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与《道德经》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生智慧,虽然时隔数千年,它们依然能点化我们的思想,震撼我们的灵魂,丰富我们的内心。本书把二者加以整理、归纳、学习和研究,相得益彰,使读者在比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左手韩非子右手道德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常桦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韩非子》与《道德经》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生智慧,虽然时隔数千年,它们依然能点化我们的思想,震撼我们的灵魂,丰富我们的内心。本书把二者加以整理、归纳、学习和研究,相得益彰,使读者在比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内容推荐 从表面上看,道家与法家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两个极端。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将老子、韩非合并列传,并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说明韩非的基本思想源于老子的思想。本书特将《道德经》与《韩非子》一起解述,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充分展现给读者。他们的思想与智慧,虽时隔数千年,仍熠熠生辉。 目录 第一部分 《韩非子》的智慧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 崇法根源,一切从实际出发 今不法古,与时俱进顺潮流 国富民强,奉法治国是根本 以术御人,事半功倍最无形 抱法处势,鱼肉熊掌可兼得 义利之争,因功论赏“利”为先 众口铄金,三思而行察实情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 独道之容,神圣权威不可犯 身系天下,成由俭来败由奢 虚静无为,明察秋毫洞隐情 深藏城府,韬光养晦待时机 心容天下,和谐统一乐融融 明辨是非,偏听偏信酿祸害 善听忠言,一意孤行尤可哀 诚信树威,一诺千金得天下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 抓牢权势,树立绝对权威 主不离位,与权力朝夕相处 善于任势,事必躬亲没必要 明分责成,各尽其职一身轻 平衡权力,一山只容一只虎 任用忠臣,长汉久安美名扬 大权旁落,结党营私害处多 严防擅权,尾大不掉留后患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 抓住纲本,明主治吏不治民 知人善任,做一名合格的伯乐 扬长避短,用人贵在用其长 举贤用能,将“后门”关闭到底 听言观行,考察官员要客观公正 借智借力,君主要做决策者 方廉直光,人格魅力放光芒 重赏严罚,两手一起抓都要硬 协调利害,君臣要和谐相宜 去私行公,君主本身要无私 第五章 赏罚分明,确保律法执行力 趋利避害,必罚、明罚是关键 激励为王,重赏之下有勇夫 信赏必罚,奖惩要及时兑现 赏罚得当,天平的砝码偏不得 因情施策,赏罚要结合实际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 顺势而变,紧跟潮流不落伍 高瞻远瞩,决策要深谋远虑 明辨真假,透过表象看本质 君无戏言,决策不能朝令夕改 顾全大局,决策不能因小失大 弹性决策,因时而变很重要 第二部分 《道德经》的智慧 第一章 大哲之思,玄奥道家堪称治世宝典 身历巨变,深悟世事变幻无常 大道之简,返璞归真才能逍遥自在 义奥玄深,彻悟致虚守静的发展规律 五千之言,凝聚治国修身的人生精华 第二章 圣人之治。大公无私才能天长地久 圣人之治,教民得法终成霸主 高瞻远瞩:处心积虑终成大业 天长地久,大公无私才能赢得尊重 以道佐主,利用舆论达成己愿 有道不处,不动干戈制服楚 知止不殆,广纳贤才争取民心 长而不宰,大智若愚治国有方 善行无辙,和风细雨佐君治天下 其不为大,公而忘私成就其伟大 第三章 其德乃警,广行德政才能造福百姓 柔之胜刚,以弱胜强战强敌- 天网恢恢,依法严惩豪强 民不畏死,统治黑暗导致揭竿起义 无以生为,广积粮造福百姓 报怨以德,忠厚忍让得名声 其德乃普,善于化解属下仇怨 第四章 不争无尤,赢得潇洒人生 无之为用,有用须先变通 圣人为腹,舍弃虚名才能浑然忘我 无状之状,细微之处有妙计 善为士者,深藏不露远名利 没身不殆,清静无为致静守笃 不争无尤,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 功遂身退,才能赢身前身后名 宜戒轻躁,做事千万不可轻率 曲而能全,谦逊低调享受生活 第五章 大巧若拙,行不言之教的大智慧 善贷且成,大象无形学射明事理 以为教父,得饶人处且饶人 不言之教,废除酷刑天下自清平 含德之厚,凡事懂得适可而止 大成若缺,千里漕运不沉船 上德不德,前车之鉴赐死夫人 道恒无为,答帝问展才能显机智 第六章 自然无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自然而为,超然物外修得大道 复归于朴,洁身自好一生俭朴 去奢去泰,人生应顺其自然 道亦乐得,失信天下遭民弃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不成而成,自然而然取得成功 贵在根本,疏离美恶自逍遥 抱朴守拙,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 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试读章节 明辨是非,偏听偏信酿祸害 君主只有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并加以参照比较,才能判断对某事物的说法是否诚实可靠。