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近孔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王恩来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君子”是孔子着力推崇的人格类型。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告诫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这虽是对子夏一人的叮嘱,却体现了孔子开宗立派的宗旨和人格期许。

作为有才德的人格概念,孔子为“君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孔子家语·五仪解》,另见《荀子·哀公》)此定义虽从言语、德性到智慧,概括了君子品格高洁而谦虚谨守、不自炫其能的特点,但言辞较艰涩而略显抽象。孔子对“君子”的认识,更为充分地体现在《论语》中,体现在孔子惯用的“君子”与“小人”的对举中。

孔子所言之“君子”和“小人”,指向多元而内涵丰富。有些指有位无位者,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有些指有德无德者,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有些则来自学识境界、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等视域,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通过这些对举,不仅具体描绘出君子的人格气象,也使“小人”得到人木三分的刻画。其中最为经典而耐人寻味的,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前者是善举,后者是义行。积德、行善、累义,在孔子和儒家那里是仁人君子的风范,是人性的卓然展现。后世的一些宗教家,也多秉持类似的主张,如佛教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基督教的“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新约全书·岁马书》)两相比较,可谓圣人所见略同。

孔子的洞见,更在于后面的一句“小人反是”。

不成人之美,倘无破坏的手段,是冷漠。冷漠虽缺乏美感,但还算不上恶。人有满足个人利益的欲望,也有争胜求荣的心理,故在别人有好事时生出几分妒意,冷眼旁观而不施援手,也不必感到有什么奇怪。但倘若使用了阻止和破坏的手段,哪怕是暗中的小动作,就走向了堕落。眼下常被使用的“羡慕嫉妒恨”这一固定短语,虽被以调侃的语调说出,却并非仅是玩笑。先哲有言: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

不成人之美,有公开的直接破坏,也有隐蔽的间接阻滞。尼采则发现了一种更为超绝的手段:“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歪理是极易识别的。用歪理去帮别人辩护,正确的事情也会被怀疑和否定,从而达到破坏的目的。  因羡慕嫉妒恨而设阻和破坏,虽非道义所能容,但还不是堕落的极致。堕落的极致便是“成人之恶”。

促成别人的坏事,就既非冷眼旁观,也不是显见的破坏,而是在别人有缺点、恶行或做出错误选择时,以“见肿谓肥”的手段助其达成,如将吝啬说成节俭,将怯懦说成谦让,将鲁莽说成勇敢,将奸佞说成聪慧。这种手法,常使一些人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予以坚持和放大,以致毁灭和沉沦。

成人之恶的另一表现,是鲁迅先生所言之“捧杀”。例如,几年前,在中国经济连续多年有了良好发展后,一些西人便大讲“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特论“中国将与美国共同主导国际事务”,让中国担负美国那样的“大国责任”。在一部分人连温饱尚不能达到一定水准的状态下,不明就里地接受这些吹捧,就有如夜郎自大般搞笑,也十分危险。

在文化和学术领域,这种情形就更为司空见惯。有些人虽在某个领域确有专长且成就不菲,但在被过度吹捧后便乱了方寸,自以为无所不能,凭一知半解便跨界经营,结果深陷被争议和嘲讽的泥潭。还有一些学者和文人,在被冠以“大师”之类的名号后,虽尚未达到相应的份儿上,也难以自持,以打肿脸充胖子与见肿谓肥相配合。这使我想到著名学者汤一介和季羡林先生。两位先生获得许多美誉,有些称誉也是实至名归,但他们均坚持拒绝。这既体现出有真学问者谦虚的美德,也是大学问家所具有的理性使然。孔子有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但假如被冠以的名号与实际有距离,自己又欣然接受,就难免引发争议,从而失去人们应有的敬重。

成人之恶与不成人之美,最大的区别是伪善,使受害者在放大自己缺点或沉醉其中时,还心存感激。《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士死见冥王,自称饱学,博古通今。王偶撒一屁,士即进词云:“伏维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声,仿佛乎麝兰之气。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味。”王喜,命赐宴,准与阳寿一纪。

放屁本不雅之事,但经此秀才的一番恭维,使阎王大喜,不仅赐予酒宴,还增寿十二年,发还阳间,秀才的收获大矣。但倘若那阎王将秀才的屁颂当真,将不经意的失态固化为才艺表演,岂不坏哉!若有人再将此表演发到网上,岂不更坏哉!

