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维、李承晚、西哈努克、藤森……这些曾在各国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最终都走上了背井离乡的流亡之路。他们中有的是滥用权力自食其果,有的是大志未成被人夺权,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退位……本书选取了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5个国家元首的流亡故事,对其流亡前的政治生活以及流亡后的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深刻的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终极流亡(亡命天涯的国家元首)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涛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列维、李承晚、西哈努克、藤森……这些曾在各国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最终都走上了背井离乡的流亡之路。他们中有的是滥用权力自食其果,有的是大志未成被人夺权,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退位……本书选取了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5个国家元首的流亡故事,对其流亡前的政治生活以及流亡后的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深刻的解读。 内容推荐 权力,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极度的诱惑,而身处政坛的人对它更是趋之若骛,他们为权力而进行的争斗从未停止过。善用权力为民谋福者,其统治才能长盛不衰;反之,滥用权力草菅民命者,其下场必定悲惨凄凉,甚至不得不流亡他国。本书无意为这些流亡者的功过进行定论,只是将其失权去国的原委和盘托出,而由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 目录 流亡档案一 流亡的独裁统治者 第一亡命人 巴列维——身死异乡的君主 一 子弹下的“醒悟” 二 第一次流亡与“白色革命” 三 霍梅尼,巴列维王朝的梦魇 四 沸腾吧,革命 五 走向共和与最终的落魄流亡 第二亡命人 阿明——坎帕拉城的“食人王” 一 “食人王”亡命沙特 二 农夫之子的军中历练 三 兵变带来的机遇 四 为靠山卖命 五 “意外”的政变 六 文盲总统,政治高手 七 雄狮总统,绵羊经济 八 暴君的暴政 第三亡命人 泰勒——从狱囚到总统到逃亡者 一 单枪匹马的冒险王 二 脚踏白骨的独裁者 三 弃位而逃,终逃不过被抓受审 第四亡命人 蒙博托——出逃的“无敌勇士” 一 出类拔萃,一鸣惊人 二 一步步走向巅峰 三 无限膨胀的欲望 四 外交风云 五 贪婪的本性 六 兵临城下,垂死挣扎 第五亡命人 杜瓦利埃——万恶不赦的魔鬼 一 王朝覆灭 二 子承父业,延续“家天下” 三 智取实权 四 人间地狱 五 民反,势不可挡 六 美国弃儿 第六亡命人 门格斯图——国际社会的一棵孤草 一 欧加登之争成就新英雄 二 “红色恐怖万岁” 三 独裁者的最终下场 流亡档案二理想在政变中流亡 第七亡命人 西哈努克——独立英雄 一 黑色幽默:“我被罢黜了” 二 多情的柬埔寨雄狮 三 可敬的“独立之父” 四 国王一元首一流亡者一国王 第八亡命人 恩克鲁玛——壮志未酬的政坛明星 一 金匠之子的壮志凌云 二 投身政治 三 民族独立的领头人 四 为了非洲的统一 五 “救世主”的失策 六 勤奋的流亡者 第九亡命人 差猜——在政变失权后被“放逐”他乡 一 又一次“温和的政变” 二 华裔总理叱咤泰国政坛 三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 暮年悲歌 第十亡命人 李承晚——倔傲的峥嵘岁月 一 前尘旧梦,最后唯有他乡月 二 雄心壮志,斗志昂扬 三 朝鲜的抗日战争 四 路漫漫,上下求索 五 一分为二的切肤之痛 六 心不死,身已远 第十一亡命人 阿里斯蒂德——两次流亡的喜与悲 一 亲信政变,被迫流亡 二 信奉上帝不如信奉自己 三 神父总统在硝烟中就职 四 重返海地 五 成于斯,败于斯 流亡档案三不懂统治的统治者 第十二亡命人 克拉克西——被丑闻淹没的流亡总理 