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以义取利的生意经(儒商文化)/儒家文化大众读本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戢斗勇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以义取利的生意经(儒商文化)》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编写的《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之一。书中的大量观点和资料,取自作者戢斗勇多年来研究儒商、儒家文化而撰著的多部著作和数十篇论文,有的故事和插图参考或采用了一些报刊、书籍和互联网的相关内容。

阅读这本《以义取利的生意经(儒商文化)》,对于普及和传播儒商文化,唤醒商人企业家的儒商意识,弘扬现代儒商精神,是颇有裨益的。

内容推荐

《以义取利的生意经(儒商文化)》(主编戢斗勇)一书全面介绍了儒商及其文化的内涵、外延、历史和地位,并通过大量的极富趣味性、启迪性的儒商人物和事例,演绎了儒商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经营谋略、管理智慧和生活情趣。阅读这本《以义取利的生意经(儒商文化)》,对于普及和传播儒商文化,唤醒商人企业家的儒商意识,弘扬现代儒商精神,是颇有裨益的。

目录

总序

导言

儒商与儒商文化

一、何人可称“儒商”

二、何谓“儒商文化”

三、儒商价值的文化追寻

儒商文化的源流

一、先秦:儒商文化的奠基

二、中古:儒商文化的成型

三、近代:儒商文化的发展

四、现代:儒商文化的创新

儒商的道德意识

一、仁爱善良

二、以义生利

三、欲而不贪

四、谦虚随和

五、自强不息

儒商的社会责任

一、强国富民

二、见义勇为

三、节约环保

四、扶贫兴教

儒商的经营谋略

一、公正合法

二、等价交换

三、诚实守信

四、果断灵活

五、聚货畅流

儒商的管理智慧

一、敬谨执事

二、恩威并重

三、平等竞争

四、重智创新

五、忠孝亲情

儒商的生活情趣

一、勤俭朴素

二、洁身自爱

三、崇文尚艺

时代呼唤儒商精神

一、传统儒商文化的缺陷

二、儒商文化的时代要求

三、努力做现代新型儒商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儒者或是那些温文尔雅、之乎者也的文弱书生,抑或是那些崇义贬利、嫉富如仇的道学家。然而,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是跻身商场、趋市逐利的“商人”,他们以自己的品行,实践儒术,崇扬儒道,发展儒学。这个“亦儒亦商”的群体,就是“儒商”。正如明代儒商代言人汪道昆所言:“良贾何负闳儒!”儒商以其“实践的儒学”弥补了“典籍的儒学”之不足,在经济领域成就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事业,从而使儒商文化成为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儒商和儒商文化,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儒学和儒家文化,更显直接和迫切的是,近二十年来,“儒商”已成为企业家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当代中国经济和文化大潮中激起了一朵朵汹涌澎湃的浪花,人们决不能对这一经济和文化现象等闲视之。曾几何时,企业界、理论界共同为.“儒商”而着迷,在企业里、在报刊和书籍中、在研讨会上、在现实生活的许多场合,人们谈论着儒商到底是何等人物,承载着何种价值。有的人以“儒商”为时髦至尊的雅号,有的人则说他们是时过境迁的古董,甚至是极为有害的砒霜;有的人自诩为儒商,有的人则揭露其假儒商的面目。人们对“儒商”的见解依然是各执己词,莫衷一是,或褒或贬,纷争频仍。到底什么是“儒商”?怎样看待“儒商”?让我们通过“儒商文化”,找到揭开谜底的钥匙,让“儒商”之迷大白于天下。一、何人可称“儒商"

我国有个“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几个从未见过大象的盲人,用摸大象的方法来确定大象的长相。摸到鼻子的说像弯弯的管子,摸到尾巴的说像细细的棍子,摸到腿的说像粗粗的柱子,摸到身体的说像一堵墙。其实他们说得都不全面。推崇儒商的热潮虽然已历二十年之久,出版的著作有数十本、文章有数百篇之多,研讨会、讲习班不计其数,却对“儒商”之“象”到底是什么,大都是摸象的瞎子,偏于一己之见而未臻统一。人们对儒商的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一个基本的原因,在于对什么是儒商尚未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界定儒商的概念,揭示儒商的内涵和特点,这样才能得到对儒商的正确的认识。

