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无话可说(朱自清散文)/现代散文八家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授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人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P8-12

目录

编者说

匆匆

歌声

荷塘月色

看花

冬天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扬州的夏日

我是扬州人

南京

潭柘寺戒坛寺

威尼斯

罗马

莱茵河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阿河

白采

怀魏握青君

儿女

给亡妇

择偶记

乞丐

执政府大屠杀记

说梦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论无话可说

谈抽烟

《忆》跋

《萍因遗稿》跋

论标语口号

论气节

论吃饭

低级趣味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说话

撩天儿

论说话的多少

论废话

沉默

不知道

正义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论青年

论东西

论不满现状

论且顾眼前

动乱时代

序言

谈论中国现代散文,是没有不提朱自清的名字的。

朱自清(1898—1948),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本名白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6岁上私塾,后又上初等小学,15岁高小毕业,就读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本科哲学系。五四期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参加平民教育讲演团。1920年5月,离开北京大学,辗转于江浙一带的杭州、扬州、吴淞、玄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白马湖之间,在许多学校教书,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这段生活,加深了他对黑暗中国的了解。1920年年底,参加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1922年与刘延陵、叶圣陶、俞平伯创办我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月刊,积极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发表了《毁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不少有影响的诗文。1925年到清华任教,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创作与学术并进。1931年8月去英国留学,读语言学及英国文学。次年,漫游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等欧洲五国。1932年返国,仍执教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只身离京,抵达长沙,主持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次年随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46年4月,联大奉命结束,6月转往四川,10月偕眷飞返北平。1948年8月,在贫病交迫下辞世。

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踪迹》(诗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关于散文创作,朱自清在《背影》自序中说:“我是大时代的一名小卒,是一个平凡不过的人。才力的单薄是不用说的,所以一向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25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这是他诚实的地方。他的散文,也同他的为人一样:朴素,温厚,平淡,自然。诚如杨振声说的,他一切风华,也都从这本真出发,开出一条大道,引领读者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他的抒情散文是出色的。在所有文字中,通篇纯粹的抒情却极少,如《匆匆》。他的抒情,都织进对于人物、事件、风景的叙写与描绘中去了。《背影》、《给亡妇》、《执政府大屠杀记》,都是本色文字。《背影》只寥寥几笔白描,而线条的精细的勾勒,却是刻骨铭心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也都以富有个性特点的细致描写见长。他重视局部和细节,说是“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由此生出“新异”的滋味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等,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抒情径路。在这里,作者使用形容、比喻、烘托、渲染等多种手段,努力营造一种华美的风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后,影响颇大,时人评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叶圣陶批评说是多少“着意为文”,“文胜于质”,其实,真性情是质,真意绪又何尝不是质呢?况且被状写的物事本身,形态万千,文质不一,便很难以划一的标准去衡量。的确,朱自清很看重感情,他在日记中写道: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但是,他又极善于节制,所以无论淡妆,或是浓抹,看去都很相宜。

朱自清晚年写了大量的杂感随笔。其中,一类批评社会,如《论吃饭》、《论无话可说》等;一类探讨人生,还有一类是关于艺文方面的。但都一样平易,明朗,凝练,智慧,是十字街头的杂说,而不是象牙塔里的玄谈。个别篇什,还是非常激烈的。对于朱自清的散文,人们往往偏重他的抒情小品,而忽略了随笔。撇开思想价值不谈,即以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贡献而论,这方面的文字也是不可低估的。

著名散文作家李广田这样评说他的散文:“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阵营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确有着异于其他作家的极其清新的感觉。犹如一股清风,它不是来自仙界,不是来自园苑,也不是来自烈日蒸腾的莽原,而是来自一个疏朗的林子。就是这样一个林子,自在地,摇曳于雅俗之间。

内容推荐

谈论中国现代散文,是没有不提朱自清的名字的。

单就创作而论,朱自清便有着多个方面的探索,成就是很高的。其中,许多抒情小品,如《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华美之至,发表后,即被时人评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论无话可说(朱自清散文)》收录了朱自清经典散文作品近五十篇。

朱自清文如其人,《论无话可说(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切风华,都从做人的本真出发,开出一条大道,引领读者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编辑推荐

朱自清,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其散文朴素清隽、温厚自然,历来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后影响极大,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他的抒情散文是出色的。在所有文字中,通篇纯粹的抒情却极少,如《匆匆》。他的抒情,都织进对于人物、事件、风景的叙写与描绘中去了。《背影》、《给亡妇》、《执政府大屠杀记》,都是本色文字。《背影》只寥寥几笔白描,而线条的精细的勾勒,却是刻骨铭心的。《论无话可说(朱自清散文)》收录了朱自清经典散文作品近五十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