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上天下(全新典藏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贵祥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上天下(全新典藏本)》由徐贵祥所著,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战争与政治,权力与人性,呼唤男人的责任与荣誉,张扬男人的尊严与血性。

三流的指挥员被敌人消灭,二流的指挥员消灭敌人,一流的指挥员既不消灭敌人,更不消灭自己。

最会打仗的指挥员,会避免两败俱伤,通过战术手段,把敌人逼上绝路,让他缴械投降……

内容推荐

《马上天下(全新典藏本)》由徐贵祥所著,乡绅子弟陈秋石因不满妻儿丑陋,离家出走,被动参加红军,成为一代战术专家。其子陈三川因家庭变故,同母亲流落他乡,参加游击队成为少年英雄。抗战后期,部队合并,陈秋石运筹帷幄,陈三川死打硬拼。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抗战名将。解放战争中。陈秋石先后任旅长和纵队司令员,因用兵谨慎一度受贬。陈三川则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作战风格受到赏识,二人地位发生变化,因对战争理解和指挥风格差异,矛盾不断出现……陈秋石临终前,父子就某一战役的战术运用进行探讨,陈三川认为。按父亲的打法,不知道要少消灭多少敌人。父亲则说,按照我的打法,不知道要少牺牲多少战友……

《马上天下(全新典藏本)》通过一个家庭生离死别、一对父子殊途同归、一组师生分道扬镳。和一群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直逼军事文学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战争,怎样进行战争,战争文学最应该表现的是什么?

试读章节

十六岁以前,陈秋石一度认为自己是贾宝玉或者梁山伯,顶不济也是西厢里的那个张秀才。那时候在他的眼里,隐贤集差不多就是古都遗址,而他的那个陈家圩子,同大观园应该有差不多的光景。

隐贤集不大不小,在大别山西北的一个平坝上,一个‘卞”字型的老集镇,主街东西走向长二里有余,南北走向不过一里,街心一条木板店面夹着青石板路,抵到头最东边的那一点,就是陈家圩子了。陈家圩子四面环水,自成一体,通过那条宽不到一丈、长十尺有余的竹笆吊桥同外面的世界若即若离,成为隐贤集一道独特的风景。

陈家圩子就是陈秋石的家。圩子最南面是一个厚砖门楼,进门两手各有砖墙草顶厢房三间,一条略微向上的缓坡,往上十几步,仰头便是明三暗五的正房,灰砖黑瓦,飞檐翘角,颇有气势。

陈秋石的书房在正房的后面,两间青砖小屋,门前一条碎石甬道,同前院连接。甬道两边,各有一个砖垒的花台。石榴桂花蔷薇芍药,春夏秋冬都有颜色。一句话说到底,陈家圩子这个小小的后院,同前院截然两个天地。前院都是人间烟火,吃喝拉撒,牛羊鸡鸭;后院闹中取静,宛若世外桃源,是一个白天能看美景、夜晚能做美梦的好地方。

少年陈秋石把自己当成贾宝玉,跟他家的这个圩子有很大的关系。倘若住在佃农的草房里,他断然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也许就是在他读了禁书《石头记》之后吧,书中的至理名言锦绣文章他背得不多,风花雪月的故事倒是记了不少。陈家圩子在他的心里被分成了好几块,一块是怡红院,自然就是他的那两间小房子。至于哪里是潇湘馆,哪里是梨香院,就要看心情了。每每从学堂回来,走在陈家圩子的吊桥上,陈秋石的心里头装的尽是大观园的阳光和花草。锥刺股驱不走那份向往,头悬梁拴不住那颗春心,孤灯枯坐,看门前花开花落,听夜雨时轻时重,幻想葬花黛玉的滴滴血泪,憧憬抱病补裘的晴雯,品味初试云雨的袭人……

七想八想,就想出毛病了,梦中被窝里的狼藉故事自不必说,白天看人的眼神儿也不一样。有一次在学校排戏,对戏的是隔壁爱群女校新来的安筱芬,一个穿着洋装的娇小玲珑的女孩子。他看着安筱芬,恍惚间思接千古,神游八荒,本来是排新戏《山河魂》,他居然咿咿呀呀地唱了一段,不知道那调门是黄梅戏还是庐剧,南腔北调,不三不四,倒也情真意切: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村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陈秋石在不知不觉中唱得十分投入,如醉如痴。安筱芬没办法接戏,干瞪眼看着他唱。好在是排戏,而且是自编的新潮戏,怎么唱怎么有理。后来还是编剧本的同学赵子明发现不对劲了,跑到台上瞪着眼珠子问,你唱的是什么,怎么像贾宝玉样?陈秋石这才警醒过来,眼珠子一转说,什么贾宝玉?我在练嗓子呢。

