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哥伦布》书中,描写了一群爱好自然的少年,立志要象哥伦布那样去发现自然界的“新大陆”,也就是新事物。面对孩子们来说,其实他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旧事物,也都是“新”的。
少年哥伦布们决定先到森林里去找。作者特别擅长描写动植物的生活与习性,于是他在书中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介绍了许多飞禽走兽的特点,森林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等。语言轻松活泼,描写生动细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哥伦布/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苏)维塔利·比安基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年哥伦布》书中,描写了一群爱好自然的少年,立志要象哥伦布那样去发现自然界的“新大陆”,也就是新事物。面对孩子们来说,其实他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旧事物,也都是“新”的。 少年哥伦布们决定先到森林里去找。作者特别擅长描写动植物的生活与习性,于是他在书中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介绍了许多飞禽走兽的特点,森林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等。语言轻松活泼,描写生动细腻。 内容推荐 《少年哥伦布》是著名苏联儿童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森林报》的续篇。书中描写一群爱好自然的少年,他们自称“哥伦布”,要运河发现“美洲”——森林的奥秘。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森林中许多鸟兽的生活习性,全书渗透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和细心观察、研究大自然的精神。 目录 总序 第一个月 学会宣布成立 第二个月 谁也不知道的大陆 第三个月 出发 第四个月 继续做杜鹃的试验 第五个月 寻找失踪者 第六个月 躲在草棚里向外看 第七个月 老住户的一封来信 第八个月 夏季勘察总结 第九个月 报告:“新野兽” 第十个月 吉特的报告:林中游戏和运动 第十一个月 “化装法庭” 第十二个月 向未来跃进 各种偶然事件 这样的天气预测可靠不可靠 结尾 后记 试读章节 学会宣布成立 名字的来历 为什么他们是“少年森林生物学家”祝诗 春分前一天晚上,风雪大作。狂风在小巷里顽皮地打着唿哨,把一团团湿漉漉的雪抛在窗玻璃上。行人顶着潮气扑面的寒风走路,缩脖曲背,两手按牢竖起的大衣领。 天色将近黄昏了。 在《森林报》编辑部明亮温暖的房间里,一只身段苗条的黄色小鸟,放开喉咙大唱。它的笼子悬在窗口,它发出长长一大串婉转动听的颤音,欢迎走进屋里来的少年森林通讯员们,好像在等待他们走到鸟笼前,还给它早已失去的自由。 这天,高年级生——少年森林生物学家小组的组员们——在《森林报》编辑部聚会。他们一共有11人:5个男孩子,5个女孩子,还有一个指导员。这11个与会的人,经过讨论研究,郑重其事地宣布了“少年哥伦布学会”的成立。 这名称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 为什么叫作“学会”呢?——因为是在课外时间自愿参加的一种小组活动;为什么他们是少年哥伦布呢?——因为这学会的全体会员,都是发现新大陆的人,起码是想成为发现新大陆的人。 有人问,我国的国土早已被发现了,一切都早已被人研究个烂熟,在我国怎么还会可能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呢? “不,话不能这样说!”少年哥伦布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重要的,不是被发现的东西,而是谁,为了谁而发现。 “比方说,美洲是哥伦布发现的。他是意大利人,为西班牙效劳,他是旧世界的居民,为他的旧世界发现了新世界——美洲。可是,对美洲的老住户印第安人说来,美洲始终是旧世界,即使哥伦布发现了它,也丝毫没使它变新。相反的,我们的旧世界,那时对他们说来,倒是个完全不知道的新世界。 “有一种枯燥无味的人,——对于他们说来,一切新事物都是旧的,我们可不是那种人,对于我们说来,一切旧事物都是新的。而且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不论发现了多少事物,也不会是全部。