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值得记取的事物和人物连缀成篇,试图从一个侧面品味历史、品味文化,让人们对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有一些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近代中国建立图书馆的事业中,缪荃孙、张元济、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不少专家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本集子里的不少篇章,对此作出了很生动的叙述,显示了这一部学术史的轮廓。而且在许多的篇章中间,又涉及到了这一门学问的不少专业知识。很生动地阐述上述的这两种内容,对于许多热爱图书馆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受益匪浅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与图书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铁猊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将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值得记取的事物和人物连缀成篇,试图从一个侧面品味历史、品味文化,让人们对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有一些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近代中国建立图书馆的事业中,缪荃孙、张元济、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不少专家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本集子里的不少篇章,对此作出了很生动的叙述,显示了这一部学术史的轮廓。而且在许多的篇章中间,又涉及到了这一门学问的不少专业知识。很生动地阐述上述的这两种内容,对于许多热爱图书馆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受益匪浅的。 内容推荐 这本《名人与图书馆》是作者追求的一个成果。它不是图书馆学方面的专著,只是将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值得记取的事物和人物连缀成篇,试图从一个侧面品味历史、品味文化,让人们对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有一些生动的感性认识。 目录 序言 凤凰之子的图书馆情缘 《雷雨》诞生之地 毛泽东一生相伴图书馆 沫若“挖煤” 韦棣华——一个被忘却的名人 梁启超与北京松坡图书馆 蔡元培于图书馆之“影响” “北刘南杜”和“中西两杜” 马廉与孔德学校图书馆 鲁迅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美国的总统图书馆 卢木斋与木斋图书馆 李大钊与“亢慕义斋” 毁于一“案”的法文图书馆 功臣牛弘 端方其人其事 亚历山大图书馆之“涅粲” “马克思的足印”与“列宁的桌子” 魂落他乡■宋楼 居无定所的《四库全书》 浙江“双丁”与“八千卷楼” 中国的图书分类 做过图书管理员的名人 徐树兰与古越藏书楼 “南瞿北杨”话沧桑 剧作家的悲剧 遥想“天一阁” 李四光——京师图书馆的副馆长 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缪荃孙 袁同礼与“平馆善本” “不解书缘”张元济 “不要忘记”张謇 当代藏书人 杨守敬“盈筐箧”而归 胡适之于图书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两度馆长一生读书 三人“合众”——记上海合众图书馆 一任馆长六十年 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 圣手书生张宗祥 富兰克林的“皮围裙俱乐部” 八百包文献八十年沧桑 拿破仑的随军图书馆 “她对书籍的热爱是真的” 后记 试读章节 曹禺(1910-1996),著名剧作家。中国文坛有“鲁郭茅巴老曹”一说,老是老舍,曹就是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其父曾任黎元洪总统的秘书,后常年赋闲在家。曹禺幼年丧母,原来的姨母成为继母。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曹禺小时候聪明过人,一次父亲带他到中南海参加“双十节”庆典,在花园里碰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以“海豹”为上联考曹禺对对儿,曹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水獭”。黎元洪大喜,当即解下腕上金表,用湖北方言说:“小伢子,这个给你作耍罢。”曹禺的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从小培养出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1922年,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曹禺加入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他参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易卜生的《人民公敌》等著名剧目的演出,显示了相当的表演才能。在校期间,曹禺创作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小说《今宵酒醒何处》,并第一次使用曹禺这个笔名。曹,谐音草,草字头的意思,与禺相连便是繁体的万。 1928年,曹禺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后因为对学科没有兴趣而提出转学,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清华学习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欧美文学名著,特别对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更是做了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也许是巧合,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王文显是个戏剧家,不少学生受到影响都进入戏剧领域并取得成就,如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和戏剧家李健吾就出自他的门下。