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界领军人物、实战派教育专家王金战揭秘英才成长全攻略。
无论是金光闪闪的成功人士,还是勤扒苦做的工薪阶层;无论孩子品学兼优,或者各项平平,或者困难重重,甚至昨晚刚跟您大吵一架,摔门而去……只要孩子3—18岁,智力正常,您都能在王金战、郭铭编著的《中国英才家庭造(白金升级版)》这本书里,找到为他量身打造的英才成长方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英才家庭造(附光盘白金升级版) |
分类 | |
作者 | 王金战//郭铭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界领军人物、实战派教育专家王金战揭秘英才成长全攻略。 无论是金光闪闪的成功人士,还是勤扒苦做的工薪阶层;无论孩子品学兼优,或者各项平平,或者困难重重,甚至昨晚刚跟您大吵一架,摔门而去……只要孩子3—18岁,智力正常,您都能在王金战、郭铭编著的《中国英才家庭造(白金升级版)》这本书里,找到为他量身打造的英才成长方案。 内容推荐 王金战、郭铭编著的《中国英才家庭造(白金升级版)》直击家庭教育五大难题——规划、沟通、习惯、激励、冲刺,运用200个第一手教育实例,全程指导英才成长。同时,书中还首次披露“老王独家”,锦囊妙计,出奇制胜;更有“王金战英才教育光盘”超值赠送,让读者与神奇老师面对面。 阅读《中国英才家庭造(白金升级版)》一天,孩子精彩一生! 如果您希望孩子接受第一流的英才教育,不用说 《中国英才家庭造》是第一本您应该读的书,条条大路通北大,清从第—章看到最后一章,并仔细体会。 目录 改版序言 方向决定未来 序言 拯救英才 第一章 规划:好前程来自提前设计 1.比北大清华更优秀 早设计更成功/2 条条大路通北大/6 不容错过的小学规划/7 好成绩从外围突破/10 真正的“奥数”是快乐的/12 竞赛的蝴蝶效应/14 2.特长圆你名校梦 从特长到“全优”/17 “特长约等于最爱”之辩证法/19 避开三大误区/24 选择特长不是选择轻松/26 3.小目标带动大成功 三个第一/29 让孩子自己去“比”/30 成绩起伏行更远/32 前进1名是否胜利/33 优秀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目标/35 珍惜孩子的“三分钟热度”/37 老王独家1:十几岁孩子的6条英才之路 第二章 沟通:好心态贵在及时调整 1.挫折:受点小伤不会栽大跟头 忘掉过去飞更高/44 从头再来笑也甜/46 长胜不败的秘诀/49 宽容比反击更有力量/51 失态让孩子绝望/52 2.逆反: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机会 青春烦恼症/55 妈妈要爱得聪明/56 家长不必完美/61 严厉是一种暴力/62 时间抚平单亲伤口/64 工作狂父母须知/67 3.恋爱:淡化的“第一次”更美好 误判不如不判/69 明恋比暗恋好办/72 受伤的总是女孩/74 责任难当不言爱/76 在学习中解脱/77 老王独家2:英才家长竞选——我最得意的育儿故事 第三章 习惯:高智商源于细节培养 1.学习:动静结合最高效 细节决定英才/90 7+1>8运动定律/92 当睡则睡,当起则起/93 不磨蹭是最大的进步/95 少学习,多思考/97 2.交往:你我同行进步快 情商重于智商/99 优秀的共振现象/101 进与退的学问/102 助人越多成绩越好/105 孤独造就强势人格/110 3.21天改掉坏习惯 诱惑始于空虚/114 做好人生大买卖/116 决裂是成功的第一步/118 谁在制造诱惑/119 21天戒瘾疗程/122 老王独家3:助你门门A+的好习惯 第四章 激励:收放自如推动节节胜利 1.减压法复制成功 一句话改变一生/132 三步优秀法/134 可怕的倒计时/137 迂回战术/139 知音式鼓励/141 2.加压法扩大战果 压一压潜能无限/144 激将法因人而异/146 一言九鼎的三要素/150 3.批评也能事半功倍 棍子、气泵加甜枣/154 保卫进取心/156 聪明别成危险品/159 老王独家4:日诵提气诗,天地任我行 第五章 冲刺:动作规范就能超水平发挥 1.规定动作决胜考场 2小时提高20分/173 拦路虎都是纸老虎/176 《盼子归》的战斗力/179 三封锦囊妙计/18l 心态决定成败/183 护身符显灵/186 相互支撑苦也甜/188 考场四大注意/189 每句话都要备课/192 大餐也是压力/195 2.继往开来的18岁 教子苦海有边/196 我的前途我做主/198 打好手中的牌/200 3.英才教育没有“来不及” 成功没有时间表/203 没有任何借口/205 老王独家5:王金战高考历险记/207 附赠 1.王金战英才教育光盘 (1)怎样造就孩子的阳光心态(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 (2)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做客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 (3)英才成长家庭方案(各地家长报告会集锦) (4)给高三报考支招(做客中央电视台“高校录取进行时”) 2.“中学绝招”(全年)课程优惠卡 试读章节 不容错过的小学规划: 培育英才从什么时候抓起? 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两岁半的儿子去向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请教:“您说,我这孩子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受教育?” 达尔文看了看孩子,问道:“您孩子多大了?” 母亲得意地回答:“才两岁半!” 达尔文遗憾地说:“已经晚了两年半。” 而我比较看好孩子的设计从小学开始。一个人的小学阶段完成了一生智力开发的80%。小学生的阅读力、记忆力很强,背唐诗、学外语、做奥数,他们都能很快掌握。至于艺术特长,更需要童子功。