理和小查理

 柳蜜歌

 飞机大

 请收下这幅画

【第五辑 在蓝色海岸追寻画家足迹】

 莫奈:最后的浪漫

 雷诺阿:晚霞的色彩

 毕加索:永远的缪斯

 马蒂斯:阳光的奇迹

 凡·高:疯狂的追求

 塞尚:南方的孤独

 夏加尔:梦幻的启示

【第六辑 笔趣闲拾】

 苍凉是葱绿配桃红

 我看苏青与张爱玲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

 话说陆小曼

 良夜花解语

 紫薇紫薇

 明朝那些人名儿

 《红楼梦》茶话

 《红楼梦》游戏

 《红楼梦》酒令

【第七辑 管窥文学】

 法国叙述符号学浅谈

 格非式的“追忆流水年华”

 《聊斋》的叙述手段与荒诞

 西方小说与晚清叙事话语的转变

 爱的永恒与沙漠——读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小说

 王安忆小说中的空间

试读章节

命运让我成了一个使用两种语言的人。

有个语言学家曾说过,学习一门语言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调动身体和思维、运用全部理解力和想象力去感受、判断和体验的过程。真到了这般火候,语言就不仅是交流工具了。当它干脆成了行为方式的时候,看事物就多了些角度,可以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还可以用外人的眼光看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西方人的不理解,有文化的原因,也因为我们经历过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法国的中国文化年的时候,出版了我用法语写的一部半自传小说。与读者见面或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有人问:为什么你的小说里几乎没有痛苦的表露?

在西方人看来,回忆那段历史,应该不是哭诉就是呻吟,可那个改造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五七干校里居然笑声不绝。掏出手绢子打算陪着哭的法国人失望了,说不定还有点愤愤的:他们的恻隐之心扑了个空,悬在那儿无处着落。

这本书,曾有老同学拟过中文译名《翡翠山峦》,瑰丽而浪漫,不知道是否也是因为没想到悲愤。我心中原先的题目却是实打实凿的《玉山县》。其实两个都可以用,那是个没有多少浪漫的时代,我们却在喜欢幻想的年龄。

西方人能够理解么?历史如何悲剧,我们也不是终日以泪洗面。

物质当然是贫乏的,当时连扎小辫儿的橡皮筋儿都没有,同学从北京寄来一把,明眸皓齿、粉面桃腮的农村女同学一抢而光,缠上各色毛线臭美一回,就差没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了。

苍白瘦弱的女大夫在田里插稻秧,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腿上爬着两条蚂蟥,干部表扬她改造得好。她不动声色地扶扶眼镜,眼皮也不抬地说:“我是早稻田大学毕业的么。”

学校布置拾肥任务,每天要交十斤。新鲜、湿润、冒着热气的牛粪,一摊五六斤,可是肥劲儿不够,不算数。自从忍痛放弃了这可爱的目标,我就不会走路了。行进时低头直视前方,发现小撮猪羊粪,赶紧让女伴回去拿家伙,我守着那堆宝贝,有路人稍示兴趣,马上警惕地声明:“这是我的!”

我们的数学老师,南开大学高才生,因为出身地主被遣回老家。老家就是我们所在的公社,家里房子比不上刘文彩,早被没收做了校舍。农村缺教师,免了他的监督劳动,让他教贫下中农子女,夹带着我们几个可以改造好的。这地主却不知幸福,还挺狂,大字报贴到他家墙上,他晃着脑袋挨个儿批评书法。碰上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乜斜着眼骂人家不如回家去种玉米(其实那个丘陵地带只种小麦和水稻,不种玉米,地主儿子五谷不分)。所以只有继续挨批。

屈了他的才,便宜了我们。六年后我在北京考大学,因为没上过高中,而且自从离开外语附校就没摸过法语,下了班看初中的法语课,做高中的数学题。结果法语是各科中分数最低的,只有80分,数学倒是最高的,得了96分。虽然只拿它当了回敲门砖,门既敲开,砖头也就扔了,还是感激那南开地主。

能以局外人的眼光看母语,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被别人的语言渗透以后,反倒发现了从前被自己忽视的东西。

我无意比较哪种语言更优越。语言没有高下,只有区别,不同系统有不同的道理,缺少什么都不妨碍各自玩儿得转。但是,抛开语法不谈,中文肯定是表现力最强的文字。它的表达是双重的,既有内容的传递,又有形式的体现。精彩的描写,连字面都美,扫一眼就觉出热闹、凄凉、清隽、浓艳……“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时候并不全懂,但从字形和节奏中也感到一种意境。  我们说“铿锵有力”的时候,那力不是空的,眼里耳里都能触到。说“虚无缥缈”,就似乎虚了,淡了,飘没了。形容女子“袅娜,娉婷”,眼前立刻有了长袖起舞的曼妙身姿,略一定神,连“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也跃然纸上。王熙凤的“呲着门槛子”,像有一幅画,说“蹬着”就形似神不似,译成外语,肯定有东西没说出来……

现代人时髦,好多外来词不翻了,直接音译,可是代表语音的汉字却不能随手拈来。既有选择,传过来的原文就多了点意思。说一个人“酷”,不管是否准确表达英文,反正有了种形象。尝试做什么事,有人说“踹”,一次不成再“踹”一次,有动作有声响,拳打脚踢,凭空添了决心和勇猛。“粉丝”,有从者如云的意思,且比fans多了轻灵可爱,不信请看某报诠释:“粉,极言其细且轻,积少成多,飘忽不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说得何尝错,可要是这样告诉老英老美,他们肯定傻眼,其实你就是对他们说“粪丝”也一样。我们中国人可不能那么不讲究,法兰西的润肤霜“雅诗兰黛”,听着就美容,翻成“鸭屎烂戴”这买卖还做么?

