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庄子逝世2300周年。评议天下时事,抉发先秦秘史,演绎庄学义理;看权术与雄辩的交锋,赏文采与义理的绝唱。
张远山编著的《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上下)》以庄子生平(前369~前286)为主线,形象呈现庄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远山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纪念庄子逝世2300周年。评议天下时事,抉发先秦秘史,演绎庄学义理;看权术与雄辩的交锋,赏文采与义理的绝唱。 张远山编著的《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上下)》以庄子生平(前369~前286)为主线,形象呈现庄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 内容推荐 一个男人的思想史,一个大时代最丰满的血肉战国七雄的百年征战史,宋国与中山国的兴亡史吴起、商鞅、张仪、孟尝君、苏秦、乐毅、白起等众多将相的成败史 战国两百余年。贯穿着缠绕纠结、难解难分的两条主线。一是天下诸侯的战场决胜,结果是野蛮的秦国战胜了文明的中原,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走向。一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弈,结果是周秦的否术遮蔽了夏商的泰道,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思想走向。 《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上下)》以庄子生平(前369~前286)为主线,形象呈现庄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穿插老聃、范蠡、列子、杨朱、子华子等道家人物的生平思想,孔子、子夏、孟轲、苟况等儒家人物的生平思想,墨子、孟胜、田襄子、宋钘、惠施、公孙龙等墨家人物的生平思想,还原了诸子思想的时代烙印和丰满血肉。又以庄子及其弟子为核心,与王侯将相、诸子百家立体互动,全景呈现战国中期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百年历史,以便帮助读者深入把握庄子思想、儒墨思想、百家思想与其时代的深刻关系,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之根。 《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上下)》由张远山编著。 目录 楔子庄前略史 引子楚父宋母(前38l一前370) 一 楚悼王崩吴起死楚,宋休公殁庄全逃宋 二 周封田齐宋后摄政,戴驩相宋庄全居蒙 三 白圭使宋戴驩亲楚,田和聘贤子綦逃名 四 田齐伐燕三晋共救,戴鹱用术固位专权 五 赵伐中山魏救同宗,九方卜}子綦祈福 六 季真使宋越王再弑,子綦治生捆子被劫 七 田午弑君子綦悲子,韩哀灭郑御寇避寇 八 史儋叛周作谶媚秦,聂政刺韩由相及君 九 宋桓成丁耽溺宫帏,轮扁论孔教诲田午 十 徐无鬼讽谏魏武侯,楚庄全娶妻宋稀韦 十一 魏武伐楚赵成攻秦,狗猛酒酸子綦解惑 十二 魏武侯死戴罐玩火,楚肃王崩庄母怀胎 第一部 弃儒学道(前369一前351) 一 烈王崩周田午叱主,赵韩迁晋庄周生宋 二 宋桓嘉孝郑缓骤贵,显王立威赵韩伐周 三 赵韩劫王周分二国,栎阳雨金秦祭五帝 四 苏宫落成蔡姬娱民,杨朱过宋子綦会友 五 魏惠伐宋攻取仪台,孟轲慕孔庄周敬墨 六 秦献效戎恢复斩首,庄全述祖抱愧范蠡 七 