比如舞蹈,到了中学你再来训练,基本上就晚了。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乐器,如二胡、小提琴,必须从孩子七八岁就抓起。 我有个学生叫肖盾,现在是伦敦瑞士瑞丰银行投资银行的副总裁。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当年的英语水平到了一个什么程度?2000年,人大附中组织孩子们到美国参加OM大赛,全队师生,没有带一名翻译:因为有肖盾在,根本就不需要翻译。比赛结束,他就拿着当地的旅游手册,领着大家满世界观光。 原来,肖盾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已经设计好了——如果生的是女孩,就重点培养她数学,因为女孩往往在数学方面是弱项,要提前将“短板”补足;如果是男孩,就下功夫教他学外语,因为男孩的语言能力通常弱一些。这样,还在肖盾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里就推行了“双语制”。 当然,前提是父母都还能说一点英语,虽然口语水平并不高。但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肖盾刚上小学,就已经是个英语通了。甚至,很多词是先说好了英语,再学会汉语的。早上看到太阳,一开口就是“sun”,晚上看见星星,又喊着“star”。“太阳”和“星星”的汉语发音反而学得慢一些。 因此,肖盾从小就显得格外自信。课堂上,别的孩子开口说英语,总是怕出丑,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手脚也不知往哪儿放。只有肖盾大大方方,就像在给大家讲故事一样,不过用的是英语而已。 有一天,英语老师忍不住问肖盾:“你们家是不是刚从国外回来的?” 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推行了“双语制”,说这孩子从“国外”回来,错得也不算太远。粗通英语的年轻父母何其多,具备国际眼光真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吗?依我看来,差距就在于责任心和坚持。 有四只喜欢吃苹果的毛毛虫和一棵苹果树。第一只毛毛虫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只是看到其他的毛毛虫都在往上爬,稀里糊涂地也就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晓得苹果在哪里,也从未吃到苹果。 第二只毛毛虫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确定它的“虫”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大苹果。问题是它并不知道大苹果会长在什么地方?它想: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枝干上吧!于是,它就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爬。最后,它终于找到了一个苹果,刚想扑上去大吃一顿,放眼一看,发现这个苹果是整棵树上最小的一个。 第三只毛毛虫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大苹果,并且带来了一副望远镜。先利用望远镜搜寻了一番,找到了一个很大的苹果,选择好了路径,遇到分支时,它不慌张,也没有跟着一大堆虫去挤独木桥。但是,因为毛毛虫的爬行相当缓慢,当它到达时,大苹果已被别的毛毛虫捷足先登了。 第四只毛毛虫知道自己要什么苹果,也知道苹果将怎么长大。因此,当它带着望远镜观察苹果时,它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大苹果,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苹果花。它计算着自己的行程,估计当它到达的时候,这朵花正好长成一个成熟的大苹果。终于,它如愿以偿,得到了最大最甜的苹果,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像第一只毛毛虫那样糊涂的家长越来越少了,但是能做到第四只毛毛虫那样提前规划、步步为营的又有多少?现在,家长们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花工夫,教育几乎成为家庭第一重要的投资了。各地的少年宫、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民办、校办的培训班,生意极其红火。到了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背着画夹,扛着乐器,从城东赶到城西,四处培训。效果如何?用各种学习填满业余生活,两代人苦不堪言。不是拿着望远镜给孩子前程规划,而是攥着聚焦镜强迫孩子跟风、死擂,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在一个人的智力开发期,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他感兴趣的,那么,他的潜能就会极大地被激发;而一旦这些内容他完全不感冒,他的智力又将更大地被扼杀。跟风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性格缺陷也越来越大。将来走向社会,学的东西不再重要,看的是个人综合素质,孩子反而失去竞争力。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2年伦敦举办奥运会。为加强两个城市的文化交流,2008年春节前,英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一次考察。我是中方的项目负责人,英方则由大名鼎鼎的伦敦政经学院接管。