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蹒跚美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新方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选民喜欢什么?》、《吉日》、《从“巴黎的单车之城”谈起》、《39年后拿到的毕业证书》、《老美吉姆的生日宴会》、《农场主的女儿要出嫁》、《与印第安人共舞》、《美丽素食》、《家家有个船码头》、《罂粟花》、《牛也比美》……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新创作的散文、笔记等百余篇,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文笔优雅,图文并茂,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内容推荐

新方,父家姓屠,生于苏州水乡、成长于上海的城市女性。上海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就读上海财经大学经营管理专业,曾在上海商业系统和涉外公司任职。1992年赴澳洲,定居悉尼,2002年移居美国丹佛。喜爱文学与写作,现为自由撰稿人。

作者足迹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从三块大陆汲取生活养分,写作积累数十万字。本书收入新方近年来海外纪实作品与散文百余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异国的人文情趣和生活方式。

目录

自序

感受美国 人文情趣

 打猎之趣

 做了渔翁

 持枪与自卫

 扑克比赛

 自驾小飞机,惊魂未定

 选民喜欢什么?

 吉日

 从“巴黎的单车之城”谈起

 39年后拿到的毕业证书

 老美吉姆的生日宴会

 农场主的女儿要出嫁

 与印第安人共舞

 美丽素食

 家家有个船码头

 罂粟花

 牛也比美

 百年古老街市

 大雪天的怨与乐

 大雪的提示

 谁为我们铲了雪?

 邮局养了啄木鸟

 总统签字

采撷美善 馨香寄园

 让盲人来看山

 昨夜386个流浪汉

 我们为谁募捐

 假如我是残障人

 餐桌边的黑眼睛

 暑期挣钱好去处

 卖柠檬水的小女孩

 山上割草的男孩

 中国孤儿与美国父母

 钢琴送给谁?

 弯下腰与老人握手

 明星来我家

山居生活 野外寻踪

 住在山上

 与鹿为邻

 给蓝鸟换新屋

 准时赴约的野牛

 寻觅黑熊

 小鹿过马路

 雾凇与麋鹿

 狐狸从身边走过

 家有爱鸟族

 惊蛰时分铲春雪

视觉笔记 迤逦前行

 小城阿斯潘

 黄石探奇

 远足去钓鱼

 湖畔之悲悯

 在落基山公园

 相聚加勒比海

 我在美加边界闯关

 故乡在彼岸

 恬静停泊港

 钻进了迷宫

 路尴尬

 “谁是言者?”

 烈焰白兰地咖啡

 好莱坞追星之旅

 住旅馆记

 雪山温泉

 游拉斯维加斯札记

 进了“鬼村”

 山隘唏嘘

 去看金色的秋叶

心灵晤谈 生命珍爱

 《蹒跚美国》

 情人节

 发财树

 杯咖啡杯茶

 秋天的思考

 纽约,叫人又恨又爱

 我与红石

 洁白的雪梨

 越洋电话

 风雪天开车难

 移民后的语言

 心愿

 西部亲情游

 高登情缘

故乡甘泉 情润心田

 “老家在哪里?”

 绍兴菜与绍兴话

 山间祭祖

 酒不烈但内涵丰富

 童年时的“新园地”

 抉择与困惑

 同回故里

 默“墨”耕耘,出手不凡

 献给十九岁的你

 人生难得几次飞

 曾经同学少年

 花开两朵

 同鱼对话

试读章节

“我们男人用不着戴昂贵的钻石首饰来装饰自己,因为我们已经够漂亮啦!”哈哈,支持他!