宋桓有为兼用儒墨,庄周学弈初闻阴阳 八 郑缓役人遣弟学墨,庄全适人命子习儒 九 赵韩伐秦魏迁大梁,庄读《诗经》质疑君臣 十 戴鹱罢相剔成专权,庄读《尚书》质疑本末 十一 商鞅入秦进言三道,庄习礼乐得闻真君 十二 商鞅变法剔成亲魏,庄读《春秋》质疑圣贤 十三 助魏伐韩宋取黄池,庄读《周易》质疑泰否 十四 四国朝魏孙膑归齐,转师子綦庄闻九阶 十五 齐威振作邹忌变法,田襄死宋墨家移秦 十六 助魏伐赵宋桓骑墙,庄读《归藏》领悟泰道 十七 桂陵胜魏齐威称王,庄读《老子》得闻舌教 十八 襄陵胜齐魏惠止败,悔斥散木匠石改宗 十九 魏赵和解韩昭变法,欲为文木曹商易师 第二部 娶妻为吏(前350一前340) 二十 秦废井田宋桓黜儒,庄周成丁再闻泰否 二一 秦迁成阳韩姬弑夫,孟轲休妻庄周娶妇 二二 秦增口赋韩昭朝秦,子綦丧我庄闻三籁 二三 晋室绝祀剔成变法,漆园入官庄周为吏 二四 赵肃朝周咸阳冬花,曹商败家庄周慰友 二五 五国谋齐淳于止伐,剔成擅刑子綦见微 二六 商鞅陷魏魏称夏王,子华谏韩韩识轻重 二七 亲附强魏剔成囚君,贬斥牺牲子綦悲宋 二八 秦储朝周魏惠伐赵,庖丁解牛宋桓悟道 二九 马陵决战齐再胜魏,兔死狗烹范蠡先知 三十 商鞅诈友败魏封君,剔成篡宋子綦尽年 第三部 辞吏拒相(前339一前331) 三一 惠施相魏志在偃兵,庄周钓鱼心寄鸿鹄 三二 孝公死秦商鞅车裂,戴偃逐兄庄周辞吏 三三 不害死韩君偃养虎,庄周羡技庖丁慕道 三四 宋社崩坏周鼎沉水,魏初朝齐杨朱悲歧 三五 魏再朝齐君偃行仁,戴盈相宋庄周拒聘 三六 魏三朝齐徐州相王,曹商扮孝庄周劝友 三七 楚威伐齐犀首相秦,庄周葬父骷髅托梦 三八 齐威攻魏淳于谏止,楚威伐越庄周劝阻 三九 君偃市恩司马刖足,楚威聘贤庄周辞相 第四部 循德达道(前330一前322) 四十 张仪入秦犀首返魏,庄子斥秦蔺且拜师 四一 秦攻河东魏伐楚丧,孟轲游齐戴盈访庄 四二 张仪相秦孟轲仕宋,君偃称王庄周斥贤 四三 张仪诈魏宋王易辙,庄子斥君朝三暮四 四四 孟轲丧母离宋归邹,曹商献玉庄斥卞和 四五 秦惠称王齐魏伐赵,雕陵射鹊庄周悟道 四六 孟轲仕滕恢复井田,庄子游魏讽谏惠施 四七 五国相王三强结盟,庄子讽魏蜗角争雄 四八 张仪相魏惠施逃楚,射稽合道庄子斥术 第五 部 庄惠初游(前321一前305) 四九 惠施返宋庄子弃鱼,庄惠辩用天人两行 五十 滕文问责孟轲至魏,庄惠辩儒孔子改宗 五一 伐齐大败魏惠愤死,不知鱼乐惠施返魏 五二 犀首合纵五国伐秦,秦宋结盟曹商骄庄 五三 宋王动武燕哙让国,庄子访友木雁两难 五四 墨家助秦伐灭巴蜀,宋王骄横强夺民妻 五五 张仪连横秦魏攻韩,孟轲恶禅齐宣伐燕 五六 齐宣灭燕谋于孟轲,乐毅存燕败于张仪 五七 张仪使楚怀王受骗,秦楚将战宋钎偃兵 五八 楚怀伐秦九国混战,燕昭复国孟轲离齐 五九 蜀相叛乱秦惠早夭,天下饥荒庄子借粮 六十 金蝉脱壳张仪归魏,示弱保民卫侯贬号 六一 秦武休兵乐毅谏赵,颜斶斥齐庄子讽宋 六二 秦窥周鼎甘茂伐韩,宋杀唐鞅庄子斥奸 六三 秦武入周举鼎暴死,赵武变法胡服骑射 六四 秦昭篡位甘茂逃齐,楚怀灭越齐宣谋泰 六五 秦平内乱赵伐中山,大梁盛会施龙辩名 第六部 庄惠再游(前304一前293) 六六 燕昭招贤谋报齐仇,惠施归宋与庄为邻 六七 孟尝伐楚宋王射天,庄子言鸡惠施闻道 六八 苏秦易主离齐仕燕,庄子丧妻鼓盆而歌 六九 四国伐楚宋取淮北,赵破中山苏秦使齐 七十 太子死韩列强争储,惠施殁宋庄子悼友 七一 秦劫楚怀赵禅太子,屈原见放庄子著书 七二 孟尝返齐三国伐秦,仇赫相宋庄子疑赵 七三 纵横待赵齐湣听竽,魏牟隐楚东郭问道 七四 赵灭中山五国破秦,宋并滕国庄子怜民 七五 主父饿死孟尝伐燕,苏秦相燕庄子哀宋 第七部 宋灭庄殁(前294一前286) 七六 田甲乱齐孟尝罢相,鲲鱼化鹏逍遥南溟 七七 白起屠韩楚宋伐薛,天道真宰齐一万物 七八 苏秦重齐屈原自沉,丧我存吾养生有主 七九 秦再伐魏孟尝借兵,免刑全生至人间世 八十 孟尝使诈借秦伐齐,不事王侯德充之符 八一 孟尝技穷魏韩朝赵,葆德日进宗师天道 八二 秦王僭帝齐湣伐宋,息黥补劓因应伪帝 八三 五国谋秦齐再伐宋,悲民疾苦庄哀为臣 八四 齐湣灭宋康王死魏,复归鸿蒙庄子化蝶 尾声蔺魏弘庄(前285一前282) 一 苏秦谋齐诈立三帝,蔺且释庄撰文五篇 二 乐毅破齐苏秦车裂,魏牟慕庄师事蔺且 三 李兑诛赵孟尝死薛,魏牟改宗尽弃方术 四 公孙偃兵游说赵燕,魏牟弘庄编纂《庄子》 煞尾庄后略史 后记知人论世,鉴往知来 试读章节 一烈王崩周田午叱主。