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武大帝(上中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焕亭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焕亭的《汉武大帝》是继姚雪垠的《李自成》、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之后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又一重要收获。

《汉武大帝》以刘彻的幼年开篇,通过风险继位,掌握大权;用贤变法,尊王攘夷;大战匈奴,出使西域;巫蛊为乱,罪己示民等重大事件,围绕和与战、治与乱、忠与叛、生与死、得与失、情与恨的矛盾,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内容推荐

《汉武大帝》以刘彻的幼年开篇,通过风险继位,掌握大权;用贤变法,尊王攘夷;大战匈奴,出使西域;巫蛊为乱,罪己示民等重大事件,围绕和与战、治与乱、忠与叛、生与死、得与失、情与恨的矛盾,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其间宫廷的明争暗斗,大汉帝国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气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抵御外族入侵,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壮烈激越的将士情怀,雄视天下的盛世风华,都将在这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汉武大帝》由杨焕亭编著。

目录

上卷:君临天下

序 一

序 二

楔 子

第一章 惊天刺案动长安  刘彻请缨出京都

第二章 慧识忠勇赠虎鞶  谋出少壮擒元凶

第三章 刘彻远虑焚狱词  李广出奇却敌兵

第四章 金屋藏娇谈笑里  风雨化虹辩词间

第五章 登楼追远忧国政  帝后论人起锋争

第六章 尊儒策问正纲纪  上林不眠议国是

第七章 王娡书札言心事  刘彻细柳振军威

第八章 心怀高远拒风雨  积怨太深两情疏

第九章 张骞持节使西域  汉皇探臣宴刘安

第十章 赵绾倾舟坠情网  祸起萧墙遇逆风

第十一章 公主明理救汉使 刘彻动情遇红颜

第十二章 汉皇韬晦待崛起 窦后锁眉愁烽火

第十三章 柏谷历险镌足痕 江南伐酋主沉浮

第十四章 盈泪出宫恨无语 思漫归京赴新程

第十五章 暮霭深秋残阳落 风雨关河看英杰

第十六章 不战屈兵平南叛 力主和亲谋北安

第十七章 闽越分国南藩定 永巷事发韩嫣倾

第十八章 静心自问思官品 开怀放眼选良才

第十九章 王恢视边雁门郡 周风沐贤古雍城

第二十章 余吾水荡情爱曲 未央廷议析战局

第二十一章 马邑首战失地利 池阳闻报怒冲冠

第二十二章 痛思败因还自省 争宠尤人意难平

第二十三章 窦婴含恨辩朝堂 阿娇泄妒作巫蛊

第二十四章 引颈喋血巫蛊案 废后阿娇出椒房

中卷:汉武执鞭

第一章 东方朔怒斥董偃 张使君再征瀚海

第二章 卫将军初战告捷 长公主情发春华

第三章 沧桑尽在酒时语 风流当属情中人

第四章 瑞雪妙赋摇玉树 金麟嘤啼降皇廷

第五章 阿娇含泪诉积怨 卫后喜盈入椒房

第六章 血洒疆场志未酬 推恩狂飙振长缨

第七章 铁骑重击破楼烦 卫青封赏犒三军

第八章 主父弄波齐王府 淮南梦破推恩潮

第九章 汲黯判案公生明 刘彻护法义灭亲

第十章 阏氏凛然玉石碎 张骞泪倾归长安

第十一章 论官语中见官品 情怨话里识情操

第十二章 大将军负重出京 卫子夫遭嫉添愁

第十三章 霍去病漠南试剑 淮南王寿春布局

第十四章 龃龉始觉心隔远 佳气天赋麒麟情

