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颂》与五环旗
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举行的“缪斯五项艺术比赛”中,一篇名为《体育颂》的散文诗赢得了评委们的好评,这篇《体育颂》立意崇高,视野开阔,语言凝练,委员们一致同意授予该作品首届奥林匹克“缪斯五项艺术比赛”金奖。
获奖的《体育颂》寄自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作者署名为霍罗德和艾歇巴赫,从名字看,霍罗德是法国人,艾歇巴赫是德国人。直到1919年,顾拜旦才说出实情:《体育颂》作者就是他本人。他化名参赛是希望评委们能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确保比赛的公正性;署名为法国、德国的两个年轻人,是表示希望法、德这两个战争不断的“世仇”也能在奥林匹克旗帜下找到共同的理想,超越仇恨和隔阂。
从伦敦奥运会起,各国运动员在本国国旗引导下依次入场。能不能使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也有一个醒目的标志呢?它将时刻提醒运动员和广大观众,激烈的比赛既是在争取个人和国家的荣誉,也是在弘扬各国共同拥有的体育文化。顾拜旦想亲自设计一种能够传达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的标志。经过辛勤的资料查阅,顾拜旦终于从古奥运会时代的德尔菲圣坛上的几个互相套结的圆环中受到启发,产生了创作灵感。
1913年,顾拜旦亲手设计了新颖的五环相扣的图案稿,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国际奥委会采纳了顾拜旦的建议,认为蓝、黄、黑、绿、红色作为五个环的不同颜色,正好能代表当时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国旗的颜色。1914年6月,在巴黎召开的庆祝奥运会复兴20周年的奥委会全会上,第一次升起了五色圆环相扣的奥林匹克会旗。顾拜旦向代表们解释了他设计会标的思想,对五环的五种颜色含义的阐释有所扩展:“五环——蓝、黄、绿、红和黑环,象征世界上承认奥林匹克运动,并准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五大洲,第六种颜色白色——旗帜的底色,指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能在自己的旗帜下参加比赛。”
后来《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相连的五色圆环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式标志,五环也可以是单色。奥林匹克运动的会旗,是在白色无边的绸布上镶绣五个相互套接的彩色圆环。2000年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五环旗和相连的五环,代表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体现了奥林匹克丰义的内涵——包括“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五环标忐是围际奥委会的专用标志,未经国际奥委会许可,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得擅自用于广告和商业活动。
五环标忐和五环旗后来成为全世界熟知的奥林匹克的象征,鲜明地昭示着奥林匹克理想,这是它的设计者顾拜旦的一大贡献。
二、战争带来的停滞
伦敦奥运会和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大大提高了奥运会的声誉,看着心中的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年近半百的顾拜旦心中充满了喜悦,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不如人意,随后而来的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同时也给正在向成功迈进的奥林匹克运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伦敦、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影响,申办1916年第6届奥运会的城市增多,有德国的柏林、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法国的里昂等6个城市。顾拜旦倾向于由柏林举办。顾拜旦认为德国的体育运动水平较高,体育设施比较齐全,国民对奥运会的热情也比较高。而且顾拜旦主张由柏林丰办还有更重要的现实考虑。进入20世纪后,欧洲大陆的两个主要大国法国和德国的矛盾越发尖锐,德国与奥地利、意大利结盟,不仅在欧洲争霸,而且与英法等国在各大洲争夺殖民地;法国则在大肆扩张殖民地的同时,始终不忘对德国复仇;战争的隐患一直存在。顾拜旦希望由柏林举办的奥运会能够激发德、法两国的和平民主力量,防止两国交恶、欧洲遭殃的灾难降临。
在顾拜旦的坚持下,第6届奥运会定在柏林举行。德国体育界积极投入了筹办活动,各方面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顾拜旦很是满意。
然而,顾拜旦过高地估计了奥运会促进和平的力量,由柏林主办奥运会并没有能够阻止战争的疯狂脚步。
1914年7月,一场蓄谋已久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终于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全面爆发。
法国举国上下沉浸在对德复仇的战争狂热中。最初法军捷报频传,但8月下旬德军进行有力反攻,协约国损失惨重,法军全面后退。战争凶猛地吞噬着各种社会资源,征兵年龄不断提高,不久52岁的顾拜旦也被征聘为陆军部文官。
顾拜旦心中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从20岁起,他就致力于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为在全世界推广奥林匹克理想而殚精竭虑,然而奥运会的命运却如此多舛。作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坚决反对战争,但作为法国人,他又有责任和义务为危难中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顾拜旦痛苦地看着战争怪兽无情地吞噬着一切,奥运会又变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想……
持续的战争导致物价飞涨,股票行情一落千丈,顾拜旦手中持有的股票全都暴跌,他震惊地发现,几乎在一夜之间,自己已经从富翁变成了穷人。这些年里,顾拜旦一直没有停止对国际奥委会的个人财产捐献,他几乎将家产的一半都捐献了出去。国际奥委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本身没有财源,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为了保持独立性质,从不接受任何企业和个人的商业资助。日常营运的开支都靠自身解决。顾拜旦多年来的持之以恒的财力支持维持了国际奥委会的正常运转。战争期间国际奥委会的工作陷于停顿状态,他的捐助相应减少,但并未完全停止。
