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美)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贾雷德·戴蒙德的《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精)》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儿:

1.本书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

2.书中的内容总结起来一句话: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或许并不是最好的。因此每个人都该看看!

3.比尔·盖茨、何帆、周濂、《经济学人》、《书单》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媒体鼎力推荐!

4.本书让我们打破西方、东方的界线,回归人类本身,值得全人类去读,去反思!

5.每位读者都有权成为评论者。

内容推荐

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充满冲突与混乱的蛮夷之地,还是尽享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但无论如何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部族社会的社会实践要比现代国家社会更久远,它在如何组织一个人类社会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自然的实验。普利策奖得主贾雷德·戴蒙德在新书《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精)》中就一探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能为现代社会带来哪些启示。在新几内亚部落生活了近50年的戴蒙德通过对部落社会生存环境、生活习俗、行事方式的观察、记录来剖析人类社会的演进,这本书就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

戴蒙德在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理学、营养学和演化生物学等角度剖析区域划分、战争冲突、人际关系、养育孩子、对待老人、应对危机、宗教信仰、语言习得、健康膳食这9个方面,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传统社会最核心的生活方式。这9个代表传统社会的小切面也同样主宰着今日世界,因此,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参考和借鉴。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往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人际关系疏远、社会分配不公、愤世情绪高涨、社会冲突不断、身体亚健康、盲目崇拜流行文化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桎梏,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该回顾人类祖先的原始生活方式,追溯那些曾经帮助人类完善自我、建立文明与有序社会的良好根基,而这就是“昨日之前的世界”。相信每个想要关心人类社会演变历史和未来趋势的读者都不会错过《昨日之前的世界》。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划分地盘

 第一章 朋友、敌人、陌生人、商人

第二部分 战争和平

 第二章 一个儿童之死

 第三章 小战争

 第四章 战争面面观

 第五章 养儿育女

第三部分 儿童与老人

 第六章 如何对待老人

第四部分 危险与应变

 第七章 神经质的必要

 第八章 狮子与马路

第五部分 宗教信仰、语言和健康

 第九章 电鳗与宗教的演进

 第十章 七嘴八舌

 第十一章 健康四宗罪:盐、糖、油、懒

尾声

致谢

试读章节

边界

今天很多国家的人民都享有旅行的自由,几乎可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游玩。如果是在自己的国家里,当然没有限制,即使要跨越国界,进入另一个国家,也不必事先通报,只要拿出护照给海关检查就行了(见图34),顶多必须在出发前申请签证,进入之后就可畅行无阻。一般在路上行走或是走进公共的土地都无须提出申请,有些国家甚至允许你进入私人土地。例如在瑞典,土地所有人可禁止外人进入他的田地和花园,却不得阻止别人进入他的林地。每天,我们可能遇见几千个陌生人,对此也已习以为常。不管是自由旅行还是遇见陌生人,对我们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些只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对过去的人类社会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直到今天,依然还有一些社群与世隔绝,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之中。我将在本章以我自己深入新几内亚一个山间村落的经历,说明在传统社群的土地上出入的情况。我希望借由这些描述架设一个舞台,让读者了解传统社群的各个层面,如战争与和平、儿童与老人的生活,以及这个社群的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这些层面我会在本书其他章节深入探讨。

我来到这个山村是因为要调查研究附近山上的鸟类。村子南边有座巍然耸立的高山。我到达这个村子的第二天,几个村民即自愿当我的向导,带我沿着小路走上山脊的顶端。我将在那里选定一个营地,进行观察和调查。我们从村子出发沿着小路爬上去,经过一个菜园即进入高耸入云的原始林区。我们在陡峭的步道上走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在山脊线的正下方,发现一个小小的、杂草丛生的园圃,当中有一个废弃的小屋。再往上,山路即向左右两边延伸成为T字形。往右的小路还算好走,可沿着山脊继续前进。