“儒商”不是从历史的故纸堆中翻检出来的旧名词,在古代的典籍中,有儒士、儒医、儒将的提法,却尚未查到“儒商”的称谓。在现代,不仅在旧版和新版的《辞海》中都没有“儒商”这个词条,而且,一些外国的学者说,就连要把“儒商”概念翻译成外文,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应词语。经检索,迄今为止,国内对“儒商”一词的英译还未能统一。儒商的概念是后起的,最先用“儒商”一词的人现无可考。一般来说,这一名词的出现,最早是人们分析海外华人实业家的奋斗经历,用以揭示成功者的特征,并以此扩大为专门指称具有一定特征的商人、企业家的概念。也有人说,儒商的概念是从日本传人的,自从被誉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主张“《论语》加算盘”的经营管理的理念以来,这些用儒家伦理来经商办企业的人,就被称为“儒商”。目前能够检索出的最早使用“儒商”概念的学者是哲学家贺麟,他在1988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化与人生》一书中,收入了《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指出:“在此趋向于工业化的社会中,所最需要者尤为具有儒者气象的‘儒工’‘儒商’。和有儒者风度的技术人员”,希望以此“使商人和工人的道德水准和知识水准皆大加提高,庶可进而造成现代化、工业化的新文明社会。” 儒商虽是个“新名词”,但儒商群体却是早就存在的。在古代,“儒商”就是“用儒意而通积著之理”“商名儒行”的商人;在现代,“儒商”就是“以儒经商”的商人、企业家。从字面上解释,“儒商”乃是“儒”和“商”的合成词。“儒商”之“商”显然是指商人,亦可泛指古今的工商“企业家”乃至“个体户”;“儒”指儒家传统,也就是孔孟之道。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流,在“儒商”概念中,以“儒”代指包括儒、法、佛、道、墨、兵、商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如果要对“儒商”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理解:广义的“儒商”指的是具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商人、企业家;狭义的“儒商”指的是以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理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的商人、企业家。P1-4

序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下决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学与儒家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学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论、学说,儒家文化则是儒学走向社会,化成天下、移风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礼俗、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文化。儒学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是儒学的浩瀚长流。儒学通常为知识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则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学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覆盖面和更广大的人群。儒家文化在汉代逐步形成,两千多年来,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扬直上,远播海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在内的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于轴心的地位,宽容、平和、理性地对待其他形态的文化和异质的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会创新,不但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气象,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崇教重文、守礼义、知廉耻的国民性格,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及其价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是近百年来一再发生的文化虚无主义偏向。今天,我们倡导儒家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固然是为了拓展新的学术与文化领域,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认识“自家无尽藏”的价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编撰“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播有关儒家文化知识,让读者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儒家文化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此,我们着眼于儒家文化几个大的方面拟出选题。“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关于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求作者是专家、大家:专家搞普及,大家写小书。我们通过向社会招标、专家推荐等形式在全国选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个选题: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郭齐家著)、儒家法文化(俞荣根著)、儒家生态文化(乔清举著)、儒家伦理文化(唐凯麟、陈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刚著)、儒家政治文化(林存光、侯长安著)、儒家礼乐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斗勇著)、儒家文化与世界(施忠连著),这些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化方面花费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献精神。

编委会明确要求,“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对儒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深人浅出地予以表达,对某一专业作全面系统、客观忠实的说明和介绍,重点写那些仍有现代价值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儒家文化的内容。其次,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都要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其实,要写好一本大众普及读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普及读物不仅要求文字浅显,可读性强,而且要求有学术含量,要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年朱光潜先生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出版了美学佳作《谈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晓畅的语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人人胜,从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该书先后重印三十多次,成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大家学者的风范告诉我们,一方面,大众读本不能写成艰深的学术著作,因为曲高和寡自然应者寥寥,普及变成空谈;另一方面,大众读本又不能没有学术含量,因为没有学术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为国内外热爱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使读者在获得儒家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我们力求把对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转向当下日常生活,从生活中体认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飞人寻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提炼出来,把它讲清楚,注意发掘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变成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还要把它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读物,应该在完成这个使命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韩喜凯

2010年9月9日

后记

本书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编写的《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之一。书中的大量观点和资料,取自本人多年来研究儒商、儒家文化而撰著的多部著作和数十篇论文,有的故事和插图参考或采用了一些报刊、书籍和互联网的相关内容。由于本书属于通俗读物,按照编委会的要求,对引用的文献未直接注明出处,只在书后列出若干参考书目。该参考书目,也可以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儒商专题的著作出版情况。而报刊已发表的儒商专题的文章,由于数量成千上万,内容纷繁芜杂,故未在书后一一列出。

在丛书的组织工作中,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梁国典先生等领导对本书的选题高度重视,《孔子研究》编辑部王均林教授、彭彦华编审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对本书书稿进行审定时,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大的鼓励。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山东教育出版社舒心女士一丝不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谨向对本书的写作及出版提供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地感谢!

戢斗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