顾拜旦与外国委员和各国奥委会的通讯变得十分困难,他和大家最担心的是如何保护奥林匹克运动20年来积累的历史资料和档案。在几位瑞士朋友的帮助下,征得瑞士政府的同意,他们决定将国际奥委会总部连同所有的资料、档案迁移到瑞士洛桑。1915年4月,顾拜旦代表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市政府与当地政府签署了正式协议。1915年夏末,颐拜旦与妻子儿女一同来到洛桑,在国际奥委会驻地旁边安顿了他们在异国的家。P120-122
《奥林匹克宣言》一书的编撰工作即将结束。
一项工作的结束往往意味着肩头的重担随之放下,但对我来说,对我们所有从事编撰工作的团队成员来说,还远没有到休息的时候,重担依然担负在肩头。
这是一次艰难的编撰过程,我们本着对奥运精神的一腔热情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份努力的信念担负起了传播《奥林匹克宣言》的使命。
《奥林匹克宣言》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颐拜旦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宣言,发表于1892年,号召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这份珍贵的文献随着顾拜旦的逝去而在岁月中沉寂了百年。直到一百多年后的20世纪末,一位名叫弗朗索瓦·达马的法国人,才让这份宣言重返人间。
弗朗索瓦·达马侯爵是一位外交分析专家,对政治、历史的深入研究使他更为追求和平,寻找到顾拜旦先生的《奥林匹克宣言》手稿,就寻找到了一个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契合点。顾拜旦先生倡议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博大的,超越了民族阶级的界限,面向全世界、全人类,借助体育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继达马侯爵发现《奥林匹克宣言》后,法籍华人郭凝女士将《奥林匹克宣言》带入中国。2002年春,郭凝女士得知遗失百年的《奥林匹克宣言》尚在人间,就萌生了将其伟大思想带入祖国的念头。在法国朋友的帮助下,郭凝女士拜访了《奥林匹克宣言》的传播权利人达马侯爵,在恳切的畅谈之后,达马侯爵最终同意了郭凝女士的建议,将《奥林匹克宣言》出片反传播并在全球发行的重任交给了中国。
2007年10月,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达马侯爵与人民出版社签署了协议,由人民出片反社出片反发行《奥林匹克宣言》。
感谢人民出版社对我们的信任,委托我们编撰此书,同时我们也把这看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奥林匹克”不仅代表着一种体育运动,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当1892年颐拜旦先生发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伟大呼吁之声时,就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公平竞争、互相尊重”的世界精神,激励着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和平、追求进步。
《奥林匹克宣言》的历史决定了百年后它在中国的出片反与传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将极大地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增添不可磨灭的一笔。所以,我们肩上担负的,是向世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辉使命。
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编撰工作中去,以期用我们的努力,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为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做出贡献。
编撰工作进行得很辛苦,大量的资料,艰涩难懂的外文,拗口的译文,难以迅速捕捉的准确信息,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只是,在编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出人意外的事件,从中文翻译稿的首发权到后来的授权书之辩,这些人为的阻挠使我们的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庆幸的是,有不轻言放弃的奥运精神信念的支撑,我们最终将所有的阻力都变成了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新闻出皈总署等单位,他们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能顺利地将编撰工作进行到底。
《奥林匹克宣言》一书的编撰工作即将结束。
一项工作的结束往往意味着肩头的重担随之放下,但对我来说,对我们所有从事编撰工作的团队成员来说,还远没有到休息的时候,重担依然担负在肩头。
这是一次艰难的编撰过程,我们本着对奥运精神的一腔热情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份努力的信念担负起了传播《奥林匹克宣言》的使命。
《奥林匹克宣言》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颐拜旦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宣言,发表于1892年,号召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这份珍贵的文献随着顾拜旦的逝去而在岁月中沉寂了百年。直到一百多年后的20世纪末,一位名叫弗朗索瓦·达马的法国人,才让这份宣言重返人间。
弗朗索瓦·达马侯爵是一位外交分析专家,对政治、历史的深入研究使他更为追求和平,寻找到顾拜旦先生的《奥林匹克宣言》手稿,就寻找到了一个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契合点。顾拜旦先生倡议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博大的,超越了民族阶级的界限,面向全世界、全人类,借助体育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继达马侯爵发现《奥林匹克宣言》后,法籍华人郭凝女士将《奥林匹克宣言》带入中国。2002年春,郭凝女士得知遗失百年的《奥林匹克宣言》尚在人间,就萌生了将其伟大思想带入祖国的念头。在法国朋友的帮助下,郭凝女士拜访了《奥林匹克宣言》的传播权利人达马侯爵,在恳切的畅谈之后,达马侯爵最终同意了郭凝女士的建议,将《奥林匹克宣言》出片反传播并在全球发行的重任交给了中国。
2007年10月,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达马侯爵与人民出版社签署了协议,由人民出片反社出片反发行《奥林匹克宣言》。
感谢人民出版社对我们的信任,委托我们编撰此书,同时我们也把这看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奥林匹克”不仅代表着一种体育运动,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当1892年颐拜旦先生发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伟大呼吁之声时,就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公平竞争、互相尊重”的世界精神,激励着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和平、追求进步。