赵韩迁晋庄周生宋 前369年,岁在壬子。庄周一岁。宋桓侯十二年。 周烈王七年(卒)。秦献公十六年。楚宣王元年。魏惠王元年(晋桓公二十年,卒)。韩懿侯六年。赵成侯六年。田齐桓公七年(姜齐幽公六年)。燕桓公四年。鲁恭公十四年。卫成侯三年。越王初无余之四年。中山桓公三十四年。 年初,中原发生异事:太阳渐被黑物蚕食,直至吞没。白昼如同黑夜。 古人不知日食原理,视为天狗吞日。 天下惶惶不可终日,不知有何大祸。 不久,周烈王姬喜死了。在位七年(前375一前369),无子。 庶弟姬扁继位,即周显王。 天下诸侯恍然大悟,天狗吞日乃是周烈王死亡的预兆,庆幸祸事与己无关。 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诸侯表面上仍须遵守周礼。纷纷遣使至周,吊唁周烈王,朝觐周显王。 田齐使者,到达洛阳最晚。 周显王大怒,诛杀田齐使者。遣使至齐,痛斥田午:“天崩地裂,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午不敬天子,使者迟到,已予诛杀!田午必须亲至洛阳谢罪!” 田午大怒,遣使至周,叱骂周显王:“周烈王无子,你才侥幸继位。你的生母,并非周安王的王后,仅是周安王的婢女!你怎敢诛杀寡人使者?” 周显王本想重振天子威仪,结果反遭侮辱,勃然大怒,命令天下诸侯伐齐。 田午去年朝觐周烈王,今年叱骂周显王,前恭后倨,非礼之至,沦为天下笑柄。 魏惠侯在平阳(山西临汾)击败公中缓的叛军和支持公中缓的赵军。诛杀公中缓,任命公叔痤为相。随即得知宋太后死讯,于是准备伐宋。 公叔痤谏阻:“宋太后死去,楚国遣使吊丧。主公刚刚平定叛乱,不宜违背礼义,趁丧伐宋!” 魏惠侯说:“宋国叛魏亲楚,父君派遣白圭、季真两次使宋,戴鹱一再抗命,如今又唆使赵成侯、韩懿侯支持公中缓叛乱。寡人若不伐宋,怎能号令天下?” 公叔痤说:“自古两国交战,无不闻丧罢兵。伐丧违背礼义,必定不祥。宋太后既死,宋桓公必将亲政,未必继续亲楚。主公不妨暂缓伐宋,静观其变。” 魏惠侯听从其言,暂不伐宋,转而伐韩,在马陵(河南范县)击败韩军。然后移师伐赵,在怀邑(河南武陟)击败赵军。 赵成侯、韩懿侯胁迫晋桓公:“魏惠侯征伐韩、赵,破坏三晋团结,主公应予申斥!” 晋桓公不敢招惹强魏,拒绝从命。 赵成侯、韩懿侯大怒,把晋桓公逐出晋都曲沃(山西闻喜),迁至屯留(山西长治)。 晋桓公姬颀不能守护先君宗庙,痛心疾首,不久病死于屯留。在位二十年(前388一前369)。 赵成侯为了牵制魏国,不愿灭绝晋祀,于是另立晋桓公太子,即晋悼公。 韩懿侯则把女儿韩姬,嫁给晋悼公,立为正夫人。 戴驩上朝,向宋桓公进言:“主公孝名,闻于天下。应该奉行孔子之教,为太后服丧三年。” 宋桓公不敢触怒戴驩,以免招致变故,只好继续扮演孝子,缓图长久之计。 戴驩为了预防宋桓公除丧以后亲政,大力培植党羽,除了重用同宗戴剔成,又提拔同宗戴盈、戴不胜。太后死后,宋桓公服丧,戴驩不再受太后掣肘,专权更甚。 戴驩及其重用的戴氏同宗,均为宋戴公(前799~前766)后裔,以谥为姓。戴氏专擅宋政,业已数世。 年末,秦国发生异事:桃树本应春天开花,竟然花期提前数月,冬天开花。 秦献公认为,这是阳气聚于秦国的征兆,视为花瑞。命令史官著于《秦记》,举国庆贺。 庄周生于宋国蒙邑,一岁。P65-67 后记 知人论世,鉴往知来 庄子生平史料,仅有二十余条,为之立传极其困难。如果强凑篇幅,只能写成评传,简述庄子生平,详析庄子思想,这样既与《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重复过多,又在庄子思想内部继续打转,而我希望展示庄子思想得以产生的特殊外部环境,于是反复权衡之后,决定写成《庄子传》暨《战国纪》。 