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俄罗斯记者看上海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中俄互办国家年“中国年”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6月上海市在友好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办“上海周”活动。为了让上海“走进”更多俄罗斯市民的心中,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东方都市的现代韵味,来自圣彼得堡市乃至俄罗斯全国新闻出版界的主编、主任编辑们,经过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用他们如椽巨笔,“用事实说话”,详细报道了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形象地、全方位地再现了他们心目中的上海。

内容推荐

上海市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是友好城市。2007年6月,上海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办“上海周”活动。为了配合“上海周”活动的前期宣传活动,通过俄罗斯记者、专栏作家的独特视角,真实、新颖、形象地向俄罗斯市民展示上海,推介2010年上海世博会。本书是俄罗斯圣彼得堡新闻代表团访问上海的一个成果。

目录

序言

 惊人的和谐——新上海印象

 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深思

 101层高楼上的视角

 盛开的白玉兰

 通天之路

 从早到晚的桑迪·戴——一位上海女雇员的一天

后记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姓“资”还是姓“社”?

在采访上海大学教授陈宪时,我直截了当地问道:“中国人到底在建设什么?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教授沉思片刻后这样回答:“如果说我们的领导们恪守着某一个教条的话,那么中国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社会主义因素则又缺乏社会公正,应该从每一种制度中汲取精华。换句话说,中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很相似。像你们一样,我们也在竭力改变旧的体制。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这些变革不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与俄罗斯不同,我们的改革从经济改革开始。我们从中央那里获得很大的自主权,修地铁、建宾馆,实现了生产和交通体系的现代化,我们吸引外资,这些都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只是顾及部分人的利益。最终我们唤醒了民众的主动性,他们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劳动的结果。”

乍一听,陈教授所言极是。因为在俄罗斯,很多地区也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权,然而由于某些地区的积极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早就超出了临界点。想到这里,我的下一个问题很自然就产生了:

那么上海政府是如何成功地摆脱社会矛盾,让人民相信改革会成功的呢?

按照陈教授的观点,一个原则上的差别就在于上海的改革深化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俄罗斯一样的“休克疗法”。他以驾驶汽车为喻来说明问题。

“如果一辆汽车本身不是很牢固,那么撞到障碍物它就会散架。与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这辆汽车不是那么的牢固,所以中国的改革者不得不小心谨慎地驾驶;而俄罗斯则选择了飞速疾驰。既然选择了建设市场经济的道路,那么贫富之间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防止财富分化,”教授强调,“中国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稳定食品、服装和公共服务的价格等等。”他指出:“市场经济改革期间,国家的主要作用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在中国有穷人,但他们的数量在减少。”

“中国所有人都相信改革的成就吗?”我问道。

“当然不是。关于这点您可以浏览一下互联网,阅读其中的一些评论。不过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不信任常常总是被逐渐稳固的信念所取代,他们坚信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方针。”

以城市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建设工地上找到的。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建筑密集的上海,占地5.28平方公里的可用空地是通过老住户与厂房搬迁的方式腾出来的,与此同时,18000产家庭搬进了新居。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的负责人之一黄耀诚是这样说的:“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离开老宅,在这方面政府部门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进行了‘直观的宣传鼓动’。比方说,在屏幕上展示那些新盖的小区和楼宇,一遍又一遍地详细解释这样的建设会给城市以及居民带来怎样的好处和新生活。”

园区内还通过了一项有益的决议,那就是在世博园区范围内尽可能地保留那些历史建筑,包括老厂房及一些旧的博物馆之类,在这些建筑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城市”。按照设计者的构思,这样可以体现出入与自然、古老与现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中国的滨海城市——深圳。那里90年代初期曾经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刹那间,深圳整个城市都被外国企业和高层建筑所占据。当地的领导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他们创造一切,使得整日在外国企业工作的中国员王们在一开始稍显陌生的空间里尽可能地感觉舒适。市领导们筹集了一些资金,在中心公园修建了锦绣中华实景微缩景区,使得员工和他们的孩子们为自己古老而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上海还是圣彼得堡,就有无必要建造高层建筑这个问题展开了大讨论。与我们不同的是,上海继续建造震惊世界的摩天大厦。例如在建的高达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它将会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争论归争论,绝大多数上海人还是以这些建筑为骄傲的。他们骄傲的另一个理由还在于,投资方支付给城市预算的税收正在被用于建设新的社会项目,如加强疾病的预防、修建美丽的园林和公园、完善道路设施、切实帮助缓解在任何一个大都市中都不可避免的交通堵塞问题。另外摩天大楼的大门将会是敞开的,人们尽可以登到最顶层欣赏自己的城市。

