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然界的状态(自然环境)/探究式科普丛书
分类
作者 林静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中无奇不有,在那里你能见到茂密的森林、浩瀚的大海、碧绿的湖泊、蜿蜒的河流,还有在地球上生活和生长着的各种动植物。大自然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对待大自然“慈母”,我们必须善待她,同她和谐相处。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为了字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永远爱护生态环境,制止环境污染,反对不顾后果的野蛮掠夺。如果我们不善待大自然,我们则必然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雪灾、火灾、地震、海啸在一次次地对我们发起攻击,对于大自然的这种伤害,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团结起来应对它的突然袭击。

林静编著的《自然界的状态:自然环境》这本书能让我们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书中运用流畅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各种自然问题。愿那些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的孩子们都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健康成长!

内容推荐

《自然界的状态:自然环境》是“探究式科普丛书”之一,由林静编著。

《自然界的状态: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成因、组成、特点、分布。其中地理环境主要讲地质构造、山川地貌、气候与灾害、水资源、河湖水系、平原、草原、高原等土地和森林、植被与人类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 你在他乡还好吗——环境学习篇

 第一节 从宏观上了解环境

1.你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吗

2.我国有哪些环境资源

3.环境是怎么划分的

4.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5.什么是生态环境

6.为什么说森林是人类的健康保护伞

7.光合作用是怎么进行的

8.了解“湿地”

 第二节 地理现象和动植物谐趣

1.“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的是什么

2.“海市蜃楼”的成因

3.神秘的厄尔尼诺现象

4.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

5.骆驼为什么被称作沙漠之舟

6.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鸟一鸵鸟

7.最著名的灭虫植物一除虫菊

8.关注世界濒危珍稀植物

第二章 人类生存法则——环境探索篇

 第一节 地质灾害

1.火山是怎么喷发的

2.为什么会有地震的发生

3.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4.让人心惊胆颤的海洋大风暴——海啸

 第二节 自然灾害

1.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

2.飓风是怎么来的

3.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4.可怕的沙尘暴

 第三节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报复

1.“地球发烧”是什么意思

2.泛滥成灾的赤潮

3.酸雨为什么被称作“空中的死神”

4.谁在跟人类抢饭吃——土地沙漠化

5.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

6.荒漠是怎么形成的

7.光化学烟雾会及其危害

8.噪音也是一种污染

9.耸人听闻的电磁辐射

10.臭氧闻起来臭吗

11.人体健康的最大杀手——汽车尾气

第三章 和谐的真谛——环境保护篇

 第一节 我们青少年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1.为什么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2.超市为什么不让用塑料袋

3.什么是绿色食品

4.野生动植物为什么要受到保护

5.环境保护日的由来

6.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理应和谐相处

1.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

3.什么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一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5.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

6.生态失衡有什么后果

7.日益膨胀的城市垃圾

8.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9.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

10.“屋顶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

试读章节

3.环境是怎么划分的

前面讲过,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叫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规划、农村基础建设、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变,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按照环境要素来进行分类,可以把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环境。

通常,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多层结构,而每一层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我们知道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那么,我国的自然环境具有哪些特点?

(1)季风气候影响显著。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辽阔的土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季风在一年当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亚热带地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南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0多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分布着许多山脉和丘陵。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特征,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青藏高原的土壤、植被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要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不大,所以生物种属特别繁多,地理形态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能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能找到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

(4)人类的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原有的面貌。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荒种植、砍伐森林、围湖造田、修塘筑堤、开河挖渠,在大地上开垦了十多亿亩农耕地,培育了许多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近年来又修建了许多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同时建造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使自然面貌发生着重大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空间是有限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不会自然增长的。

P10-13

序言

科学是一种世界观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目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