如果不是从多方面观察和听取意见,就听不到诚实可靠的意见。如果君主有门户之见,臣下就可以阻塞他人进言之路,造成“臣闭其主”的严重后果,推演下去就可能酿成臣下弑君之祸。 韩非认为明智的君主不应偏听偏信,而要用参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使聪明的人不能欺骗领导,愚蠢的人不得占据官位。想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往往并不容易,有时君主会受到身边人的蒙蔽,有时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会只见其一,不及其余。因此在做决策之前,君主一定要好好调查,全面分析。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做决策。 君主不偏听偏信,还要能听取与自己相反的意见。韩非指出“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之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外储说左上》)。用一句俗语来解释,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既然不偏听偏信,听取众人的意见是不是就一定可靠呢?不一定。韩非用一则历史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鲁哀公问晏子:“俗话说‘办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我办事总是和群臣商量,可是鲁国还是混乱,这是什么原因?”晏子说:“古人说‘办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是指一个人的意见可能错,两个人的意见大致对,众人的意见会更加合理,所以说做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鲁国群臣都听季氏的话,众人所说的话都是季氏的私意。这样一来,人再多,说的也是同一个人的意见。”(《内储说上》)这充分说明,众人所表示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众人真正的想法,有权势者可以操纵众人的意见。 在听取众人意见时,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韩非在《八经》中指出:国家有事时要集合各方面的智慧,先分别听取各人意见,然后再集中讨论。如不事先一一分别听取意见就集中讨论,后面发言的人就会不独立思考而故意与前面的意见不一致以标新立异,这样就分不出智和愚。如不集中讨论也会因众人意见不一而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就会把事情拖下来,结果最后还是由君主自己来解决。如果先分别听取意见,就不会上别人的当。依附权势者的意见和故意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的不同,都不能代表发表意见者的真正想法。韩非认为这些名为听取众人意见,实际上都没有听到众人真正的意见。这个见解相当深刻。 西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用心考察钦定的接班人,刘弗陵年幼即位,其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心里很不服气,老是想着夺位自立。辅政大臣霍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意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燕王勾结霍光的政敌上官桀等人密谋先除掉霍光,再废掉刘弗陵以自立。 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上官桀等人乘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给昭帝上书,状告霍光乘坐的马车与皇帝出巡时乘坐的一样,严重违反了礼仪规定,不是人臣所为。还说霍光擅自做主,私自调用校尉,有图谋不轨的阴谋。同时还表示愿交还燕王大印,回到宫里来保卫皇上,查处奸臣作乱。刘弗陵看了上书之后什么话也没有说,也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 第二天早朝时,霍光知道自己被上官桀等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不敢擅自上朝,而是留在偏殿里等待刘弗陵的处置。刘弗陵上朝发现霍光不在,就派人去叫霍光进来。霍光入朝后,脱下帽子叩头请罪:“臣该万死!请皇上发落。” 刘弗陵说道:“大将军不必紧张,戴上帽子,快请起来。朕很清楚上书是假的,你没有什么阴谋。你出京城去阅兵,也就是这两天的事,选调校尉入府也不过十来天罢了。可是燕王远在北方,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就算能够知道马上就写信过来,现在也赶不到京城啊。再说大将军真的要作乱谋反,调一个校尉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这件事很明显是有人想陷害你。