——博博66

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美国目前的环境还没有完全遭到破坏,打雉鸡我小时候看见山里的猎人打过,现在很难看见了。

——搜狐博友

奎克是军人出身,当过美国海军,学过二年飞行,但是没有参加过战争。这一直成为他的一个遗憾,没能成为一个战斗飞行员。电视里“飞行之翼”的节目是他每天必看的频道,那里常常津津乐道地一遍又一遍地放着二战时美国参战的飞行战斗纪录片。

后来他参加了另一种战斗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便是打猎。

他先是打野兔,松鼠,后来打野鹿,每年能打到2~3只野鹿,成为他的颇为自豪的战绩。

打鹿得买打猎执照,执照分公鹿和母鹿,买了打母鹿的执照看到公鹿是不可以打的,所以你得事先想好对哪个把握大。执照的发行量控制在州立野生动物机构手里。这根据鹿群的’自然生态比例,有时母鹿多了,就让打母鹿。母鹿少了,定出额度发牌子让猎手抽签获取,额度放光了,就不可以打母鹿。对公鹿也是一样,以此控制比例。一般公鹿与母鹿之比控制在1:6。这是野鹿自然繁衍的最佳比例。有时野鹿总数太多泛滥成灾,造成自然环境失调和对人类的破坏,就放手让猎手打猎。 。

野鹿的实际数字是怎样知道的呢?除了地面调查,每年由有关人员乘坐直升飞机在天上作出统计。奎克曾经做过义工,坐着小飞机在空中逐个清点公鹿母鹿小鹿的数量,统计出的数字供野生动物机构调整政策时用。为了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些野生动物机构派人一年四季追踪调研,用心良苦。

奎克告诉我最好吃的鹿肉是打到悠闲站立静态的鹿。有一次他打到一只飞奔的公鹿,奔走的鹿因为心跳加剧肾上腺素刺激的因素:鹿肉有股怪味道很不好吃。

在一次打猎中,他与一个猎手相遇,双方都远远隐蔽着,鹿的目标在两个人的中间,在双方几乎同时开枪射击后,对方的一枪没有击中野鹿而朝着他飞来,人差点被打伤,而几乎在同步的瞬间,奎克的一枪击毙了这只野鹿。对方猎手前来与他争执,说这应是他的鹿,他狩猎几天了,什么也没有打着。事实上那人的枪声一响而没击中,鹿肯定逃之天天了,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事。鹿死谁手理该归谁,本来不用置疑。奎克还是体谅地退让了一步,建议以丢分币来决定鹿的归属。结果那人实在晦气,连分币都帮不了他。奎克雄赳赳地扛回了这只鹿,他说,这是天意。

猎手打鹿的过程体力消耗很大,还有很多危险。奎克在军队里学过许多本领,比如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存活,怎样取火保暖,独自过夜,紧急自救、呼救等。这样的情景他遇到过,后来化险为夷。常听到有猎手迷路失踪,死于误杀、枪走火或心脏病突发等事故,不少人因为没有应急常识而丧命。这也是他逐渐放弃狩猎的原因。

我家车库墙上至今还挂着一副公鹿的鹿角,是他保留的唯一的鹿角。家里还挂了不少飞禽走兽的照片,打猎生涯相伴的情趣可见一斑。

后来奎克改为打野鸭雉鸡了,为此他的各种猎枪也买了好几支。打野鸭先是在他兄弟家的大牧场内。那里有一条小河溪涓涓流淌穿越牧场,成为野鸭土生土长的天然聚集地。每年秋天到年末是打野鸭的最好季节,成群结队的野鸭排成“人”字行,在牧场上空飞来飞去,颇为壮观。他与兄弟一起去打鸭子,他的枪法好,收获的野鸭子不少。

不过即便在自家的牧场里打猎,牧场主人也得买打野鸭的执照的!因为天上飞来往去的野鸭虽然在此牧场生生息息地繁衍,却不属于牧场,而属于所在州的天然动物资源。

奎克还曾经在牧场帮兄弟打起了草原犬鼠,草原犬鼠是北美特产,长在地底下,繁衍极快,活动猖獗,它们到处挖洞,形成很多陷阱,让牧场内好端端的牛踩进洞里折断了腿。消灭犬鼠自然不用执照,也没人会吃,这纯属除害运动,打到犬鼠时有为人为牛除害的大快人心的成就感。后来他兄弟为了在内布拉斯加州买更大的牧场,把附近的牧场卖了,他就转向打雉鸡了,因为雉鸡随处都有,不用河流溪水做生存背景。