陈家圩子自然比不得大观园的排场,事实上这只是一个乡村财主的土圩子,脏兮兮的全然没有大观园的优雅和繁荣。每次陈秋石从前院走过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沮丧。前院东边的厢房,一间用来囤积粮食饲料,另一间是锅屋,里面还住着陈家惟一的老妈子杜郭氏和她的男人杜驼子。西边的厢房,除了堆放农具,农忙时也供短工住宿。厢房后面还有牲口棚,紧挨着圩沟,前前后后除了牛粪、猪粪,还有鹅粪、鸡粪、鸭粪、狗粪……这些粪便都是他爹的宝贝,每日大早起,牲口在前,他爹在后,倒勾粪铲,背着粪箕,先圩沟外,后圩沟里,先房前,后塘边,就像拾金子那样拾粪,寸土不留,一泡不拉,全都倒进粪窖里,发酵数日,臭气熏天。等他爹把粪拾完。太阳就该出来了。太阳一出来,杜驼子就迈着母鸭一样的步子,顶着龟壳一样的脊背,吆喝着水牛下田了。

这情景陈秋石小时候习以为常了,可是自从上了淮上州的国立中学,见识过城里的花园洋房,领略过城里人身上的气息,他就有点自卑了。说到底,他还是个乡下人啊。

最让他不堪忍受的,还是他的爹。就是从他爹陈本茂的身上,他彻底弄明白了,别说贾宝玉,就连同窗赵子明那样的日子,离他也十分遥远。赵子明的爹是淮上州里的律师,家里住着洋房,上学还有黄包车接送,有皮鞋领带,而他呢,除了一个两间砖房的小屋,要说还有什么,那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家了。

清明节的前一天,国文先生黄德胜带着新潮剧社几个同学下乡踏青,还特邀了安筱芬,晌午在陈家圩子吃饭。爹娘倒是很客气,杀鸡网鱼打豆腐,在后院搞了七碟子八碗,让陈秋石在他的老师同学面前狠狠地抖了一回面子。

P1-2

序言

屈指算来,自从1991年徐贵祥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我们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至今已经超过20年。20年来,军旅文学风云际会,潮起潮落,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其中徐贵祥频频亮相,多有精彩表演。我亦始终是这一幕幕大剧的忠实观众,并且不断地为其击掌喝彩,也留下了不少叫好声或嘘声。今天借给《徐贵祥军事精品系列》作序的机会,我来作一个回望与勾连,把徐贵祥纳入“朱氏语境”中,就算“老话新说徐贵祥”吧。

何谓“孤岛”?我说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整体态势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即“孤岛现象”。这也是它区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旅文学的一大特点。自新时期以来,无论是80年代之初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还是90年代之初的“农家军歌”,总体都呈现一种“集团冲锋”方式,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现象,令文坛为之侧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商业语境强化和政治语境淡化”的双重夹击,军旅文学也急遽边缘化。当年人多势众动辄群体作战的军旅作家队伍也作鸟兽散,或人员流散,或斗志涣散,只有少数执著的坚忍者在“商海横流”中显出英雄本色,遂像滔滔商海中的“孤岛”一样,岿然屹立蔚成大家气象。比如以长篇小说崛起的徐贵祥,比如以非虚构文学坐大的王树增,还比如朱秀海、柳建伟等等。

何谓“坦克”?这是套用十几年前我评价柳建伟的一个比喻:突出重围的文学推土机——如果把中短篇小说家比喻成中巴、轿车的话,那么,长篇小说作家则更像推土机,它不以灵活、精美讨巧,而是靠力量、气势取胜。准此,徐贵祥则是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重型坦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徐贵祥连续推出了《仰角》、《明天战争》、《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特务连》、《四面八方》、《马上天下》等8部长篇小说。除前两部外,基本上都是直面战争的重磅之作。时间上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塑造了一大批敌、我、友军从基层官兵到中高级指挥官以及战术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特种兵、医务人员等各色人等,特别是《历史的天空》中个性强悍奇谲的草莽英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开》中高蹈空灵而又深藏内敛的沈轩辕,再到《马上天下》中深谋远虑执著追求“不战而胜”之战争至境的战术专家陈秋石等人物造像,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了当代战争文学人物长廊,显示了作家在21世纪战争文学探索的进程,文学视野不断拓展,战争理解趋向深入,写作技巧渐入佳境。

《历史的天空》与柳建伟的《英雄时代》(非军旅题材)联袂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令人振奋的同时亦令人感慨。徐、柳二位和获得这一奖项的老一辈军旅作家魏巍、刘白羽之间,在年龄上存在着40年的“断裂”!徐、柳的获奖或从一侧面表明,部队的中年作家已趋成熟,特别是徐贵祥,已成了战争文学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主要标志性人物。这辆正面强攻的重型坦克已然占领了战争文学的“高地”。

