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钱大用(微型金融方法与案例)/21世纪经济报道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沈颢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过三十年改革,面对越来越迫切的小微金融服务需求,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如何探索创新,做到“小钱大用”?

矛于轼、杜晓山、白澄宇……提供独到见角,把脉微型金融。

打开您手中的《小钱大用(微型金融方法与案例)》(作者:沈颢),您已经可以看到,进入我们视野的,除了小额贷款之外,还有小额保险,花旗银行等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在微型金融领域的探索,Temenos、Crediref等为微型金融提供现代管理支持的次生服务,以及可以独立运营的手机银行等不断推陈出新的微型金融服务模式。

内容推荐

微型金融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就社会价值而言,它惠及了传统金融没有覆盖的人群,就经济价值而言,微型金融的“精耕细作”、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获得利润的模式是金融竞争激烈后的必然走向。

《21世纪经济报道》一直关注微型金融,以及其所在的社会创新领域。沈颢编著的《小钱大用(微型金融方法与案例)》,便是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约请海内外记者与专家学者合力写成。本书以众多生动的案例,在故事性的叙述中,解读其模式创新,并配以业界或学界人士的案例点评,探讨金融领域“以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点滴经验。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从印度的小额保险到菲律宾的手机银行,从巴西的邮储银行到中国的小额贷款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入,Temenos、Credief等技术平台让微型金融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微型金融的服务模式不断精细化。案例之外,《小钱大用(微型金融方法与案例)》还汇集多方观点,为案例中所涉及的模式创新以及现实问题,提供解读。

目录

“小贷”不小

A.对话

对话美国Impact Community Capital LLC总裁Daniel Sheehy

微型金融的“成人版”:大型机构投资者参与微型金融投资的美国经验

对话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小额贷款之未来系于中国对金融业看法之改变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

中国小额信贷二十年:从“官办”走向“民间可持续”

B.探索

社会企业领域的银行业:微型金融的商业化

1是否颇具规模、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

中国小额信贷:比数字找差距

小额信贷亟需创新的十个理由

小额信贷公益之辩:寻找社会创新光谱上的平衡点

C.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农村小额信贷的作用与社会影响——以扶贫基金会为例

D.圆桌对话

关于中国小额信贷若干问题的讨论

案例

A.小额信贷,管理模式及其争议

[案例1]影响政策的微型金融创新:变“输血”为“造血”的IDAs

[案例2]安菩国际:掘金“金字塔底部

[案例3]Kiva:让贷款真实可见

[案例4]宜信:“众人拾柴”为小贷机构输血”

【案例5]“齐放”的中国式网贷试验

[案例6]MyBnk:用微额贷款培养创业精神

[案例7]中和农信:一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复制密码”

B.小额保险的机制创新

[案例8]降水量:最简洁的小额保险合约

[案例9]安贷宝:农村小额保险的一匹黑马

C.传统金融机构在微型金融领域的探索

[案例10] Banco Postal:巴西邮储银行的商业基因

[案例11]邮储银行:迈向市场取道小额贷款

[案例12]花旗银行:微型金融投资的本土化探索

[案例13]ICICI银行:对介入微型金融的传统模式进行革新

D.其他行业在微型金融领域的探索

[案例14]GCash:手机里的银行

[案例15]Temenos:微型金融机构的云端“脑中枢”

E.微型金融次生服务

[案例16]Crediref:在信用共享中创造机会

后记

试读章节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著有《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书和百余篇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等方面的论文及研究报告。

社会创新之动力始于思想之创新,虽然已实践之,但亦常需回到起点,方能端正方向继续直行大路,尤其在屡遭困难时更当如此,回望也是远瞻。

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已经将近20个年头,但犹如一颗发育不良的种子,既无肥沃的土地,也缺少阳光雨露,独自在贫瘠艰难的环境中挣扎,受爱心人士及尤努斯先生所获诺贝尔和平奖之惠泽方逐渐扎根,并初吐绿意。

在开始探索微型金融的一系列创新的方法与案例之前,小额贷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茅于轼老先生提醒我们,中国对金融业看法的彻底改变是小额贷款事业发展的关键,过去认为不劳动不创造价值的想法忽略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忘记了金融业的本质。

直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上还有一条“转贷套利罪”。按照条款规定,许多小额贷款机构从银行转贷的做法已经违反了刑法。

82岁高龄的茅老自嘲:“我触犯了《刑法》。”他回屋拿来一本小册子,并迅速翻到一页——在那里《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被用荧光笔重重地标注了出来。

可见此番思索在茅老心中已久,希望茅老的真知灼见能为小额贷款的发展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问”):回顾小额贷款在中国的发展,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是什么?