同样,买了打雉鸡的执照,看到野鸭就不能打。各种执照价格不一样,各州也有各州的时间区域的限制与规矩。虽然从未遇见人检查,却人人都自觉执行,猎人普遍都很诚实。

我和奎克一起去打过雉鸡,对于城市长大的我,虽然这是个在寒风凛冽中进行的艰苦之旅,却很有点儿惊奇和刺激。

我们都穿上安全法规指定的橘黄色衣服或戴上橘色的标记和帽子,起个大早,在天寒地冻的割过的玉米田里排列成一行,缓慢前进驱赶躲藏的雉鸡,还有一只猎狗前后奔走助威。

奎克的一个朋友叫戴斯的与我们同往,他当了27年的空军跳伞培训官,腰椎扭曲了,开了刀,走路弯曲着腰,人站立不直。可是他的枪法极准,曾是军内射击标兵,且是个很好的打猎高手。

在雉鸡被驱赶受惊飞上天空的一瞬间,我惊讶地看到,看似行动迟缓的戴斯,从举枪、瞄准,到射击,在极其敏捷的一刹那完成,让我大饱眼福,大为惊叹。大凡只要他一举枪,就一定有雉鸡从天空坠落,可以说是百发百中,无一逃脱。他还能把打的枪眼设定在雉鸡头部,这样子弹壳不会藏在雉鸡胸脯内。在打枪时,奎克和戴斯他俩会有一种默契,一般戴斯举枪了,奎克就不会射击,这样不用花两颗子弹打一只雉鸡。即使两人同步射击了,两声枪响,相差瞬间,他们也能区别出是谁打下的。我想打猎的最大刺激就是在打中猎物的那一刻。

我第一次看到戴斯打下了雉鸡时,便与那只猎狗一起冲刺出去,欢呼跳跃着冲向前方,去寻找击落的雉鸡,奎克看我这样新奇兴奋,便帮我拍了一张拎着雉鸡与猎手戴斯的照片。

打雉鸡有一个规定,只能打公鸡,不能打母鸡。有一次我看到奎克举枪准备射击却又很快放下枪来,活生生让一只从身边跳起的雉鸡自由飞走了。

我急得直叫:“离得这么近为什么不开枪呢?”

“那是一只母的雉鸡呀!”奎克说。

“你怎能分得清天上飞的是公的还是母的呢?”我惊诧极了。

“是呀,那是猎人的眼睛!”戴斯自豪地解释说,这也是他没有举枪的原因。

“你知道吗?”奎克得意地说:“动物中公的都比母的漂亮,公的雉鸡的羽毛长,是多种色彩的,个头也大,而母鸡就色彩一般了,孔雀甚至麋鹿、狮子,都是公的漂亮,这就是众所周知公的与母的区别。”他还诡秘地眨了眨眼睛,“人也一样啊,所以我们男人用不着戴昂贵的钻石首饰来装饰自己,因为我们已经够漂亮啦!”两个猎手哈哈大笑了起来。

“人比动物高级,所以是恰恰相反。男人可以称英武或帅气,可还从来没有听说哪个男人长得美丽,算是夸奖呢还是贬义?”对于他的自吹自擂我常常反唇相讥。“你们知道吗?中国古人形容美女:美人美到极至,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故有沉鱼落雁之说。”

“在你的中国故事里,好像更需要猎手了!钓鱼,打鸟,打麋鹿,都是我喜欢的。”又被奎克扯到了他的钓鱼打猎的话题上去。

我们打猎住在一个农场主家。每年到了冬天,农场里没有什么活干,主人便招待喜欢打猎的朋友。这成为一个小的涉猎旅游项目,我们可以吃住2~3天,除了打猎,还可以吃到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肴。主人还承诺,如果我们打不到雉鸡,他们会奉送2只,不过那是冰冻冷藏的。