《奥林匹克宣言》的历史决定了百年后它在中国的出片反与传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将极大地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增添不可磨灭的一笔。所以,我们肩上担负的,是向世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辉使命。
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编撰工作中去,以期用我们的努力,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为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做出贡献。
编撰工作进行得很辛苦,大量的资料,艰涩难懂的外文,拗口的译文,难以迅速捕捉的准确信息,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只是,在编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出人意外的事件,从中文翻译稿的首发权到后来的授权书之辩,这些人为的阻挠使我们的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庆幸的是,有不轻言放弃的奥运精神信念的支撑,我们最终将所有的阻力都变成了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新闻出皈总署等单位,他们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能顺利地将编撰工作进行到底。
《奥林匹克宣言》的出版首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奥委会委员发来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在国内,也得到了新闻出皈总署、中国奥委会、统战部、教育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些支持,我们的《奥林匹克宣言》进展很顺利,为了表示对这些支持的感谢,我们将他们对奥林匹克宣言的感言——收录到书中,希望能够更好地激励人们为传播奥运精神这一人类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顾拜旦先生的《奥林匹克宣言》手稿极其珍贵,为了能让读者对其手稿有真切的感知,我们在书中放入了最为接近手稿原貌的影印件,在影印件之外,是翻译修改了多达十五次的中文稿;同时为了让世界各国关注奥运的朋友都能有幸了解《奥林匹克宣言》的深意,我们还将法文翻译成世界通用的英文。 《奥林匹克宣言》的重现人间及传播至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这是许许多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他们为奥运精神、为文化、为世界发展、为人类和平做出的诸多努力,我们还在书中放入了达马侯爵所写的寻找故事及郭凝女士所写的《北海九龙壁与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借他们的文字告诉大家为着共同的梦想人们长期以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考虑到长期以来对于顾拜旦先生的介绍也非常有限,我们在编撰时充分考虑到了历史的完整性,详细介绍了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的生平,并收录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演说,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皮埃尔·德·顾拜旦本人,并理解他在《奥林匹克宣言》中积极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
顾拜旦先生毕生致力于推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壮大,为了感谢他为现代奥运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对历届奥运会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透过奥运会的发展史再次审视《奥林匹克宣言》对人类奥运事业不朽的贡献。
顾拜旦先生一直希望能在世界的东方举行一场规模盛大的奥运会,遗憾的是他无法目睹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作为我们回馈这位历史巨人的礼物,本书特意对北京奥运会做了详尽的介绍,对赛事情况做了展望。不过我们最大的愿望还是用一次圆满的奥运会告慰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
如今已是2008年7月底,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熊熊燃烧的火炬已经传递了五大洲的十九座城市和中国境内的百余座城市,火炬一路行来,传递了世界人民的友谊,更传递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自豪。
当奥运圣火熊熊燃起,当世界各国青年欢聚在一起,当和平鸽在空中盘旋环绕,当橄榄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时,我们希望,《奥林匹克宣言》能同它们一起,成为世界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编撰这部《奥林匹克宣言》,对于我们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丰富的奥运知识,更学习到了坚持、努力、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编撰过程中还存在不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如果,这项工作真的有些许成就,那也是我们的荣幸,是来自各方的帮助和支持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在此,我唯有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蒋效愚、王伟,感谢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岩、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曹跃进,还有奥组委高新民等其他同志,他们的关注和支持推动了《奥林匹克宣言》的顺利进展。
感谢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感动着我们,他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文翻译及推广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与执著更激励着我们去努力。
感谢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副署长李东东、邬书林、阎晓宏、孙寿山,办公厅主任张毅君,片反权保护中心主任段桂鉴,法规司董伊薇处长,他们时时关心编辑进展,并积极推动着《奥林匹克宣言》的推广工作。