如果说,我们的国土已经被老住户们疲倦的眼睛看腻了,成了司空见惯的,因此也就好像变得没意思了;那么在我们纯净、锐利的眼睛前面,在我们爱好探索的智慧前面,它将是一个十分新鲜、美妙而神秘的世界。我们觉得这世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什么都妙不可言,什么都是秘密。所以说,我们是我们国土上真正的哥伦布。 “现在还得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不叫自己是‘少年自然科学家’,而叫自己是‘少年森林生物学家’? “简单得很!你到随便哪个少年自然科学家小组的活动场所去看看,你会在那里看见圈着鸟儿的笼子、养着各色各样小兽的笼子、装着壁虎和蛇的笼子、盛着鱼儿的鱼缸、关着昆虫的匣子、栽着花卉的花盆,甚至还有种满了蔬菜的一间间温室。少年自然科学家们照料动物,对植物做米丘林试验,培育出很大很大的蔬菜和水果,在生物角、特备的实验室和菜园、果园里干活儿。少年自然科学家是少年农艺师、少年家畜饲养员和少年园艺家。 “这些事情都有趣得很,又有益,又需要。不过,这只是一部分工作。另一部分工作,是勘察,或者说是清点和深入研究我国野外条件下的、森林条件下的、自然条件下的——而不是笼子里的,也不是实验室里的——野生动植物。 “我们的小组是直属于《森林报》的,因此,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在森林里工作:用锐利的眼睛观察动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活,研究森林里的野生自然。 “所以说,我们是研究者,是侦察员,是少年森林生物学家。” 当场,在学会的第一次大会上,就作出了决定:学校放假后,全体会员立刻出发,到一个“熊角落”去,用科学观点和艺术观点(在会员们之中,还有一位女画家和一位诗人呢!)来考察它。会议决定,下一次开会时,在地图上选择一个目标,而且拟定一个详细的考察计划。以后不论有什么新发现,都随时写报道寄给《森林报》编辑部。 这刚刚成立的少年哥伦布学会的会员们,一想到即将到来的一次旅行,不由得狂喜起来,感觉有必要立刻派人去买棒冰,而且吃些茶点。 淡黄色头发的咪萝奇卡自告奋勇去买棒冰,举止活泼的沃洛嘉愿意陪她去。不过,外面这么大的暴风雪,可不容易在街头找到棒冰呀! 电炉上的茶水已经烧开了,人缘顶好的蕾茉奇卡,跟水银一样好动的朵兰和胖乎乎、爱幻想的良烈奇卡3人,已经在编辑部的桌子k摆好了沙糖罐、玻璃杯和小茶碟。 热情的猎人尼古拉,已经跟和山一样镇定的大力士安德烈争论着列宁格勒附近最好的“熊角落”在哪儿,两人一齐去找少年森林生物学家小组长(刚选出来的学会会长)评理。可是派去买棒冰的人还不回来。 爱吃糖果的胖子巴甫鲁沙悄悄打起瞌睡来了;小诗人施拉甫米尔已写成一首五行诗;手疾眼快的女画家茜格丽德给每人画了一幅速写像。——这时候,咪萝奇卡和沃洛嘉才奔进屋来,脸蛋儿冻得通红。于是,“宴会”开始了。 大家一同起立。火红头发的施拉甫米尔朗诵了刚作的五行诗——祝诗: 哥伦布万岁! 新世界万岁! 向他致敬,致敬! 敏锐的眼睛和智慧 我们要保留到一百岁! 接着,大家互相道贺,开始从小木棒上啃那凉得冰嘴的棒冰,就着茶往下吞。 少年哥伦布学会的第一次大会就这样结束了。 P2-6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数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曾经与前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维塔利·比安基通信,并互相寄赠礼物。 他给我寄来过几本他的代表作,如《森林报》、《森林里的故事和童话》、《追踪》等等。 在那些书的封面下空白首页上,总是署有他和他夫人薇拉·比安基的名字。署名,估计是比安基夫人写的。维塔利的头一个俄文字母是B,而薇拉的头一个俄文字母也是B,于是署名就成了B·比安基和B·比安基。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通信中断了。 1960年初,我突然又收到从原苏联列宁格勒市寄来的一本书——维·比安基的精采著作《少年哥伦布》。 我翻起封面下的首面看时,只见赠书者的署名只有一个B·比安基。书是1959年出版的,我没太注意这些细节。因为当时我正患急性肝炎,卧病在床,自顾不暇。 许多年后,我才得知,维塔利·比安基不幸已于1959年病故。比安基夫人寄给我的《少年哥伦布》可以是这位生活极其丰富而又才气横溢的大作家的宝贵遗作吧! 《少年哥伦布》书中,描写了一群爱好自然的少年,立志要象哥伦布那样去发现自然界的“新大陆”,也就是新事物。面对孩子们来说,其实他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旧事物,也都是“新”的。 少年哥伦布们决定先到森林里去找。