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陪他在北京阜外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的结论是:他没有心脏病,只是胃有一些问题。但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个结果,于是,我又带他到人民医院做了同样的检查,结果也是一样的——是胃病而不是心脏病。
他看着两份检查报告,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来,说话声音大了,手不再捂在胸上,脸上的阴云一扫而光,脸色一下子恢复了往日的红光。听到这个结果,连日来奔波担忧的妻子喜极而泣,心中的委屈一泄而出,用拳头狠狠地捶打起他来。
当外在事物出现时,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情绪的需要和反映,就会从心灵中调用出与过往相似的存储信息,并忠实地执行思想的需求,于是就会形成身体气血相应的运行,恐则气下,怒则气上,喜伤心……从而破坏了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人就会出现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
情绪是人的身体根据内在思想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很多时候,当某些思想还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就会被我们的身体“探测”到,于是身体就会立刻做出反应。这些深层的、惯性的、无意识的思想源自于我们自身所存储的“程序”。我们经常会身不由己地深陷于自己所创建的心智结构中不能自已,这些思想左右着我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人的行为来自思想,而思想由过往经历所形成。当一个人在经历中产生情绪,就会同时形成细胞记忆。去年、上个月、上个星期或者几天前的中午和谁吃的饭、吃什么都已经忘却,但小时候被父母打过的经历或者父母的争执,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回忆起来,甚至有着历久弥新、久久不能忘怀的“烙印”,即使过去几十年,却依然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是情绪对于思想产生影响的效力。不要认为那只是一场经历、一种情绪,人的心智运作机制会使人在日后的生活中,当遇到相同感觉的事情发生时,就会依据上一次经历所形成的认知引导身体产生结果。
英国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有一次牙疼,身边的人多次劝她去看牙医,但她都拒绝了。但是后来她实在是疼得受不了了,只好去看牙医。牙医诊所为她准备了全套的救护药品和器械,甚至包括氧气和急救措施。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非常紧张,以至无法安坐在椅子上。后来医生用尽了所有办法才让她稍稍放松下来,坐在了牙科专用的椅子上。然后医生开始按照正常的程序给她打麻药,刚刚打完麻药却发现她死了。这件事情一下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位明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死在了牙科的椅子上。经过检查认定:医生除了给她打麻药之外什么也没干,药品和器具都没有任何问题,整个过程完全符合治疗程序,但她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地死去了。
后来人们调查这位明星的死因,发现了背后的原因。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患有糖尿病,在一次拔完牙后,血流不止,最后死在牙科的椅子上。她当时就在母亲身边,目睹了母亲去世的全过程,这一幕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她一直不敢拔牙。
当她不得不去牙科医院的时候,这一幕场景又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当她坐上治疗椅,关于母亲的死亡记忆再一次被唤醒,她的思想又回到了母亲去世时候的场景。她的内心认定自己也会和母亲一样,死在牙科椅子上。这个心念笼罩着她,以至于强大到杀死了她。
这种过往经历对于人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P10-11
古今精良大德名医,都会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巧妙化解这一状态更利于患者的疗愈。因此,读到《心移病转》,我颇有豁然开朗、爱不释手之感。它通俗易懂,贯穿有儒、释、道和中医的文化精髓,在疾病预防过程中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与社会意义。
——《家庭医学》杂志主编 李桂英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气机的失调是人体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中医虽然很早就提出情志致病的观点,但客观地说,在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上还是比较单一。本书是包丰源老师心智医学的良心之作和心血结晶,是对中医心身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宝贵贡献。
——北京朝阳医院中医主任医师 高剑虹
现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很少关注心理病源,罕有引入心理治疗的方法。包丰源老师用实证的方法和可重复的临床结果去验证心身互动的规律,从而唤醒只重病症而轻病源的当代医学和普罗大众。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中心副教授 陈科文
正值我们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预防医学分会在中医预防学科建设之际,接到包丰源老师的《心转病移》出版书稿,欲邀写序!作为有着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务工作者、宣教者和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我对患者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工作之余多会重复了解患者的疾病问题,包括心理状态。在疾病面前,多数患者六神无主,忧心十中忡,特别是重病患者,见到医生更是战战兢兢,一脸茫然,不知大夫会给一个什么结论?古今精良大德名医,都会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巧妙化解这一状态更利于患者的疗愈。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因此,读到《心转病移》,我颇有豁然开朗、爱不释手之感。它通俗易懂,贯穿有儒、释、道和中医的文化精髓,在疾病预防过程中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与社会意义。同时,包丰源老师所提出的“心智医学”也是我所向往研究的方向,他已经积累了众多的人群实践经验与康复案例,多年矢志不移,学习、研究、探索、实践、应用,在预防疾病与疾病康复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该书的出版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当今罹患疾病的人群中,因情志导致的疾病者为多。情志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是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涣散则身弱。故,《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包丰源老师所提出的“心智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情绪致病机理入手,通过认识理解、体会总结、应用研究、案例分析、实践经验,帮助人们看清疾病的真相,除掉封闭内心疾病的壁障,打开一个个心体,追溯不同情绪产生的源头“种子”。掌握心智运行的规律,不同情绪形成的致病因素,成为一个会看病的明白人。邵尧夫在《渔樵对问》中说:“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挽救生命,呼唤快乐!这不但是医务工作者的心愿,更是大众的心声,为此,我愿为本书出版作序。
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学术发展很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它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独立科学,坚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今天,应化繁就简,以简驭繁,彰显中医“治未病”的文明符号。衷心祝愿本书的出版能够给更多的读者有所启迪,带来不同收获。值得提出的是,临床不能把看病只当成是一种医疗技术,看不到其“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要理解中医中的情志对生命的影响与重要性,善用“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这把钥匙”。
走出情绪困扰,唤醒自愈潜能。在国家把中医药发展作为国策之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宣布实施之际,我们要大力弘扬祖国中医药传统优秀文化,让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它能给人类带来永久的健康。
李桂英教授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预防医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编审
《家庭医学》杂志主编
2017年7月19日于北京
包丰源著的《心转病移(走出情绪困扰唤醒自愈潜能)/心智教育系列丛书》详解:
情绪与肝心脾疾病的对应关系和疏导
情绪与肺肾胆疾病的对应关系和疏导
情绪与头眼耳鼻疾病的对应关系和疏导
情绪与颈椎病、腰椎病的对应关系和疏导
情绪与高血压、脑血栓的对应关系和疏导
情绪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对应关系和疏导
情绪与子宫、乳腺疾病的对应关系和疏导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提高,但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人们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负面情绪因素不断在身体中累积发酵,导引气血产生定向与定位反应,形成身体各器官规律性变化和身体中能量的淤堵,造成免疫力下降,使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或者加剧病情。
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西医和心理学关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论述,从情绪致病机理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归纳,详尽阐述了情绪与疾病的对应关系。通过追溯不同情绪产生的源头“种子”,分析其在心智运行过程中的规律,精准解读不同情绪形成的疾病因素,以发展或独创的唤醒法、疏导能量淤堵点等疗愈方法,化解致病情绪,唤醒身体自愈潜能,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健康与富足的人生。
包丰源著的《心转病移(走出情绪困扰唤醒自愈潜能)/心智教育系列丛书》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心理疗愈书。人人都有陷入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的时候,如何应对消极情绪便成了实现目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书列举了如焦躁、孤独、疲惫、怨恨、嫉妒、自卑、逃避、怠惰、后悔和不安等现代人生活中常见的负面情绪和消极状态,教会读者辨识这些堆积在内心的污泥,以简单实用的方法,用最快的速度摆脱它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