第十五章 淮南平叛血雨飞 祭祖忧思立嗣急

第十六章 月夜遇刺蒙虚惊 情爱萌生公主心

第十七章 恃威联姻一厢愿 雨化云散两情结

第十八章 雄略谋通身毒道 风从上谷燃烽燧

第十九章 谈笑帷幄定战局 廷议重案见人心

第二十章 汲黯上谷查军情 去病祁连出奇兵

第二十一章 焉支山巅飞剑影 上林捷报扫浮靡

第二十二章 决战河西驰万马 旌指雁门动千军

第二十三章 干戈化帛定河西 瀚海染血泪雨飞

第二十四章 爱在英雄心事定 贷贳风波强项官

第二十五章 莽原见证山海誓 汉皇痴迷思倾国

下卷:天汉雄风

第一章 整饬盐铁诏官营 赏雪乐坊遇佳人

第二章 李广报国再请战 公主伤别痛阳关

第三章 大将军漠北布阵 霍去病北海扬威

第四章 李广刎颈泣神鬼 卫青抱愧念忠魂

第五章 温柔夜里倾国恋 无疆亭下伤情别

第六章 巡察风波漫朝野 秋雨玄甲哭骠骑

第七章 连环案毁两重臣 兴国计出双英杰

第八章 秋风辞载悲凉意 酎金案拷忠义心

第九章 上林悲风问心惆 阴山勒兵凌胡霜

第十章 嵩山群峰呼万岁 泰岳松涛恸哀音

第十一章 绝爱失爱各自痛 君情臣魂天地分

第十二章 香魂一缕随水去 思念不尽伴月来

第十三章 念罢美人又北顾 尊官贰师还西征

第十四章 两年受降成梦影 三载远征千马回

第十五章 天汉光照苏武志 战云搅动李陵心

第十六章 纵弟秽乱延年死 为友激辩太史冤

第十七章 错中错李陵蒙诟 忍上忍太史守志

第十八章 巫蛊又生宫闱乱 歧见远疏父子情

第十九章 相望无言亦无恨 林深山静心不宁

第二十章 落叶萧萧长安树 阴霾重重汉宫秋

第二十一章 卫后抱恨自裁去 父子反目动刀兵

第二十二章 刘彻痛思平叛误 燕王心随立嗣浮

第二十三章 霍光观画体君意 汉皇一怒斥红颜

第二十四章 钜定藉耕感民意 轮台罪己明得失

第二十五章 恨满关河残梦断 情绝汉宫悲歌终

后 记

试读章节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深冬的一个深夜。

夜色如墨,凛冽的北风呼啸地穿过长安城,在城中的每个角落肆虐,只有未央宫前昏黄的灯火把宫阙两边绣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的旗子投射在冰冷的宫墙上。城头上传来打更的声音,唱着子时的幽歌……

此刻正是值守的羽林卫换岗之时,在每一条大街口,当值的士卒在什长交代了应注意的事项后,便瑟缩着身体匆匆离去。

霎时,风中传来的浓烈血腥味,让中尉郅都的眉毛骤然收在了一起。

“不好!一定出事了!”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使他果断地向身后的部属喊了一声,然后就催动坐骑向大臣们聚居的尚冠街奔去。“嘚嘚嘚”的马蹄声伴随着步卒的跑步声打破了午夜的宁静,街道两旁的屋宇问荡起杂沓的回音,沉闷而急促。

战马比他更敏感地捕捉到弥漫在暗夜中的杀气,它疾奔的四蹄在太常袁盎的府邸前骤然停止,然后怎么也不愿往前一步了。郅都勒紧马缰回眸一看,只见袁盎血肉模糊的头颅被悬挂在府门前,鲜血已凝固成紫色。两具守卫的尸体一个头朝外,倒栽葱式地卧在台阶上;一个头朝里,沾满鲜血的手伸向门内,口张得老大,似乎连最后的一声惊叫都来不及喊出,就被身后的剑穿透了胸膛……

“袁大人,下官来迟了。”郅都压抑住胸中的负罪感,向身后的羽林卫沉闷地发出命令,“有刺客!以一什为列,向四周搜索!”说罢,他便带着一名司马和四名羽林卫登上台阶。

门虚掩着,轻轻一推,一股浓郁的血腥味扑鼻而来,袁府府令也倒在血泊之中,尸体已僵硬多时。郅都绕过血迹,直奔后堂,从内室传来袁夫人母子的呼吸声。他不及多想,转身又奔向书房,只见案前的灯火依旧亮着,袁盎的身体斜躺在案边。血从脖子喷出来,染红了月蓝色的深衣。环顾室内,除地上散落着几筒竹简外,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站在袁盎的尸体旁,郅都眼里喷出愤怒的火焰。

