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新世纪作家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范小青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范小青编著的《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介绍了,着眼日常向往正常,写活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本真地浸润她的生活态度和对芸芸众生的理解。城与乡的路径没有抽象的磕绊,过去和现在的联结没有拧成疙瘩,她甚至对社会和人生哲学全无特意的凝眉苦索之状,而是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尔善意的观察。本书包含了《我在小区遇见谁》、《从向阳街去往相羊街》、《不要问我在哪里》等文章。

内容推荐

范小青是当代较为知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次获奖。《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是其中短篇小说集,该书选取了范小青近年来在《作家》《天涯》等期刊上发表的新作。范小青的作品多从现实生活取材,书写科技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挖掘现实的荒诞,关注人们的生存境况,艺术性较强。

目录

获奖情况

范小青作品要目

当代世情小说之翘楚

生于黄昏或清晨

天气预报

短信飞吧

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

梦幻快递

真相是一只鸟

我在小区遇见谁

现形记

南来北往谁是客

关机总比开机快

从向阳街去往相羊街

设计者

不要问我在哪里

嫁入豪门

高楼万丈平地起

试读章节

高楼万丈平地起

玉涵楼明明是座平房,没有楼,却偏叫个楼。

其实那也与我们无关,那又不是我们的房子,那是别人的房子,叫楼也好,叫房也好,叫什么都好,叫狗窝也无所谓,你较什么真呢。

但偏偏有人要较真的。较真的人还不少。历代历年都有。他们想,是不是从前曾经有楼,后来塌了,或者被火烧了,或者被人扒了,或者怎么怎么了,总之是从有楼到无楼了,从楼房到平房了,但原先的名字没有改,仍然叫个楼。他们持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到史书里考证,到地底下挖掘,到传说中窃听,还在自己的大脑里推理,可是考来考去,推来推去,也没有什么确凿的东西可以证明玉涵楼曾经是一座楼。他们心怀不满,心有不甘,说,这不可能呀。

这确实是不大可能。因为以这个地方的习惯,凡大户人家盖房,就没有盖平房的。除非他是穷人。但如果他是穷人,他就不会有玉涵楼这么大的地方,大概也不会给自己的家起个玉涵之类的名字。

据说,玉涵楼的楼主是清朝的一个状元,后来在京城做了大官,又后来从京城回来,就盖了玉涵楼,占地数亩。他可不是穷人。可是他却盖了一座没有楼房的楼。

于是,楼只是个传说。

传说就传说吧,即使是在传说周边的那些楼,那些真正存在的楼,比如听枫楼,比如丽夕楼,现在你看见它是有楼的,但是从前你又没有看见,从前也未必真有什么楼,也许它正是从前的一个传说呢。

这传说中的事情要说起来,就没个准了。有楼的不叫楼,没有楼的叫个楼,真没什么大不了,这样事情多的是,比比皆是。比如有一处叫天赐庄的,据说是某某朝代天子所赐,其实那庄主跟天子八竿子都没打着过,哪来的天子,更没有天子赐的庄,那只是他自己的庄;又比如有一处叫皇废基的,顾名思义,就是从前皇帝待过的地方,住过的房子,玩过的花园,后来时间长了,皇帝也不在了,那地方也废了,所以叫皇废基。可是又不对,这地方从来没有皇帝,从来不出皇帝,皇帝也从来没有来过,是不是因为口音的差错,应该是王废基呢,不是皇帝,可能是某个王吧,但是这地方也一样没有王,那这个“王废基”或者“皇废基”的叫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哎哟,管他怎么来的呢,哕里巴嗦说一大堆传说,传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谁又能保证传说真的与我们无关、永远与我们无关呢。