战国两百余年,贯穿着缠绕纠结、难解难分的两条主线。一是天下诸侯的战场决胜,结果是野蛮的秦国战胜了文明的中原,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走向。一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弈,结果是周秦的否术遮蔽了夏商的泰道,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思想走向。 后人欲知野蛮如何战胜文明,否术如何遮蔽泰道,困难之大,甚于登天,因为秦始皇焚烧了六国史书,汉武帝罢黜了诸子百家。 商鞅变法以后,六世秦君凭借野蛮残忍的斩首计功,厚颜无耻的无信无义,屠杀了战国两千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费时一百多年,伐灭中原各国。同时代中原各国的官方史书,以及中原民间的百家著作,详尽记录秦军野蛮残忍,愤怒控诉秦君厚颜无耻。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尽烧六国史书和百家著作。 中原各国的官方史书均为孤本,秦火之后,彻底消失。中原民间的百家著作,多有弟子传承,秦灭之后,汉初重出。然而躲过秦火的百家著作好景不长,不久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著作遭遇灭顶之灾。 秦火汉黜之后,秦国史基本完整,六国史缺失殆尽,儒家书基本完整,百家书非亡即残。辉煌灿烂的先秦文明,被秦汉否术一统天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持续衰退两千年,百代皆行秦政制,万民均诵儒家经。国人难以诊断中华政治的病灶,难以探明中华思想的源头。 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后百年,西汉早期的司马迁撰著《史记》,其战国史部分,除了依据《秦记》的秦国史事基本完整,其他各国史事大量残缺,所记少量史事不仅错讹无穷,而且拆散分记于各国编年史。因而《史记》的各国历史,仅有残缺断裂的历时性纵向罗列,缺乏天下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沦为秦汉僭主破坏犯罪现场之后残存的断烂朝报。 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后两百年,西汉晚期的刘向编纂《战国策》,可以略补《史记》战国史的严重残缺,然而这些战国史残片均无系年。后世学者凭借《史记》的错讹纪年,对《战国策》史料予以系年,仍然错讹无穷。因而《战国策》的史事残片,仅有天下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缺乏定位精准的历时性纵向逻辑,沦为秦汉僭主谋杀先秦巨人之后残存的零余尸块。 战国史之残缺错讹,除了秦火汉黜两大浩劫,尚有诸多其他原因,姑举九例。 其一,君主多妻制度,导致各国君主时常废立太子,众多同父异母的嫡庶兄弟激烈争位,频繁篡弑。由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争位胜利者和篡弑成功者,常常抹去争位失败者和被篡弑之君。比如田齐太公田和死后,嫡长子田剡继位,庶幼子田午(田齐桓公)弑兄篡位,于是抹去田侯剡。又如秦武王赢荡死后无子,同母弟赢壮(秦季君)继位,异母弟赢稷(秦昭王)弑兄篡位,于是抹去秦季君。各国官方史书,原本讳言丑史秽史,自隐其恶,文过饰非,不尽真实。 其二,官方史书失真,加上秦火汉黜,导致后世史家常常误少误多君主,误减误增君主在位年数。