刺客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取袁盎的性命。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袁夫人母子幸免于难。

刺客选择在两班值守交接,后一拨还没有到,而前一拨因为气候寒冷,精神疲惫,警惕性不强之时。而且他的行动诡秘而又利落,显然是在袁盎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入室行凶的。

这是一个冷酷残忍的杀手,他不但杀了袁盎,而且还肆无忌惮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来高悬府门,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郅都来不及理清自己的思绪,就吩咐羽林卫用丝绢裹了袁盎的尸体,抬到院内的竹林旁。他正要离去,却不知道踩到了什么东西,听见脚下传来“咯吱”的声响。他下意识地低下头去,就从几片染了鲜血的竹简上看到了几行令他十分吃惊的文字:

刺客虽罪在不赦,然尚知过而不惮改。且区区刺客能耐我大汉者何?臣之所忧者,乃刺客身后主谋。贼之所谋,在乱我朝廷,惑我人心。臣虽死不足惜,惟念陛下、太子与各位同僚之安危。

他弯腰捡起血书,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袁盎犀利忧郁的目光。那些字虽然被血水浸渍得有些模糊不清,可这工整流畅的行文诉说着这位大臣的远虑和近忧。郅都判断,刺杀袁盎的事绝不止这一次,此前一定还有刺客欲对他下手,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未能得逞……

郅都的目光牢牢地盯着竹简,忽然一道闪电划过脑海,眼前骤然出现一幅让他惊心的画面。

时光追溯到四年前,时值吴楚七国之乱刚刚平息,大汉在经历了一场几乎倾覆的劫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十月朝会。那一天窦太后在后宫设宴,为从睢阳归来的小儿子刘武接风。席间太后再度提出,要皇上践行一年前册立梁王为储君的承诺——上次这个议题因当时在太后身边担任詹事的窦婴反对而搁浅。窦婴是太后的侄儿,他的态度成为其他人在立嗣问题上表态的依据。

皇上十分尴尬,为当初酒后失言追悔不已,他希望朝臣中有人像窦婴一样挺身而出,为他说话。而就在这时,袁盎站了出来。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目光炯炯环视着大厅,然后抑扬顿挫地说道:“臣以为,当初窦大人反对立梁王为储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只不过重申了太祖高皇帝当年的誓约。”

因为只隔几步远,他已经发现太后面露不悦,但他并不顾忌,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臣夜观《春秋》,掩卷沉思,久不能寐。昔日宋宣公舍其子舆夷而立穆公;穆公舍其子冯而立舆夷,其后冯与舆夷争国,战乱不已,生灵涂炭,国势日衰。前车可鉴,望陛下明察。”

若不是长公主在紧要关头及时出来打圆场,愤怒的太后怎会放过这个敢藐视她权威的臣下呢?

那一场宴会的结果,就是皇上一连发了两道诏书:第一道就是免除了梁王刘武的朝觐,要他据守睢阳,断了回京的念头;第二道就是册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打碎了梁王觊觎储君的美梦。

从那时起,袁盎就常常伴在皇上左右了。

他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散朝后,太尉周亚夫在司马门外等待袁盎的情景。周亚夫对袁盎维护大汉祖制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并邀他登上自己的车驾,相约携手为大汉江山尽忠。两位同僚正谈到高兴之时,一支利箭飞来,正中了驭手的脖子。

四年之后,袁盎又一次以他的清醒和果敢赢得了皇上的赞赏。

风波都是由那个迂腐的大行引起的。朝野都很清楚,四年来皇上之所以不愿意册立皇后,都是因为对栗姬不满。她刻薄、尖酸而且性情浮躁,没有一点母仪天下的风范。可是大行偏要在那个冬日的早晨,不知天高地厚地进谏皇上速立栗姬为后,因此导致皇上龙颜大怒,竟然不顾太傅窦婴和太尉周亚夫的劝阻,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袁盎很清楚,如果栗姬无法获得皇上的宠爱,那么废掉太子,册立新嗣是迟早的事,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站在了皇上一边。他也认为刘荣不适宜继续做太子,不单单是因为栗姬的人品,更在于其自身的懦弱。