还记得苏联时期,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是如何休假的吗?他们来到黑海边,欣赏着豪华的宫殿,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到度假村和疗养所疗养生息。而回到公共住宅以后,人们虔诚地相信,他们的住所很快也会变成那样。在上海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样的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参观了由三到五幢高层住宅楼组成的新建小区,每栋住宅都用现代建筑材料装修,带有封闭阳台和玻璃敞廊。楼群周围是精巧细致的栅栏,小区门口站立着身着统一制服、精神抖擞的保安人员。小区里的花园郁郁葱葱,人们自由自在地在修剪过的小块草坪上光脚散步,欣赏人工水池。新住宅区的套房通常要大一些,平均面积70至200平方米,套房里事先都安装了空调、卫星天线和电话。装修的质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住宅区内,底层还设计成迷你花园,住户可以直接从套房进入。

新住宅的价格相对而言并不太高。购买房屋可以分期付款,贷款年限最长可达30年。基于稳定的人民币和汇率,以及稳定的食品和工业品价格,这样的贷款利率对大部分年轻劳动者而言是可以承受的。建设新的小区还有另一个优点:市政府在拆除老宅的旧址上还可以开辟街心花园和公园。

住房价格通过间接的手段得到“平抑”:例如,在上海居住不满一年的外国人禁止购买住房;禁止以他人名义购房;向购房不足三年就出售房屋的卖家征收重税;禁止买卖城市公有土地;只能长期租用土地而不能私人占有。这样就缓解了贫富之间的矛盾。

俄罗斯人在中国过得好吗?

在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我们听说,第一批来到上海的俄罗斯人是19世纪60年代来这里贩卖茶叶的茶商。早在1860年,俄罗斯就在上海设立了名誉领事馆,后来设立了总领事馆。1917年革命以后,这里陆续开始出现俄罗斯侨民。他们的安置过程比较复杂,其中许多人还遭遇了不小的困难甚至损失。他们主要集中居住在法租界,这里最繁华的大街“霞飞路”还一度被俄侨们称为“涅瓦大街”。

歌唱家费多尔·沙利亚宾曾在上海演出,音乐家奥列格·伦德斯特列姆也曾在上海生活,他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爵士乐生涯。由于业务关系经常光顾上海的还有苏联著名谍报人员理查德·左尔格。即使在上海被日本人占领的上个世纪30年代末,俄罗斯人仍居住在这里。1946年当时的苏联总领事馆发布决议,号召侨民加入俄罗斯国籍,结果有8000人回到了祖国,但同时也有接近同样数量的人选择留了下来。直到1948年秋,由于战争局势的严峻和镇压的威胁,俄罗斯侨民才开始迁往第三国。随着俄罗斯侨民的陆续散去,原先盛极一时的俄侨居住区逐渐黯淡并消逝,然而时至今日,侨民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们参观了1937年修建的普希金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也曾几经损毁并重新恢复),还参观了其他一些东正教的教堂,它们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教徒们捐助修建的。

如今居住在上海以及华东地区的俄罗斯人共有大约1500人,其中的绝大多数来自西伯利亚和远东。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较高的学历,会说汉语,拥有自己的公司或者供职于西方公司。按照总领事亚历山大·沙罗诺夫的话来说,他们的物质条件普遍良好。

俄领馆的总领事总是尽力保障俄罗斯同胞们的合法权益,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比方说创建“俄罗斯俱乐部”。

执掌俱乐部的是米哈伊尔·德罗兹多夫,他来上海已经多年,在这里拥有一家法律工作室。当时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想把居住在上海的所有俄罗斯人都聚起来,米哈伊尔成功地做到了。俄罗斯俱乐部经常会举行一些活动。也就是在一次例行活动中,米哈伊尔结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从巴尔瑙尔来上海学习汉语的亚历桑德拉。如今他们已有两个孩子,家境殷实,工作满意,在这里他们感觉安全、稳定,对未来也信心十足。