比如秦国误少秦季君,田齐误少田悼子、田侯剡,姜齐误少齐幽公,晋国误少晋悼公,卫国误少卫孝襄侯;秦国误多秦敬公,赵国误多赵武公,魏国误多魏哀侯。又如魏文侯在位五十年,误减至三十八年;魏武侯在位二十六年,误减至十六年;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误减至三十六年;魏襄王在位二十三年,误减至十六年。韩哀侯在位三年,误增至六年;韩昭侯在位三十年,误减至二十六年。燕献公在位二十二年,误增至二十八年;燕闵公在位二十四年,误增至三十一年;燕简公在位四十三年,误减至三十年。田齐太公在位二十二年,误增至二十六年;田侯剡在位四年,误增至九年、十年;田齐桓公在位十八年,误减至六年;齐威王在位三十九年,误减至三十六年;齐滑王在位十七年,误增至四十年。晋出公、晋哀公、晋烈公均在位二十三年,晋出公误减至十七年、十八年,晋哀公误减至十八年、十九年,晋烈公误增至二十七年。姜齐宣公在位五十五年,误减至五十一年。宋景公在位四十八年,误增至六十四年、六十六年;宋悼公在位十八年,误减至八年;宋桓侯在位四十一年,宋剔成君在位三年,误将年数互换;宋康王在位五十二年,误减至四十七年、四十三年。 易君治丧,既是一国重大史事,又是影响各国战局变动的重要原因。君主在位年数一误,丧期随之而误,天下战局变动的原因随之不明。君主在位年数的基础性讹误,不仅导致一国一君一事有误,前君之事误为后君之事,后君之事误为前君之事,进而导致史家增减别君而强合年数,牵连别事而整体搬移,波及别国而强求一致,于是不误之国之君之事也随之而误。战国史终于真伪杂陈,因果难明。 其三,战国时代的中原,魏国变法先强,稍后齐国变法继起,最后赵国变法崛起。中原以外,楚国在战国中期之前为天下最强,秦国在战国中期之前弱于六国。战国中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由弱变强,因此东进中原长达百余年,并非直线推进,而是反复拉锯,时进时退,攻占之地常被收复,乃至被迫或主动归还。尤其是孟尝君发动的第二次合纵伐秦,一举收复四世秦君东侵之地,把秦国打回函谷关以西。因此秦军常对同一城池一拔再拔,甚至三拔四拔。由于史料残缺不全,史家不明某地曾被收复或归还,尤其不明孟尝君曾把秦国打回原形,于是看见秦军二攻三攻已拔之地,即把真史视为讹史,进而妄改真史。 史家的有意妄改,加上传抄的无意错讹,导致残存史料的错讹程度雪上加霜,难以厘正复原。 其四,秦灭六国之前一百四十六年(前367),东周王朝分裂为西周、东周二公国。由于秦昭王在秦灭六国之前三十五年(前256)伐灭了东周朝、西周国,秦庄襄王又在秦灭六国之前二十六年(前247)伐灭了东周国,因此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前,西周国史、东周国史早已亡佚殆尽。 战国诸侯为了代周为王而混战两百年,周分为二是极其关键的重大事变,然而《史记》失记这一重大史实,导致《战国策》之“东周(国)与西周(国)战”,如同“关公战秦琼”的笑谈,进而导致后世学者混淆东周朝之王、东周国之君,难以明白秦昭王“灭东周(朝)”之后,秦庄襄王为何又“灭东周(国)”。 其五,秦灭六国之前七十五年(前296),赵武灵王伐灭魏属中山。因此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前,魏属中山史早已亡佚殆尽,所以《史记》没有《中山世家》。《战国策》虽有《中山策》,然而后世学者多把赵武灵王伐灭的魏属中山,误视为魏文侯伐灭以后复国的白狄中山,因而难以明白魏、赵敌对百年的真实原因,难以明白魏惠王两次伐赵大败而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难以明白魏文侯变法而启动两百年混战的最初动因。 1973年,河北平山(即魏属中山国都灵寿)魏属中山王墓出土了青铜圆鼎、方壶、圆壶。