“臣以为相比于太子,胶东王智慧超群,举止合仪,立为太子,乃国之所望。”他的这番言语让太尉和太傅大为不解,但是却顺了皇上的心意。袁盎不是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再一次加深与刘武之间的愤恨。可是,他毫不后悔。

袁盎一番慷慨陈词,影响了包括郅都在内的一大批同僚,结果这场废立的廷议以皇上连发的三道诏书而形势大变。P1-3

序言

杨焕亭的《汉武大帝》是继姚雪垠的《李自成》、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之后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又一重要收获。章回体式的通俗包装,并不改其严肃历史文学的内质。何况章回体并非就是如《三侠五义》、《包公案》式的信马由缰、虚构和戏说。四大名著如《红楼梦》等也是章回体,而当今许多假历史之名的高深文字,却并非严肃的历史文学。

相比于姚雪垠历史小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农民起义的过分美化;孙皓晖强烈的秦是“中华文明正源”理念的介入,对儒家大师难以容忍的丑化,以及长期以来充斥书市和荧屏的历史戏说,《汉武大帝》吸收了以上种种哪怕是优秀的历史小说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赋予它以纯正的历史品格。忠实于历史史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再现历史的真实氛围,把人们带到更接近事实与可能的历史现场,给人以尽可能真实的历史。

历史之于小说、文学的结合,虚构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历史小说。其原因正如孙皓晖所说:“史料所呈现出来的,是既定的格局,是已经风干了的种种骨骼。历史小说的使命,是复活历史的脚步,是复原人物的血肉。”赋予历史骨骼以生命的血肉,给重大的历史事件以更接近历史本质环境,以生动真切的氛围,把读者带人历史事件的现场,正是历史小说家史识文才之着力处。

在史识方面,作者杨焕亭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广阔的历史视野。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对咸阳及咸阳原上的秦汉历史遗迹和帝王坟冢所埋葬的帝后将相和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他又报@T~dt大学历史系,由通史而断代史,钻研不辍,积累了丰富的秦汉史知识。大学毕业后他又一直工作在咸阳,与秦渭、阿房、长陵、阳陵、茂陵、霍去病墓朝夕相对。而他司职的新闻、文艺工作,及文艺理论批评的写作,又大大拓展了他的理论视野,使他获得了一般史学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思想素养。

正是这些求学和专业经历,使他在过了知天命之年以后,产生了要给中国历史和长眠在故乡大地上的一个个伟大魂灵以生命的强烈艺术冲动,历时六个春秋,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这部历史小说,给自己也给家乡的土地一个可堪告慰的答卷。

它是巨大而恢宏的历史长卷。不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汉武帝叱咤风云,有功有过的一生,而且全景式地、多侧面地再现了武帝一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宫廷斗争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平定闽越、盐铁官营、废五铢钱、几次重大的巫蛊案、废太子刘据、立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等,皆有艺术的再现。

线条清晰,场景生动,时而金戈铁马、起伏跌宕、惊心动魄;时而君臣相知、和风细雨、春光明媚、情意款款;时而形势突变、君王变脸、人头落地、好人蒙冤……勾画出一幅专制王朝之下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政治生态图景,不仅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让人品味出王朝政治的险恶无常和专制本质。

本书在结构和人物塑造的着笔深浅上,不仅考虑到历史的真实,还考虑到受以往诗文、影视、戏剧影响的观众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的关心,力图以史实为依据,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理解还原这些故事和人物的真相。如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有关的人物有窦太后、窦婴、田蚧、卫绾、董仲舒、公孙弘、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李蔡、韩安国、苏武、汲黯、霍光、桑弘羊、张骞、司马迁、张汤、江充、灌夫、程不识、严助、刘据、刘安、韩嫣、主父偃、李广利、金日碑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李延年等;与皇帝后宫生活有关的有王姑及乡下女儿金俗、长公主、陈阿娇、平阳公主、卫子夫、王夫人、李夫人,钩弋夫人等。