茅于轼(以下简称“答”):小额贷款是金融业的一部分,谈小额贷款的发展就需要谈到金融业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金融业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常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需要配置。金融业起到了钱尽其用的作用。中国的储蓄率很高,钱的利用效率却很低,远没有达到钱尽其用的状态。中国的农民占了总人口的50%,他们需要得到金融服务,拿工资的城里人不太懂这个。农民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播种的时候是投入,收获的时候有产出。城里人每天上班就是投人,没有资金流动。而农民所为就像企业,有投入有产出,所以资金流有正也有负,不可能把钱准备得很充分,需要流动资金进行扩大经营。但是我们对农民个人没有任何的金融业服务,对农村企业有一些服务,但对农民个人没有任何服务,农民生产需要资金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为解决这个问题,尤努斯在30多年前有了做小额贷款的想法。他先把钱借给别人,然后吸收存款,这就是钱尽其用。

问:小额贷款在中国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答:一是担心利息率高,受到非议。高到什么地步呢?尤努斯的贷款利息是20%多。世界银行说如果没有通货膨胀,20%是一个保本利息。这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说借钱给穷人还要收这么高的利息,所以发展小额贷款总是磕磕碰碰。这些人表面上是为穷人说话,实际上是害了穷人。如果利息高能赚钱大家都搞小额贷款了,为什么没什么人搞?因为赚不到钱,成本高。大银行对大钱感兴趣,对几千元根本不感兴趣。其实银行有分工,比如在美国老百姓就可以开办一家两个开间的小社区银行,进行小额金融业务服务。在中国还有借贷利率不得超过法定利率四倍的管制,超过四倍算非法借贷,不受法律保护。但是为什么是四倍,四倍以下是好的,超过四倍就变坏,这依据在哪里?我敢说任何人研究不出这个“4”来,完全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计划经济就是由一些胆大妄为又不负责任的人制定的。更可怜的是全国人民跟着盲目去执行。二是按照我们的经验,农村的工作有它的特点,城里人去搞不明白这些事,农民自己干文化太低,只有城里人和农村结合起来才能成功。三是资金的来源,要是能够把农村的储蓄通过社区银行的方式拿来用就好了,但这还不够。过去农村的储蓄补贴城里,现在城里人的钱应该可以拿到农村去,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对利息率的看法有误

问:这些问题解决的出路在哪里?

答:首先要改变对利息率的错误看法。我一直说,钱尽其用是创造财富的方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只有生产劳动才创造财富,所以不生产就是剥削,高利贷更是剥削,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经常拿一个1993年发生的事情为例,有一个人借了500块钱贩菜,除了成本一天可以赚10块,一年可以赚3650块。这个利润率有多高?百分之七百多。所以他完全付得起20%的利息。因为这些钱其实是劳动所得,不是资本的创造,如果雇一个人,这个人的工资就是一天lO元,他自己一分钱也赚不着。所以小额贷款的钱很多不是资本的创造而是劳动的创造,但没有资本,劳动就没有用。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最优的解决方式是向大银行大笔借款,拿来发放给农民。因为这样可以避免银监会的麻烦,也没有增加社会风险。但现在银监会规定,小额信贷机构向银行的借款额不能超过注册资金的50%,我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按照边际损失等于边际收益的方法来计算借款额,这样算出来可以借款的金额应该远远高于50%。现在一般小额贷款机构的坏账率在2%以内,所以借上50倍于注册资本的转贷也是安全的。

问:如何看待国际上的经验,有没有哪一种模式比较能够代表未来的方向?

答:国际上的经验也不是完全都可以照搬的。尤努斯的精神我们赞成,但具体做法不太赞成。我不赞成的有几点:一是借钱后一周开始还钱,这样太不方便借款人用钱。我们是一次借一次还。第二是每周还款造成会计成本大大增高。此外,要求借款户联保、经常开会都增加了成本。在实践中,我们把成本放在了我们这·方,不需要农户开会。每周还款,经常开会,有利于回收放出去的钱,但不利于借款户。应该同时顾及双方的利益。小额贷款的方式和每个地方的特点紧密相关,每个地方都不同。我曾经在永济和临县开展过实验,两个地方的经验也不同。虽然同样他们都在山西,但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老百姓的想法不同,借了钱干的活也不同。P10-13