P3-5

后记

2005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我的专著《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得到一些学者和读者的热情鼓励,两次再版。同时,也有一些读者朋友与我交流,说读起来有些困难,希望我写一些面对更多读者的可轻松阅读的作品。恰在此时,《理论界》主编高振庆先生向我约稿,并为我开设了“国学随笔”专栏。该刊从2007年第11期起发表我的文章,到2009年年底收笔,引起一些读者的关注,有些文章被一些报刊转载。近几年来,承蒙《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先生抬爱,不吝版面刊发了我的多篇作品。在此前后,我在其他报刊也发表过一些类似体裁的文章,于是产生了结集出版的念头,希望将自己千虑之一得与更多的读者分享,并以此为孔子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再尽些绵力。

去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前总经理吴江江先生和现任总经理臧永清先生,来营口举行王充间先生和祝勇先生选编的中国好文章新书发布会,在得知我的这一想法后,盛情力主在该社出版。二位先生是我的多年好友,这番美意是让我无法拒绝的,于是开始了创作和编修工作。

长期以来,我一直将孔子和先秦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和推介之重点,原因在于,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主张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也对东方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我曾经说过,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当人们多将目光聚焦于神的光环时,孔子则“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了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从而构建了人本哲学的基础和框架,并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朽的历史价值。在解读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时,我又谈了如下看法:“轴心时代”产生和提出的问题,多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而当时的一些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孔子,又是根据人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去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的,故这些认识一旦产生,便具有了普适性和长久的生命力(详见本书《雍也可使南面》一文)。所以,孔子的许多认识和主张,在今天读来依然是鲜活的,使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在亲耳聆听这位智慧老人的叮咛。当然,我们既不能寄望于孔子或任何一位往圣先哲,能够给我们提供今天或明天所需要的全部东西,也不能奢求他们的全部认识和主张,均准确无误并适用于今天和明天。但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起步与升腾,看到人类文明历史长河流经过程中的每一次伟大的注入和汇集,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温故知新,再次出发。

收入本书的文章,是在不同时间写就或发表的。其中最早的一篇是《敬鬼神而远之》,曾以“以鬼为不神”为题,发表在《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结集出版前,我对这些文章进行了修改,与新撰写的文章一道,均力图减少纯学术讨论的艰涩和枯燥而增强可读性,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走近孔子,领略其真精神和大智慧。初衷虽然如此,但由于公务在身,精力和学识有限,显然尚不能尽如人意,诚请读者不吝赐教。

这是一本可供读者随手翻阅的小书。如果读者在阅读哪一篇、哪句话时,对孔子增加一些了解,或从中获得一丝感悟,我就没有白费工夫。

为拙著撰写序言的王充间先生,是我的老领导和恩师,也是我极崇敬的著名学者和作家。在我的工作、学习和创作中,不仅始终以先生为楷模,而且从先生处得到诸多具体指教。可以说,假如没有充间先生的教诲和激励,使我欲罢不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些许收获。充间先生在繁忙的创作中,拨冗审阅了整部书稿,提出了许多精到的指导意见,使我受益匪浅。如果没有先生的点拨,这本小书就远不会是现在的模样。充间先生饱蘸深情地以如椽之笔为拙著作序,言语间充溢着对晚辈的慈爱和奖掖之情,使我在惶恐之余,备受鼓舞和鞭策。先生对学术随笔独到而精深的认识和解析,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写作之木铎。

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汉学大师和书画大家饶宗颐先生,以广闻博通的深厚学养和诸多开创性的成就而令我景仰,并从中得到启蒙。饶公以九十八岁的高龄欣然命笔,为拙著题写书名,使我深感荣幸之至。

吴江江和臧永清两位先生,对本书的出版倾注了极大热情,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策划。如果没有他们的肯定、鼓励和催促,本书就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与读者见面。著名连环画家李晨教授,根据各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精心创作了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读书评论主持人菲阳,在阅读了部分文章后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对我撰写和修改自己的作品很有帮助。责任编辑张霆、袁子茵同志,对本书的编辑、出版进行了精心设计,工作耐心、细致而周全,使拙著以疏朗大气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在写作和修编的过程中,我的夫人尹璐,一如既往地给我以极大支持;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特别是唐士博同志,付出了许多辛劳。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忱!