一 “亚平宁半岛的政治地震” 二 政治泰斗在病态制度中触礁 三 黄粱一梦,客死他乡 第十三亡命人 藤森——政界巨擘的荣光与坠落 一 流亡总统受审 二 移民后代 三 推土机总统 四 睡在枕边的政敌 五 神秘录像带终结“藤森王朝” 第十四亡命人 阿卡耶夫——“郁金香”的花毒 一 “郁金香革命” 二 民主总统的“钢丝外交” 三 民主革命的幕后黑手 四 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十五亡命人 庇隆夫妇——流亡夫妻流亡路 一 庇隆的不幸与幸运 二 伊萨贝尔从舞台到政坛 三 伊萨贝尔失望之后的醒悟 试读章节 一 子弹下的“醒悟" 波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到处流传着神话一般的故事。 作为波斯君主政体里的最后一位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不是人们对他的歌功颂德,而是他那从辉煌到没落的人生。每当提到他的时候,人们总是欷欺不已——他输给了时局,并最终不得不流亡在外,客死异乡。 与正统的王储相比,巴列维的骨子里毫无王族血统,他的父亲礼萨·汗不过是恺加王朝哥萨克骑兵旅的一个上尉。1919年10月26日,巴列维出生在德黑兰,他还有个孪生妹妹阿什拉芙。兄妹俩出生后,礼萨·汗的好运也随之而来,他先后被提升为哥萨克骑兵旅旅长以及波斯军队的副指挥官,入主波斯军队的核心领导层。其实,礼萨·汗的提升也并非偶然,他从14岁参军开始就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从士兵逐步晋升到上尉,全凭他那股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精神头儿。也正因为次次打仗礼萨·汗都冲在最前面,所以部下都十分敬佩和拥戴他。 当上波斯军队的副指挥官后,礼萨·汗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当时的波斯在国王艾哈迈德·阿里沙的统治下日益憔悴,官僚风气日盛,部族不和,国民收入不断下降,百姓生活艰辛。礼萨·汗认为这正是他起事的大好时机,于是,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带着2000多骑兵敲开恺加王朝大门,赶走了首相、解散了内阁。4年之后,礼萨·汗基本掌握了实权,他罢黜了阿里沙,自立为王,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 礼萨·汗登基的时候,巴列维只有6岁,父亲整个加冕仪式他都看在了眼里,而他本人也知道自己将是王位的继承者。巴列维是诸多王子中的老大,也是礼萨王最疼爱的一个儿子。但是,巴列维从小就被母亲宠溺,整日就跟兄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乐,跟孪生妹妹阿什拉芙公主更是如胶似漆。巴列维这样的状态显然不具备未来国王的要素,于是,礼萨王下令让巴列维从后宫中搬出来接受正规的王储教育,以便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王位继承者。 为了给王子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场所,礼萨王命人在萨达巴德宫建造了一座初等军事学校。在这所专门为王储打造的军事学校里,一共有21个学员,包括巴列维的4个弟弟以及礼萨王心腹大将的儿子。说是一起学习的学员,其实都是巴列维的陪读而已,这些学员要负责让巴列维“自我感觉良好”,让他“脱颖而出”成为“不同凡响的佼佼者”。 在初等军事学校的日子里,巴列维的自信得到了塑造,不管做什么都没有人敢超过他,无论是理论课、骑马、体操还是拳击、搏击术,他都稳居第一。学校并没有给巴列维提供一个公平较量的平台,以至于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力出众。他曾挥舞着拳头冲向拳击老师,老师像演戏一样配合倒下,然后夸赞王子拳法一流。 就这样过了5年,王子巴列维于1931年从“温室大棚”毕业了。这一年巴列维12岁,还是一脸的幼稚,但神态上已经表现出不可一世的骄傲模样。礼萨王的精心作品已有雏形,还属于儿:童的王子已经颇具一个统治者的目空一切。 从此以后,礼萨王天天把巴列维带在身边,要求他跟着自己处理政务,参加内阁会议、阅兵式和各种视察活动。显然,国王想让更多达官贵人认识王储。那个时候的波斯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其实议会、内阁都形同虚设,权力被国王一人独掌,是彻头彻尾的君主专制。