我往右走了几百米,瞥见山脊北边有个营地,与我朋友住的山村同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也就是山脊南边,坡度较缓,那里也有一片高耸的森林,当中有条溪流,水声潺潺。我想,能在这么一个风景绝美、出入方便的高海拔之处扎营真是太棒了。我不但有机会看到高山的鸟类,附近还有水源供我饮用、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第二天,我随即告诉我的同伴,我打算在北边那个营地住几晚,并找两个人陪我。他们不但可帮我照看营地,还可以充当我的鸟类顾问。

我的朋友一边听我说,一边点头,但是一听到我要找两个人作陪就猛摇头。他们说,那里很危险,如果我要在那里扎营,只有两个人根本不够,非得找一群人当保镖不可,还要带着武器。这么大的阵势还如何赏鸟?人多嘴杂,鸟儿不被吓跑才怪。我问,这里的森林看起来既美丽又宁静,哪有什么危险?

朋友立刻答道:住在山脊南边的都是坏人,那些人就是河族,是我们山族的敌人。河族的人虽然不会公然用武器杀人,但常下毒或用巫术杀害山族的人。山族有个年轻人的曾祖父在离村子不远的自家园圃里睡觉,就被河族的人用暗箭杀害。与我交谈的这些朋友中最年长的一个还记得这件事,他说,当时他只是个孩子,亲眼看到那个年轻人的曾祖父被人抬回村子,身上还插着箭,村子里的人围着死者哭号。至今,他仍无法忘却那种恐惧。

我问,我们有“权利”在山脊上扎营吗?山族的朋友告诉我,山脊线是山族与河族的自然界线,他们的土地在山脊线以北,而河族则在山脊线以南。尽管如此,河族的人宣称山脊线以北有一些土地是他们的。他们问我,是否还记得在山脊线正下方有个废弃的小屋和杂草丛生的园圃?他们说,小屋和园圃都属于河族人,借以宣示土地的所有权。

过去我在新几内亚经过部落边界曾遭遇过一些麻烦,我想我最好听朋友的忠告。尽管我认为此地安全无虑,山族的朋友不可能让我在没有多人保护的情况下在山脊上扎营。他们认为至少要有12个人陪我,我则说7个就够了。最后,我们在7个和12个之间“妥协”。营地搭建好之后,我数了一下,营地共有20个壮汉,每个人都带着弓箭,还有一些女人来帮忙做饭、取水和拾木。此外,他们还警告我,千万不可沿着和缓的山坡,走进山脊线南边那片森林。那森林虽美,却是河族人的地盘,只要踏入一步,被他们逮到,就会有很大的麻烦,即使只是赏鸟也一样。山族的女人也不会到南坡取水,因为此举不只是入侵敌人的地盘,还涉及窃取对方宝贵的资源。如果真这么做,一定要赔偿对方的损失,不然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山族的女人每天都得走回自己的村子取水,扛着20升的水,往上爬500米左右,才能到达我们的营地。  我在营地度过的第二个早上就碰到了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事件,我因而领教了山族和河族间土地关系的复杂,不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么简单。山族的一个朋友陪我到T形小路,沿着山脊线往左,清理杂草丛生的旧路。我的朋友似乎一点儿都不担心。我想,我们只要不走到另一边,即使被河族的人发现,应该也没关系。但我们突然听到从南边传来的人声。糟了!是河族的人!如果他们继续往上走,走上山脊线,走到T形小路,看到刚清理过的痕迹,就会发现我们的踪迹。他们或许会以为我们图谋不轨,想要侵入他们的地盘,接下来必然会采取行动对付我们。

我满心焦急,仔细听他们的脚步声,想要估算他们走到哪里。他们的确往山脊线的方向前进,现在走到T形小路了。他们眼尖得很,绝不会没注意到小路刚刚清理过。他们会追过来吗?我发觉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听到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此时,他们的声音变小了。他们打算往南走,回到自己的村子吗?不对,他们继续往北走,往山族的村子前进!我实在不敢相信在我眼前上演的这一幕。河族人想要入侵山族人的家园吗?我细听,发现这群河族人似乎只有两三个人,而且都是大嗓门。如果是偷袭,他们应该不会这样大声嚷嚷。