由于茅奖和电视的双翼,《历史的天空》几近家喻户晓,成为徐贵祥的标志性作品,这里就多说几句。作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我曾受评委会委托,为《历史的天空》写下如下评语:‘《历史的天空》在种种历史的偶然背后,显示出了历史的必然,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通过个体生命对历史的重新言说,以真切厚重的军人生命体验的细节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补想象中的历史,使历史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都变得更加真实、丰富和耐人寻味,从而以鲜活强悍的人物性格和人格光芒照亮了苍茫深邃的历史的天空和当代战争文学的人物画廊。作品凝重雄浑,充满了战争文学的阳刚之气和崇高风范,故事跌宕起伏,包蕴了聪颖的战争艺术和兵家智慧。”

20年来,我可以说是一步步看着徐贵祥如何蜕变和涅槃的。当然,全面分析,评价他的创作并非这篇短序的任务。我在此倒是想起了26年前提出的“寻找合点”的命题,今天面对徐贵祥的战争文学成就,我想借用这个命题但突破其界定,仅以《历史的天空》为例,来说明徐贵祥是如何“寻找”到成功的“合点”的。

首先是个人特质、秉性、经验、阅历与创作题材的合点。徐贵祥是个真正从兵堆里滚出来的军人,从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一路走来,拾级而上,又两次进入南疆战场,经历了战火的淬炼(这一下就和大批战后去采访的作家划清了界限。后在出版社参与编辑撰写《百战将星》丛书时,又接触过大量梁必达式的原型人物的原生态资料。仅此,徐贵祥就足以成为《历史的天空》的最佳人选。然而事实还远不止于此。徐贵祥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历,甚至他一贯良好的“自我感觉”,风趣幽默、大大咧咧而又粗中有细的个性,都跟梁必达有契合之处。我大胆作个判断,梁必达这个人物,一半取于原型,一半则来自徐贵祥自己或者对自己的想象。此外,徐贵祥对军事的热爱,对战略战术战法的钻研,对单兵动作和班、排、连战术的谙熟,以及刻骨铭心的兵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等等,都在小说中一览无遗。作者的性格就是作品的风格,这句话用在徐贵祥和《历史的天空》上,严丝合缝。

其次是思想与体验的合点。小说没有思想不行,杰出的作品更不能没有思想,任何杰作都一定是在哲学层面有作家的独到思考。但问题是为表达思想而表达思想,让思想罩住人物,让人物成为思想的奴隶,则小说难免会因为过于图解化而成为败笔。其实主题先行未必就不能出好作品,关键看你的主题是不是从生命体验中来,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又以生命体验为基础。《历史的天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写活了梁必达这个人物,而这部小说显然是灌注了作家一种独到的新英雄观或新历史观。徐贵祥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他没有或者说无力控制梁必达这个人物,这个人物自己“活”了,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已经逸出了作家的设计与掌控。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是作者跟着人物走,而非牵着人物走。能达到这种境界,作者一定是有着充分的体验沉淀,以此为前提,任人物如何“冲撞”,也不会脱离在体验基础上生发的主题,而只会使主题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此外,《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沈轩辕,《马上天下》中的陈秋石等,均可作如是观。

再次是作品的艺术性与可读性的合点。尽管好读的不一定是优秀的,但不好读肯定不是作品的优点。何况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不具备相当的可读性,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其受众恐怕就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了。徐贵祥的长处正是编故事,他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人物在战争与政治的多重纠葛和激烈碰撞中的复杂境遇和传奇经历,人物性格既有发展,又有恒定的基本元素贯穿始终。命运起伏跌宕,故事大开大合,常常出人意料却又总在情理之中。环环相扣,抽丝剥茧,草蛇灰线,引人入胜。再加上语言的粗犷劲道,酣畅淋漓,势如破竹,也加强了阅读的快感,一旦开卷便欲罢不能,非一气呵成而后快。显然,我们从中看出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对徐贵祥的深深浸淫,使这种一度被视为传统、保守的叙事形式越来越显示出了历史积淀的巨大穿透力和生命力。

最后,如果要对徐贵祥战争文学创作提出建议的话,我还是那句老话:写得再慢一点。15年来,徐贵祥保持了平均两年一部长篇的写作速度,就质量和速度的综合指数而言,他无疑是当下军旅作家中的冠军。他自己曾经在一个对话中有所辩白:难道十年写一部就一准能写好吗?潜台词似乎就是:我一年一部又快又好怎么啦?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写作速度和创作能量颇为自得。其实,是否写得快就一定写不好,或者说写得慢就一定写得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一般来说,容易“萝卜快了不洗泥”。至少对徐贵祥来说,多看多思少写,慢一点再慢一点,就有可能挣脱已然明显的轻车熟路的既定故事结构模式和人物关系模式;就有可能使小说语言更精细、丰盈、饱满和空灵一点。如此等等。今天,多一部少一部对徐贵祥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他应该有一种自我要求,一种对当下军旅文学的引领或楷模的担当精神。总之,希望徐贵祥放慢速度,提高难度,降低产量,提高质量。不仅要立马可取地打造出谋生的柴刀斧头,更要千锤百炼锻造出传之后世的干将莫邪。

是为序。

著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朱向前

壬辰春月于京西黑白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