世界上的事情时时刻在变化着,本来有关的变得无关,本来无关的变得有关,谁又能想到,有一天,传说中的玉涵楼,竟然和我们牵扯上了关系。

那是因为红姐。因为红姐要盖楼。

红姐是我们这座城市里的风云人物,她的大名叫林红,她和她的老公周老师,原来都是中学老师,曾经十分安心于自己那一份稳定的又不失风度的职业。其实那样的人生也不错。

某一年教师节前夕,他们被一位家长请去吃饭,席间,那家长喝了点酒,兴奋起来,就吹嘘起自己的事业,他是做房地产的。

他忍不住吐露了房地产生意的秘诀,那就是一个字:地。

只要你有本事拿到一块地,你就成功了。他说。

你就立刻不是你了。他又说。

无论你是转手他人,还是自己造楼,或是立刻动手,或是闲置几年,你都成功了。他说。

但是,现在拿地很难了,地都差不多卖光了,我的成功,就在于我抢先了一步。他又说。

那天晚上,林老师回家后,上网看看有没有电子邮件,随手就搜索了一个“楼”字,结果林老师钻进楼去再也没有出来,她对周老师说,我要辞职。

周老师吃了一惊。

林老师又说,我决定了。

她决定不再当中学老师,她要去拿地,造楼。

周老师吃惊地望着她,半天也没缓过神来,张着嘴就是说不出话来。

林红说,你不用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可以替你说出来——确实如此,人家是说了,现在拿地很难了,我们晚了一步——但是,林老师又说,有句老话,革命不分早晚。

周老师觉得林老师太异想天开,他以为林老师只是说说而已,所以他只是稍微地歪了一下嘴,没有发表意见。

其实林老师不只是说说而已,她付诸行动了。

如有神助,林老师居然成功了。几年以后,她已经成了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大鳄,业内业外,都喊她红姐,颇有大姐大的风范。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红姐的楼盘已经遍布了这个城市,许多人都住着红姐造的楼,许多人买楼的时候,并不太关心楼盘的名称,而是关心它的开发商是不是红姐,如果是红姐造的楼,他们立刻就多了几分信任。

红姐和那位当年给了她启迪的学生家长,现在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一会儿是伙伴,一会儿是对手。那位伙伴加对手对红姐十分佩服,因为红姐比他晚许多年进来,现在却走到了他的前面。

正如红姐说的,他是她的第一推动力,他曾经说过,现在拿地已经很难了,地差不多都卖光了。P1-3

序言

“新世纪作家文丛"总序

白烨

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接续着“跨世纪文丛”,新推出的“新世纪作家文丛”。

在20世纪的1992年至2002年间,长江文艺出版社聘请资深文学评论家陈骏涛,主编了“跨世纪文丛”,先后推出了飞辑,出版了67种当代作家的作品精选集。因为编选精当、连续出书,也因为是一个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学行动,“跨世纪文丛”遂成为世纪之交当代文坛引入注目的重要事件。当时,主编陈骏涛在《“跨世纪文丛”缘起》中说道:“‘跨世纪文丛’正是在新旧世纪之交诞生的。她将融汇20世纪文学,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变异的新成果,继往开来,为开创21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格局,贡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她将昭示着新世纪文学的曙光!”这在当时看来实属豪言壮语的话,实际上都由后来的文学事实基本印证了。“跨世纪文丛”出满67本,已是21世纪初的头两年。《中华读书报》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它暂时为自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套文丛创始于7年以前的1992年,其时正值纯文学图书处于低迷时期,为了给纯文学寻求市场、为纯文学的发展探路,陈骏涛与出版家联手创办了这套旨在扶持纯文学的丛书。丛书汇聚了国内众多名家和新秀的文学创作成果,王蒙、贾平凹、莫言、梁晓声、韩少功、刘震云、余华、方方、池莉、周梅森等59位作家均曾以自己的名篇新作先后加入了文丛。几年来,这套丛书坚持高品位、高档次,又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期待,为纯文学图书闯出了一个品牌。”这样的一个说法,客观允当,符合实际。

也正是自1992年起,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强劲指弓l下,国家与社会的改革开放,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社会生活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市场秩序的确立为重心。社会生活的这种历史性演变,对于未曾接受过市场洗礼的当代文学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与严峻的挑战。提高与普及的不同路向,严肃与通俗的不同取向,常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相互博弈。正是在这种日趋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以严肃文学的中青年作家为主要阵容,以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为基本内容的“跨世纪文丛”,就显得极为特别,格外地引人关注。究其原因,这既在于“跨世纪文丛”不仅以高规格、大规模的系列作品选本,向人们展示了当代作家坚守严肃文学理想和坚持严肃文学写作的丰硕收获,还在于“跨世纪文丛”以走近读者、贴近市场的方式,给严肃文学注入了生气、增添了活力,使得正在方兴未艾的文学图书市场没有失去应有的平衡,也给坚守严肃文学和喜欢严肃文学的人们增强了一定的自信。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跨世纪文丛”出满5辑之际,我曾以《“跨世纪文丛”:九十年代一大文学奇观》为题,撰写了一篇书评文章。我在文章中指出:“跨世纪文丛”是张扬纯文学写作的引入举措,而且“有点也有面地反映了8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演进的现状与走向。在纯文学日益被俗文化淹没的年代,这样一套高规格、大规模的文学选本不仅脱颖而出,而且坚持不懈地批量出书,确乎是90年代的一大文学景观”。我在文章的末尾还这样期望道:“热切地希望‘跨世纪文丛,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并把自己所营造的90年代的文学景观带入21世纪。”