当然成就最大的非曹禺莫属,当时所谓的清华“龙、虎、狗”三杰,龙是钱钟书,虎便是曹禺。1933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就创作完成了著名话剧也是他的第一部话剧作品《雷雨》。 《雷雨》的创作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完成的。1911年清华建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校仅有一所三间房的小图书室,藏书不过两千余册。1919年,建筑面积达两千一百一十四平方米、被当时清华人称之为“大图书馆”的清华学校图书馆建成。1930年馆舍扩建,面积更是达到七千七百平方米,藏书三十万册,阅览座位七百余个。这应该就是曹禺在校时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状况。 就是这座图书馆,让钱钟书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宏愿,馆藏所有的图书甚至英语辞典的借书期限卡上几乎都有钱钟书的名字。而曹禺也是几乎读遍了所有戏剧方面的藏书。 曹禺是1933年的应届毕业生,当时由于时局险恶,学校决定免除毕业生的期终考试,以全年平均分数评定毕业成绩,提前放暑假。曹禺留在校园没有回天津,他要求家在南京的女友、比他小两届的郑秀也不要回南京。两人整天在图书馆的西文阅览厅东北一隅,靠近借书台附近的一张长条桌的一端,在固定的座位上相对而坐,分别做自己的事。曹禺埋头创作剧本《雷雨》,郑秀则用工整娟秀的字迹誊写出来。郑秀是《雷雨》的第一位读者,他俩也由相识到相知,坠入热恋之中。 8月初,初稿完成。当年的深秋,一部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雷雨》在清华园里诞生了,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诞生了。 关于这段时光,曹禺的回忆是这样的:“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山石塔,在迷雾中消失。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的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十时闭馆的时刻,才怏快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才觉察这一天没有喝水。” 1985年,曹禺重访清华。他再次来到图书馆,看到黄色的墙壁上长满了爬山虎:“想不到这么漂亮,这可是过去没有的。”在图书馆负责人的陪同下,他径直走到楼上那间写作《雷雨》的阅览室。一进大厅,他就高兴地说:“就是这里,还是当年那个老样子。”他指着一个阅览长桌说:“对,我就是在这个地方,那时不是这样的桌子。我一来这里,就坐到这个位上。”“不知道废了多少稿子,都塞在床铺下边,我写了不少的人物小传。写累了,我就跑到外边,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看着悠悠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他一边说着就坐下来,找来一张纸,对大家模仿着当年的写作情景,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不光曹禺,几乎所有的清华人都会深情地怀念清华大学图书馆。钱钟书的夫人杨绛(1933级研究生)在《我爱清华图书馆》一文中讲到:“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两弹元勋”彭桓武(1935级)说:“清华大学图书馆好比一个阔海,任凭青年之我在其中作各式的鱼跃。如鱼得水,是幸福,是享受,也是养育。”多少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一直是学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上世纪30年代的学生还把泡图书馆学习戏称为“开矿”,那时每天晚饭后,图书馆门前都挤满了人,门一开,“一个个都没命地dash”。“病衰愈觉斗牛热,老拙翻怀开矿灯”两句诗道出了校友们对那个年代的无限留恋(“斗牛”是当时学生对锻炼身体的戏称)。“清华图书馆出了不少知名学者,像曹禺、钱钟书、陈寅恪、梁思成……”吴良镛院士曾如是说。 1991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又一次大规模扩建。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的新馆“逸夫馆”落成。新馆建成后,馆舍总面积达两万七千八百二十平方米,阅览座位两千八百余席。图书馆在增加印刷型馆藏的同时,还着力发展电子资源,形成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至2003年底,馆藏总量已经超过三百万册(件),文摘索引类二次文献已基本覆盖学校现有学科,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两万五千种。 清华大学是一流的,清华人是一流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一流的。 P6-9 序言 铁猊先生邀我去他供职的朝阳区图书馆讲课时,我每次都是兴冲冲地前往,因为从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跟不少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常常在那里浏览种种的典籍,或查找有关的资料。在这样频繁的过程中间,竞发生了若干曲折的故事,至今还深深地留存在记忆里面。 随着岁月的匆匆消逝,我已经进入了老迈的垂暮之年,再也没有长途跋涉的精力,到远处的图书馆去兴味盎然地翻检与搜索了。记得是十来年前,全家在美国的芝加哥团聚时,离住处仅有一箭之遥的地方,有座规模不小的华文图书馆,里面收藏着港台作家、海外华人与西方学者有关当代中国的很多著作,面对这些在国内难以找到的书刊,真想仔仔细细地阅读一遍,以便知悉他们所掌握和运用的史料,并且揣摩与分析其可信的程度。对于他们从不同视角得出的结论,也可以认真地考核其具有哪些科学的含量。