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名为《名家解读:语文教育意蕴篇》(主编刘正伟)。所谓“名家”,是指那些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一般地说,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学术成就;他们虽然不一定在中小学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但始终关心语文教学改革。基于此,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选辑近三十年,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前后具有变革意义的名家(语言学家、文学专家及教育教学专家)解读语文教育的思想与言论。由于各自专业立场不同,这些思想言论及观点之间亦不尽一致,甚至还有矛盾及冲突的地方,但他们的态度是严谨的,所谈论的问题是深刻的,故本着学术研讨的精神,编者收录了13位当代名家的论述。
序言
引言 语文教育30年:思想和观念的谱系
上编 名家解读
刘国正:语文、工具和生活
一 语文工具观
二 语言·思想·知识
三 实与活
四 作文、生活与资料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和新课程改革
一 小学语文教材的民族化、科学化
二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陆俭明:语文教育的定位和语言知识教学
一 语文课程的定位
二 树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学理念
三 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四 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法知识
钱理群:“立人”教育与阅读经典
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
二“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
三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四 对话与发现
五 真话与虚构
温儒敏: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
一 语文最核心的问题是培养阅读写作能力
二 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
三 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
四 扎实稳妥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一 语言、语文与语文教学
二 汉字教学的原理与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三 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童庆炳:语文教学——人的建设与审美教育
一 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
二 需要认识论。更需要存在论
三 语文教学:语言和文学的互动
四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
王富仁:古代教育的“大语文”与现代教育的“小语文”
一 “大语文”与“小语文”
二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三 莫用学生的主体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
方智范:回归语文,注重人本
一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二 回归语文之本
三 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
四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五 语文教师要加强文学素养
倪文锦:语文的整体功能与文化特质
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 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 母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
四 必修课与选修课:困惑与反思
孙绍振:经典、“去蔽”和教学的主体性
一 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
二 段落大意的教学必须缓行
三 “贴近生活”不是一剂良方
四“去蔽”和“创新”
五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
钟启泉:新课程与语文教育转型
一 语言能力与语文学科
二 新课程与语文教育转型
三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
一 现代小学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二 基础性: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功能的再认识
三 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杜威:语言·思维·社会
一 语言符号像一堵墙、一个标签、一种媒介
二 教育要使语言变成理智的工具
三 教师的叙述与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
四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下编 解读名家
蔡元培:国文——新教育方针与现代语文教育的设计
一 “生活的必要”与“文明的必需”
二“养成健全人格”
三“尚自然,展个性”
黎锦熙:国语教学和国文教学
一 国语要旨
二 拼音、读法、话法、缀法和书法
三 合于本国的教育宗旨、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需要的程序
四 设计教学法和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
胡适: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现代语文教育革命
一 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
二 白话是一种有效率的表达工具
三 课程编制原理:兴趣性和时代性
四 启发式教学:疑难、演说、质疑与讨论
刘半农:新文化运动与应用文教授的兴起
一 培养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二 适应时代之需要
三 养成学生主动自学的习惯
四 作文评改:建立师生平等真诚的关系
夏丐尊:“治教育则归于至情,研语文则时获创见”
一 “教育上第一件事要以人为背景”
二 “爱的教育”
三 “美的情感教育”
陈望道:现代语文修辞美学和语文教育
一 《太白》与“大众语”
二 功能与文法
三 文章的美质
四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叶圣陶: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
一 语言训练与情感培养
二 “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三 写作就是生活本身
四 两种角色样态
五 “普通文章”与“文学创作”
朱光潜:文学教育要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一 人生的艺术化
二 养成纯正高尚的趣味
三 从“疵境”到“稳境”
朱自清:“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一 “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 “新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只加以协助”
三 《经典常谈》
四 “读的用处最大”
五 “写作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李廉方:语文教育与卡片教学法
一 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
二 国语读本,必集合各类儿童文学
三 卡片教学法
艾伟: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实验与探索
一 汉字字形、字汇及排列实验
二 阅读兴趣、阅读及作文测量
三 语文实验与研究的新范式
四 语文教育科学化
陶行知:平民教育与语文教学
一 文化的第一把钥匙——语文
二“一切公立学校,都应该教白话文”
三“课本便是用碗端来的饭”
四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辛安亭:文从写话起
一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二 精讲、多读、熟读、巧练
三 精简集中、综合连贯、深入浅出、启发心智
吕叔湘: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一 语文课是工具课
二 探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三 为了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洁
张中行:论“写‘有文的话’及其他”
一 所谓作文
二 “文言阅读要以‘熟’为本,以‘知’为辅”
三“理解、深入、仿作”
钱钟书:博与通——阅读的理论与经验
一 “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
二 “不尽信书,斯为中道尔”
三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蒋仲仁:思维·语言·语文教学
一 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
二 教学生是给学生一支猎枪
三 语言规律和语文教学
四 语文和教学
张毕来: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一 普通话语音注音
二 文学教学必须从小学开始
三 要写真人真事,又要有文艺性
张志公: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
一 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二 语文教育的科学化
三 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的建构与开拓
一 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开拓
二 史料的发掘与整理
三 现代语文教育史体系的建构
夸美纽斯:母语学习和儿童生活
一 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
二 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
三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语文教学
四 语言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五 语文练习从基础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
一 “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
二 “学校学习的五把刀锯”
三 “到生动的思想的源头那里去旅行”
加登纳:多元智能视野内的语文教学
一 多元智能中的语言智能
二 阅读教学与语言智能
三 写作教学与语言智能
四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习评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