这些人物或以自己出色的才能,为武帝所重,升官拜将,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或因性格耿介,宽厚无私,忠贞为国,得罪权势,铸成悲剧人生;或因一心揣摩圣意,嫉贤妒能,贪赃受贿,罢民田产,滥杀无辜而臭名于今;或因文才或美貌超绝,而为帝所宠,但也前喜后悲,命运起伏……所有这些人物命运与其相连接的故事:如金屋藏娇、骑奴掌军、司马相如与《长门赋》、周亚夫军细柳、传子杀母、马踏匈奴、李广难封、司马腐刑、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公主和亲、霍光辅政、韩嫣乱宫、酷吏张汤、后庭巫蛊、刘安与《鸿烈》、董仲舒与独尊儒术、武帝封禅求仙等等,都在作品中一一得以表现,并有机地融人情节结构中,大大增加了它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汉武大帝》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上,一方面具有严谨的历史立场,另一方面具有当今的时代高度。前者集中体现在对主人公刘彻的评价上,既没有否定他作为一代英主,在即位后决定国政大计,建明堂、尊儒学、培养人才、奉贤良,后来又不拘一格用人才,任用平民卫青、公孙弘、赵绾、霍去病、张骞等年轻政治家和将领,开疆拓土、平定内乱的文治武功;任用韩安国、郑当时为大农令,发展经济的伟大成就,又没有忽视他在取得重大成绩之后心态的变化:一是频繁动用武力,劳民伤财,以致国库空虚;二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断地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恣意封赏,动辄千金,挥霍国家财力;三是虽然对汲黯等忠贞之士的批评采取适当容忍态度,但却好冲动,爱听好话谀词,重用奸人酷吏,自毁国政根基;四是重女色,疏远端谨贤淑、宽人严己的皇后卫子夫,致使以个人对钩弋夫人的喜爱,而导致一场血雨腥风的“巫蛊事变”;五是迷信术士及长生不老,求仙问丹,耽误朝政,损害自己健康。

如此严苛的批评态度,实在是集历来对刘彻批评的大成。这种批评,笔者以为是对近代史以来因外族入侵而高涨的民族救亡情结中,过分显扬秦皇、汉武、康熙等帝王以开拓疆土而有功于民族的史观的一种“拨乱反正”。这种观点不仅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鉴古照今的现实意义。

本书最具时代高度的见解是正确阐释了历史上包括汉武帝时代与北方匈奴、西域少数民族的战争与和平的本质,以及“和亲”、“修好”的价值与意义。全书并没有将匈奴丑化、异化,既理解了他们逐水草而居,善骑射奔走、吃肉食住毡篷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肯定了他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同样渴望和平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了他们在汉军大举进攻时的英雄主义。小说对韩安国、张骞等知匈人士提出的以贸易之利、礼仪教化、互通往来的“殊俗相容”的民族政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国土安全、民族生存受到威胁时,对异族侵略者的武力打击是合理的,但当国家不受威胁时,民族的和平、交往、互利、共存就应该成为民族关系的常态。在隆虑阏氏和张骞与匈奴婚姻的表现上,于单以单于太子身份投汉等情节中,作者寄寓的正是这种民族互利、共存、共容的思想。

《汉武大帝》一书,在历史文学上的最大亮点,是它做到了将事件、故事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包括人性、人情,人的精神、心理和意志力量,使历史成为真正的人的历史。

在作者的笔下,刘彻成为一个生动、具体、真实的人,由于母亲王娡曾经的平民身份,所受的历史文化教育,他的性格、心理是健全的;不仅敢于藐视祖母窦太后的权威,而且敢于拒绝母亲为家族成员谋私利的要求,无论选贤任能,内政外交,还是军事经济,都达到了西汉王朝的巅峰。但随着权力的稳定、国家的强大,他越来越沉迷于女色,既享受着个人无限的权力,又贪婪于肉欲的快乐。当意识到这一切将随着老病而结束时,他又迷上了寻仙问丹,封禅求神,直到死亡的钟声即将敲响时,他才意识到“连年征战,误了农桑”,导致国力渐衰,下了“罪己诏”。作者在这里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帝王心理的嬗变,而是不可更改的生命的规律,不受约束的权力和个人欲望发展变化的必然逻辑。