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我耳顺之年的时候。孔子曾自述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极高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愿与读者一道,共同欣赏和分享这种快乐。

王恩来

2015年8月1日

目录

君子成人之美

鸟兽不可与同群

逝者如斯

仁者人也

智者利仁

克己复礼

过犹不及

无可无不可

敬鬼神而远之

知天命

天何言哉

见利思义

君子食无求饱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乐以忘忧

君子之道

有教无类

述而不作

古之学者为己

讷于言而敏于行

辞达而已

三月不知肉味

君子和而不同

勿欺也而犯之

政者正也

执干戈以卫社稷

弋不射宿

雍也可使南面

近者悦远者来

色难

祭思敬

子温而厉

后记

序言

精思博览会通古今——《走近孔子》序

王充间

积学以储宝,厚积而薄发。十多年前,王恩来同志推出学术专著《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颇得学界好评;现在,作者的学术随笔《走进孔子》又完稿付梓。同样是阐扬孔子思想的,同样是对于《论语》等儒学宝典的探赜发微,却是以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架构、新的形式、新的笔法出之,可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中国也好,西方也好,自古以来,学人展示学术、理论的研究成果,或者说,表达思想,著书立说,形式多种多样,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类型:一种是随感式、语录体。著名哲学家朱光潜先生探索这种文体的渊源,中国的追溯到孔子的《论语》,西方的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随感录。《论语》,不必说了;而像赫拉克利特的随感式的名言“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等等,也都应归入这一类;再一种,就是较长的或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像中国的《庄子》,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都是这方面的典型;第三类便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学术随笔。应该说,这是一种近现代出现的文体,如果要在古时找出它的同类,也许东汉王充的《论衡》,庶几近之。它既有格言、隽语、随感类的透辟、简捷、概括性强的特征,又具有系统理论著作的逻辑性、论辩性、科学性、深刻性;却又不那么板着面孔、庄严肃穆、论证谨严、思致缜密,而是活泼松散,纵横如意,旁征博引,横逸斜出,不拘泥于成式,不作理论性过强的考证和解析,显现出轻松的格调、悠闲的步态。恩来同志的《走近孔子》,就具备了这样一种文体特征。

这样说,也许有人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学术随笔要求不那么高,内容不一定深邃,文笔也不必怎么讲究,似乎任谁都能够措手。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兼具理论与文学(散文)双重品格,学术随笔的写作,就整体要求来说,一方面,应须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理论功底与思辨能力,且又善于将艰深的、生僻的理论、学术问题化解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与智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开阔的学术视野,渊博的知识储备,能够写得一手表现力较强的清通畅达的散文。而从内容方面讲,应该体现一种深度追求。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由此而形成的全球化语境,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导致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纷乱喧哗。随之而来,学人、作家、读者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注重外部世界的描绘,转为对自身情感、心灵世界的深层开掘,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对现实世界和国民心理的深刻剖析;扬弃那种平面的、线型的、说明性的意义传达,致力于深刻的人生思考、深层的哲学内涵,从而实现了研究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构成了今日思想随笔繁荣兴盛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深度追求,指的是融解在作品中的思想元素、哲理意蕴,是一种靠着理论素养的滋润、生命体验的支撑的人生智慧、理性情感和思辨精神,是立足于现实土壤而呈现出的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哲理的探索。写作者面对一种生存境遇或情感体验,有所领悟,深受启发,产生了对理论、对学问、对人生、对人性的新鲜的、透彻的、厚重的认知。这是一种意蕴的开掘、提炼与升华,而不是机械的外在贴补或“注水式”的内部填充;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展露,而不是单调、划一的公共话语模式。