P31-33

序言

在这个机场

机场一隅

2006年4月30日,上午7点,我在机场入境大厅,在拥挤的人群中紧握行李推车把手,准备搭乘今天早上的第一班飞机。这个场景我再熟悉不过了:几百个旅客,有人拉着行李箱,有人扛着箱子,有人背着背包,有人抱着小孩,在长长的值机柜台前排成一条条长龙,身穿航空公司制服的地勤人员站在柜台后面看着计算机屏幕,人群中夹杂着一些穿制服的人,如飞行驾驶员、空乘人员、行李安检员等,两个警察站在人群中,看起来颇为醒目——也许他们站在这里只是要让人知道这里有警察,安检员用x射线机检查行李,航空公司地勤人员为托运的行李贴上标签,行李搬运工则忙着把行李放到输送带上,希望所有的行李都能准确无误地送往飞机货舱,值机柜台的正对面是一排商店,卖报纸和快餐。我还看到墙上的时钟、公用电话、自动取款机和通往上一个楼层的滚梯。当然,从航站楼的窗户望过去,可以看到飞机在跑道上列队。

柜台地勤人员盯着计算机屏幕,敲打键盘,时而从刷卡终端机打印信用卡签单。排队的人站在等候线的后方,有的在开玩笑,有的耐心等候,有的等得不耐烦,有的则跟朋友打招呼。轮到我的时候,我递出我的飞行旅程表给一个我未曾谋面的柜台人员。我想,自此之后我或许也不会再遇见她。她给我一张登机牌,让我得以飞到几百公里外的一个地方,我不曾去过那里,也不认识任何一个住在那里的人,但他们应该能容忍我,让我踏上他们的土地。

对来自美国、欧洲或亚洲的旅客而言,尽管他们曾见过相似的场景,但这个机场给他们的印象特别新鲜而且强烈,除了我和~些外国游客,这个大厅里的人清一色是新几内亚人。外国人还会注意到机场柜台插的国旗不是星条旗,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旗——上有红、金、黑三色,左下的黑色三角形有南十字星,右上的红色三角形则有只金色的天堂乌。航空公司的标志也看不到美国航空或英国航空,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航空:机场屏幕显示的目的地也颇具异国风情,如瓦佩纳曼达(Wapenamanda)、戈罗卡(Goroka)、基科里(Kikori)、孔迪亚瓦(Kundiawa)、威瓦克(Wewak)。

这个机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Port Moresby)。对新几内亚的历史有点儿认识的人都不免为眼前看到的这一幕所震慑、感动。我初次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在1964年,那时这里仍是澳大利亚统治的领地。旧地重游,我不免想起澳大利亚人在1931年“发现”新几内亚高地时拍摄的照片——约有100万个新几内亚村民在这片神秘的土地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那些高地人几千年来一直与世隔绝,初次见到白人,不由得以惊恐的目光盯着这些外来者(见图30、图31)。2006年,我在莫尔兹比港机场,当地人的面孔一张张映入我的眼帘——旅客、柜台人员和飞机驾驶员等,我发觉这些人的面孔和那些老照片上的脸很像。我身旁的人当然不是照片中的人,但那五官和照片中的人就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想,这些人或许是那些高地人的子孙。

2006年我在莫尔兹比港看到的那一幕已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与1931年澳大利亚人拍的“第一次接触”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服装。70多年前,新几内亚高地上的居民身上几乎一丝不挂,顶多围着草裙、在肩上背着网袋或是插了鸟羽头饰。但2006年的新几内亚人穿着打扮就跟西方人没什么两样,穿着衬衫、裤子、裙子、短裤,有的头戴棒球帽。不过是一两代的光景,新几内亚高地人已走出石器时代来到现代机场大厅,学会写字、使用计算机,甚至会开飞机。这些人当中有些或许是他们部落里最早学会识字、写字的人。我在机场从一对祖孙的身影瞥见这样的代沟:年轻人穿着飞行驾驶员制服,牵着老人的手。年轻人解释说,那个老人是他爷爷,今天是他第一次搭乘飞机。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神情正如1931年拍摄的那些照片中的人。