说起语言的区别,不能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完美传达在拼音文字和方块字之间是几乎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某些惊人的相似更加显得不可思议。

一个“道可道,非常道”,包含了多少意思,在法语中居然还能找到对应。道路(voie)和嗓音(voix)的发音完全一样,从语音上说,也是一词两义。大海是地球之母,汉字将“母”包藏于“海”,可谓奇妙,法语竟也一个套一个(mere,mer),且两个词同音。

在中国,给儿子成家为娶,有拿来之意;给女儿成亲叫嫁,说女子找到了家。无独有偶,法国俗语说se caser,直译“装进格子”,但这个词的拉丁词源casa原本就有房子的意思。西班牙人称结婚为casarse,意大利语也说metter su casa,也都是离不开家。

纯属巧合么?很可能。但是,惟其偶然,才更见人类思维的发展共性吧。

前年北京最后一餐,是在高楼大厦之间一块小桥流水的地方,席问好吃的菜自然多,印象最深的却是一盘凉拌黑木耳。点菜的人自己肯定忘了,更不会想到,后来我帮助一个法国文化交流会办中国饮食讲座,特意让厨师加上这道菜,还写了介绍:“木耳脂肪低热量少,含有钾、磷、镁、铁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钙尤其丰富,在植物中居首,更难得的是恰好还有帮助吸收钙的维生素D。”自以为让洋人开了眼,正在得意的时候,却发现法国早有人吃过:16世纪大文豪拉伯雷的小说主人公潘塔格鲁艾尔就最喜欢吃“犹大的耳朵”。有专家考证,“犹大的耳朵”学名耳形菌,指的就是木耳。本来这东西未尝不能引起别的联想,可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民族偏都想到耳朵,也算奇了。

拉伯雷活到今日,应该可以成为中国人的朋友。他不屑英国人的正统和德国人的严谨,藐视宗教,更是个不带偏见的美食家。

一个老同学曾对我说,看我写的东西,总奇怪这满脑子乱糊怎么整出来的。我也不知道,只怕这乱糊是几种影响的杂烩。说到此,忽然想起法国电视台一个由名人主持的节目“文化粥”,谈的是从哲学到吃喝玩乐一切与文化沾边儿的严肃和不严肃的问题。或许我的脑子里也煮着这样的粥?我希望如此。在语言的河流、文化的深山中流连徜徉,采荇采芝,是一种幸运,是乐此不疲的游戏。P2-4

序言

说起来有些奇怪,我用中文写作,不但是到了国外才萌生的欲望,而且是在用外语发表作品以后开始的。

当学生的时候,外语老师曾对我们说:“什么时候你们能用外语做梦了,就算学出来了。”这话描绘的远景在当时显得如此高不可及,大家都立即排除了将它作为目标。多年后身处异国他乡,忽一日半夜醒来,发觉母语久违梦境,想努力做个中文梦,却也同样由不得自己了。这时才体会到老师那句话的真谛:当语言不再作为有意识的交流工具时,它就成了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部分。由此想到法国的著名华裔双语作家程抱一,这位热衷于文字游戏的语言大师故意将法文词“connaissance”(知识)拆开,分解成“co-naissance”(同,生)两个部分,用以说明:“只有生在一种语言之中的人才能真正同化。”

用法语写作,除了超越障碍、到达彼岸的酬报之外,乐趣在于那严谨的思维和富有音乐感的节奏。这种过程在翻译和阅读中也同样明显。一丝不苟的缜密,伴随着乐感,既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的节奏,就有了优雅和享受。

可是,总觉得这享受似乎有些不彻底。

那些拼音文字,是要你走进里面去寻找它的节奏的。而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除了节奏,还有画面。在深入方块字组成的内容之前,先有了直接的感受,文字本身就是诗意的锦绣:华丽和冷清,理性和调侃,热闹和凄凉,鲜花和芳草扑面而来,在组词方面也留给写者更大的驾驭空间。使用这样的文字,享受又多了一层。如果将法语比喻为音乐的话,它也许是可以闭起眼睛来听的肖邦;字母的链接,像音符一样,乐曲流淌过去才展开想象。而汉语更像一目了然的绘画,衬托着音乐节奏……于是,在多年使用外语以后,我体会了汉文字的独特魅力,在与母语几近隔绝的天涯,重识了故乡的芳草。

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欧洲学者曾说:在网络兴起的时代,中国人战胜了世界化的威胁,赢了一场大挑战,这就是网上中文的成功。确实,网络使中国同世界接轨,但无论英语还是其他拼音文字都未能取代汉语,用汉字交流不但没被抛弃,而且乐趣有增无减。不是吗?随意的对话,家长里短式的聊天,用文字一打出来,似乎多了种可供咀嚼的韵味。对我来说,在海外写中文,也是跟故乡对话,是某种形式的回家。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好像听完音乐后再来享受绘画。如果真如已故作家史铁生所说,“未来的写作是所有人的一期假日”,那么不论我努力的成果如何,在这远离故乡的天涯,用中文写作就是我的假日。

黄晓敏

2011年10月于尼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