与对书中主人公刘彻性格心理表现为一体,本书的其他主要人物如陈阿娇、卫子夫、窦太后、平阳公主、卫青、田蚧、窦婴、周亚夫、司马迁、李广、李陵等人的性格、心理及命运变化,都是充分人性化了的。尤其是对卫子夫、平阳公主等女性心理状态表现得更为细腻而丰富,不仅写出了宫廷生活,以及宫廷之中人与人关系的日常化、伦理化特点,也写出了宫廷斗争独有的恐怖与残酷。

朝会是皇权政治决策和各种力量角逐的主要场所,也是作者揭示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代表的封建政治家的德性、品质的主要方式。应该说书中的一些主要朝会都写得很好,于面争廷折中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的心理的瞬息之变。正是通过朝会,作者不仅把刘彻的思想、心理、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通过朝会上的选择,把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与人的伟大与卑微、勇敢与怯懦、大公与无私、光明与黑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作者还充分表现了在皇权政治中,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如位高权重的田蚧,在政治思想上虽有投机的成分,但还是正确的,然而他的为人及个人生活却是卑鄙无耻、不择手段、贪贿成性的;如张汤,他是一个以株连和陷害为能事的酷吏,甚至因嫉妒而制造了他原来的上司李文灭族的惨案,但在经济上却又是清廉的,连他的老母亲也以有这样“勤于国事”的儿子而骄傲。

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上,《汉武大帝》的作者持的是以国以民为本的道德主义立场,它张扬的是李广、司马迁、张骞、卫青、卫子夫、韩安国、周亚夫、苏武、汲黯等能臣良将公而忘私的高尚人格和境界,鄙视的是韩嫣、田蚧、李蔡、李延年、李广利这样溜须拍马、曲意逢迎、只为个人谋利益的小人。所以全书弥漫着一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气,又充盈着高贵的人格力量。将历史、民族、政治人格化,不是为史而史,而希望对当今社会、政治、文化和政治家的人格建构有所启示和引导的作用,这或许是已达“知天命”之年的作者对社会政治和人性人情的新的感悟。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名著《人论》中说,“人类生活乃是一个有机体,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容互相解释的。因此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就给予我们对未来新的展望,而这种展望反过来又成了推动理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动力。”

正因为如此,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杨焕亭的史家眼光、学者修养,我以为不只是对历史与人的历史阐释中,表现了一种哲学的眼光。这就是他不仅有对历史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包含着对推动当今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热情,表现出一个作家深厚而广阔的人间情怀。

后记

与历史相约

——写在《汉武大帝》之后

修订完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的最后一章,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点燃一支烟,走出斗室,沿着“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渭河长堤,一路漫步而去。春天,总是最早挂上垂柳柔嫩的枝条,舞动青天的柔风,吹皱一湖涟漪,在我面前铺开季节的明丽。

“咸阳二三月,宫柳满金枝。”这是李白当年莽原放歌的纵情,恰如我此时的心境。

记忆穿过岁月的帘幕,带我回溯远逝的光阴。每一个诗意的日子,都留着我生命的足痕,撒着我耕耘的汗水,流淌着我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情。

六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我在键盘上敲出《汉武大帝》这几个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汉字时,眼前的这些垂柳,都还是“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的娇躯弱枝;现在六年过去了,它们已呈现出“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的壮观了。

这是近两千个晨曦薄暮的远征,我与这些垂柳一起,撒一路翠绿,散一路婆娑,播一路柔情,用“神圣的文学”编织着色彩斑斓的梦幻,用手中的笔皴染灵魂深处的每一缕情结。

当一百多万字的书稿在我笔下一章一章走到终点时,我也由一个当年踌躇满志的中年人步入温馨从容的夕阳余晖了。

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太厚重,太博大,我一直担心自己的一支纤笔不能承载那“尚武与进取”、“重让与敬贤”、“象天与法地”的大汉雄风。