三器铭文,足以证明白狄中山(国都顾邑,即河北定县)被魏文侯伐灭之后从未复国,中山文公即魏文侯魏斯,中山武公即魏文侯长子魏击(后为魏武侯),中山桓公即魏文侯幼子魏挚;足以解释中山成公(魏挚之子)为何任命乐池(乐羊后裔)为中山相,魏惠王为何任命中山成公(魏惠王堂弟)为魏相,魏惠王为何邀请中山先王(魏惠王族侄)参加五国相王,中山公子魏牟(中山先王之子)为何姓魏;足以正确解读《战国策·中山策》等一切残存的中山史料。然而众多学者囿于成心,仍把魏属中山王墓误读为白狄中山王墓,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 其六,秦灭六国之前六十五年(前286),齐滑王伐灭宋国。因此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前,宋国史早已亡佚殆尽。《史记》虽有《宋世家》,但其春秋阶段可以参考儒书《春秋》、《左传》而基本完整,其战国阶段由于史料不足而残缺错讹。《战国策》虽有《宋卫策》,然而后世学者大多凭借《史记》的错讹纪年,予以错误系年。六国史的残缺错讹尚且乏人厘正复原,不属七雄的宋国史更加无人厘正复原。 其实宋国是七雄之外的最大干乘之国,宋康王拓地三百里,号称“五千乘劲宋”,又是居于天下之中的前朝遗邦。东之强齐,南之强楚,西之强秦,北之强魏和强赵,为了代周为王而分从四方问鼎中原,无法绕开宋国。只要深入梳理残存史料,宋国史就能大致厘正复原。 其七,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导致反问之事频繁。比如楚怀王派遣昭滑使越反问而相越,最终灭越。赵武灵王派遣楼缓使秦反问而相秦,最终破秦。秦昭王派遣吕礼奔齐反间,导致孟尝君罢免齐相而转任魏相,放弃合纵伐秦而转为合纵伐齐。燕昭王派遣苏秦使齐反间而相齐,最终灭宋破齐。反间之事,原本极端隐秘,当时已经知者极少,秦火汉黜之后更加鲜为人知。苏秦为燕使齐反问,则是最为隐秘又最为重大的战国秘史,司马迁、刘向全然不知,因此《史记》、《战国策》误将苏秦移前三十年,变成张仪师弟,共同师从子虚乌有的鬼谷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全书二十七篇,除了九篇附录,十八篇是苏秦遗稿,均为苏秦游说陈轸、燕昭王、齐滑王、魏昭王、秦昭王、赵惠文王、孟尝君、李兑、魏冉的对话记录和信件底稿。第四篇是齐伐宋第二年(前287),苏秦在齐致燕昭王的密信,详尽NIN,T为燕反问至此十五年(前301一前287)的过程细节,力辩自己从未叛燕忠齐。苏秦遗稿足以纠正《史记》、《战国策》关于苏代、苏秦、苏厉三兄弟的种种谬误(误以苏秦为兄,苏代为弟),足以揭破苏秦为燕反间十八年(前301一前284)的惊人秘史。然而整理者囿于《史记》的错讹纪年,未能对《战国纵横家书》做出正确排序、精确系年和合理解读。至今四十年,其他学者也未深入研究,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 其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百家著作亡佚残缺,道家著作也不例外。因此《关尹子》、《列子》、《子华子》亡佚(或许包括杨朱之书),《文子》真伪杂陈。儒家官学仅对《老子》、《庄子》难以剿灭,只能先篡改到面目全非,再反注到反转宗旨。传承泰道、反对权谋的真《老子》,于是变成了鼓吹否术、宣扬权谋的伪《老子》。拒绝臣服、反对混世的真《庄子》,于是变成了鼓吹臣服、宣扬混世的伪《庄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帛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出土了《老子》竹简。足以证明今本《老子》的关键字句,多被后儒篡改。然而众多学者囿于窃据权威两千年的伪老学成心,未能深入研究马王堆、郭店《老子》,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伪老学、伪庄学至今窃据权威,毒害天下。 