明白国家真正的体制,也是巴列维需要上的重要一课。 巴列维需要明白——准确地说是礼萨王希望他能明白——的事情太多了。为了让巴列维了解欧洲文化,礼萨王特地从法国聘请了一位语言教师,还派一名观察员到欧洲进行实地考察,准备找所好学校让于子去留学。 此后不久,巴列维便被礼萨王送到了事先挑选好的瑞士的勒·鲁塞学校留学。送王子去留学的那天如欢送一位国际要人般,国王、王后、公主以及所有亲王都出来相送。跟随王子一起远赴瑞士的还有他的弟弟阿里·礼萨亲王、伴读侯赛因·法尔杜斯特、保健医生穆亚德·纳菲西以及波斯语教师穆斯塔法。王子基本上带了一个小型顾问团去留学,时刻都丢不掉那王储气派。 可惜的是,巴列维并没能带着他特有的骄傲在勒·鲁塞校园里风生水起。因为这里不是波斯,这里的学生并不需要对他国的王子卑躬屈膝,更不会特意去配合他的优越感。刚到学校的巴列维以为自己还会受到像在初等军事学校一样的待遇,然而,他的骄傲立马遭到了挑衅,几个欧美留学生看到他后并没有表现出肃然起敬的姿态,这让巴列维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巴列维决定让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尝尝王室拳头的滋味。结果,经过5年军训的王子被几个普通学生打得满脸开花,所有的骄傲在这7刻的疼痛中消失殆尽。 这次挨打对巴列维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最起码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不过身体上的疼痛并没有改变巴列维纨绔子弟的特性,他不是个好学的人,除了体育之外其他成绩一塌糊涂。他拥有满满一壁橱的衣服,却很少能找到几本书;他能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却难以遮掩空空的头脑。除了王子的身份外,巴列维根本没学到王子该有的实际内涵。 巴列维差强人意的学习成绩让礼萨王十分生气,他费尽心思想培养出一名各方面都很出色的王储,却没想到巴列维是如此不争气。1936年,波斯被改名为伊朗。同年,礼萨王把巴列维和他的弟弟召回国内,让巴列维就读于德黑兰的一所军事学校,重新接受军训。两年之后,巴列维从军校毕业,担任军事监察职务。 礼萨王本以为从军校毕业后的巴列维可以成长为一个刚毅的男人,能够为他分忧,却没想到这个喝了几年洋墨水的王子对继承正位并不感兴趣。在巴列维看来,王储的身份带给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富足的生活,每日都可以纸醉金迷。他从担任军事监察后就没有认真做过工作,整日就在德黑兰的上流社会里来回穿梭,忙着跟各种年轻人玩乐,典型的放荡公子。最让礼萨王愁云压顶的是,这个儿子从瑞士回来后就满嘴的“平等”、“民主”、“自由”,完全没有国王的样子。 巴列维的“欧洲镀金”让礼萨王的苦心白费了,在德黑兰军校的生活也差不多一无所获。这也难怪,巴列维从军校毕业的时候才19岁,正是意气风发、贪玩好动的年纪,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将来要管理国家的意识。 礼萨王看着自己的儿子整日花天酒地,身边的女伴一天一个,不禁担忧起来。是啊,万一这位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王子看上了一个平民姑娘还要结婚的话,王室血统就不纯正了。再说了,王储本来就应该配一位公主,那样伊朗还能从政治婚姻中获利。于是,礼萨王四处打听哪个国家的公主符合政治联姻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访查,礼萨王决定与埃及联姻,人选是埃及国干法鲁克的妹妹芙吉娅。出身高贵的芙吉娅不仅冰雪聪明,而且也曾经在欧洲留过学,是王妃的绝佳人选。就这样,在两个即将成为夫妻的年轻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礼萨王和法鲁克王定下了婚约。 1940年,芙吉娅公主带着200多箱嫁妆嫁到了伊朗,成为王妃。然而,这场婚姻并没有让礼萨王得偿所愿,反而带来了无尽的苦恼。巴列维在结婚后不久便又恢复了花花公子的本性四处留情,他与王妃的感情也骤然崩裂,虽然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但离婚已成必然之势。 王储的婚姻问题在混乱的1941年不能称其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