学术随笔,首先还是学术,就是说,它的质素、内核仍然是学术,学术所要求的基本品格,还是不可或缺的。就此,我想说说恩来同志的治学精神与写作态度。古人立身、治学,崇尚谨言、慎行。《周易大传·文言》中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著书立说,心存敬畏,一本至诚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这是营修功业的根基。恩来同志的学术作风与治学态度,一如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同样是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的。他不因采用随笔形式,而对作品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所忽略,写作过程中,完全依据做学问的路数,出经人史,言必有中,持之有故,论不虚出。不像现在有些随笔,虽以学术为标识,却持论轻率,偏重趣味,而缺乏理性;以立异为高,放言无忌;说是诠释经典,读解古籍,实乃以古人标签装点自家门面,还美其名曰“六经注我”。此其一。

其二,当前,学术环境大门洞开,随着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的出现,过去学术的封闭局面被打破了,话语空间、文化情境、阅读视野大大地拓宽了,读者、受众随之走进世界文化体系之中,必然对专家、学者寄予更高的期望——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思维定势,以一种开放的、多维的、全新的学术视野与思维方式,从事著书立说。其实,早在明代末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之一、著名思想家徐光启就已经预见到这种形势,他说:“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恩来同志深深地悟解到这一点。他在治学、撰述过程中,能够较早地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传统文化积累,在文化坐标、理论定位上,向着中西会通、古今同契、文理兼攻的方向迈进,并且有了令人惊喜的斩获。

早在2004年,当代知名学者张立文先生在《人性的寻找》的序言中,即曾敏锐地指出:作者“善于学习和把握东西方当代思想文化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撰写并发表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具有踏实的理论和学识基础”。于今,恩来同志在这部随笔新作中,更是发扬光大了这一优势,学术视野显得更为闳阔,思想、文化、知识的涉猎面也进一步拓宽了,文章理蕴、思路、笔势较前都有明显的拓展。多篇文章具有经史同参、中西会通、今古杂糅的特点,举凡人文、物理、世事、舆情,典章故实,逸闻轶事,总能信手拈来,恰合榫铆。

会通之基,端在圆览;易言之,以圆览之功,收会通之效。“圆览”一词,始见于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按照古人的解释,就是广泛地征采、细致地观察,以达致博学多识。统观中外古今,一切有重大成就的学人,无一不具备这一本领和素质。由于儒学经典植根于古代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历代学人对其本质、意义的研究、探索,层层累积,步步深入,留下了汗牛充栋的珍贵学术遗产;这样,今天的学者就须切实做好“历史还原”和“现代转轨”工作,在深入发掘前代与域外的学术资源,全面细致地占有并梳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正确处理真与伪、源与流、因与创、取与舍的关系,融入个人的领悟、体味、理解,认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识别、鉴判工作,进而做出创造性的解读,赋予崭新的价值观照。

对于学者来说,会通、圆览之功,是毕生的课业,用一句时髦的说法,就是“永远在路上”。期望恩来同志以现有的学术积累为起跳板,通过广泛、深入的经典研习,加上充分掌握、运用现代电子网络的承载、传输、检索功能,不断获取更多的新的中西知识资源,以期溯洄于各种人文学科之间,纵横自如,所向披靡。

其三,选择视角,提出问题,把握新思想、新认识,使之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学术随笔应该把握的叙述策略。新思想、新认识,是学术随笔的灵魂。著书立说,必须力求做到对学术有新的探索,对学理有新的阐释,对问题有新的见解。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视角的选择与把握。《庄子·秋水》篇率先提出这个问题,列出了“以道观之”、“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六种选择的视角。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视角,又是同眼光和立足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欣赏的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每番展读,都有视角的调整;否则,就无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恩来同志在随笔写作中,以其广博的学识、精准的把握,独特的视角,立足于阐发经典的需要,提出几十个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课题加以研讨。问题都是以往叙述过的,但老问题有了新角度,有些是颇为前沿的;而且,能够从一般道理进入到哲学高度、智慧层面,给人以精湛、新颖的阅读快感。