我住在这个农场主家里时,看到饭厅和客厅墙上挂着驼鹿的头和麋鹿的茸角,是他们打到的猎物。在布置漂亮的睡房里,橱柜里装着无数的五颜六色的雉鸡羽毛,多的可以开一个展览会。可以想象在这块田地上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雉鸡家族。

那一次打猎之旅我们一共打到六只漂亮的雉鸡,其中四只是朋友戴斯打中的,他是单身,打下的雉鸡都带到了我们家。我们合着一起做东,盛情邀请了两桌桥牌朋友来我家分享雉鸡的野味美餐。照用了奎克收藏的秘制食谱,放了许多草本香料,烤出来的雉鸡,香气四溢,鲜美极了。大家举杯畅饮葡萄美酒,兴致盎然,每人吃着盘里分到的半只雉鸡,赞不绝口,这可是一道饭店里吃不到的正宗野味啊。

打猎需要机警、敏锐、果断、守纪与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我想,一个好猎手在打猎中展现的是他能做战斗勇士应具备的素质和品格。P3-7

序言

到国外已经有19个年头了,重新拾起中文写作始于偶然,出书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听到我的博客来访量达到三十万人次时,丈夫奎克有些兴奋,他说:你的故事一定让中国人感兴趣,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读者?我看他大惊小怪,笑说:这不算什么,有的名人博客点击率有上亿呢,哪能比?他说:正因为你不是名人,这普普通通才是真实。就像我每天了解你多一点一样,多写一些有美国特色的趣事,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的人文和习俗,不是很有意义吗?奎克是美国人,不识中文,却以睿智的心灵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真诚挚爱与我牵手同行。他把我博客的链接推荐给美国亲属朋友,他们同样不懂中文,却饶有兴趣地看图识字,关注我的照片及描述的话题,还希望知道,他们的哪些经历和趣闻被我写进了博客?能不能翻译成英文也可让他们一睹为快?我感受到不同文化交融时的相映成趣。

想起几年前我建立博客,是心血来潮。取名为《蹒跚美国》,源于我的夫姓wADDLE——瓦德尔,字面意译为“蹒跚而行”。静思细想旅美生活的初始,是一段从头来的新的人生旅程,恰如蹒跚学步,学走路,学开车行走;学说话,一切用英语交流。学吃饭,学厨艺,学做以西式餐点设宴的“煮妇”;学社会交际和时事,融入美国人际圈子。我在全新的文化习俗中体会生活,手足胼胝。在中美价值差异的碰撞中思索,屏气凝神。

在将闲情逸致付诸撰文贴图时,网络带来了乐趣无穷。各种信息和瞬息可达的应时效果,实在让人觉得惊喜:我在北美写字,来访的是中国读者,我们隔窗相望,用文字交流,随时能.得到评论和反馈的互动。我搭着信息时代的脉搏,沉浸在使用中文。表达的畅快之中。

几年下来,我写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讲真人真事,拍摄日常生活的画面,如鱼得水。在日常生活中采撷的人间美善之花,并非刻意去搜索得来,都是发生在自己周围,是亲身经历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丈夫支持我,愿为中美交流做些什么,他以他的思维和视角,提供给我有趣的素材,像导游一样陪同我去实地见识和感受,旅游变成了采访,我在点滴探索中以小见大,了解美国。我的写作就这样开始,在中美文化交融的园地里耕耘和收获,逐渐积累了几十万文字。

写博客是个新潮事,写作却是从小受惠于父母的恩泽。回想我们的童年时代,父母在家里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墙报叫“新园地”,我们从小在这个园地里写字作文,吟诗绘画。那时乳臭未干,却学着舞文弄墨,张贴作品,让心灵和文字自由地飞翔。成年后仔细回味,那是父母在经历了为建立新中国的浴血奋战后,为孩子们描绘的一个新天地,勾画着他们对民主自由的向往。比照今日的博客,真有同工异曲的相似之趣。童年时的提携和启蒙,好似春天的一粒种子,播撒在我们心里。