汉武大帝,是一个与秦皇、唐宗并肩站立在中国历史上的顶尖人物;是一个缔造了天汉雄风的政治家;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中国多民族融合作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家;是一个用侠骨柔情书写人性沛然的男人。

关于他的专著,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以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争光耀辉,珠玑璀璨。因此选择这个题材,不仅对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曾引起我周围文友的担忧。可我相信,艺术从来就是个性的,一百个作者的笔下,就会塑造出一百个汉武大帝的勃勃雄姿。

因此,那个春天,在我长篇小说《往事如歌》研讨会刚刚落音之际,就义无返顾地从千年古都咸阳起锚,划着文学的双桨,去寻找那个期待了很久的梦。

这寻梦的历程是如此的充满了荆棘和峦嶂。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去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为此,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浩如烟海的史籍。六年过去了,一部《史记》已“韦编三绝”;一部《汉书》已读成残片;一部《资治通鉴》已多处破损;更不必说,为了考证一条河名、一座山名的古今沿革而翻遍当代名家的学术专著。

可我知道,历史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我需要用文学的思维,艺术的笔触去塑造数百个艺术形象。他们既活在他们的时代,又该是站在文学画廊中的毫无重复之弊的形象;他们既是书写了一代风云的英雄,又是血肉丰满的人;他们既是穿越岁月的生命个体,又是承担着诸多矛盾,并在这些矛盾中保持着性格特征的存在。

对汉武大帝,我从一开始就不愿仅仅把他塑造成一位立志改革、开疆拓土的单纯政治人物,而首先将他还原为一个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一个被爱燃烧的热血男儿、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对生命充满憧憬和恐惧的封建帝王。

对作品中不可回避的战争,我也不愿简单地用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或传统的“收复”之类的窠臼去界定它的性质,而是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去展示贯穿在战争中的各民族的英雄主义。

战争,不仅仅使得匈奴人遭受了深重灾难,也让汉族百姓遭遇被蹂躏、被屠杀的命运。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他们在席卷匈奴的军事进攻中,都不得不为匈奴将领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战争也使两国人民深切感到,只有民族融合才能让他们摆脱苦难,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才能共生共荣。

对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也努力从人性出发,去讴歌英雄和普通人心灵中的情爱旋律,他们热恋与离别,欢歌与悲泣的故事,诠释了爱的真谛。

对环境的描写,我力求突出文化的地域性。这是我的出发点,它是否达到了我所追求的,只有读者才是公正的评判者。

这寻梦是如此的艰难和漫长。不仅生命在这六年中经历了从中年到暮年的过渡,更是文学之旅的跋涉与攀登。我自知不属于那种靠才气挥洒激情的写作者,因此,惟有在“三更灯火”、“五更鸡啼”,“秃笔成冢”(电脑键盘换了三次)的磨砺中感受文学的快慰。

从“桃红复含宿雨”的初春到“荷动知鱼散”的盛夏;从枫叶如丹的秋色到盼雪寻梅的隆冬,这小小的办公室成为我精神徜徉的领域。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孤独的享受,也是一种寂寞的沐浴。

没有谁会去关注一个老人在简朴大楼的一角寻求文字的乐趣,不久的将来,我将回到家里,过一种没有任何约束,却也是极不习惯的日子。因此,我将十分珍视生活给予我的哪怕每一秒的时间。感谢生活,感谢岁月,终于使我在2012年的春季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感恩!是人性的本然,是道德的行为外化。我不能忘记,在这近两千个斗转星移的时光交替中,曾给我诸多关爱的文朋诗友,曾为我分担了诸多重负的家人。我尤其要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原主编单占生先生、编辑部主任许华伟先生、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韩敏部长、湖北天一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的田敦国编辑。我曾为沈雁冰先生编辑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小说《李白成》的艰辛付出而感慨,我从以上四位先生的高尚职业精神中感受到新时期编辑群体的风采,那一条条中肯的修改意见,那些坦诚至真的心灵交流,成为我今后创作的宝贵财富,没有他们的殷殷指导,鼎力提携,就不会有《汉武大帝》的问世。在此,我怀着感恩的情怀,表示深切的感谢!

我将以此书亲吻予了我生命的秦川大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