但熟悉新几内亚历史的人稍稍观察一下,不只是发现1931年的人穿草裙、2006年的人穿着已像西方人,还能看出更大的差异。1931年的新几内亚社会缺的不只是工厂大量生产的衣服,也没有任何西方科技产品,如时钟、手机、信用卡、电梯和飞机。更根本的是,在1931年,新几内亚高地人没有书写系统、金属、金钱、学校,也没有中央集权的政府。要不是我们近年目睹了新几内亚的蜕变,我们或许无法相信一个没有文字书写的石器时代社会,如何在短短的30年间脱胎换骨,跻身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  ……

语言(第十章)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语言就是其中之一。以大多数小型狩猎一采集社群而言,一种语言平均使用人数只有数百到数千人,在这种社群中,其实有不少人经常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现代美国人常认为多种语言会阻碍儿童语言学习并使移民不易同化,因而不鼓励多种语言的学习。然而,根据最近的研究,学习多种语言的人对获取毕生的认知能力是有帮助的。无论如何,从今日的语言发展趋势来看,语言消失的速度很快,不到100年,世界上95%的语言将消失。这个结果是好是坏,就像多语主义一样有许多争议:虽然不少人赞成这个世界只剩几种普及的语言,仍然有一些人指出语言多样性可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好处。

最后一章(第十一章)讨论的主题与今天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现代社会的居民常见死因不是传染病,而是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心肌梗死、癌症等。反之,传统社群的人以前则很少得这些病,甚至没听过这些疾病。直到近一二十年,传统社群受到西方社会生活形态的影响,才开始得这些病。显然,西方社会生活形态具有导致这些疾病的风险因子,如果我们设法减少这些风险因子,也许就有可能避免死于上述常见于现代社会的疾病。我将以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为例,对传统社群的生活形态而言,这两种疾病的基因也许是有好处的,然而对过着西方社会生活的人却可能变成健康的杀手。基于这样的事实,很多人决心调整生活形态,因此能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我们死于这样的疾病,其实是我们自找的。

本书从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机场出发,在尾声回到洛杉矶机场。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待了几个月,直到飞机降落在洛杉矶机场,我的心还在新几内亚,之后才慢慢回过神来,知道自己回到家了。尽管洛杉矶和新几内亚丛林有着天壤之别,昨日世界的种种并未消失,仍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社会中。人类社会的大转变始于1.1万年前,但就新几内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而言,在几十年前才开始有了改变,至于新几内亚和亚马孙盆地少数仍未与外界接触的蛮荒之地,则和远古一样,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对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成长、生活的人来说,总把今日便利、舒适的生活形态视为理所当然,即使有机会到传统社群生活的地区旅行,也只是走马观花,除了一些刻板印象,难以看出传统社群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差异。为了了解这些差异,我在书中列举一些朋友的体验。这些人有的是美国人,有的则是新几内亚人或非洲人,他们在传统社群成长,直到青少年或成年之后才到西方社会定居。我的朋友梅格·泰勒夫人(Meg Taylor)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在新几内亚高地长大,因身为巴布亚新几内亚驻美大使和世界银行副总裁在美国待了很多年。

我们可从传统社群的生活看到人类几千年来自然实验的痕迹。这些实验都是不可能重复的。我们无法将今天的社会重新设计,几十年后再来观察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只能观察已经实验过的社群,并学习他们的经验。当然传统社群不见得样样都可做我们的模范,看到不好的地方,也许我们该庆幸我们的社会没有这样的缺点。至于让我们羡慕的方面,我们也许可以好好想想如何效仿。例如西方社会公共卫生进步、免于传染病威胁则是我们可引以为傲的,但就争端的解决、儿童教养、如何对待老年人、对危险的警觉和多种语言的使用等方面,传统社群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传统社群的生活方式常令我有大开眼界之感。我希望借由本书与各位读者分享这种感动。除了感动,各位也可以想想,他们既然做得到,我们不妨也试试看,说不定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能获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