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0年9月,郑国首都新郑的宫殿中,国君郑伯焦虑不安地来回踱步,身旁侍立着愁眉不展的大臣们。
郑伯在为国事烦恼,作为小国寡民的领导者,生存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已经焦头烂额,何况这次面对的是从未经历过的危局:秦晋联军早已深入国境,现在正分别驻扎于汜水和函陵。堪称天下最强的联军,如今形成了钳形攻势,直逼郑国首都。
“唉!后悔啊!”郑伯一声长叹,呆若木鸡的大臣们听见了,不约而同地浑身一震。
“当初,晋文公落难之时,逃经我国。是我过于小心,没敢接待他。想不到他最终即位,天天想着找我们报仇雪耻。”郑伯紧紧皱着眉头说,“还有南边那个楚国,城濮之战枉费我国对他们的支持,居然被晋军击溃……”
大臣们依然不说话,他们心里想到本国曾经臣服晋国又偷偷向楚国效忠,不由得更是一阵紧张。
郑伯一屁股坐回席上,茫然地看着殿外昏黑的天空。
目睹此景,大臣佚之狐再也忍不住,他拱手说道:“现今之计,靠打,我国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依微臣之见,只能请出说客,去说服秦军退兵,这样,晋军也有可能随之退去,才能保全郑国。”
郑伯苦笑了声说:“我岂能没有想过这个主意,可是究竟谁才能担当这样的重任甲”
“烛之武可以。”佚之狐回答道。
“烛之武?这人我可没听说过。”
“主公,烛之武曾经担任看马的小官,现已退休,七十有余。但他素来有能言善辩、体察人心的名声,我看请他前去游说,成功的可能很大。”
郑伯半信半疑地点点头,马上让手下准备车马,去请烛之武。
在昏黄的油灯映照下,烛之武步履蹒跚地走上大殿,缓慢却恭敬地对郑伯深深施礼。郑伯打量着面前的这位老人,但见他须发皆白,手拄拐杖,佝偻着身子。想到这样垂垂老矣的子民,马上要去如狼似虎的秦军营中,郑伯不由得心生不忍。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烛之武慢慢摇头说:“主公,我年轻为官时,尚且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现在老了,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郑伯急切地说道:“老先生,当年没有重用您,是我的失察。今天郑国生死存亡之际,还请老先生鼎力相助。更何况郑国灭亡,对您也没有好处啊。”
听见国君这样说,烛之武沉吟片刻,同意前去。
当夜,郑国土兵们将烛之武放在大箩筐中,用绳索从城楼上慢慢地放下。他一路边走边想,天亮的时候已经来到秦军大营。 巡逻的士兵很快发现了这个手无寸铁的老人,了解来意后,士兵们将他带到秦伯的面前。听说是郑国的使者,秦伯轻蔑地笑了笑,然后俯视着烛之武说:“老者,你来我这里,是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没什么说的,大军可要进攻了。”说完,他貌似不经意地整了整身上的盔甲,冷酷的目光逼向烛之武。
烛之武并不惊慌,他缓缓说道:“秦伯,我本来就知道郑国要灭亡了。这次来,只不过想抢先告诉您一点事情。
听见烛之武这样说,秦伯有点意外,哪有一上来就承认自己输了的使者?莫非这老家伙已经吓糊涂了?他示意烛之武继续说下去。
“秦晋两国联军,势不可当,围攻郑国,郑国岂有不亡的道理。”烛之武一边说,一边观察着秦伯的反应,看见他颇为得意地高昂起头,于是继续说,“如果灭掉郑国对秦有好处,那您出兵还值得。可是,真的有好处吗?”
秦伯被烛之武这个问题问倒了,他不由自主地思考起来。
“秦国拿下郑国,想怎么样呢?难道越过晋国,把处在这里的郑国当做秦国的边境?恐怕您也知道这很难办到吧。那么,您就是在用自己的力量,给晋国增加土地了。但这样晋国的力量就会强大,秦国的国力不是等于削弱了吗?”
