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转化后进生》编著者青影。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面对着一个处于可塑性很强时期的学生集体,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和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类型,从“为了一切学生”的高度出发,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光荣”的意识,给“后进生”倾注更多的爱护、关怀,从内心对他们充满信心、爱心,用赏识的眼光去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外力作用逐步变成自身转化的内动力。教师对待所有学生要做到态度一样,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特别对于“后进生”,还需要更多付出和给予。
《教师如何转化后进生》编著者青影。
《教师如何转化后进生》内容提要:积极创新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将因材施教贯彻始终。将教师如何教出好成绩进行具体概述,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其次,我们的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的个性存在。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个性迥异的生命个体,其性格特点、学习水平、素质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其发展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尊重学生,就应当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存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都是一样的,必然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有的学生学习不努力。这种发展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学生,作为教育者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这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客观使然。一厢情愿地拒绝后进生,不接受后进生的存在是对教育规律的漠视,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
再次,我们的教育期待全新的教育评价机制。优生、后进生是相对而言的,现如今的教育评价机制是一种横向的比较,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是通过考试的手段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检测的一种评价行为。这种评价机制必然会出现后进生,后进生以一定的比例客观地存在于某一教育群体之中。这对于学生,对于教师都是一种误导。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效果,必然想方设法地将班级里的“后进生”驱除出境,必然对后进生一味地报怨与牢骚。因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当改变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如若我们的教育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由横向评价转向纵向评价的话,那么后进生也就不复存在了。相较那些优生而言,后进生也有其发展的潜力,更为教师提升与教育创造了足够的空间。以学生的发展程度评价学生与教师,也许教师对学生的“挑肥拣瘦”现象将随之消失。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教育容不得教师对学生“挑肥拣瘦”,对于后进生,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梁好著)
关注后进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研究教育就要研究学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我们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有主有次,有所侧重,切忌平均用力。既如此,那么哪一类学生才是教育最需要关注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教育应该关注“三好学生”,因为他们有学习的天赋与资质,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真正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想境界。
也许还有人说,教育应该关注中等生,因为中等生才是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只有让中等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才算实现了教育的正义与公平。
诸如此类言论,我不否认,但绝不敢苟同。因为在我看来,教育真正应该关注是“差等生”,是那些学习、品德、行为、心理等方面,或任何一方面偏离常态,有一定问题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姑且称之为问题学生吧,因为他们才是学生群体中真正的弱势群体!
为什么?因为这类学生貌似凶悍强大,实则心里极度自卑、精神无比空虚,有的甚至还有着严重的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外强中干”,道出了这类学生的实质。
从表面看,这些学生的思想言行表现出强势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中无人,胆大妄为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类学生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敢做,一旦做起来,什么老师家长,什么班规校纪,完全置之不理,只图一时的冲动与安逸。对于老师的耐心说服教育,多方引导,他们都听不进去;对于父母的打骂和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毫不在意。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家长和老师越是限制的事情,他们就越想做。如不准独自外出,他们就偏要越墙出校;不准吸烟,他们偏就在校园里当着众多同学吸烟;不准进电子游戏,他们就利用周末或旷课,整日整夜地去玩游戏。有意与老师作对,与班干部作对,“玩的就是心跳”“我是差生我怕谁”等等之言,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2,盲目自尊,屡教不改
这类学生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做事做人全凭热情,缺乏意志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课堂上想睡觉就睡觉,想离开教室,只要老师不注意就离开教室。虽然他们的表现差,但自尊心却特别强,具有有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气势。P6-P8
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后进生”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后进生”的存在,对于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有着很大的影响。最严重的后果是,任课教师放弃对他们的努力,“后进生”自暴自弃。但是,这种结果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如何帮助“后进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就成了每一位教师的艰巨任务。
毋庸置疑,“后进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关注、帮助并改变他们。
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优等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而“后进生”却难以融入其中。在优等生享受着学习所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后进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仍然是一团迷雾。久而久之,他们成了课堂上名副其实的“听众”,而课堂也成了他们心头难言的伤痛。
教师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后进生”的问题,就要调查了解每一个“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据调查,“后进生”当中很多人不是差在智力上,而是差在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能力上。
“后进生”的存在牵动着每一位老师的心。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为了满足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特此编著了此书。本书教你如何转化后进生。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面对着一个处于可塑性很强时期的学生集体,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和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类型,从“为了一切学生”的高度出发,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光荣”的意识,给“后进生”倾注更多的爱护、关怀,从内心对他们充满信心、爱心,用赏识的眼光去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外力作用逐步变成自身转化的内动力。教师对待所有学生要做到态度一样,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特别对于“后进生”,还需要更多付出和给予。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阅读和借鉴价值的教育智慧和经验研究之作。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由于时间的仓促、编者的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不当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