我随英方负责人来到伦敦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班。这个教室里没有黑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投影仪、一个屏幕。也没有课桌,摆了六张圆桌,像个大餐厅。每一个圆桌旁边有七八个学生围着,有做手工的,有做游戏的,有聊天的,也有看书的,还有做作业的,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有三四个老师来回地串,辅导学生。 我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做作业的小男孩。拿起他的数学书,你知道一个初二的学生在做什么数学题吗?3除以5等于多少。我就指指这个题,让他做。他从书包里掏出计算器,先按了“3”,再按了“÷”,又按了“5”,最后一按“=”,那个屏幕上显示出:“0.6”。然后,这个男孩就用无比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我连忙伸出大拇指:“Verv good!” 这就是英国的教育。 这样的题,我们国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觉得太简单。可人家初二的孩子用计算器做出来,还兴奋得不得了。在英美国家,上午九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作业很少,学习轻轻松松。不是英国人傻,美国人不聪明,人家也知道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学习水平一般,但他们宁愿这样做。为什么?他们非常清楚,中小学时代应该是享受童年、童真、童趣的时代,应该培养孩子一种健全的人格、阳光的个性、广博的爱好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上了大学,年龄一大,就开始拼命学,而且高校的教学质量要求非常严:剑桥大学每年淘汰率高达20%,伯克利大学一年淘汰30%的学生,近乎严酷。去了这样的学校,谁敢不学? 我们国家恰好相反,孩子们中小学阶段被如山的作业、成堆的考试,训练成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一旦考上大学,整个人就松懈下来。中国哪一个大学有淘汰率?多数学生学习可有可无。即使这样,还有一些跳楼自杀的。所以,家长不能选择国家的教育体制,也不能使劲逼孩子。但是,孩子要想在现有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怎么办?必须提前设计。 P7-10 序言 拯救英才 英才还需要拯救吗? 当然需要,并且十万火急。 2007年,《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经出版,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振,铺天盖地的求助随之而来,其中数量最大的来自家庭。随后,我被聘请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中的家长作用研究”课题组组长,并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新浪网等主流媒体专访。这些都让我有机会、有责任、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中国的家庭教育。 28年的教育实践结合近两年的集中研讨,我认为:孩子成为英才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多具备英才潜质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黄金期,由于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而“泯然众人”,甚至被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例如: 家长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不知道把孩子的特长培养和前程规划对接起来,两代人疲于奔命,孩子出现厌学,提前退出竞争; 家长对北大、清华、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的招生政策理解不到位甚至一无所知,强迫孩子在中低档次的作业中浪费时间,令孩子错失成才机会; 家长自以为对孩子关怀备至,有求必应,殊不知其中有很多是孩子并不需要的,而理解、尊重、信任等孩子真正渴求的东西,家长却吝啬至极。 孩子青春期精力过剩造成的偏执、孤僻、不务正业,甚至黑社会等阶段性问题,被家长当成不可接受的过失无情打击,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家庭战火连天; 少年儿童共有的马虎、粗心等特点,被家长当成孩子唯一的缺点加以批评,掩盖了孩子学习技能上的真实缺陷,使孩子自信心摇摇欲坠;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男孩,在小学期间转了三个学校。为什么呢?这个孩子上课总喜欢闹堂,太调皮,严重干扰了别人的学习,老师、同学都不欢迎他,三个学校也都容不下他。 家长找到我,说:“我孩子很聪明,就是水土不服,哪个学校也呆不下去。一提起孩子,老师就揭短:你还想再换一个学校吗?现在这孩子都抬不起头来了。” 我跟孩子见了一面,问了几个问题,发现他竟然是超常儿童!上课时,老师一讲他就会,剩下的时间就总想弄一点动静,表现自己的超级聪明。在大家眼里,孩子就成了调皮捣蛋,一刻也闲不住。 “诊断”完毕,我就开药方了:“你说你聪明,我来检验一下。”我拿出人大附中超常教育的数学思维训练题叫他做。结果,他一个题也做不出来。 “你看到了没有?和真正优秀的孩子比,你还差得远呢!你有本事,两个月之内把这本书啃下来,我就佩服你。” 