其九,伏羲画八卦,叠为六十四卦,并予命名,乃是中华文明黎明时期的初始史实,中华民族“开天辟地”(认知天地本质,确立天地之道)的根本史实。因而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均有六十四卦及其卦名。由于周之灭商、孔子从周、独尊儒术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变,无不导致《周易》取代《连山》、《归藏》,因此秦火汉黜之后《连山》、《归藏》亡佚。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汲郡魏襄王墓出土了《归藏》(孔子得之于宋,子夏携之至魏),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名,因其危及《周易》、《易传》权威,唐宋以后再次亡佚(同时出土的魏史《竹书纪年》,因其危及《史记》权威,也在唐宋以后亡佚。仅有价值最小的小说《穆天子传》,因其不会危及官学权威,独存至今)。此后国人仍然盲信积非成是的权威谎言,以为编纂《周易》的周文王始叠八卦为六十四卦,始定六十四卦卦名;不知中华第一圣山泰山之名,取自伏羲泰卦;不知儒家官学以《周易》、《易传》为权威根据而鼓吹的庙堂否术“天尊地卑,君尊臣卑”,违背《连山》、《归藏》、《老子》、《庄子》一脉相承的伏羲泰道“天柔地刚,君柔臣刚”。 1993年,湖北王家台秦墓出土了《归藏》竹简,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名。至今二十年,仍未整理出版,遑论深入研究,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国人仍把《周易》视为中华真道的至高宝典,不知《周易》实为中华伪道的终极根据,不知《周易》打开了两千年庙堂黑暗的潘多拉之盒。正如鼓吹《周易》伪道的《易传》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两千年悖道“道统”,导致了形而下的两千年悖道“政统”。中华民族失典忘祖两千年,无法认祖归宗,只能认贼作父,盲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盲信“皇帝封泰山而得天下”,有眼不识泰山。 独一无二的战国时代,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文化的一切独特性,催生了作为中国思想根源的诸子百家,造就了高居先秦绝顶的庄子,所以我把研究战国视为研究百家的前提,又把研究百家视为研究庄子的前提。由于战国史残缺错讹,疑难重重,因此我研究战国史的时间精力,超过研究百家书和《老子》、《庄子》。潜心战国三十年,反复研究了无数历史疑案,只要新见不能验于所有战国史残片、百家书残片,立刻推倒重来。积累多年而不敢轻率发表的大量笔记,成了撰写本书的重要准备。 战国二百六十年(前481前221)。庄子之前百余年(前481前370),是序盘布局阶段。庄子一生八十四年(前369一前286),是中盘决胜阶段。庄子之后六十五年(前285一前221),是收官残局阶段。庄子一生,恰好处于历史改道、鉴往知来的战国中期。前可统观战国为何如此布局,回眸此前两千余年的伏羲泰道为何逐渐式微。后可展望战国为何如此收官,预判此后两千余年的庙堂否术为何逐渐强化。 全书采用编年史体例,逐年叙述战国史事和庄子生平,每年一章,共计百章。庄子生前十二年为引子,庄子八十四年为本传,庄子殁后四年为尾声。前后各加略史,以观中华全史。 每章前半为《战国纪》,按时间先后叙述一年之中的天下各国史事,略做合理连缀,揭破天下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百章之间,略做因果勾连,揭破战国进程的历时性纵向逻辑。 每章后半为《庄子传》,按时间先后叙述庄子与诸子、诸侯互动的相关史迹。