序言

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一年有余。作为2l世纪传媒旗下机构,中心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媒体属性,希冀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与更多的人一起共同推动中国在社会创新这一领域的进步。为此,几乎与研究中心的成立同时,一个名为“社会创新”的专版即开始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每月与读者见面。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随着“社会创新”专版对国内外(尤其是海外)社会创新案例与人物等报道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正如金融在整个经济领域的作用,社会创新的形式目前最重要且最可行的也是在金融领域。“因为一个社会的繁荣来自企业家精神,但创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资本市场,没有钱,创业是不可能的,创新也是不可能的。”由此,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开始构思一本书,希望能够用书的形式,与我们在“社会创新”专版上对金融领域的社会创新报道同步采写,并在书中增加一些内容,方便系统地阅读与思考。

金融领域的社会创新,最广为熟知的当属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实践。国内关于小额贷款的讨论已经很丰富,但是,在小额贷款之外、金融领域之内,更广发的社会创新行为还很多。而对这一方面案例的介绍与思考,还不多见。于是,我们将焦点稍作调整,开始关注微型金融这个概念,打算围绕微型金融,做一本可以对各国微型金融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沉淀下来对业界和学界都有参考价值的书。打开您手中的这本书,您已经可以看到,进入我们视野的,除了小额贷款之外,还有小额保险,花旗银行等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在微型金融领域的探索,Temenos、Crediref等为微型金融提供现代管理支持的次生服务,以及可以独立运营的手机银行等不断推陈出新的微型金融服务模式。

案例的搜集与选取过程是令人兴奋的,但其采写并不容易。为此。我们在北上广三地以及海外约请21世纪传媒的记者参与协作,最终呈现在您面前的这些精彩案例,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是:范璨、覃羿彬、黄锴、张光秦、谭立立、苏醒以及张瑶。随后,我们又将这些案例分别送给一些专家学者或业界领袖,请他们对每一个案例都做了简短的点评。

案例之外,我们认为,对微型金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能有一些解读与思考,才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在约请海内外记者进行案例采写的同时,还向专家约稿,或通过采访专家以及业界领袖写成“记者观察”,以此来对本书主体部分的众多案例以及案例之外更广阔领域内的微型金融问题,提供观点与思考。书中与我们分享观点的这些专家学者和业界领袖包括茅于轼、杜晓山、白澄宇等。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21世纪传媒图书工作室的张英老师,没有张英老师的支持,这本书或许仍停留在书稿阶段。

有人说,做媒体,无论是做书还是做报纸,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为拿到白纸黑字之后,总能发现不尽人意之处。一年的努力,终于到了写后记的时候,从策划选题到案例搜集、采写、编辑、出版等环节,回想起来,已经经历过很多次遗憾了。但时至今日,心中的满足,还是远远多于遗憾。

小钱可以大用。我们也希望这本小书,能为国内的微型金融创新掀起一点点波澜。

小,所以美。

正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描述的意境,在微小事物中蕴藏着完整、丰富且美好的万象。非但如此,微小事物所带来的对每一个个体的关切,细致且精密到每一个环节,使之更具有中国传统所爱好的宏大但不具备的气质——大固然好,然而触及心灵的却是微小的声音。

在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乔布拉村,经济学教授尤努斯拿出27美元,递给42名农妇。这笔微薄的贷款让她们摆脱了高利贷下的恶性经营循环和个人的悲惨命运。此后,在全世界的各个地区,随着微型金融的兴起,颤巍巍的老人们不用再跋山涉水地去取养老金,梦想着买一头奶牛的农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如果说,金融服务是现代社会的血液,微型金融就像毛细血管,让本来已经没有生机的部分身体重新充满活力。

从印度的小额保险合约到菲律宾的手机银行,从巴西的邮政储蓄银行到中国的小额贷款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不断推陈出新。期间,花旗银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入,Temenos、Credief等技术平台让微型金融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服务模式不断精细化。

微型金融同样落地生根在中国这片贫瘠的土地上。1993年,中国社科院杜晓山先生在河北易县等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同年,学者茅于轼、汤敏在山西临县进行农村信贷实验,并在后期开设富平学校。近年来,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帮助,以及国内基金会自主成立,国内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已经达到一百余家。同时,非扶贫性小额信贷也在兴起,正规金融机构邮储银行、中介平台宜信公司等纷纷加入。