理论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因此,我们提倡要有“问题意识”。如果写作者头脑中没有挂着问题,只是堆积一些名词、概念,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必然空泛、呆板,索然无味。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他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不是知识学,而是问题学;哲学家的贡献不在于他解决了多少实际事,而在于他提出了多少富有前瞻性、开创性的问题。问题是哲学的发展动力,问题开启了思维探索之门。综观此书,在论述方法上,基本上都是从问题出发,而且,经常能够给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常常是通过有力的考索、实证,勇于坦陈己见,同先哲、时贤商榷见解,切磋学问。

这里顺便说一下,由于随笔属于散文范畴,写作中应该注重文学表达。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整体看来,全书文风朴实,坚持用事实说话,遇有驳诘,总能列举大量实例,反复论证,充分说理,力戒武断、偏激。行文回环曲折,张弛有致。语言生动、简捷、明确。随便择取一例:《君子成人之美》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前者是善举,后者是义行。积德、行善、累义,在孔子和儒家那里是仁人君子的风范,是人性的卓然展现。后世的一些宗教家,也多秉持类似的主张,如佛家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基督教的“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新约全书·罗马书》)两相比较,可谓圣人所见略同。”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向来讲究“知人论世”,主张为人与为文是统一的。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最后,简单地谈论几句作者。我与恩来同志为忘年交,相识、相知、相重已达三十余年。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赋性正直、资质聪颖、国学功底深厚、治学严谨、高度认真的学者型领导干部。他身居重要岗位,领导工作是异常繁重的,却能多年如一日,在业余时间,投入巨大精力于治学、写作,并且取得骄人的业绩,其心神之劳瘁、经营之艰苦,可想而知。当然,单就治学与写作而言,领导工作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确实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登高望远,视野闳阔,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强,也就是识见高超,其得力之多也非常明显。

值此市场效应无远弗届,浮躁心理、逐利趋向、工具理性的浓雾弥漫之际,恩来同志能够以足够的定力,保持一份清醒,拒绝多种诱惑,潜心投入研究、写作,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何况,自古文缘是苦缘,“耍笔杆儿”属于世所公认的苦差事,而且,别无实利可图。难怪钱钟书先生不无愤激地说,“操此业者”皆为“至傻至笨之人”。也正所谓“惺惺相惜”吧,对于这些同志,我向来总是投以崇敬的目光,引为同道的。

2015年盛暑

于沈阳寓所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也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偏离,变得僵化。当我们今天剥开它外表固化的硬壳后,可以发现其核心的东西——孔子的思想,富有鲜活的务实精神与人性表达的意义。如孔子眼中的礼仪,其本质特征和终极目的不是人性的泯灭而是弘扬;孔子并不讳言自己求富贵的愿望,主张追求财富获得的正当性;以及孔子在国家和民族大义方面尽现勇武血性,倡导“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政治、军事谋略和治国理念。这些都是孔子留给后世子孙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

《走近孔子》是一部力图将历史与当代接轨,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现实生活,参照对比中西文化,来解读和还原孔子思想的哲思随笔著作。作者王恩来以清新隽永而又饱含理性情感与思辨精神的文字,对承载孔子的儒学思想的《论语》等著作进行探赜发微,对其所蕴含着的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社会伦理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赋予孔子思想崭新的价值观照,是一部直抵孔子内心的作品。翻开书时,你会被作者创造性的解读所吸引,在书中遇见孔子,走近孔子。

编辑推荐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走近孔子》是一本阐扬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国学著作。作者王恩来以开放的思维方式,深厚的理论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传统文化积累,运用一种新思路、新架构、新形式,对承载孔子的儒学思想的《论语》等著作进行探赜发微,分别以“君子成人之美”“鸟兽不可与同群”“逝者如斯”“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智者利仁”“过犹不及”“无可无不可”“敬鬼神而远之”“知天命”“天何言哉”“见利思义”“君子食无求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主题分为32个小节。

本书力图将历史与当代接轨,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现实生活来解读孔子思想,以理性情感和思辨精神,对人生价值和生活哲理方面展开深入探索。通过旁征博引与反复论证,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赋予孔子思想崭新的价值观照。翻开书的当下,你会被作者创造性的解读所吸引,在书中遇见孔子,走近孔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