很多俄罗斯人都乐意来到上海,这里为他们创业提供了各种可能,当然前提是一个不得不遵守的硬性条件:必须从事正当商业。

米哈伊尔说:“总的说来,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有目共睹,外国人的资本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个说法我们在一家在华从事卫生洁具的俄企经理安东·噶尔耶夫那里再次得到了证实。在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公司安置在上海”时,他是这样说的:“这里立法稳定,税收不高,原料价格低廉,劳动力更是便宜。尽管离俄罗斯比较远,但是从事外贸还是盈利颇丰的。在可以长期租赁的土地上,公司还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

“在俄罗斯,”他接着说,“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的工资很低。但是如果比较一下,你会发现,这里的生活成本比俄罗斯要低得多。最近三年,年轻人的代步工具已经从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而从摩托车到小轿车的转换过程会更加迅速。在这里,俄罗斯员工和中国员工的收入几乎没有差别,享受的其他社会福利和假期补助也一样。”

从俄罗斯拖家带口来到上海的所有人,对这里的各种条件包括团队关系都很满意,尤其是治安状况。两年前,安东本人带着妻子和两岁的儿子从巴什基尔来到上海。如今,妻子和安东共事,儿子上了这里的幼儿园,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了。P30-47

序言

本书是俄罗斯圣彼得堡新闻代表团前不久访问上海的一个成果。这次访问,恰好被安排在2007年6月俄罗斯“北方之都”圣彼得堡市举办“上海周”活动的前夕。

上海市是圣彼得堡市的友好城市之一。近年来圣彼得堡市与这些友好城市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城市间的互访以及定期的信息交换,对于记者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尽管如此,4月份我们对上海的访问以及此前的准备等诸多情况,还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这次的访问历时8天,从4月10日至18日。代表团的组成人员非同寻常。他们当中不乏来自圣彼得堡市乃至全国新闻出版界的主编和主任编辑,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写手”,不仅在出版报刊杂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中不少人还出版过游历俄罗斯乃至世界各地的专著。此外,不久前获得国家电视台地位的圣彼得堡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到这个豪华阵容中来,另外还有一名定期就国内外热点话题给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撰写评论和文章的政治理论家。此次他们所担负的任务不仅是要向圣彼得堡市民讲述今天的上海,还要把他们的见闻浓缩成这本书,形象地、全方位地向本市的读者展示拥有18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为使我们对上海的情况能有完整的、多方位的了解,我们的中国同行真是竭尽全力。考虑到大家的不同兴趣,他们事先为每一个记者拟定了不同的釆访方案。在这里,我想衷心地感谢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感谢那些曾经在工作中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感谢你们的关心和努力,正是有了你们,我们此行不仅愉快,而且受益匪浅。

我们采访的范围是如此之广,收获的感想又是如此之丰:从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到上海书城,从以旅游者的身份了解上海到深入采访反贪部门,从摩天大厦(这是一项专题,不论在上海还是圣彼得堡,大家都不会漠不关心)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心。我们拜会了圣彼得堡在建的“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领导,走访了10l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设者们(一年前还空空如也的地基上,如今已经楼体初现。这项工程不论就楼体高度还是工作速度而言都打破了上海记录),还和忙碌在浦江两岸、辛勤开发筹备20lO年世博园区的工作者们亲切交谈。我们穿越了多层的立体高架桥,体验了时速高达35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我们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登上了摩天大厦的第50层,也曾转身投入到街上那些看上去似乎不太遵守交通规则的滚滚车流和自行车大军中。我们品尝了当地的美食;敲响了摩天大厦顶楼的世纪之钟,祈福许愿;我们来到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组成的家庭,坐在新居的沙发上侃侃而谈;我们也曾在古老美丽的豫园的石凳上小憩片刻。我们沿着俄罗斯领事馆的凉台漫步,眼前展现出新上海的一片奢华景象;我们在中国古老乡村的河岸边徜徉,看着河里的轻舟像威尼斯的游船一样在小桥流水之间穿来荡去;我们沿着市内狭窄、黑暗的胡同和庭院信步;也曾在被霓虹灯广告点缀得流光溢彩的中心大街上留下足迹。我们总觉得兴趣盎然,不过偶尔也会伤感,觉得我们自己在某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时而又会欣喜,觉得我们至少在某些方面也还不差……