感谢人民出版社的社长黄书元、副社长陈有和、副总编辑张小平、副社长任超及责任编辑柯尊全和贺畅,他们时刻关注着《奥林匹克宣言》工作,为这项工作的进展排除阻力、提供帮助,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奥林匹克宣言》就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还要感谢我的朋友,山西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林娣,她的信任与不计报酬的全力支持,让我大受鼓舞、信心十足。 最后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奋斗的同事们:冯胜平、李全利、李爽、安妍、师延彬、陆宁、陈玉婷、罗而娜、荣愫娟、袁莉、夏熹、贾东丽,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促成了《奥林匹克宣言》工作的顺利完成。
用爱托起五环,用心传播奥运,这是我们永恒的信念。因为这一信念,所以重担依然在肩,《奥林匹克宣言》走向世界依然需要我们的努力,我们随时准备着。
冯成平
2008年7月25日
国际奥委会官员祝贺信函
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来函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来函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姆比斯·V.尼科劳来函
国际奥委会委员穆尼尔·萨贝特少将来函
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来函
国际奥委会委员霍震霆先生来函
顾拜旦后裔若弗鲁瓦·德·纳瓦塞勒·德·顾拜旦来函
第一章 奥林匹克宣言
第一节 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手稿
第二节 《奥林匹克宣言》中文稿
第三节 《奥林匹克宣言》法文稿
第四节 《奥林匹克宣言》英文稿
第二章 复活的《奥林匹克宣言》
第一节 重现人间
《奥林匹克宣言》传播权利人达马侯爵的寻找故事
第二节 花落中国
人民出版社获得《奥林匹克宣言》手稿影印出版权
第三节 走向世界
《奥林匹克宣言》传播活动
第三章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第一节 “从未有过的震撼”
第二节 “用体育唤醒法国”
第三节 “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第四节 “更快、更高、更强”
第五节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第六节 “体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第七节 顾拜旦生平大事年表
第八节 社会各界人士对顾拜旦的评价
第四章 顾拜旦文选
第五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第一节 解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第二节 夏季奥运会
第三节 冬季奥运会
第六章 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情怀
第一节 中国人的三个奥运梦想
第二节 奥运赛场,风采毕现
第三节 2008,欢聚北京,梦圆北京
第四节 展望2012年伦敦奥运会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北海九龙壁与《奥林匹克宣言》
附录三 鸣谢
附录四 《奥林匹克宣言》著作权登记证书
附录五 《奥林匹克宣言》传播权利人达马侯爵授权
后记
奥林匹克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从奥林匹克复兴时起,“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就为他倡议复兴的奥林匹克精神赋予了如此广博的世界底蕴。
时至今日,奥运圣火在中国北京熊熊燃烧。这是中国在百年的期许、百年的努力之后迎来的自豪和骄傲。
在奥运激情沸腾的时刻,《奥林匹克宣言》一书适时出版。
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奥林匹克宣言》在中国出版并向全球发行,这些都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的有力支持。
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姆比斯·V尼科劳先生、国际奥委会委员穆尼尔·萨贝特少将、国际奥委会委员霍震霆先生和皮埃尔·德·顾拜旦后裔若弗鲁瓦·德·纳瓦塞勒·德·顾拜旦先生等人先后来函,热烈祝贺《奥林匹克宣言》在中国出版发行。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领导也为《奥林匹克宣言》的出版发表感言,希望《奥林匹克宣言》的出版为弘扬奥运精神、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林匹克宣言》将承载着人类伟大的精神理念从中国走向世界。
《奥林匹克宣言》传播委员会
2008年7月24日
奥林匹克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从奥林匹克复兴时起,“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就为他倡议复兴的奥林匹克精神赋予了如此广博的世界底蕴。
时至今日,奥运圣火在中国北京熊熊燃烧。这是中国在百年的期许、百年的努力之后迎来的自豪和骄傲。
在奥运激情沸腾的时刻,《奥林匹克宣言》一书适时出版。详细介绍了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的生平,并收录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演说,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皮埃尔·德·顾拜旦本人,并理解他在《奥林匹克宣言》中积极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书中放入了最为接近手稿原貌的影印件,在影印件之外,是翻译修改了多达十五次的中文稿;还在书中放入了达马侯爵所写的寻找故事及郭凝女士所写的《北海九龙壁与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借他们的文字告诉大家为着共同的梦想人们长期以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奥林匹克宣言》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颐拜旦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宣言,发表于1892年,号召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宣言》的历史决定百年后它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全书详细介绍了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的生平,并收录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演说,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皮埃尔·德·顾拜旦本人,并理解他在《奥林匹克宣言》中积极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