于是,这孩子一头扎进了《数学思维训练题》里,智商找到了用武之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孩子跳了一级,进了人大附中的初中。初一期间,他又到日本参加数学竞赛。 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反复糟蹋下,险些被耽误了一生! 这样的孩子还有多少? 这样的家庭还有多少? 家庭内部关系没有理顺,教育外部大环境又发生着巨变: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更不敢出次品或危险品,因此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心急要求高,往往会出现更多问题,面对这个世界级的教育难题,家长怎么办? 当今社会,衡量成功人士的标准变化了,关键看你能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个人事业红红火火,自己孩子一塌糊涂,谁愿意做这样的成功人士? 互联网时代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孩子们的求知视野,但也让很多孩子沦为这个工具的奴隶,深陷网络不能自拔。让孩子顶住诱惑,学业出类拔萃,谈何容易? 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一个健康孩子的重要标志就是心理健康,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患有心理疾病,这对于一个民族是危险的。让孩子既成才又成人,身心俱健,家长何去何从? 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到40%,家长辛苦半生,孩子苦读16年,毕业后却加入了失业大军,如何避免这种窘境? 基于以上体会,我认真思索,最后归结起来,家长们的主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如下两点: 第一点,家长是孩子前程的设计师。 孩子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是成长,是前程,孩子也许有心,但是被过量的学习任务所压,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经验去考虑自己前程的设计之事。但中小学阶段的前程设计又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重要的任务谁来完成?只有靠家长!所以家长的第一个角色应该是孩子前程的设计师。 有心的家长会从方方面面来设计孩子的前程,其中之一就是艺术特长生。我第一次接触艺术特长生,是在青岛二中当教导主任期间。当时有一个学生,高考.离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差了50分,却凭借艺术特长生被清华大学录取。我觉得,这个家长真不简单!我一研究,里面的学问大着呢!第二年开始,我从青岛二中300多个毕业生中间,挑出108个艺术特长生,结果有60多个孩子被选中,占整个山东省艺术特长的1/3,而他们最后全部上了重点大学。事实上,被媒体津津乐道的“全国高考第一班”里:37个北大清华,10个剑桥、哈佛,这些孩子单纯的高考分不一定是最高的,正是我和各位家长提前给孩子们设计了个性化的成才之路,才使得他们进入了最好的学校。 第二点,家长是孩子心灵的导师。 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社会环境复杂,孩子的心理诉求普遍被忽视;学生各自为政,同学交流有限,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孩子的苦闷往往找不到出口;因此,家长必须做起孩子的心灵导师。否则,孩子的心理问题会越积越重,到最后形成心理疾病,再想好好学习,就很困难了。所以,家长甚至得充当孩子倾倒心灵垃圾的回收站。 有些家长跟我表态:“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也去学数学,帮孩子补习功课。”但这不是家长做的事,而且这个事,家长也做不了。这是典型的角色错位。我常说:女儿读高中前,我是个不及格的爸爸;女儿上高中后,我又是一个可以打满分的爸爸。为什么?就是从孩子泪痕斑斑的日记里,从孩子欲说还休的眼神里,我痛苦地反思:一个父亲的角色到底该如何定位?那就是和孩子交朋友,帮助孩子把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及时引导出来、排解出去,同时不断激励他们挖掘潜能、挑战自我,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自发地就能成长为英才。在我的前程规划和心灵引导下,女儿提前半年就被北大、清华、人大同时录取,最后又以645的高分,毫无悬念地进入北大。 话说回来,什么是英才? 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是英才吗? 只有进入一流企业才是英才吗? 当然不是。 只要一个孩子目标明确,心态阳光,学习上有执行力,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他就是当之无愧的英才。然而,一个具备如此素质的人,还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倒他呢? 我是教数学的,本来就缺少文学细胞,费了老大的劲来写此书;还怕写不好,又把《中国教育报》的大牌记者、编辑郭铭请来把关,通过颇有名气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向社会。如此千辛万苦,只求用我亲历亲为的翔实事例及具体做法,掺杂一些切身体会,给各位家长们以启发,以助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