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当年所抱以期望的事情,现在正好落在了我的身上。

因为种种原因,“跨世纪文丛”在文学进入新世纪之后,未能继续编辑和出版,因而渐渐地淡出了读者视野与图书市场。约在2014年岁末,在新世纪文学即将进入第十五个年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决意重新启动这套大型文学丛书,并希望由我来接替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很难承担繁重的主编事务的陈骏涛先生。无论是出于对于当代文学事业的热爱,还是出千对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敬重,抑或是与亦师亦友的陈骏涛先生的情意,我都盛情难却,不能推辞。于是,只好挑起这付沉甸甸的重担,把陈骏涛先生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开创的这份重要的编辑事业继续下去。

2015年1月7日,在北京春节图书订货会期间,长江文艺出版社借着举办《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出版20周年座谈会,正式宣布启动大型重点出版项目——“新世纪作家文丛”。由此开始,我也进入了该套文丛的选题策划和作者遴选的准备工作。当时的“新浪·文化”就此报道说:“面对新的文化格局、新的文学现象,出版人仍然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跨世纪’有跨世纪的机缘,新世纪同样有着它的使命召唤。在一片喧扰之中,一大批严肃的理想主义文学者,仍然怀揣着圣洁的执著,身负着难以想象的重压蹒跚而行,出版人当然没有理由旁而观之。这正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的缘起。”

经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刘学明、总编尹志勇、项目负责人康志刚几位多次沟通和商议,我们大致达成了以下一些基本共识:一、新的丛书系列以“新世纪作家文丛”命名,即以此表示所选对象——作家作品的时代属性,又以此显现新的丛书与“跨世纪文丛”的内在勾连与历史渊源;二、计划在5年时间左右,推出50-60位当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精选集,每辑以8-10位作家的作品集为宜;在编选方式上,参照“跨世纪文丛”的原有体例,作品主要遴选代表作,并在作品之外酌收评论文章、创作要目等,以增强作品集的学术含量,以给读者、研究者提供读解作家作品的更多资讯。

事实上,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在社会与文化的诸种因素与元素的合力推导之下,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史无前例的分化与泛化,创作形态也呈现出前所少有的多元与多样。文学与文坛,较前明显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变异,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把这种新的文学结构称之为“三分天下”,即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严肃文学);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大众化文学(通俗文学);以网络科技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在这样一个有如经济新常态的文学新生态中,严肃文学的生存与发展,传统文学的坚守与拓进,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一文学板块的运作情形,不只表明了严肃文学的存活状况,而且标志着严肃文学应有的艺术高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领着整体文学的基本走向。而就在与各种通俗性的、类型化的不同观念与取向的同场竞技中,严肃文学不断突破重围,一直与时俱进;一些作家进而脱颖而出,一些作品更加彰显出来,而且同90年代时期相比,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等方面,都更具新世纪的时代特点和新时代的审美风貌。即以最为显见的重要文学奖项来说,莫言获取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自不待说;近几届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不少出自“60后”和“70后”的作家频频获奖、不断问鼎,获奖作者的年轻化使得文学奖项更显青春,文学新人们也由此显示出他们蓬勃的创造力与强劲的竞争力。这一切,都给我们的“新世纪作家文丛”的持续运作,提供了丰富不竭的资讯参照,搭建了活跃不羁的文学舞台。

我们期望,藉由这套“新世纪作家文丛”,经由众多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以点带面的巡礼,也经由这样的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新世纪文学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以一定程度的“经典化”,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也为此而热切期盼!

2015年8月8日于北京朝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8: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