作者特别擅长描写动植物的生活与习性,于是他在书中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介绍了许多飞禽走兽的特点,森林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等。语言轻松活泼,描写生动细腻。我想也只有象维塔利·比安基这样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因为不能不认为这位独具慧眼而独占鳌头的科学文艺作家的一生经历也确实与众不同。 维塔利·比安基于1894年出生在一个养鱼儿、鸟儿、乌龟、蜥蜴和蛇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当时俄国的一位优秀的自然科学家,在俄国科学院动植物博物馆工作。 他们的家就在动植物博物馆对面,所以维·比安基小时候常到那里去玩,去看罩在玻璃罩里的动植物的标本。 当维·比安基长成为一个少年时,他父亲每逢为了科研工作出去打猎时,总带他一起去,而且每次都告诉他所遇到的每一株小草和每一种飞禽走兽的名字,教给他怎样根据飞行时的姿态和模样儿来识别各种不同的鸟类,怎样根据脚印来识别各种不同的野兽。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教会了他怎样详细记录对大自然的全部观察印象。 每年维·比安基全家都到郊外、乡村或海边去居住。他们在那里捕捉昆虫和消灭害虫,在森林里散步,采蘑菇,喂野鸟、野兔、松鼠、野鹿等。这种生活给维·比安基打下了极好的观察大自然和描写大自然的基础。 维·比安基成年后,曾到乌拉尔和阿尔泰山一带旅行,他沿途记下所看到、听到和遇到的一切。27岁时,他已经积累了一大摞趣味盎然的日记。 他时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在动植物博物馆看到的情景。这边是两只小棕熊抱在一起打架,它们的熊哥哥蹲在旁边瞅着。熊妈妈躺在山坡上打瞌睡。那边是两只老虎,一只龇牙咧嘴地站在岩石上,另一只瞪着大眼睛站在岩石下,那副加热活象马上就要朝对方猛扑上去似的。上面有一只老鹰,一动也不动地悬在半空里。不远处的草丛中,野鸭妈妈刚走出自己的巢,露出巢里的几个野鸭蛋。 那些动植物标本当然都罩在玻璃罩里。但当时的小维·比安基却不相信它们都是死的,而是认为它们只不过是被某个魔法师“定”住了,如果能够学会解除魔法的咒语,就可以使那些有生命力的动植物苏醒过来。 当27岁的维塔利·比安基想起那些往事时,他决心当个作家,用艺术的语言,让世界上无数珍奇美丽的动植物,永远活生生地留在他的作品中。 于是他开始写作,写科学童话,写科学故事,写有关大自然、描写动植物的随笔和散文等等。 他善于在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别人看不见的新鲜东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大自然中。他随身总携带着望远镜、笔记本和猎枪,走遍了原苏联一座又一座的森林。他在作品中教读者怎样睁开双眼,看清楚周围的大自然,教读者怎样观察、比较和思索,做个合格的追踪者和自然研究者。 他曾一再强调,人类必须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精心而合理地保护大自然。 我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包括气候、水源等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而我们只有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才能学会更好地管理大自然,而不让大自然不断地受到人为的盲目破坏。 2009年3月于天津 书评(媒体评论) 维塔利·瓦连京诺维奇·比安基是著名的俄罗斯儿童作家。他的读者现已为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了。比安基作品中的博爱——对祖国,对自然界,对一切生命,尤其对弱者的爱——和博学永远是青少年和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安基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的体内充溢着一种热爱生活的力量。我发现这种力量是我过去和现今生活中一切美好和光明的源泉。” 评论界称他的书为出版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自然的颂诗”、“大自然百科全书”、“大自然历书”、儿童学习大自然的“游戏用书”、“创造发明的指导用书”。斯拉德尼科夫称比安基为“发现森林的第一人”,而比安基则称自己是“森林哑语的翻译者”。 ——薯名翻译家 谷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