于是我在前后的两个月之间,每天都准时前往,默默地坐在窗下的长桌旁边,终于读完了书架上陈列的这些著作,觉得收获是不小的。 当我走进朝阳区图书馆的大门,沿着阅览室外面的走廊,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瞧见有许多男女老少的读者,静静地坐在那里阅读的景象,真羡慕他们沉醉于一种高度的精神享受之中。于是我叹息着自己居住的地方,离北京的任何一座图书馆,都存在相当遥远的距离。我张望着这些幸运的朋友们,幻想着如果自己能够居住在这座图书馆旁边的胡同里面,当然也就可以天天都游荡在众多的典籍中间,徘徊再三,流连忘返了。 铁猊先生正由于是在这里工作的缘故,就可以从容自如,俯仰其间,其乐陶陶地读书与治学,尚在盛年之际,已经融汇了广博的知识,养成了解析的能力,于是挥洒起流畅的笔墨来,真可以让人大开眼界,既增添了知识,又提升了精神。放在我眼前的这部随笔集《名人与图书馆》,不正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四十多篇随笔中,写到了古今中外多少图书馆演变与兴衰的故事!有两千二百多年前建立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也有一千五百年前中国隋代的大臣牛弘上书建议征集民间的图书。无论在什么政治体制的统治之下,重视文化的积累,总是一桩有利于整个民族的好事。 为了更好地著书立说,达到造福于人寰的目标,就必须运用收藏于图书馆里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近代世界的一部革命历史中,从马克思直至毛泽东,都跟图书馆有着终其一生的不解之缘。前者的《资本论》,诞生于伦敦大英博物馆里的图书馆;后者的《新民主主义论》,也是反复得益于不少图书馆中的种种资料,才能够撰写出来。 “五四”以后,得益于图书馆的现代作家,也是不胜枚举的。像郭沫若在日本东京的几所图书馆里面,阅读了《殷墟书契考释》等著作之后,写出了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论著。曹禺的话剧《雷雨》,则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写成的。 铁猊先生还写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躲在北海公园的图书馆里谈情说爱,因为去那里的读者很少,环境相当幽静,正适合于热恋中的喁喁私语。而喜爱觊觎美女的风流才子徐志摩,也常常跑来打扰,不胜其烦的梁思成,在门上贴了张用英文写成的纸条,说是“恋人希望独处”,让尴尬的对方,只好怏怏而去。铁猊先生还写到了研究导弹的著名专家梁思礼,为了避免在“文革”时期受到揪斗和冲击,被保护在导弹设计院的图书馆里面。他写到这儿,还巧妙地揶揄梁启超,在论列图书馆的八大功用时,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竟增添了它另外的用场。从这些有关的逸事,勾勒出了人世的风采与沧桑,可以引起读者的种种联想。像这样涉笔成趣,真是可以拍案叫绝的。 在近代中国建立图书馆的事业中,缪荃孙、张元济、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不少专家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本集子里的不少篇章,对此作出了很生动的叙述,显示了这一部学术史的轮廓。而且在许多的篇章中间,又涉及到了这一门学问的不少专业知识。很生动地阐述上述的这两种内容,对于许多热爱图书馆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受益匪浅的。而且铁猊先生掌握了这么多厚实的资料,如果想要撰写“图书馆学”或“图书馆史”的话,一定是会大有作为的。 正像蔡元培所说的那样,“要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天下之英才,办好图书馆是重中之重”。衷心地希望中国各地的大小图书馆,都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让大家在认真读书与思索中,更好地提高文化知识、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准,这样就一定能够使得整个民族的素质,获得不断的升华,以便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人类前进的过程中,产生更为积极、高尚和美好的作用。 林 非 2007年6月8日于北京静淑苑 后记 大约1963年,我在中国书店买过一本前苏联莫斯科图书馆编的小册子,内容是教图书管理员如何辨别世界各国文字。书中列举了总共六十种文字,分别介绍了它们各自最明显的特征,在不认识某种文字的情况下,可以依照外观上的特征做出准确判断。我那时是个初中生,除了学校学过一点儿英文,其他大致能分得清的就只有当时生活中常见到的俄文、日文和朝鲜文。而我在粗略读了这本小册子之后,竟可以准确地区分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希腊文、阿拉伯文、缅甸文、越南文和世界语。小册子好像是一毛钱买的,后来很快就被我的一位酷爱语言学的同学要去了。但直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还保持着当时学到的那种分辨文字的能力。 这类能力就是典型的图书管理员的能力:除了自己的图书馆学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不求专,却要广而博。 命运的安排,让我在年近不惑时改行做了一个区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员。我没受过图书馆学专业的系统教育,只是凭着早年间的领悟,努力追求着“广而博”,二十年来一直把它当作了工作甚至人生的一种境界。这本《名人与图书馆》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成果。它不是图书馆学方面的专著,只是将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值得记取的事物和人物连缀成篇,试图从一个侧面品味历史、品味文化,让人们对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有一些生动的感性认识。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很多人,但一一列出在纸,不如一一铭记在心。我对他们的感激,尽在不言之中。 林非先生是我尊敬的忠厚长者,他的《序言》让我引以为荣。 徐铁猊 2007-6-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