二十一世纪传媒旗下的《2l世纪经济报道》一直关注微型金融,以及其所在的社会创新领域。早在尤努斯教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前,该报已经派记者前往孟加拉对格莱珉银行的模式进行了报道。此后,从2010年起该报社单独开辟“社会创新”版,并成立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对微型金融在内的、以商业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不断进行报道,以期引起社会关注,并助力于该领域人士间的互相了解交流。

2011年,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以“小额信贷”等为主题主办了一系列沙龙,联合海航集团开办了社会创新创投竞赛,并携手美国“金融无国界”组织赴加州成功举办中美新公益慈善峰会。与此同时,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开始构思一本书,一本可以对各国微型金融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沉淀下来对业界和学界都有参考价值的书。最终,这本书被命名为《小钱大用——微型金融方法与案例》,海内外记者合力进行了多方采访和调查,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案例进行了点评。

微型金融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就社会价值而言,惠及了传统金融没有覆盖的人群;就经济价值而言,微型金融“精耕细作”、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获得利润的模式是金融竞争激烈后的必然走向。

《圣经》中记载了一个先知和神相遇的故事。“那时耶和华从那里经过,在他面前有烈风大作,崩山碎石,耶和华却不在风中。风后地震,耶和华却不在其中。地震后有火,耶和华也不在火中。火后有微小的声音。以利亚听见,就用外衣蒙上脸。”

在这个故事中,隐藏的神没有在激烈的自然力中,而是在几乎不被觉察的微小声音中、一种有声之静寂的矛盾中显现。同样,社会进步的动力,可能不在激烈的宏大领域中,而是在微小的每一个步骤中。

如今的中国,烈风阵阵,而微小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后记

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一年有余。作为21世纪传媒旗下机构,中心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媒体属性,希冀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与更多的人一起共同推动中国在社会创新这一领域的进步。为此,几乎与研究中心的成立同时,一个名为“社会创新”的专版即开始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每月与读者见面。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随着“社会创新”专版对国内外(尤其是海外)社会创新案例与人物等报道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正如金融在整个经济领域的作用,社会创新的形式目前最重要且最可行的也是在金融领域。“因为一个社会的繁荣来自企业家精神,但创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资本市场,没有钱,创业是不可能的,创新也是不可能的。”由此,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开始构思一本书,希望能够用书的形式,与我们在“社会创新”专版上对金融领域的社会创新报道同步采写,并在书中增加一些内容,方便系统地阅读与思考。

金融领域的社会创新,最广为熟知的当属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实践。国内关于小额贷款的讨论已经很丰富,但是,在小额贷款之外、金融领域之内,更广发的社会创新行为还很多。而对这一方面案例的介绍与思考,还不多见。于是,我们将焦点稍作调整,开始关注微型金融这个概念,打算围绕微型金融,做一本可以对各国微型金融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沉淀下来对业界和学界都有参考价值的书。打开您手中的这本书,您已经可以看到,进入我们视野的,除了小额贷款之外,还有小额保险,花旗银行等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在微型金融领域的探索,Temenos、Crediref等为微型金融提供现代管理支持的次生服务,以及可以独立运营的手机银行等不断推陈出新的微型金融服务模式。

案例的搜集与选取过程是令人兴奋的,但其采写并不容易。为此,我们在北上广三地以及海外约请21世纪传媒的记者参与协作,最终呈现在您面前的这些精彩案例,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是:范璟、覃羿彬、黄锴、张光秦、谭立立、苏醒以及张瑶。随后,我们又将这些案例分别送给一些专家学者或业界领袖,请他们对每一个案例都做了简短的点评。

案例之外,我们认为,对微型金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能有一些解读与思考,才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在约请海内外记者进行案例采写的同时,还向专家约稿,或通过采访专家以及业界领袖写成“记者观察”,以此来对本书主体部分的众多案例以及案例之外更广阔领域内的微型金融问题,提供观点与思考。书中与我们分享观点的这些专家学者和业界领袖包括茅于轼、杜晓山、白澄宇等。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21世纪传媒图书工作室的张英老师,没有张英老师的支持,这本书或许仍停留在书稿阶段。

有人说,做媒体,无论是做书还是做报纸,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为拿到白纸黑字之后,总能发现不尽人意之处。一年的努力,终于到了写后记的时候,从策划选题到案例搜集、采写、编辑、出版等环节,回想起来,已经经历过很多次遗憾了。但时至今日,心中的满足,还是远远多于遗憾。

小钱可以大用。我们也希望这本小书,能为国内的微型金融创新掀起一点点波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