朕虽然年幼,但也不会上这种当而怀疑大将军的。” 一席话说得大臣们惊讶不已,霍光也放下心来。聪明机智的刘弗陵接着下令追查冒名伪造上书的人。上官桀等人怕查下去会暴露自己,就劝刘弗陵:“这件事可能是有人故意造谣,既然皇上已经知道是假的,就不用再追查这件小事了吧!”刘弗陵一听,嘴上虽然没有坚持,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怀疑上官桀等人了。在诬告霍光这件事上,如果刘弗陵偏听偏信而不明察实情,那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可能已经得逞了。 君主分辨言论的真假,还得依照一定的准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虽然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誉其行而不入关。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所以长养也。”意思是说:没有一定的标准去对照游说者的言论,那么能言善辩的人就会吹得天花乱坠;如果设置了一定的标准来把握它,那么即使是聪明的人也还会怕有失误而不敢乱说。现在君主听取游说者的游说,不用一定的标准来对照它而喜欢他们能说会道的口才;不用实际的功效去衡量,却只是赞赏他们的行为而不把它们纳入一定的规范去考察。这就是君主长期地被欺骗,以及游说者长期被供养的缘由。 韩非对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的这些游说者非常反感,把他们归为五蠹之一,认为他们不过是夸夸其谈,中饱私囊而已。因此韩非设计了一些听取言论的方法,其中一条就是设定一定准则来衡量游说者的话。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虞庆造房时对工匠说“屋子太陡了”,工匠说这是新房子,泥土潮湿,椽木未干透,必须陡一些。虞庆说不对,潮湿的泥土沉重,没有干透的椽木弯曲,这屋子的坡度就应该做得平一些。因为时间一长,泥土、椽木都会变干;泥土一干就轻了,椽木一干会挺直;用挺直的椽木来承担轻度泥土,这屋子的坡度反而更陡了。虞庆的话十分在理,工匠无言以对,只好按照虞庆的话去做,结果出人意料,房子居然还是倒塌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工匠不能明辨是非偏信虞庆的话,任由其夸夸其谈信口讲来,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君王要用实际效果和作用为标准,注意听取基层实践者的意见。 公孙龙凭雄辩的口才,居然使齐国稷下那些著名的辩士们接受了他“白马不是马”的论点。可当他乘坐白马走关过卡时,收税的人看到白马照样按马一样的标准收税,收税人怎么也不肯相信“白马不是马”的狡辩。韩非对这件事评论说:“借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意思是说,凭借虚浮的言辞可以蒙过全国的人,可是考察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则连一个毫无学识的人也骗不过。 P40-43 序言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道家与法家等。其中尤其以《韩非子》和《道德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非和老子通过他们的文字,展现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启迪人们深思。 韩非著《韩非子》一书,集法家之大成,他提出“法、术、势,皆帝王之具也”。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公子,他曾与李斯同拜大思想家荀子为师。韩非口吃,不擅辞令,但思想敏锐,文才出众,长于著书。战国末期,群雄并争,韩国日渐削弱,他忧心忡忡,数次上书韩王,历呈韩国之弊,提出改变之良方,皆不被韩王所纳。他愤而闭门著书,写出了《孤愤》、《说难》等十余万言。韩非以犀利的目光,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人生进行了洞烛幽微的审视和入木三分的剖析,他的文字至今读来仍震人心魄、发人深省。他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推崇“法”的至高无上,不论地位尊卑贵贱都应该受法的约束。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社会浓厚的严格区别血缘亲疏、地位尊卑的氛围中是相当具有突破意义的。 韩非有选择地赞成道家的思想,专门写了两篇文章《解老》、《喻老》来研究老子的学说。老子是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德经》一书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等思想,使人们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老子的人生智慧,为人们建构完美的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 《韩非子》与《道德经》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生智慧,虽然时隔数千年,它们依然能点化我们的思想,震撼我们的灵魂,丰富我们的内心。我们现在把相得益彰的二者放在一起整理归纳、学习研究,以期望使读者在比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