秦伯本来高昂的头低了下来,他觉得烛之武说的句句在理,但又不愿意马上表示同意。烛之武假装没有发现,继续说道:“要是您不帮助晋国消灭郑国,同意我们郑国在东方的道路上做接待秦国客人的迎宾,对您来说恐怕也没什么坏处。更何况,晋国没有信誉,您也是知道的。我听说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答应割让焦、瑕两座城市给秦国,可后来一过黄河回到晋国就开始修筑对抗秦国的防御工事,难道您不记得了吗?现在,晋国如果吞并了东部的郑国,肯定又会向西方的秦国那儿扩充土地,不然他们还能往什么地方索取土地呢?您现在做的事情,让秦国受损失,帮助晋国得利。您再好好想想吧。”
说完,烛之武作势要走,秦伯立即站起来说道:“老先生留步,您的确是在帮秦国设想,我们马上签订盟约。”
于是,秦军和郑国签订了盟书,秦伯留下将领帮助郑国防守,他带领大军连夜回国。听说这件事后,晋文公气得跺脚,但他毕竟不会冲动到对秦军宣战,于是晋军也随之撤离了。郑国危机就此化解了。P4-6
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
——希腊谚语
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于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
——霍姆斯
智者是为获得最大成就的人保留的称号。
——塞涅卡
2011年2月间,台湾女生连恩美的一本《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荣登“2011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马英九亲授颁奖词。同年10月,南方出版社将此书引进大陆,受到年轻读者的热捧。
书中的主人公连恩美自小家境优越,功课优秀,一直因循着“25岁工作,28岁嫁人,30岁生孩子”的标准人生规划。就在她面临出国读研,还是找一份令人羡慕的理想工作选择时,她对既定的人生轨道开始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意识到任何书本都无法给出她人生的答案。于是,连恩美选择睡在81个陌生人家的沙发,独自去欧洲游学14个月。一个世人眼中渺小、脆弱的女生,却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迎接异域的风。“从踏进某个人家的那一刻起,这个城市对我而言就不再只是一个观光景点……我逐渐触摸到这个城市的节奏与温度。”最终,连恩美在别人的沙发上发现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
连恩美的成长历程恰似当今莘莘学子的缩影,他们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往往被“读书”裹挟着,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无暇与未来“做事”相链接,临到诸如高考、大学毕业这样的关键节点就迷茫起来。庆幸的是,连恩美勇敢地做自己,如愿地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作为个案,正如一座桥,沟通了“读书”与“做事”;而对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当代青少年来说,此书获得了某种象征意义。这触发了我们的思索:可否让“做事”的意识前移,使“读书”与“做事”相伴成长呢?
世界上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每个独一无二的青少年而言,注重个性培养,发掘其独具的兴趣、爱好点,并从“读书”路径中伴生出我们所期待的“做事”的富矿。“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心存高远地去做关乎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事,这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中国青少年智慧阅读书系”便是基于励志、“做事”这样的初衷而策划的。
丛书采撷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说辩家、探险家、谍报家、推销大师在追寻梦想、成就伟业的过程中,在应对难于逾越的困境、挫折和坎坷时,以其卓越的谋略、智谋破解前路迷障,彰显大家本色和智慧炫彩的故事。有人说,智慧就像一把洒在汤里的盐,找不到摸不着,现在我们之所以聚焦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风云人物,且定格于包含智慧内核的华彩故事,就是希望给青少年一个观察人类的宝贵智力遗产的制高点,品尝到生命中智慧盐的味道,触发并激励青少年立志于“做事”,勇于做有益于国家、民族,乃至于全人类的大事业,书写一个顶立于世间的大写的“人”。
这是一套励志成功的书,也是一套挫折教育的书。丛书中的时代精英在探索前行的路途中,不可或缺的是那一份家国的责任感,建功立业的雄心,百折不回的意志,滴水石穿的积累,一时的隐忍换得机遇的克制,洞察世态、参透人情的眼力……正如获得一个世界冠军需要上百种因素复合作用一样,成功的“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智慧之光的谋略、智谋等,不是教训,也不是公式,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只是给青少年“做事”提供了参考的范本和思考的空间。那些精妙的思维方式,对于打破陈旧、呆滞的思维定势,提升本身的“做事”资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大有可为的青少年读者,既要珍惜这种人类共同的财富,也要学会健康地取用谋略。为此,在每一则故事后面,便特意附加“炼智”和“悟理”两个板块。相信这样精心的设置能够引导青少年准确地领略故事的风采,把握谋略的精髓;从不同的角度悟得自己立身处世、搏击风雨、应变万千的准则。这不仅是一种鲜活的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提升自我、丰富智慧的身心之旅。在品读谋略中,点亮智慧人生。
这本《不可不知的说辩奇才的辞令故事》(作者王健平)是“中国青少年智慧阅读书系”其中一册。
《不可不知的说辩奇才的辞令故事》收录了《朱元璋征前演说》、《康熙御下之道》、《林则徐对鸦片说“不”》、《秋瑾驳倒假道学》、《刘秀奇论守昆阳》等故事。
“中国青少年智慧阅读书系”采撷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说辩家、探险家、谍报家、推销大师在追寻梦想、成就伟业的过程中,在应对难于逾越的困境、挫折和坎坷时,以其卓越的谋略、智谋破解前路迷障,彰显大家本色和智慧炫彩的故事。
这本《不可不知的说辩奇才的辞令故事》(作者王健平)是其中一册,收录了晏婴;孔融等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