二十余条庄子生平史料,植入相关之年,仅占四分之一章节。其余四分之三章节,缺乏庄子生平史料,为免凭空虚构庄子史事而导致失真,因而立足道家立场,根据其他史料,虚拟庄子与其本师子綦、友人庖丁、弟子蔺且等人的对话,评议天下时事,抉发先秦秘史,演绎庄学义理,揭破庄子与诸子、诸侯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百章之间,穿插诸侯与诸子、否君与痞士的互动,重点展开老子之后的道家发展,孔子之后的儒分为八,墨子之后的墨离为三,揭破道、儒、墨互动博弈的历时性纵向逻辑。 概而言之,每章前半叙述形而下的诸侯之战,展示野蛮为何战胜了文明;每章后半叙述形而上的诸子之争,展示否术为何遮蔽了泰道。 全书没有凭空虚构一人一事,所有内容均有史料依据,少量内容是史料残片的逻辑延伸。书稿原有大量注释,乃是史料原文及其考证辨析,因其数倍于正文,付梓之前全部删去。有心学术的专家不难按图索骥,无意追究的读者不妨得意忘言。 本书篇幅,《战国纪》远远超过《庄子传》,似有颠倒主次之嫌。其实庄子毕生自觉边缘化,力求“无用之大用”,亦即无用于庙堂,大用于江湖,无用于小年,大用于大年。假如把庄子从时代边缘,移至舞台中心,反失历史之真。只要诸侯、诸子的百年互动,有助于读者理解庄子思想和百家思想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后来遭到否君痞士焚毁、罢黜、剿灭、篡改、反注、遮蔽的历史成因,本书即已达到目的。 禅门有言:“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禅学乃是秦火汉黜之后,庄学因应悖道外境的特殊变体,庄学正是照亮两千年庙堂黑暗的江湖明灯。久处陆地之鱼,大多变成鱼干,不知江湖浩淼无际。久处暗室之人,大多变成盲瞽,不知庄学烛照千年。近世盲瞽,常喜援引西哲伊拉斯谟之言:“盲瞽国度,独眼为王。”于是欲保庙堂国粹者,膜拜独眼俗王,欲破庙堂国粹者,宗奉欧西大哲。不知双目如炬的先秦至人庄子,早已藐视俗君僭主,超越欧西大哲。 庄子主张“至知忘知,自知无知”,“吾生有涯,知也无涯”,略同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庄子主张“自适其适,以德为循”,反对“适人之适,役人之役”,略同于尼采的“不要跟随我,跟随你自己”。尽管高居庙堂的儒学伪道,与欧西自由精神大异其趣,然而隐于江湖的庄学真道,却与欧西古今大哲莫逆于心。 天道遍在永在,然而人难尽知。每个人的思想言行和祸福命运,均为内德、外境互动所致。 适人之适、役人之役者,失身六合之内,内化而外不化,于是违背天道,丧失内德,迎合外境。外境成为人生选择的决定力量,必然悖天而事人,逆命而卜运,拒福而求幸,沦为悖道外境的牺牲品。内德被伪道洗脑、伪德压抑而终生潜藏心底,仅在生命将终的垂暮之年,撒手人寰的临终之前,才有痛悔平生的回光返照。 自适其适、以德为循者,游心六合之外,外化而内不化,于是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内德成为人生选择的决定力量,必然应天而因人,安命而顺运,祈福而拒幸,尽其所受乎天,纵浪大化之中,与天地万物共舞。外境仅是调整顺道循德之具体路径的非决定力量,因而超越悖道外境,不再沦为悖道外境的牺牲品。 身处秦火汉黜之后两千年,我准备半生,写作八年,终于在年届五十之时,凭借残存历史文献和新出考古材料,尽己所能完成了纪念庄子化蝶两千三百周年(前286-2014)的庄学三书:《庄子奥义》揭破庄学真义,《庄子复原本注译》复原庄书真貌,《庄子传》还原战国真史。唯愿庄学三书的文史哲全息图景,有助于颠覆秦火汉黜伪造的历史谎言,有助于治疗庙堂伪道导致的民族内伤,有助于接续江湖真道传承的先秦元气。 二○一二年九月三日,记于道在家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