后来“十年动乱”,父母经历了摧残和磨难。全家走出阴霾后,20世纪80年代起,我曾经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小文章。似乎是殊途同归,我家姐弟后来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坎坷生活的磨砺不仅犀利了我们的笔尖,也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品格。

1992年随着出国留学潮,我踌躇满志地去了澳大利亚悉尼。意想不到的冷酷现实和凄怆经历,使我的身心苦不堪言。然而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坚强意志,让我在异国他乡单身带着孩子生存下来。人生跌入了低谷,母性彰显着光辉,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了独立抚育孩子的重任,责任使生命充满了意义。面对人生,免不了有挫折和苦难,而苦难是个礼物,它纵然带来了伤痛和不幸,但是背后潜藏着医治的力量。随着治愈之后引来了全新的改变。

2002年是我人生改变的又一个转折,我移居到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开始了在落基山下一段多彩的生活。我满目流光溢彩,梳理思绪,吸取养分,追寻生命中的至真至善,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提升自己。

我写的文章立意为前来访问的中国朋友打开一扇小小窗口,用身临其中的视角直白描述,感情真实,文不尽意,却收到许多中国网友的评论和反馈,其中印象深刻的有这个留言:

你已经完全融入西方生活了,你表达的,你的文字,你照片的情趣,让我们如此痴迷,你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完美!你的博客客观上已经起着东西方友好桥梁的作用。你的博客或许你自己仅仅是为了好玩,但是客观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我感谢得到这样的评价。

在纷繁的生活里,我更倾心于捕捉一种人性的美丽,这种美丽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是人性的真与善,仁爱和慈悲,平等和公义,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与珍宝,值得去领悟和推崇。

书里收集的这些故事,如果能在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的解读中增加一个注释,能为中西文化融合的百花园添上一棵小草,这正是我的心意。我知道,这些故事尽管讲的是凡夫俗子,是细枝末节,然而追根寻本,沿流溯源,可以托起一个民族的理想和国家的框架。

在整理成书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回味来访者的留言,心存感动。我在每篇文章之前放了一些评论,是从许多文友留言中精选摘录出来的。他们的寥寥数语常能与我文章写作的初衷共鸣,有的则是画龙点晴。

在此向众多文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以有他们的笔名、博客名及评语与我的书同在而欢欣。我更感谢今天的信息时代,有“搜狐博客”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与远在天涯的文友如近在咫尺。我们互相惆读对方的文字,交流彼此的感受,发表各自的见解,传递着东方和西方的沟通和关爱。“天涯若比邻”,是一个超越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

随着对人生信仰的追求,我逐步领悟生命的真谛。心灵的宁静是上天允诺的最终奖赏,为此我等待了大半生。在一个宁静的境界里,写作的过程是让心灵返璞归真。

《蹒跚美国》书内收集的故事并不仅仅限于美国,我的一生情缘联系着三大洲的大地。对中国母土及故乡的永远的留恋,对根枝相连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珍视,还有对曾是第二故乡的澳大利亚的依恋以及对儿子的牵挂和思念,这些是我永恒的话题。曾经万丈湖海豪情,在此变作柔肠寸断。

《蹒跚美国》作为书名,听起来并不张扬,立意也不够高度。然而,正是心中拥有了这份从容和淡定,我不再耗尽心力追逐名利,也不再劳碌奔波求富。步履越发轻柔而平缓,内心日益温柔和谦卑,我愿蹒跚而行。

幸福是一种心态,是知足常乐,并心存感恩。是对拥有的生命的感激,是对人生经历升沉荣辱的冶炼的感激,是对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帮助的真诚感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盛满慈恩与爱,是上天给我的补偿。

我向支持我出书的曹维劲社长表示诚挚的感谢,向相关编辑的辛勤工作致以衷心的感谢。

新方

2010.8于美国丹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