当然,8天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这本书远远不能达到从各方面研究亚洲这座最大城市的高度。对于那些打算亲自去上海观赏那里经济奇迹的人来说,这本书也不能代替旅游指南。我们代表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向,所以书中收集的材料和积累的感想也是不同的。当然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惊讶和感叹。如果不亲自体验这座非同寻常的城市,你就无法体会到这一点。它在发展速度上赶超了我们自己的国家,在最近的十五年里实现了真正的突破,而且满怀信心地继续向着未来发展。

我衷心希望,这本书的读者们能够分享我们难以忘怀的感受和心得。再一次感谢那些为本书的出版工作倾注大量精力的人们!  衷心预祝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上海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新闻与大众传媒合作委员会副主席

弗拉基米尔·索博列夫

2007年5月

后记

作为中俄互办国家年“中国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上海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办“上海周”活动。为了配合“上海周”活动的前期宣传活动,通过俄罗斯记者、专栏作家的独特视角,真实、新颖、形象地向俄罗斯市民展示上海,推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于4月11日至18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俄罗斯记者看上海”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圣彼得堡市政府新闻与大众传媒合作委员会新闻出版委员会的组织下,圣彼得堡市的主要媒体派出资深记者与专栏作家参加了“俄罗斯记者看上海”活动,如《圣彼得堡公报》、《彼得堡晨报》、《圣彼得巅峰时刻》、“圣彼得堡”电视台第五频道等,另外,俄罗斯全国性媒体如《消息报》和《领事》杂志分别派出了主任记者和主编。俄通社塔斯社与国际文传电讯社驻上海分社社长也参加了采访活动。

“俄罗斯记者看上海”活动体现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记者采访面较广。在短短6天的工作时间内,俄罗斯新闻代表团一行8人的采访对象多达130余人次。第二,俄罗斯记者釆访较深入。来沪前,俄记者根据各自采访选题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使每次采访做到重点突出、挖掘深入。第三,被采访单位普遍高度重视。市人大、市政协的秘书长以及市政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反贪局、市新闻出版局的分管副局长均欣然接受采访。

这次活动还组织了上海的主要媒体记者与俄罗斯同行进行了座谈交流,大家自由采访、切磋经验、分享感受,既加深了解和友谊,也挖出了不少鲜活的新闻亮点。

俄罗斯记者、专栏作家对上海的发展非常关注,对上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表示赞叹,并希望圣彼得堡能够与上海分享又好又快发展的经验。圣彼得堡市政府新闻出版委员会副主席索博列夫率领的代表团,除参观东方明珠、豫园、淮海路商业街、南京东路步行街、朱家角等传统景点外,更多地投入到采访工作之中。他们踏访世博园区,了解筹办世博会的相关情况,参观了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并对上海建设高层建筑的技术与经验等进行了探究。他们釆访了上海在圣彼得堡投资的“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运营情况,访问上海的普通市民、俄罗斯在沪企业与居民。他们根据各自需要,先后采访了市人大、市政协、市检察院反贪局以及市政局、市公安局、市交警总队等部门,了解中国政治体制、选举制度、反腐倡廉举措以及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情况。

俄罗斯记者们表示,通过这次采访,他们看到了真实、全面的上海。代表团团长索博列夫说:“我们期盼着在圣彼得堡举办的‘上海周’活动,能促进双方了解、加强双方合作,我们要通过自己的采访宣传,让俄罗斯人更全面地了解上海。”《消息报》记者克列缅季耶夫说:“虽然来之前阅读了许多资料,但实地一看,发现上海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已与欧洲同步,城市的生活水准已与世界接轨。”《彼得堡晨报》的主编阿格拉费宁深有感触,“上海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睹,我们要把所见所闻带回俄罗斯去,传递给更多的俄罗斯读者。”

“俄罗斯记者看上海”活动结束后,代表团成员们都在各自媒体上对上海进行了有侧重的报道。同时,在索博列夫副主席的组织下,圣彼得堡5家平面媒体的记者以最快速度、从不同角度撰写出6篇富有见地的长篇通讯。其中,代表团的两位成员“圣彼得堡”电视台第五频道记者、摄像娜塔莉娅·茹科娃小姐、亚历山大·基谢廖夫先生,因所从事的是电视媒体,所以就没有专门为本书撰写文字稿。

为迎接6月份圣彼得堡“上海周”活动的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文章的翻译校对、照片收集、编辑设计等工作,使本书如期出版发行。

是为记。  2007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